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意外伤现状并提出防护措施,以提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方法:采用自制回顾性调查问卷对本组手术室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资料,如年龄、工作年、职称等,发生锐器意外伤的次数、受伤原因、类型、锐器种类、伤后处理措施及血液学监测情况等。采用便利抽样选择80名手术室护士进行锐器意外伤发生情况的问卷调查。
结果:本组80名护士在最近1年中100%发生过锐器意外伤。致伤原因主要是产品质量不达标及紧急情况下工作忙乱;致伤锐器主要为安瓿、缝针、针头等;接受过安全教育的护士伤后采取血液检测行为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受过教育的护士(P<0.05)。
结论:手术室护士积极采取防护措施,可有效预防锐器意外伤发生,减少职业性损害。
关键词:手术室 护士锐器刺伤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024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023-01
手术室作为医院的特殊科室,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会直接接触病人开放的伤口、血液、体液等,而手术室又是锐器刺伤发生率相对较高的科室之一,手术室护士存在着被感染的高度危险。以当前手术室护士锐器刺伤的现状为例,展开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查找分析手术室锐器刺伤大规模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减少锐器刺伤个案的发生,降低手术室护士锐器刺伤的伤害,促进医疗职业安全。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设计。本研究属于应用研究。
1.2 研究对象。本组手术室护士80名,均为女性;年龄19-50岁,平均(31.6±8.5)岁。职称:护士31名,护师36名,主管护师13名。学历:中专24名,大专52名,本科4名。
1.3 研究方法。采用自制回顾性调查问卷对本组手术室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资料,如年龄、工作年限、职称等,发生锐器意外伤的次数、受伤原因、类型、锐器种类、伤后处理措施及血液学监测情况等。
1.4 研究步骤。采用自制回顾性调查问卷对本组手术室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资料,如年龄、工作年、职称等,发生锐器意外伤的次数、受伤原因、类型、锐器种类、伤后处理措施及血液学监测情况等。采用便利抽样选择80名手术室护士进行锐器意外伤发生情况的问卷调查,再进行总结分析。
1.5 统计学分析方法。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得出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合理论指导,得出结论。
2 研究结果
2.1 本组护士锐器意外伤的锐器种类见表1。
3.3 组护士锐器意外伤后处理情况。本组伤口消毒77名(96.3%),挤出局部血液73名(91.3%),清洗伤口49名(61.3%),未处理3名(3.8%)
3.4 安全教育对护士伤后应对行为的影响。本组接受过安全教育者32名,其中10名伤后进行了血液检测,占31.3%未接受过安全教育的护士48名,其中5名伤后进行了血液检测占10.4%接受过安全教育者伤后处理率明显高于未接受过安全教育者(P<0.05)。
4 讨论
4.1 缺乏相关预防规范。手术室护士经常接触针、刀、剪、钩等锐器,容易发生锐器意外伤。本调查显示,术中最常见的锐器伤为针刺伤,尤其是手术缝针刺伤。另外,术中穿刺抽血、抽液的针头及套管针的针芯刺伤也较常见,且危害极大,容易传播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疾病。但是国内关于医护人员防范锐器伤的规范较少,大多数护士是在伤后才积累经验进行防护。
4.2 手术室工作忙碌。手术室工作节奏快、术中配合紧张,特别是一些难度大急需抢救的手术,护士在传递手术刀、剪刀、缝针等锐器时极易被刺伤。本调查显示,71.3%锐器伤是在心情急躁或紧张忙乱时发生的。
4.3 护士操作不规范。不规范的操作习惯是造成锐器伤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如传递缝针时由于传递方法不当划伤,在清洗器械及处理锐器盒时因不规范操作有可能被手术刀、剪、克氏针、针头等刺伤,使病毒直接进入血液而被感染。本调查显示有40%锐器伤是由于医护配合不协调导致。
5 总结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锐器损伤的机率较大,常危及护士的健康和安全。应引起护理管理者及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并由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管,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对所有操作进行严格消毒,正确处置医疗废物,尽可能完善医疗设备和防护设备,切实保证护理安全各环节的通畅,最大限度地减少医务人员被锐器损伤。如若被刺伤应及时采取应急处理,以确保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工龄、职称,学历愈低的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例次情况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析原因,主要是大量的基础护理操作,大多由低年资护士,护师完成,学历较低的护士在学校接受的个人防护知识培训相对较少,低年资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较少,其个人职业风险忌识相对淡薄,职业个人防护知识,防护技术相对缺乏。调查结果显示,发生锐器伤后护理人员均能正确处理,且无1例感染,说明近几年来医院对职工进行的职业个人防护知识培训有一定成效。
参考文献
[1]朱国玲;注射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3期
[2]黄丽华;金利萍;许茂莲;陈孝云;探讨婴幼儿静脉留置针安全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崔芹;手术室护士意外医疗锐器伤调查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刘耀辉;汪洪波;姜波;影响手术人员健康因素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季玲;手术室护士医疗锐器伤现状调查[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1年02期
