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is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城一隅,不长,两三百米,直一段,弯一段。直也不是笔直,不是左折一下就是右拐一下。弯也不是有规则地弯,有的地方突然一个急转,不到跟近看不到前进的方向。第一次走这小巷总觉得像人生之路,前途莫测。
  我调到小城工作不久,去单位有几条路,但走这小巷最近。也有其他人从这里抄近,但不是很多。骑车或开车的人都喜欢走宽阔的大路。
  小巷虽然陈旧却不是很古老,估计形成的时间不是很长,而且不是事先统一规划的。从路面的情况就能揣测,看两边的房屋也能想象得出。多数地段就是水泥路,石板铺的地方很少。那些历史久远的老巷道一般都是石板铺的,不是青石板就是麻石板,曾经比较繁华的巷道石板上还有车辙。三河的一些巷道就能看到,过去三河是这一带有名的水码头,很远的人都来赶集,车水马龙。小巷那几块儿石板估计是后铺的,因为板材不统一,石缝也不一致,像是从什么地方搬来拼凑的。
  两边的房屋也是不同的风格,基本上都是平房,门楣和檐墙几乎看不到砖雕木塑。去江浙古镇和皖南古村,看到的那些老屋都是有雕塑的,有的还有门当户对。这些都是古老的标志,不听解说就晓得有些年头。这小巷里的房屋没有,跟现在建造的样式差不多。许多门窗还用上了钢塑材料,说明确实时间不是很长。
  但还是有些老房子。比如入巷不远的地方,就有一栋老屋,砖墙,瓦顶。砖是那种土窑烧的小砖,灰色的,经受长时间风吹雨淋已经变得浅黑。瓦也是那种瓦面带弧的小瓦,密匝匝叠在屋顶上,瓦沟里长着蒿子一样稀疏的草,我认得,叫瓦松。唐朝诗人郑谷有一首题为《菊》的诗写道: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以瓦松“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什么实际用处来赞扬菊花高贵的品性,我以为这是带有偏见的:所有的生命都值得尊重,没有贵贱之分。
  每次经過老屋,我都要朝屋顶看一眼,再朝大门瞟瞟。大门多数时候都是关的,看不见里面的情况。这就让人有了联想,总以为老屋是有故事的,稀奇古怪或是风花雪月的那种。电影和小说里这样的情节,大多发生在古老的宅子里。越是看不到人,就越往这方面想,就越期盼那门开着,走出一个人,一个与我想象中相吻合的人。
  终于有一天,那扇门开了,我也正好路过。倚着门框站着一个人,一个女人,只是年岁大了些,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不过,看那模样,年轻的时候应该很俊俏。
  那女人脸色极白,是缺少紫外线照射的白。应该是长时间躲在屋里不晒太阳造成的。我又在想,有哪些故事里的人一般好像也是不大见阳光的?
