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引入,“有效教学”这一说法成了教育的时尚名词,一开始,笔者对其认识不深。经过了长时间的实践与摸索后,意识到了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及意义,新课程理念就是进行“有效教学”,以下是我的一些观点。
关于有效教学,我想引入几个问题: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应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在《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了解到“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这是一种宏观的说法,我对此的理解有两个方面:一是“教”的有效性;二是“学”的有效性,前者主要体现在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包括教案的编写,对教材知识的挖掘,教学的方式和对学生学习情况把握等)和实施的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后者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学习中要有自主性、探索性、能动性。两者在有效教学的理念中,关注学生需求才是重要核心,有效教学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动性,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并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有效教学的真髓和目标。
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和提高。那么,发展具体指什么?
首先,发展就其目标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履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总之,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乏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
其次,发展就其形式而言,存在“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 内在发展是一种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简单地说,内在发展是智慧发展;外在发展是知识发展,两种发展具有关联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传统教学过份追求外在发展,导致内在发展受损,新课程倡导内在发展,为此,在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上,要强调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使他们从小懂得知识是永远进步的,没有哪一种知识是不需要质疑和发展的,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永远是值得关注和学习的。
第三,发展就其时间而言,有眼前发展和终身发展。所谓眼前发展是指即时发展,它要求立竿见影,注重可测性和量化;所谓终身发展是指面向未来的发展,它着眼可持续,注重发展的后劲和潜力。显然,眼前发展注重教学的短效,长远发展注重教学的长效。
第四,发展就其主体而言,有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且要注意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设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这正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达到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感觉影响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在于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应该积极倡导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积极转变教学方式,真正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改变当前课堂教学低效的现状,那么应如何去做呢?
首先,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学生观。相信学生,他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首先有把每個学生培养成才的信心,学生才能有成为好学生的信心,激发他努力好学的意愿。
其次,树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观。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每天都在成长,或许是身体方面的,或许是智力方面的,不管哪方面的发展,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个进步。可能学生之间进步的速度不同,但我们要相信,学生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变化与进步。
第三,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在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是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然后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第四,关注教学反思。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策略,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第五,关注自我专业成长。教师要学会自主学习,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创新,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使教育质量得到持续发展。最终我们要追求“时间+策略=高效”的有效教学。
总之,实施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我们教师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理念。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视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达到“育人”的目的。
关于有效教学,我想引入几个问题: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应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在《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了解到“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这是一种宏观的说法,我对此的理解有两个方面:一是“教”的有效性;二是“学”的有效性,前者主要体现在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包括教案的编写,对教材知识的挖掘,教学的方式和对学生学习情况把握等)和实施的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后者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学习中要有自主性、探索性、能动性。两者在有效教学的理念中,关注学生需求才是重要核心,有效教学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动性,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并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有效教学的真髓和目标。
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和提高。那么,发展具体指什么?
首先,发展就其目标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履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总之,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乏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
其次,发展就其形式而言,存在“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 内在发展是一种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简单地说,内在发展是智慧发展;外在发展是知识发展,两种发展具有关联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传统教学过份追求外在发展,导致内在发展受损,新课程倡导内在发展,为此,在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上,要强调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使他们从小懂得知识是永远进步的,没有哪一种知识是不需要质疑和发展的,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永远是值得关注和学习的。
第三,发展就其时间而言,有眼前发展和终身发展。所谓眼前发展是指即时发展,它要求立竿见影,注重可测性和量化;所谓终身发展是指面向未来的发展,它着眼可持续,注重发展的后劲和潜力。显然,眼前发展注重教学的短效,长远发展注重教学的长效。
第四,发展就其主体而言,有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且要注意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设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这正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达到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感觉影响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在于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应该积极倡导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积极转变教学方式,真正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改变当前课堂教学低效的现状,那么应如何去做呢?
首先,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学生观。相信学生,他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首先有把每個学生培养成才的信心,学生才能有成为好学生的信心,激发他努力好学的意愿。
其次,树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观。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每天都在成长,或许是身体方面的,或许是智力方面的,不管哪方面的发展,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个进步。可能学生之间进步的速度不同,但我们要相信,学生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变化与进步。
第三,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在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是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然后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第四,关注教学反思。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策略,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第五,关注自我专业成长。教师要学会自主学习,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创新,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使教育质量得到持续发展。最终我们要追求“时间+策略=高效”的有效教学。
总之,实施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我们教师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理念。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视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达到“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