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9例患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所有患儿均给予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的血气指标及呼吸机有关参数,记录机械通气时间和总吸氧时间。
结果:本组39例患儿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94.2±16.3)h,平均吸氧时间为(96.7±20.6)h。治疗后患儿的PaCO2、PaO2、PIP、PEEP、FiO2以及PH值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机械通气与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应用在临床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应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机械通气 肺表面活性物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026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024-02
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早产儿常见疾病,NRDS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所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我院新生儿科近年来采用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相关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39例患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所有患儿均符合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诊断标准[1],患儿胃液泡沫试验阴性,并排除合并宫内感染性肺炎、胎粪吸入综合征、先天性呼吸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中男性患儿21例,女性患儿18例,胎龄28~37周,平均(32.6±1.3)周,体重1800~2800g,平均(2284.7±187.2)g。剖宫产26例,经阴道分娩13例,出生时Apgar评分≤3分3例,Apgar评分4~7分20例,Apgar评分≥8分16例。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均采用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前吸净气道分泌物,患儿取仰卧位,采用无菌注射器连接新生儿胃管,经气管内给药肺表面活性物质100~150mg/kg,给药时间为5~10s。随后用复苏气囊加压给氧1~2min,然后连接呼吸机行机械通气治疗,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相关参数。
1.3 观察指标。观察患儿治疗前及治疗24h后的PaCO2、PaO2、PIP、PEEP、FiO2以及PH值水平。同时记录机械通气时间和总吸氧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39例患儿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94.2±16.3)h,平均吸氧时间为(96.7±20.6)h。治疗后患儿的PaCO2、PaO2、PIP、PEEP、FiO2以及PH值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病理以肺泡上附有嗜伊红透明膜和肺泡壁表面张力的增高为特征,可造成肺泡萎陷、肺不张,从而引起通气的减少,表现为肺内分流的增加[2]。目前临床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是防止进行性肺不张,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
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是从猪肺中提取的天然表面活性物质,可补偿早产儿体内缺乏的内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从而降低肺泡表面张力[3],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研究报道[4]: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已经成为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常规治疗手段且疗效明确、肯定。
本研究采用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患儿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和吸氧时间均控制在理想范围,治疗后患儿的血气指标及呼吸机有关参数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这与张俊[5]的研究报道一致。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促进患儿肺部病变的恢复,改善患儿通气和换气功能,纠正患儿的酸中毒、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现象。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可充分发挥肺表面活性物质的药效,改善肺氧合与顺应性,形成良性循环。目前机械通气治疗已经成为抢救危重新生儿常用的呼吸支持手段,但也可引起各种并发症,而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可减少机械通气过程中气管插管所致的喉部气道损伤及机械通气常见并发症如肺气漏、慢性肺病等[6]。
综上所述,机械通气与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应用在临床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应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1-428
[2]江金彪,陈弘,吴福根,等.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13(8):93-94
[3]万俊,凌厉,李虎,等.肺表面活性物质结合CPAP防治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95-96
[4]董一慧,袁显文,李鹏.牛肺表面活性物质与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2,17(1):97-102
[5]张俊,朱绪亮,郭军,等.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5):36-39
[6]杨一民,李蕙,陈四文,等.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其影响机械辅助通气方式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4(11C):3807-3810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9例患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所有患儿均给予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的血气指标及呼吸机有关参数,记录机械通气时间和总吸氧时间。
结果:本组39例患儿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94.2±16.3)h,平均吸氧时间为(96.7±20.6)h。治疗后患儿的PaCO2、PaO2、PIP、PEEP、FiO2以及PH值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机械通气与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应用在临床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应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机械通气 肺表面活性物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026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024-02
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早产儿常见疾病,NRDS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所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我院新生儿科近年来采用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相关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39例患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所有患儿均符合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诊断标准[1],患儿胃液泡沫试验阴性,并排除合并宫内感染性肺炎、胎粪吸入综合征、先天性呼吸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中男性患儿21例,女性患儿18例,胎龄28~37周,平均(32.6±1.3)周,体重1800~2800g,平均(2284.7±187.2)g。剖宫产26例,经阴道分娩13例,出生时Apgar评分≤3分3例,Apgar评分4~7分20例,Apgar评分≥8分16例。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均采用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前吸净气道分泌物,患儿取仰卧位,采用无菌注射器连接新生儿胃管,经气管内给药肺表面活性物质100~150mg/kg,给药时间为5~10s。随后用复苏气囊加压给氧1~2min,然后连接呼吸机行机械通气治疗,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相关参数。
1.3 观察指标。观察患儿治疗前及治疗24h后的PaCO2、PaO2、PIP、PEEP、FiO2以及PH值水平。同时记录机械通气时间和总吸氧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39例患儿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94.2±16.3)h,平均吸氧时间为(96.7±20.6)h。治疗后患儿的PaCO2、PaO2、PIP、PEEP、FiO2以及PH值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病理以肺泡上附有嗜伊红透明膜和肺泡壁表面张力的增高为特征,可造成肺泡萎陷、肺不张,从而引起通气的减少,表现为肺内分流的增加[2]。目前临床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是防止进行性肺不张,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
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是从猪肺中提取的天然表面活性物质,可补偿早产儿体内缺乏的内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从而降低肺泡表面张力[3],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研究报道[4]: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已经成为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常规治疗手段且疗效明确、肯定。
本研究采用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患儿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和吸氧时间均控制在理想范围,治疗后患儿的血气指标及呼吸机有关参数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这与张俊[5]的研究报道一致。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促进患儿肺部病变的恢复,改善患儿通气和换气功能,纠正患儿的酸中毒、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现象。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可充分发挥肺表面活性物质的药效,改善肺氧合与顺应性,形成良性循环。目前机械通气治疗已经成为抢救危重新生儿常用的呼吸支持手段,但也可引起各种并发症,而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可减少机械通气过程中气管插管所致的喉部气道损伤及机械通气常见并发症如肺气漏、慢性肺病等[6]。
综上所述,机械通气与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应用在临床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应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1-428
[2]江金彪,陈弘,吴福根,等.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13(8):93-94
[3]万俊,凌厉,李虎,等.肺表面活性物质结合CPAP防治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95-96
[4]董一慧,袁显文,李鹏.牛肺表面活性物质与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2,17(1):97-102
[5]张俊,朱绪亮,郭军,等.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5):36-39
[6]杨一民,李蕙,陈四文,等.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其影响机械辅助通气方式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4(11C):3807-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