  乍见到这屋里人,就有想和她说话的欲望。虽然走这小巷时间不长,但住在里面的人许多都是面熟的,经常碰到,不说话也等于说过话。
  却不知道说什么好。冒昧问老屋的人或事不大礼貌,会让人反感,甚至会对你起戒心。经常要从小巷走,从老屋门前过,我可不想她对自己起戒心。于是就问她家外墙上爬的是什么植物。
  我老早就注意到那山墙上有一种藤状的植物爬在上面,密密麻麻,叶蔓遮盖了墙面,却不晓得叫什么名字。前些日子问过一个人,也是这巷子里的,端着碗蹲在门口吃饭。他说是爬墙虎。可爬墙虎我认得,老家的墙上就有,叶子像枫树叶,冬天也红。枝上有卷须,夏季开花,黄绿色。这个不像,圆圆的叶子像铜钱一样,随着藤蔓向上舒展,形成一个非常美丽的构图。我没追着问,那人既然说是爬墙虎,说明他不晓得,再问也问不出个所以然,白费口舌。就等着问这屋的主人。
  她果然晓得,告诉我:“薜荔。”
  听到这个名字我想起来了,确实有藤蔓状的薜荔,《红楼梦》里就提到过,大观园的花溆附近就有。《红楼梦》第十七回写道:“忽闻水声潺湲,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我不禁又认真瞅了那女人一眼,住在《红楼梦》里人都喜欢的植物旁边的人,说不定还真有故事。
  后来,我听说这屋子的人受过挫折,挺惨的。没想到是这样的故事,少了几分好奇,多了一份同情。
  再经过这扇门的时候,我自然还是想看到那女人。但多数时候,门还是关的。我以为,是把故事关在里面,而把太阳关在了外面。
  经过的次数多了,对小巷的了解也就多了。渐渐发现,住在小巷的多数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行业也不尽相同。小巷朴素,住户也朴素,少了市面上的浮躁,有一种朴素的静雅,让人感到很舒适。
  小城建设日益繁华,房子越建越多,越建越高,许多人都搬到新开发的小区住了,唯独这小巷的人少有搬出去,就在这里待着,守着一种清静。
  过老屋不远,是一段弯道。弯道后面是一段围墙。白色墙面,灰色瓦顶,有陈旧感,也有时代感。围墙里面是周瑜墓园,墓园的大门面对着繁华大道。这里是后园墙。
  别看这边清静,墓园大门那边却是热闹的。经常有人进墓园参观,挖掘名人历史。每年都要举行周瑜文化节,向世人推介。外地来参观的人都晓得了周瑜墓园,却少有人晓得,墓园的后面还有一条小巷,小巷里还住着许多人。
  小巷的出口,有一个澡堂,很普通的那种,但小巷的人一般在这儿洗。才冷的时候我进去过,里面是瓷砖饰面的池子,很大,一池水,十几个白花花的身子扎在里面一点儿也不挤。澡堂热雾弥漫,嗡嗡的说话声,有回音。池子旁边,有一个搓背的人,光着膀子,只穿一条短裤,为躺在长条板凳上的人搓身子,有节奏的敲背声,啪啪的,听着都舒服。
  小城里开了不少高档浴室,名字起得洋气十足,广告也做得格外夸张,挺吸引人,门口小轿车停了一大片。里面还有活动室和休闲的地方,有的甚至还提供餐饮。不过,价格都贵得惊人。但我还是觉得小巷里的澡堂好,不仅价格便宜,主要是幽静,和小巷的环境很契合。
  小巷澡堂玻璃门上的那副对联也好:“入池无牵无挂,出水有精有神。”通俗,但不庸俗。我喜欢。
  我估计,小巷里的人都是喜欢的。
其他文献
4月17日,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开馆暨李树建戏曲艺术传承中心揭牌仪式在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伊滨校区舉行。  备受瞩目的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位于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戏曲艺术学院二楼,展陈面积400余平方米,主要设“艺海求索,人民为根”“梨园瑰宝,马派艺术”“传薪播艺,芬芳满园”“豫剧泰斗,翰墨流芳”等展区,精心布置了数百件马金凤从艺90多年间的珍贵图文影视资料、戏服、道具和生活用品,通过文图视频和实物等方式
期刊
墨白的中篇小说《尖叫的碎片》发表在2009年第9期《山花》杂志,其叙事风格与结构呈现为普遍突出的碎片化特征,具体所指为故事碎片化以及小说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说方式以及人格与情感的碎片化。  碎片给人疼痛感、甚至恐惧感,因为它尤其真实,是当下人们所处最真实的生活现状。为何会有尖叫?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毁灭”和“撕破”就是产
