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塘老街动迁安置而来的老苏州人,搬进了新社区。他们热爱苏州文化,有一定的欣赏品味,各项思维活跃,正逐渐成为新一代社区达人的代表。而社区通过着意打造的基层非遗文化圈,吸引居民们一道前来,让非遗走入社区,让非遗留在社区,让非遗的文化魅力融入社区的民众生活,为居民们的小康生活再添姿彩。
夏日摇“清风” 穿扇骨制苏扇
夏日炎炎。苏扇轻摇,优雅自若,是苏州人精致生活的标志之一。姑苏区白洋湾街道领秀金品社区内,非遗制扇技艺传承人吴立福正现场教授居民如何穿扇骨、制苏扇。在场无人不被苏扇艺术的臻美感染。
吴立福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制扇五十多年,作品被北京荣宝斋、杭州王星记及国内外苏扇制作行家和藏家收藏,“苏扇不仅仅是一种纳凉工具,更是吴地文化的代表缩影,寄托了主人的情怀和品味,也彰显了其社会地位。”
闻名不如亲眼所见,吴立福给大家展示了一部分由他精心制作的苏扇,一把把雅致精巧的苏扇,以传统制扇工艺之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折服了在场所有人。
在吴立福的带领下,大家学习感受了如何穿扇骨:先用一根竹制的扇骨,逐一穿插扇面中每折中装扇骨处,并由缝隙中取出,为装扇骨做准备。“扇骨穿引到扇面里,最考验耐心,稍有浮躁激进,便纸破扇断,前功尽弃。”在每一步悉心的要诀指导下,大家成功地将扇骨穿入了扇面之中。黏合两侧大骨,终于完成穿扇骨工序。
“这次非遗苏扇文化体验活动,就是让大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递一种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学习体验非遗文化之余,提升人文素养。”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怡说。
编织忆童年 折棕叶习棕编
棕编是一门传统手工技艺,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织工艺品。过去,农家的蒲扇、草鞋等生活用具都由棕榈叶编织而成,人们也通过编织模拟各种自然的形态,供孩子们玩耍。在领秀金品社区,居民们的棕编老师是姑苏区“草棕编”非遗传承人邹星花,大家就跟着她学习棕编“蚂蚱”,回忆童年夏日趣味。
邹星花家中世代从事棕编手艺,她儿时跟随父亲学习草棕编织法,一晃做了三四十年。棕榈叶从前在苏州挺常见,但“现在做棕编的人寥寥无几,懂行的人也不多。”邹星花的女儿也喜欢“棕编”,技艺得以传承,母女俩都是姑苏区“草棕编”非遗文化传承人。
社区活动现场,邹星花对传统棕编手工技艺和基础棕编手法一一进行了讲解。她带来新鲜棕榈叶,边讲边演示,“取70公分左右叶子,划掉偏硬的叶脊,在叶尾比叶头多10公分的地方对折,深色朝外,对折处中间夹一根长约10公分的铁丝,后从对折处向叶尾编织。”编织、打结、盖住,重复,一系列绚烂的手部动作后,一片扁平细长的棕榈叶渐成一只草编蚂蚱的模样,再取红绳制成眼睛,翠绿的蚂蚱就诞生啦。连见惯手工活的苏州本地老居民都连声称赞,纷纷拾起棕叶编织起蚂蚱来。
做着做着,老苏州陆福宝回忆起往日时光,“以前夏天经常能在路边看到蚂蚱,野外只要有草的地方都有蚂蚱。小时候,大人到田地干农活,小孩子就去田里抓蚂蚱,回来喂家里的鸡。藏在草丛里的蚂蚱会连蹦带飞四散奔逃,它往远处跳,小孩子在后面追。现在很少能看到了。”
嗅一缕花香 点赞今日生活
“阿要栀子花、白兰花、茉莉花……”从前每到夏天,苏州的大小街巷里会响起苏州阿婆们软糯的卖花声。栀子花是苏州人最喜爱的花卉之一,更充满着“苏州情结”。近期,小区内的栀子花田盛开,吸引了周围居民前往一睹留影。
这片美不胜收、芳香馥郁的栀子花田,位于小区西北角,原先垃圾成堆、杂草丛生、高低不平。两年前,开发商和物业商议,将這片土地利用起来,种下一片栀子花,平时由专业的绿化人员打理,逐渐成为小区热门地。“经过我们两年的精心打理,再加上今年雨水充足,栀子花开得太好看了。”物业负责人都忍不住赞叹。
老苏州徐阿姨就带着小区居民们到栀子花田,采摘栀子花后,现场教授制作苏州人喜爱的栀子花手环。边教边还回忆,“年轻时每到六月,我都要去野外采摘一大束栀子花,回家找些玻璃瓶把花插好,摆满客厅、卧室,栀子花香清新淡雅,气味充盈得整个空间非常舒服。”徐阿姨说她没想到,如今小区里就有栀子花田了,大家身边的绿色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领秀金品花苑的很大一部分居民,是来自于山塘老街动迁安置而来的老苏州人,他们热爱苏州文化,有欣赏品味,各项思维活跃,正逐渐成为新一代社区达人的代表。有鉴于此,社区着意打造了一居一品特色品牌“秀品荟”,通过打造基层非遗文化圈吸引居民们一起来保护非遗、传承非遗,实现了小康生活的“提档升级”。
