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飞虱回迁种群的形成:2009年安徽潜山的个例分析

来源 :应用昆虫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yingchangmaos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皖西南的潜山地处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南北往返迁飞的转折点,既是北迁种群的迁入区,又是后期回迁种群形成的重要虫源区.解析此地白背飞虱种群发生的全过程,可为白背飞虱的异地预测和源头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和MICAPS天气分析系统模拟分析了潜山白背飞虱2009年6个迁入峰次的虫源地和迁入代种群的形成,又通过田间系统调查与雌虫卵巢系统解剖研究了2009年潜山白背飞虱田间发生动态和世代种群性质及回迁种群的形成.结果表明:(1)2009年潜山白背飞虱的迁入虫源6月上旬来自赣西及湘赣交界地区(27.2°N - 28.7°N),6月中下旬来自湘南和湘东南地区(25.1°N~26.7°N),7月上旬和下旬来自湘东和赣西地区(27.1°N-28.5°N),7月中旬来自湘东南和赣南地区(25.5°N -26.8°N),7月底8月初来自赣北和赣西北(28.1°N~29.4°N).(2)2009年潜山白背飞虱在中稻田和晚稻田滞留危害,发生危害期延长,为后期回迁提供了大量的虫源.(3)确定了潜山稻区的中稻田和双季晚稻田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2009年,白背飞虱迁入种群在中稻上繁殖一个世代后,新羽化的成虫(第3代,7月下旬至8月中旬)因连续降雨而大量滞留本地继续为害中稻田,其后再迁入晚稻田危害并大量增殖,形成第4代(8月下旬至9月中旬)回迁种群大量南迁.此期仍有部分个体滞留,所形成的第5代为无效虫源.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大叶樟(Cinnamomum septentrionale Hand.-Mazz.)的开花结实习性和种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性状的变化,以及种子的生活力的测定方法和浸种、温度、光照对种子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巨桉凋落叶分解初期对受体植物老芒麦幼苗生长和抗性生理的影响。试验设对照(CK)和4种凋落叶处理,分别将0(CK),25,50,100,150g巨桉凋落叶与8kg土壤混合,
通过田间系统调查与雌虫卵巢系统解剖研究了2008-2010年潜山混作稻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的种群动态以及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并结合2005年以来的灯诱及
过去多年的快速发展,令中国的大豆压榨产能严重过剩,不到50%的产能利用率不仅限制了这个行业的再发展,也使得国内的豆粕价格高企。这种局面有望在未来得到改变,而改变的方向
近年来,功能多样性(Functional diversity)逐渐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它是生物多样性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解决当前许多生物多样性领域内复杂问题的有效手段。叶功能性
在介绍我囡杉木种质资源保存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杉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利用和评价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论述了“方法多样化、滚动式发展、保存与
沟叶结缕草(Zoysia matrella [L.] Merr.)又名马尼拉,是禾本科(Gramineae)结缕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植株低矮、叶片细绿、绿期较长、抗逆性强等特点,成为一种优良的暖
高校图书馆馆藏丰富,学术性及教育性较强,有着丰富的图书资源,是在校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场所。但当今社会科技迅速发展,信息获取方式日新月异,高校大学生又讲求个性
针对湖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缺少草本植物材料的现状,选择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及牧草——百喜草为引种植物材料。以气候相似性原理为基础,分析了湖北省同种源区江西省的气候、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差异,并对百喜草的适宜性范围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湖北省引种百喜草切实可行。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百喜草区域性试验、百喜草繁殖栽培技术、开发利用技术、引种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1.百喜草适宜在湖北省生长,其中以鄂
本文以芍药品种‘粉玉奴’(Paeonia lactiflora‘Fenyunu’)为母本,牡丹品种‘凤丹’(Paeonia suffruticosa‘Fengdan’)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通过对其花粉的贮藏和活力测定以及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