期刊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河洛文化,为第39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節增光添彩,4月25日上午,沿黄九省(区)“千人同书·百年辉煌”大型书法活动主会场活动,在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北广场举行。  本次活动除主会场外,还设有10个县区分会场,来自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的老、中、青1500余名书法家,在百米长卷上共同书写“百年辉煌”和相
期刊
对于感官所触,我总是有着盲目的迷恋和病态的敏感——气味、温度、湿度、色泽、光线。这是些具体的东西,随时随地包围着我们:一只青木瓜的气味,灰尘在空气里的阴影,黑暗中眼睛的光泽,静水深流的明暗。可问题是,谁都知道它们在那儿,却从来没有人能够真正抵达它们的核心,人们粗枝大叶地任由这些感觉发生着、消失着,好像它们只是一种抽象,是一种想象,永远只停留于表象。可我总是认为,正是这些微妙而细小的东西,它们会像子
期刊
程多宝,中国作协会员。作品见《解放军文艺》《北京文学》《莽原》等刊。著有小说集《流水的营盘》等。曾获第三届“延安文学奖”、安徽省中短篇小说扶持工程双年奖等。  1  除了农忙季节,屁颠颠地充军似的,没黑没夜地赶回来忙上一阵子,秋分常年出门在外打工。在外打工讨生活,说白了那就是没根没绊,就是一只泊着岸上的小船,虽说一到晚也算是靠上了岸,可这岸上哪里有自己的一盏灯火?那个遥远的家,冷不丁的乍一回村,猴
期刊
傅淑青,1993年10月出生于浙江浦江。专栏作家,现为浦江县作家协会理事、金华市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入选浙江省作协“新荷计划”人才库。已在《江南》《散文百家》《文学港》《延安文学》《岁月》等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五十余万字,有作品收入各种选本。  一  挖掘机逼近院墙时,父亲胸部起伏得像汹涌的海浪。  挖掘机的轰鸣声响起时,正好是日头最大的正午时分。嵌在空中的太阳像饱满滚圆的蛋黄,明灿灿、毒辣辣。大
期刊
甄明哲,一九九〇年生于河南,有作品见于《青年文学》《大家》《西湖》《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  1  我站在一座贩卖春天的商场里。  商场有五层,巨大的充气锦鲤悬浮在半空,轻盈而梦幻。仿真桃树的花开了,像一堆又一堆的泡沫。那些熙攘、兴奋的人群四处流连,似乎也成了春天的一种装饰品。  一层的中央正在举行拍卖会,主持人身着套装,脸颊泛出薄薄的桃色。在她面前的几排折叠椅上,坐着二三十个观众。在此前
期刊
黄昏时分,一钩残月在朦胧的夜空中若隐若现,如黛的青山环绕着一湖春水。堤岸垂柳依依,像少女的秀发随风飘拂。湖畔古道上,一位头戴毡笠、身着蓝袍的高士骑着黑驴踽踽独行……如此唯美的意象从一幅国画里发散出来,典型的文人画笔法,以水墨小写意为主,局部淡青绿、赭黄设色,潇洒疏淡;画面留白较多,意境空灵清幽。  这是一幅日本回流的纸本花绫裱立轴国画,左上角有流畅潇洒的行书题款:杨柳岸晓风残月,乙卯暮春写奉耆卿世
期刊
李小坪,宜都人,湖北省作协会员。作品刊发于《飞天》《天津文学》《人民日报》《散文百家》《星火》《长江丛刊》《都市》《椰城》《长江文艺评论》等刊物。曾获《长江丛刊》文学奖。  1  起先,这里只是荒野,杂草丛生,土丘洼地,高低起伏。  当生活的潮水逐渐朝这边倒灌过来,它成了生活区。  是荷包先鼓起来的那些人,买下临湖的别墅。更多的人在观望中,他们还没有从老式住宅的旧时光里拔出脚来。等又一年的春风缓缓
期刊
我们豫北老家有句俗语:吃秋不吃秋,全在六月二十头。立秋前,老天终于下了一场透雨。这老天,不下是不下,下起来没完没了的,一时间沟满河平。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一夜间,蛙声如潮。我循声到了那里,聒噪顿止。清凉的夜风,徐徐而来,也拨动了我儿时记忆的琴弦——  小时候的夏天,雨水勤。我们村河沟多,青蛙随处可见。茂密的水草里,宽厚的荷叶中,石桥的栏杆上,都成了青蛙的栖息地。有时乘凉散步,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