夏日摇“清风” 穿扇骨制苏扇
夏日炎炎。苏扇轻摇,优雅自若,是苏州人精致生活的标志之一。姑苏区白洋湾街道领秀金品社区内,非遗制扇技艺传承人吴立福正现场教授居民如何穿扇骨、制苏扇。在场无人不被苏扇艺术的臻美感染。
吴立福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制扇五十多年,作品被北京荣宝斋、杭州王星记及国内外苏扇制作行家和藏家收藏,“苏扇不仅仅是一种纳凉工具,更是吴地文化的代表缩影,寄托了主人的情怀和品味,也彰显了其社会地位。”
闻名不如亲眼所见,吴立福给大家展示了一部分由他精心制作的苏扇,一把把雅致精巧的苏扇,以传统制扇工艺之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折服了在场所有人。
在吴立福的带领下,大家学习感受了如何穿扇骨:先用一根竹制的扇骨,逐一穿插扇面中每折中装扇骨处,并由缝隙中取出,为装扇骨做准备。“扇骨穿引到扇面里,最考验耐心,稍有浮躁激进,便纸破扇断,前功尽弃。”在每一步悉心的要诀指导下,大家成功地将扇骨穿入了扇面之中。黏合两侧大骨,终于完成穿扇骨工序。
“这次非遗苏扇文化体验活动,就是让大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递一种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学习体验非遗文化之余,提升人文素养。”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怡说。
编织忆童年 折棕叶习棕编
棕编是一门传统手工技艺,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织工艺品。过去,农家的蒲扇、草鞋等生活用具都由棕榈叶编织而成,人们也通过编织模拟各种自然的形态,供孩子们玩耍。在领秀金品社区,居民们的棕编老师是姑苏区“草棕编”非遗传承人邹星花,大家就跟着她学习棕编“蚂蚱”,回忆童年夏日趣味。
邹星花家中世代从事棕编手艺,她儿时跟随父亲学习草棕编织法,一晃做了三四十年。棕榈叶从前在苏州挺常见,但“现在做棕编的人寥寥无几,懂行的人也不多。”邹星花的女儿也喜欢“棕编”,技艺得以传承,母女俩都是姑苏区“草棕编”非遗文化传承人。
社区活动现场,邹星花对传统棕编手工技艺和基础棕编手法一一进行了讲解。她带来新鲜棕榈叶,边讲边演示,“取70公分左右叶子,划掉偏硬的叶脊,在叶尾比叶头多10公分的地方对折,深色朝外,对折处中间夹一根长约10公分的铁丝,后从对折处向叶尾编织。”编织、打结、盖住,重复,一系列绚烂的手部动作后,一片扁平细长的棕榈叶渐成一只草编蚂蚱的模样,再取红绳制成眼睛,翠绿的蚂蚱就诞生啦。连见惯手工活的苏州本地老居民都连声称赞,纷纷拾起棕叶编织起蚂蚱来。
做着做着,老苏州陆福宝回忆起往日时光,“以前夏天经常能在路边看到蚂蚱,野外只要有草的地方都有蚂蚱。小时候,大人到田地干农活,小孩子就去田里抓蚂蚱,回来喂家里的鸡。藏在草丛里的蚂蚱会连蹦带飞四散奔逃,它往远处跳,小孩子在后面追。现在很少能看到了。”
嗅一缕花香 点赞今日生活
“阿要栀子花、白兰花、茉莉花……”从前每到夏天,苏州的大小街巷里会响起苏州阿婆们软糯的卖花声。栀子花是苏州人最喜爱的花卉之一,更充满着“苏州情结”。近期,小区内的栀子花田盛开,吸引了周围居民前往一睹留影。
这片美不胜收、芳香馥郁的栀子花田,位于小区西北角,原先垃圾成堆、杂草丛生、高低不平。两年前,开发商和物业商议,将這片土地利用起来,种下一片栀子花,平时由专业的绿化人员打理,逐渐成为小区热门地。“经过我们两年的精心打理,再加上今年雨水充足,栀子花开得太好看了。”物业负责人都忍不住赞叹。
老苏州徐阿姨就带着小区居民们到栀子花田,采摘栀子花后,现场教授制作苏州人喜爱的栀子花手环。边教边还回忆,“年轻时每到六月,我都要去野外采摘一大束栀子花,回家找些玻璃瓶把花插好,摆满客厅、卧室,栀子花香清新淡雅,气味充盈得整个空间非常舒服。”徐阿姨说她没想到,如今小区里就有栀子花田了,大家身边的绿色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领秀金品花苑的很大一部分居民,是来自于山塘老街动迁安置而来的老苏州人,他们热爱苏州文化,有欣赏品味,各项思维活跃,正逐渐成为新一代社区达人的代表。有鉴于此,社区着意打造了一居一品特色品牌“秀品荟”,通过打造基层非遗文化圈吸引居民们一起来保护非遗、传承非遗,实现了小康生活的“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