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结构与发展特点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_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对上海市15所幼儿园小、中、大班共199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结构及其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内部结构可分解为四个维度:社交主动性、亲社会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以及社交障碍。(2)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小班到中班阶段,大班幼儿与中班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无显著差异。(3)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幼儿;同伴交往;结构模型;亲社会性;社交障碍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7/08-0070-05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日益重视,初步揭示了早期同伴交往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短期与长期影响。目前,幼儿同伴交往研究已经成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热点之一。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在与自己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人的交往过程中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同伴关系能力的总和。目前有关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结构的研究并未取得一致性结论,各国研究者主要将控制和移情作用或归属感作为交往的基本能力,此外行为灵活性和社交放松性也为一部分研究者所重视。有研究者提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内部结构包含三个部分:社交主动性、同伴拒绝和消极的同伴回避。吴放、邹泓(1999)则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内部结构分解为攻击性、助人以及同伴喜爱程度。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研究还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主要集中在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和性别差异上。如,Goncu(1993)和Denham(1991)㈣认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在此过程中,小班到中班是增长的加速期,中班到大班增长缓慢。关于同伴交往能力的性别差异,研究者普遍认为女孩的同伴交往能力和同伴关系显著优于男孩。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研究已较为丰富,但研究者对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内部结构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对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研究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内部结构可分解为哪几个部分;(2)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具有怎样的分布状况和发展特点;(3)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上海市的示范园、一级园和二级园中随机抽取15所幼儿园,再分别从每所幼儿园的每个班级随机抽取2名幼儿,共抽取了199名幼儿作为研究样本。幼儿按所在年龄班(小、中、大班)和实际年龄(3岁、4岁、5岁)两种方式分组,研究样本的具体情况见表1。
  
  通常情况下,检验一个模型是否合理需要参照一些拟合指数,如CFI、IFI、NFI、RFI以及RCMSEA。其中,若CFI、IFI、NFI、RFI的取值落在0~1之间并大于0.85则可认为该模型拟合较好:RMSEA是近似误差均方根,也是重要的参考指数,当RMSEA低于0.1时表示拟合较好,低于0.05时表示拟合得非常好。由表2可知,本研究理论模型中CFI、IFI、NFI、RFI值都大于0.85,RMSEA值小于0.1,说明该模型是适宜的、可接受的模型。
  从结构模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四个维度的测试题目与四个维度之间的因子负荷值(圆圈指向各个题目箭头上的数字)几乎都大于0.5(除了语言与非语言能力第三题的因子负荷为0.463):四个维度之间的通径系数(四个圆圈之间双箭头曲线上的数字)也都大于0.5,说明该模型是稳定的,我们有理由认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内部结构由这四个维度构成。
  
  (二)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状况和关键期
  研究者考察了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总体情况,结果见表3和图2。
  从表3和图2可以看出,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在总趋势图中,大班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比中班幼儿略有下降,但两者差异不显著。女孩的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水平明显高于男孩。
  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提高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极其显著(F=8.07,P<0.01),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小班到中班年龄段的幼儿(t=-3.74,P<0.01),中班和大班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无显著差异。
  
  
  (三)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性别特点
  在同伴交往能力内部结构的四个维度上,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性别差异都很显著(P<0.05)。其中,中班幼儿在社交主动性上的性别差异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F=0.401,P<0.01)。而进一步对男孩和女孩在各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发现,女孩在社交主动性、亲社会性以及语言与非语言能力上的得分均比男孩高,即女孩在这三个维度上表现得更好,男孩在社交障碍上得分比女孩高,即男孩表现出更多的社交障碍。
  