方法:采用自制回顾性调查问卷对本组手术室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资料,如年龄、工作年、职称等,发生锐器意外伤的次数、受伤原因、类型、锐器种类、伤后处理措施及血液学监测情况等。采用便利抽样选择80名手术室护士进行锐器意外伤发生情况的问卷调查。
结果:本组80名护士在最近1年中100%发生过锐器意外伤。致伤原因主要是产品质量不达标及紧急情况下工作忙乱;致伤锐器主要为安瓿、缝针、针头等;接受过安全教育的护士伤后采取血液检测行为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受过教育的护士(P<0.05)。
结论:手术室护士积极采取防护措施,可有效预防锐器意外伤发生,减少职业性损害。
关键词:手术室 护士锐器刺伤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024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023-01
手术室作为医院的特殊科室,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会直接接触病人开放的伤口、血液、体液等,而手术室又是锐器刺伤发生率相对较高的科室之一,手术室护士存在着被感染的高度危险。以当前手术室护士锐器刺伤的现状为例,展开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查找分析手术室锐器刺伤大规模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减少锐器刺伤个案的发生,降低手术室护士锐器刺伤的伤害,促进医疗职业安全。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设计。本研究属于应用研究。
1.2 研究对象。本组手术室护士80名,均为女性;年龄19-50岁,平均(31.6±8.5)岁。职称:护士31名,护师36名,主管护师13名。学历:中专24名,大专52名,本科4名。
1.3 研究方法。采用自制回顾性调查问卷对本组手术室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资料,如年龄、工作年限、职称等,发生锐器意外伤的次数、受伤原因、类型、锐器种类、伤后处理措施及血液学监测情况等。
1.4 研究步骤。采用自制回顾性调查问卷对本组手术室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资料,如年龄、工作年、职称等,发生锐器意外伤的次数、受伤原因、类型、锐器种类、伤后处理措施及血液学监测情况等。采用便利抽样选择80名手术室护士进行锐器意外伤发生情况的问卷调查,再进行总结分析。
1.5 统计学分析方法。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得出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合理论指导,得出结论。
2 研究结果
2.1 本组护士锐器意外伤的锐器种类见表1。
3.3 组护士锐器意外伤后处理情况。本组伤口消毒77名(96.3%),挤出局部血液73名(91.3%),清洗伤口49名(61.3%),未处理3名(3.8%)
3.4 安全教育对护士伤后应对行为的影响。本组接受过安全教育者32名,其中10名伤后进行了血液检测,占31.3%未接受过安全教育的护士48名,其中5名伤后进行了血液检测占10.4%接受过安全教育者伤后处理率明显高于未接受过安全教育者(P<0.05)。
4 讨论
4.1 缺乏相关预防规范。手术室护士经常接触针、刀、剪、钩等锐器,容易发生锐器意外伤。本调查显示,术中最常见的锐器伤为针刺伤,尤其是手术缝针刺伤。另外,术中穿刺抽血、抽液的针头及套管针的针芯刺伤也较常见,且危害极大,容易传播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疾病。但是国内关于医护人员防范锐器伤的规范较少,大多数护士是在伤后才积累经验进行防护。
4.2 手术室工作忙碌。手术室工作节奏快、术中配合紧张,特别是一些难度大急需抢救的手术,护士在传递手术刀、剪刀、缝针等锐器时极易被刺伤。本调查显示,71.3%锐器伤是在心情急躁或紧张忙乱时发生的。
4.3 护士操作不规范。不规范的操作习惯是造成锐器伤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如传递缝针时由于传递方法不当划伤,在清洗器械及处理锐器盒时因不规范操作有可能被手术刀、剪、克氏针、针头等刺伤,使病毒直接进入血液而被感染。本调查显示有40%锐器伤是由于医护配合不协调导致。
5 总结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锐器损伤的机率较大,常危及护士的健康和安全。应引起护理管理者及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并由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管,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对所有操作进行严格消毒,正确处置医疗废物,尽可能完善医疗设备和防护设备,切实保证护理安全各环节的通畅,最大限度地减少医务人员被锐器损伤。如若被刺伤应及时采取应急处理,以确保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工龄、职称,学历愈低的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例次情况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析原因,主要是大量的基础护理操作,大多由低年资护士,护师完成,学历较低的护士在学校接受的个人防护知识培训相对较少,低年资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较少,其个人职业风险忌识相对淡薄,职业个人防护知识,防护技术相对缺乏。调查结果显示,发生锐器伤后护理人员均能正确处理,且无1例感染,说明近几年来医院对职工进行的职业个人防护知识培训有一定成效。
参考文献
[1]朱国玲;注射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3期
[2]黄丽华;金利萍;许茂莲;陈孝云;探讨婴幼儿静脉留置针安全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崔芹;手术室护士意外医疗锐器伤调查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刘耀辉;汪洪波;姜波;影响手术人员健康因素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季玲;手术室护士医疗锐器伤现状调查[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