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籍修复档案发展现状及其标准化研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u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籍修复档案的建立对保留古籍历史信息、传承修复经验、保证修复过程可逆与评估修复工作都有重要意义。而当前各修复单位采用档案的情况各不相同,也没有达成一致的档案标准。文章在分析现有规范、各馆档案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实用性较强的标准修复档案框架,标准化的修复档案将为古籍修复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古籍修复;修复档案;标准化
  0 引言
  自2007年國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出台以来,我国古籍保护工作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图书馆、博物馆及各大高校在古籍修复人才培养、修复技术创新上做出了卓越贡献,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每年都在为修复行业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文化部《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WH/T23-2006)与《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WH/T22-2006)的出台也为古籍修复的标准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但是,关于古籍修复档案方面却一直没有相应的标准出台,为古籍修复单位和从业人员带来了一定困扰。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曾指出,修复档案的缺失是导致我国修复技艺的经验总结未达到理论高度的一个重要原因。①古籍修复档案是贯穿修复流程始终的基础性工作,它不仅是古籍修复经验的良好载体,也是后人对古籍进行再修复、再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档案中对古籍修复技艺、工序、效果、时间的记录更为古籍修复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因此,对古籍修复档案进行统一和规范对古籍修复行业当前及未来的发展均极为重要。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本文从当前国内对古籍修复档案的规定与各图书馆的实际经验出发,均衡不同修复档案的内容和重点,以提出切合实际的记录规范,从而为我国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和修复工作管理水平的提升打好基础。
  1 古籍修复档案研究回顾
  古籍修复档案在西方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直到21世纪才渐渐被我国古籍保护机构熟知并运用。2003年国家图书馆首次编辑古籍修复档案以来,各大修复中心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古籍修复档案,在实践中慢慢积累经验、充实条目,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档案体系。国内学者也在古籍修复档案的重要性、内容设置、数字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如王阿陶指出,古籍修复档案中需要展现古籍修复前后的相貌,从基本情况、修复方案、修复经过、修复前后图片、修复质量鉴定、修复经验总结六方面进行记录。②汤印华从数字化建设角度出发提出修复档案数字化的必要性,档案数字化能够提高古籍管理的水平,保留古籍的信息和全貌,各单位应当重视此项工作,加大资金和人才供应,完成修复档案数字化工作。③张宛艳认为古籍修复档案记录上的规范性是其价值和参考意义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制定一套编写档案的标准,提高其规范性,优化档案管理,以发挥修复档案应有的意义。④王斌从辽宁图书馆修复档案发展历程探讨了修复档案的过去和未来,该馆的修复档案实现了从卡片式到电子化的飞跃,下一步要向档案标准化及建立档案管理系统迈进。⑤万群以天津图书馆珍贵古籍整理、保护与研究项目为例说明了古籍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的建立流程,在修复档案外增加版本等内容,实现了修复档案与古籍信息档案合一,兼顾了古籍的保护、研究与管理。①林红状从科学价值和管理价值出发说明了古籍修复档案的实际意义,古籍修复档案可以总结修复技艺、为古籍修复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依据、帮助单位管理修复人员的绩效、评价修复工作,对古籍修复前情况的记录更是保留了珍贵的历史信息,因此推广古籍档案建立工作十分重要。②潘健更是从个人修复《论语集注》的经历出发,把经验和档案标准相结合,设计了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古籍修复档案体系。③以上研究一方面从理论上对如何建立古籍修复档案及数字档案进行了指导,另一方面总结了各馆建立修复档案的经验。从中可以发现,当前的古籍修复档案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些单位不同古籍的修复档案条目也不统一,这给馆际沟通和经验交流带来了一定障碍,也使馆内后续修复者查阅资料、了解修复过程面临一定困难。对各项修复档案进行规范和统一正是本文的目的。
  2 我国古籍修复档案相关标准
  我国明确提及古籍修复档案的标准有两项,《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WH/T23-2006)是我国最早对古籍修复档案作出要求的行业标准,标准中对修复档案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核查书页的顺序和数量;二是要记录书名、卷册、版本、破损、厚度、pH酸碱度等书籍信息;三是要制作纸张纤维标本;四是要拍摄修复前、修复中、修复后的影像资料。④该标准划定了古籍修复档案的结构,但是篇幅较小,只能满足修复档案的基本要求⑤,而且标准中没有规定详细条目及其记录方式,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不便。在实际应用中,前两条的要求比较基础,各馆基本都能满足,但各馆拍摄影像资料的情况不统一,会在修复中制作纤维标本的也较少。