  四、讨论
  
  (一)关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内部结构维度
  研究者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内部结构分解 为社交主动性、亲社会性、语言与非语言能力以及社交障碍。许多研究者认为,控制和移情作用或归属感是交往的基本能力之一,行为灵活性和社交放松性也对同伴交往有影响。但本研究在前期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中发现,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控制和移情作用并不明显,他们在与同伴交往时表现出来的灵活性也普遍较差。William(2007)认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可分为社交主动性、同伴拒绝和消极的同伴回避三个维度。前期研究中研究者也发现“主动性”是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教师在访谈中指出,同伴交往能力强的幼儿“能主动地与其他幼儿游戏、交谈”“和其他幼儿游戏时,总是成为领导者”“总会主动跟教师说家里发生的事情”“主动、开朗,交往中他是主角,其他幼儿以他为中心”。另外,我们认为将“同伴拒绝”和“消极的同伴回避”合并为“社交障碍”更为合适。幼儿的社交障碍表现为“游戏时通常是一个人闷头坐着,不会和其他同伴交换玩具”“不愿意参与同伴的活动,喜欢一个人玩,即使和同伴一起游戏时,也是跟从、听从的角色,不会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一维度从反面验证了幼儿同伴交往中的问题。还有很多研究者强调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包含“口语能力”和“非口语能力”,这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语言与非语言能力强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往往表现得更好,更能获得同伴的好感。因此,从理论上分析,本研究采用四因素结构模型也是可行的。
  
  (二)关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无论在哪一维度上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的。这主要是因为幼儿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随着交往经验的增多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不断地实现去自我中心化,社会认知能力也不断提高,使得同伴交往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研究表明,4-5岁的幼儿已具备初步的观点采择能力,能够注意和体会他人的情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意识和能力,能采用比较正确和适宜的方式与他人交往。
  不少研究者认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存在关键期。本研究也证实了关键期的存在,并进一步发现小班到中班年龄段是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访谈中,许多教师反映,小班幼儿刚进幼儿园不懂得谦让和与同伴合作,进入中班后,幼儿会更主动地与同伴进行交往。幼儿良好的交往行为总是能促成交往,成功的交往又反过来强化了幼儿良好的交往行为,使之反射到幼儿的内部行为模式中,转化为一种稳定的能力。成为指导幼儿同伴交往行为、形成良好同伴关系的主导因素,由此逐步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因此,家长和教师应抓住3-4岁这一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有利时机,以更好地促进和巩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三)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发现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异呢?结合对幼儿的自然观察和对文献的分析,我们认为,幼儿大部分时间是与同性同伴交往的,因此形成了男孩和女孩不同的文化氛围。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幼儿有各自不同的兴趣和行为特征。男孩更多时候是在公共场合游戏,较少受成人的控制,并且男孩的游戏行为较为粗犷,身体接触较多。相反,女孩之间的交往更强调一种合作和语言交流。因此,男孩与女孩在同伴交往水平上存在差异。
  
  五、教育启示
  
  (一)重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激发幼儿交往愿望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同伴交往能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状态,增强幼儿的情感支持,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以及亲社会行为、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学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地进行人际交往。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或日常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引导幼儿与同伴交往,并给予积极的鼓励,以激发幼儿同伴交往的愿望,使幼儿体验受到他人关心和帮助的愉悦,逐渐懂得关心和帮助他人也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进而学会主动与他人交往。
  
  (二)创设宽松、自由的交往环境,发展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关键是要为幼儿创设一个使他们想交往、敢交往、喜欢交往的自由、民主、平等、宽松的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常常喜欢把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愿望告诉别人,这就形成了幼儿的交往需要。然而,由于交往能力的局限,幼儿有时并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正意愿,常常导致“事与愿违”或“弄巧成拙”的结果。此时,教师如果采用训斥、讥讽等方式对待幼儿的失败,那就会打击幼儿的交往积极性,挫伤幼儿的自尊心。相反,如果教师能够给予幼儿支持和鼓励,帮助幼儿创造补救的机会,那么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交往的技巧和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教师积极的态度和对幼儿交往策略的指导,不仅能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同伴交往环境,支持和鼓励幼儿主动交往,体验交往的乐趣,还能使幼儿变得更加敏感,能主动地去吸收和内化良好的交往策略,为以后的同伴交往活动储备知识、经验和技巧。
  