  另一项标准则是南京博物院起草的《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该规范将纸质文物修复档案划分成五个部分,分别为文物保护修复基本信息表、文物保存现状表、文物检测分析表、文物修复过程记录表和文物修复验收表,适用于书籍、地图、报刊、档案、碑帖、纸币等纸质文物的修复记录工作。该档案记录规范的体系庞大、内容详尽,基本信息表包括文物信息、收藏单位、提取时间及责任人等基础性信息;文物保存现状表则从保存环境、外形尺寸、质量、修复记录、病害状况、影像资料六方面记录文物在本次修复前的情况;文物检测分析表从材质检测、病害情况监测两方面入手,借助科技手段记录并分析文物情况,以制定相应的修复方案;修复过程记录表要求记录修复材料、工艺步骤、操作条件、影像、技术变更、负责人、修复时间、修复日志等信息;验收表格则分为自评估和专家评估两部分。由于档案针对多类纸质文物,其病害、修复特点各有不同,故表格都是留存空白让修复者自行填写,执行起来工作量会较大。
  总的来说,我国现有行业标准里,《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对古籍修复档案的要求较为宽泛,《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虽然要求详细但针对性不强,对于国内大量图书馆和其他古籍收藏单位来说,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古籍专用的修复档案填写标准十分必要。   3 我国古籍修复档案发展现状
  国内许多古籍修复中心、保护单位在摸索中建立了自己的档案体系,从卡片式档案到电子档案,各馆的档案形式、内容经历了数次改变。由于《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是推荐标准而非强制标准,各馆目前实行的修复档案各有特色。
  国家图书馆是最早建立古籍修复档案的单位,也是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之一,其修复档案中图片影像记录十分丰富。档案可分为修复前记录和修复后记录两大部分:修复前记录古籍的现状(包括装帧形式、纸质、页数、尺寸、书衣、衬纸等)和残损情况(包括破损程度和具体残损方式,如虫蛀、絮化等),并附以修复前照片;修复后记录修复方法、黏合剂、补纸、染料、修复流程等信息,并附以修复后照片。除此之外,还记录了修复者的姓名和修复时间,档案较为简洁,全部由修复者填写,且有数字化存档。
  首都图书馆是国内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之一,其修复档案对修复每个环节的文字记录十分详细,在古籍材质、破损情况、修复处理等地方依照修复经验列出了全部常见情况,修复者只需要在其中勾选所修复书籍的情况即可,填写表格比较方便。档案里增添了古籍验收部分,以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返修四个等级,自检、组验收、书库验收、部门验收四道程序评估古籍的修复成果,对评估古籍修复者的工作绩效有一定帮助。
  天津图书馆的古籍档案数字系统是参照国家图书馆古籍档案管理系统建立的,具体内容与国家图书馆修复档案基本一致。由于档案体系担负着研究与保护两项职责,因此纸张分析、古籍图片等与修复档案相关的内容被单列出来,作为研究资料留存。天津图书馆古籍档案系统的建立显示出各馆资料互联互通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也说明了古籍修复档案在古籍研究上的意义,详尽的档案可以让学者不翻阅古籍也能实现一定的研究目的。
  4 古籍修复档案的功能
  从国内各馆古籍修复档案的情况可以看出,各单位间修复档案的差异很大,想要从中总结出既丰富又实用的档案标准,就要从修复档案应实现的功能出发,抓住主要要求,建立档案框架。本文将修复档案的实际功能总结如下。
  4.1 记录古籍承载的历史信息
  虽然古籍修复的基础原则是“整旧如旧”,尽可能保留古籍原貌,但实际修复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些信息丢失,因此,修复档案需要在修复之前将古籍信息完整记录下来,包括其影像、装帧、纸张、页码等,保证修复工作不影响对古籍的其他研究。与此同时,对修复前古籍残损情况的记录为修复方案设计打下了基础,将破损信息与修复后的古籍进行比较也可以评估修复的效果。
  4.2 传承及发展古籍修复经验
  技术的发展要靠长期的积累、传承与创新才能实现,我国古籍修复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主要靠师徒制传承,古代描述古籍修复的典籍较为少见,近年来相关教材、书籍随着古籍保护单位的建立、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逐步发展起来,但是不少修复技术还停留在经验层面,并未形成科学或标准。因此,在修复过程中对古籍当前修复手段和古籍历史修复经历进行描述显得尤为重要。
  4.3 保证修复工作可逆与可传递
  可逆性是古籍修复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是想要将已经开始修复的古籍毫发无损地拆解回原貌需要一定依据,这个依据就是修复时使用的材料及工艺。因此,想要实现修复可逆就必须对修复流程进行记录。与此同时,当前待修复古籍存量惊人但修复人员有限,要提高修复效率,将修复工作进行科学分工是首选办法,因此就需要有一个记录修复方案及步骤的文本,衔接不同修复人员间的工作。
  4.4 帮助管理古籍修复工作
  长期以来,图书馆缺少评估古籍修复人员工作的方式,由于不同古籍修复难度不同,从数量等定量指标很难看出一个人的工作水平和绩效,想要了解修复人员的工作成效,需要从古籍修复难度和修复质量出发进行考察。因此,修复档案中对古籍残损情况及修复质量的评定必不可少。
  5 古籍修复档案的标准框架
  基于以上分析,最终提出的古籍修复档案标准框架由三部分组成,即古籍信息表、古籍修复过程记录表及古籍修复验收表。古籍信息表主要记录古籍的基本信息和破损情况,基本信息部分与古籍档案内容基本一致,包括古籍名称、尺寸、页数、装帧、纸张及图像信息,装帧形式按照WH/T23-2006《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中定义的内容勾选,已经建立比较完整的古籍档案的单位可以直接从档案系统内调用此部分内容,无须再次填写。破损情况采取列表勾选形式填写,破损定级和破损类别依照WH/T22-2006《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与WW/T0026-2010《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中的条目评定、勾选。古籍修复过程记录表针对修复工作进行记录,主要记录责任人、修复时间、修复方案、技术、材料、流程等信息,为了体现修复经验的传承与延续,修复者也需要记录古籍之前的修复历史。这部分的内容大多为经验型信息,无法像古籍信息表那样详细地列举各种情况,故以修复者自行填写为主,具体修复工作参照WH/T23-2006《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中定义的修复工作進行列举。
  古籍修复验收表的主要作用是帮助管理修复工作,因此留存修复后照片、评估修复质量等级是验收表格的主要内容。
  6 结语
  古籍修复是古籍保护的重要工作,修复档案是记录修复经验、传承修复技术的重要载体。当前各单位已经逐步重视古籍修复的管理工作,引入新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修复质量和效率,修复档案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将为这一系列的工作打好基础,为古籍修复工作的科学化做出贡献。
其他文献
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开展,对文物的保护与研究力度不断增大。文物是在某个时期遗留下来的物品,对于研究对应时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是现代人们研究古代社会的一个主要依据。在对文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文物摄影必不可少。文章对文物摄影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从摄影的角度准确还原真实的文物,帮助更多的人接触和欣赏文物,也希望在实际的应用中,能够提供一定的借鉴。
0 引言  随着对中国传统古建筑进行保护的要求逐步提高,探索更加行而有效的数据采集整理方法显得更加重要。对比传统古建筑保护中在数据采集上的方法,现代的数据采集整理方法变得更加高效精准,本次利用先进的数据采集手段对大护国保安寺遗址进行研究,从而论证该数据采集方式的先进性。本次研究就是通过使用无人机、地基激光雷达技术结合摄影测量与探地技术对大护国保安寺遗址进行实地测绘。  1 绪论  1.1 保护研究
9月1日,湖北省荆州市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推进暨培训会议在石首市召开。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总工程师程咸立及湖北省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组(以下简称“普查工作组”)成员出席会议,来自荆州市、荆州市所辖各县市区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相关人员等30余人参加会议。
摘 要: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数字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两者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超星学习通平台功能强大,获取信息便捷,很适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文章以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实验项目“传统工艺制作壁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实验项目的现状,针对其特点,构建了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证明,这种模式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超星学习通;古代壁画;传统工艺;混合式
图书出版是博物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方式之一。文章以安徽博物院为例,通过对近年来的相关实践成果的梳理,阐述博物馆图书出版的重要性,同时基于罗伯特·达恩顿提出的“传播循环”模型理论,对博物馆出版工作提出优化策略。
摘 要: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同时也给传统非遗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更好、更充分地将新兴数字化技术手段与非遗文化相结合是急需思考的问题。文章分析了目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所面临的挑战,并针对目前我国研究现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探索路径,以期最大化地发挥新兴技术手段在非遗数字化传承与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数字化;非物质文化
摘 要: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如何对其进行保护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与旅游实现了融合,推动了文旅产业化发展。文物不仅是文化的承载者,也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针对文旅融合,文物的保护利用要明确路径,注重方法的选择。  关键词:文旅融合;文物保护;文物利用;创新途径  我国许多地方的博物馆藏有大量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承载着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具有多重价值。文物的保护利用是博物馆
摘 要:齐侯镈铭中有两个“弥”字。其中“弥生”即“长久地存在”,隐藏着宗教意义上寻求“庇佑”的内涵;“弥心”反映了作器者对齐侯郑重告诫的慎重。历代对先秦文献有关“弥”的解释十分丰富,但《小尔雅》的清人注解存在一些问题。楚简《慎子》中有令“顺弥代些”第四种解释能成立的证据。  关键词:弥;齐侯镈;顺弥代些  齐侯镈铭文中出现两个“弥”字,但各自的用法不同。其中“用求考命弥生”之“弥”应释作“久”,“
昆山市水产站党支部以“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工作理念,将党建工作全面融入渔业产业发展。按照“良种化、设施化、生态化、信息化、品牌化”的渔业产业发展思路,以加快现代渔业园区建设为工作重点,以渔药惠民补贴工程为工作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把古建筑、古遗址、古村落保护利用融入现代生活中,使其适应新时代发展并焕发出新的活力,已成为文物保护领域研究热点。四堡拥有目前世界上唯一幸存且保存较为完好的雕版印刷文化遗址,现存的大量古书坊、雕版、印刷工具和古书籍,是祖辈留给我们熠熠生辉的传世瑰宝,为研究我国雕版印刷史、新闻出版史提供了珍贵翔实的实物资料。加快推进四堡雕版印刷文化遗址的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