  (三)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家庭是幼儿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父母的言行对幼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平时的人际交往积极主动,对孩子的同伴交往给予充分的肯定,将有助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园教育效果;反之,则会阻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家园合作是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册、家教宣传窗等形式帮助家长了解和熟悉幼儿园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目标和要求,将这项能力的培养延伸到家庭教育中,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给予幼儿一致的、持续的影响,提高幼儿的交往技能。
其他文献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的特色内容。策略意识的培养与形成是策略教学的重要核心,应用策略解决问题是策略教学的重点内容。如何让学生形成策略意识、提增策略应用能力、体悟策略本质是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思考的课题,而“造势”正是实施“解决问题策略”的有效教学路径之一。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线段图)”是苏教版2015年春季修订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新增内容,主要是“已知两个数量的和、差关系,求这两个数量”
【摘 要】“问题解决”的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学生经历过程,积累问题解决的活动经验。人教版“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是一节典型的问题解决课,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问题解决的教学价值思考入手,设计从“一般”到“特殊”的学习路径,结合“问题提出”“信息分析”“典型问题的解答”与“变式拓展练习”等环节,通过拉长过程,引导学生实现问题解决中的经验形成。  【关键词】问题解决 拉长过程 活动经验 经验形成  【课前思考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简策略”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化难为简”的方式,开发学生思维的“梯度”和“广度”,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手段。教师可以运用“简策略”,从“简”新授环节、“简”问题设计和“简”用“强”算三方面,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简策略;有效性  吴卫东教授曾说过,教学就是一条折线,始终在寻找起点与目标之间的最短距离。所谓“有效
今年上半年,笔者参加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有两位教师同时执教了“比例尺”一课,他们的课题一样,教学方法有着细微的差别,然而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  教学片段一(教师A)  师:同学们喜欢画画吗?画一条长为5厘米的线段,画一条长为10厘米的线段,再画一条长为100米的线段。  师:怎么不画了?  生:纸太小,画不下。  师:想个办法怎样把长为100米的线段画在纸上呢?按你的想法画吧!  师:你是怎么画的
【摘 要】“共享单车中的数学问题”这一拓展课以“共享单车”为话题,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使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此案例基础上,提炼“现实话题类”拓展课的基本模型:热点话题引入,提出讨论视角—聚焦核心问题,充分交流辨析—话题反思延伸,引发新的问题。  【关键词】现实话题;小学数学;拓展课;数据分析观念  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诸多现实现象、热点话题、疑难问题都可以进入我们的数学课堂。那么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教师辛苦批改的作业学生没有认真看,做错的题也没有订正,即使教师已经纠正过学生的错误了,还是有部分学生没有订正或者没有搞清楚的情况。因此,教师如果能够采用面批方式,效果肯定会好很多。因为当着学生的面批改作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并改正学习中的错误,有效地缩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信息反馈和
【摘 要】推理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理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程与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就“多边形内角和”的教学来说,教师可设计以下教学活动:以实例测量形成猜想,用合情推理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进而运用演绎推理证明四边形、五边形内角和。合情推理、演绎推理两种推理方式互为补充,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通过课堂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  【关键词】推理能力;合
【人物简介】Mr. Platis,美国加州Lowell Elementary School校长,有着4年的校长经历,还有着3年教学低龄儿童的经验。Lowell的家长可以在校园的任何角落不期而遇Mr. Platis……  【访谈地点】美国,加州长滩市Lowell Elementary School  【访谈时间】2015年6月8日  关于校长生涯  陈近:您当校长已经几年了?您当过老师吗?当初为何选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第4期篇篇佳作,将独特丰富的内涵传达给读者。要想完全、细致、生动地汲取精华,就需要我们领悟作品背后的神韵。此次导读从宏观到微观,从建构到剖析,传递了更多的用心之处,更多的是表达了对作者的无比钦佩之情。  一、宏观层面:整体建构,从内容编排着手  专题研究中,“如何优化面积公式推导单元学习路径”,国内教材多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序列为“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
【摘 要】联系思维是一种突出溯源、类比与贯通意识的思维方法,将其运用于数学学习中表现为发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寻找要素之间的关联点,打破点状思考问题的方式,形成立体的数学认知结构的思维过程。在人教版“认识几时几分”的内容学习中,将学生对“时刻”的认识由静止的状态上升到动態的状态,并开展“弱操作、强想象”的数学活动,以引导学生认识几时几分,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联系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由静思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