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师观念的更新是新课改成功的关键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而教学改革的前提,则有赖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所以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观念不变,教学的方式、方法就无从改变,教学改革也就无从谈起,课程改革就将会流于形式。谁率先应用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武装自己,谁在这场攻坚战中就会赢得主动。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认为课程改革离自己很远,与自己无关,课程改革是教育管理部门的事,是制定课程、编写教材的专家、学者们的事。教师只需忠实地执行教材,按照规定好的《大纲》或《课程标准》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自己的教学观念变不变都无关紧要。同样的标准,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就有不同的理解,在执行的过程中自然就有不同的方法,也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观念的能动性不仅在于人们从实践中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以这些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打上自己的印记。正确的理论和观念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而错误的理论和观念必然会阻碍事物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是对教育规律的正确认识,我们广大教师就应该自觉地接受它的指导,在实践中主动地、自觉地、创造性地应用它,使它在实践中转化为推进教学发展的物质力量。那么,如何将新课改理论转化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呢?
这有赖于广大教师对它的理解和运用。同一个版本的教材不可能对使用的广大地区都照顾到,更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每一位教师的实际情况。《课标》只是规定了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至于怎么去实现这个目标,怎么去完成这些内容;运用什么素材和事例,采取什么手段和途径;教师有完全的能动性,而教师怎样去完成这些事,则由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教材在教学中只是一种载体、窗口、媒介和工具,我们应该创造性地使用它,而不应该把它看作是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影响着教师对素材的选取和应用,从而最终影响教学效果。打个比喻,课程和教材是一个音乐作品,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同样的作品,为什么有的指挥家和乐队特别受人欢迎,因为每一个“演奏家”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不同的演奏技巧,从而有不同的演奏效果。同理,许多优质课之所以受欢迎,并不是因为课程内容有何不同,而是因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实施教学的方式和技巧有高低之分。要对教材正确地理解并选择良好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起着决定性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课程改革不是与教师无关,而是与教师息息相关,教师的教学观念对课程改革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线教师来说,只有充分认识自身和自身的观念在新课改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才能在新的一轮“课改”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教师应该如何改变教学观念
(一)正确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什么?是“依据人的发展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的个性。”基本素质又是什么呢?首先是学习一些基础科学知识,培养生产生活的技能,然后是合格的思想政治素质。那么怎样培养人的知识技能呢?传统的智力观认为;人的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一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应试教育正是以这样的智力观来编写教材和教育学生的,应试教育的实践也一再证明了;只有具有上述良好智力的学生,才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支持素质教育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表现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九种智力在个人身上分配和发展都不均衡: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部分智力优势领域和部分智力弱势领域。由此可见,强迫一位在传统智力领域呈弱势状态的学生考大学、做专家学者,对师生双方都是痛苦的;传统应试教育中的所谓“差生”有不少就是这样产生的。依据多元智力理论,这样的学生一定在其它智力领域有强势,教师应当顺其自然,扬长避短,在传统应试教育之外,找回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实现其个人价值。传统应试教育的错误在于;只强调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逻辑一数理能力,而忽视了其它与生活实践相关的智力的存在和开发;因而事实上是在培养理论家,因缺少实践而难以培养实干家、发明家,并且不能真正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是片面教育。而素质教育既重视传统智力的开发,更重视其它与生活实践相关智力的开发,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锻炼,培养实干家和发明家,并且能够做好思想教育,是全面教育。
这样的教育思想对现行教育是一付良好的清醒剂。现行教育过分追求以语言和数理逻辑为基础的理论教学,一方面造成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使学生不断两极分化,大量“差生”厌学、逃学直到辍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全面教育和个性化教学。
(二)正确理解新课改教学的基本观点
1、构建教师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皆具有多种智力能力,“天生我才必有用”,世界上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教师应该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这就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评价的改革方向: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2、构建教师新的“智力观”
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惑教师和学生;人类学习潜能一一智力的本质是什么?传统智力理论把它解释为一种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于是世界各国教育重点都定位在追求优异的语数外成绩。而智力多元理论认为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和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实践能力,这些能力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及其评价关注的重心。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理论学习,更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即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加强考试和生活实践经验的联系,突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构建教师新的“教育观”
多元智力理论不仅提出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主张学生展示优势能力的同时,应该将其优势能力迁移到弱势领域,以促进弱势领域的发展。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正确的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教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天才,要乐意发掘其优势潜能,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其次是个性化的教育;教师要配合学生智力组合的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充分发挥,实现个人价值。这种教育观深刻体现了新课程学生评价的思想,即关注评价的教育功能: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设计个人发展。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而教学改革的前提,则有赖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所以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观念不变,教学的方式、方法就无从改变,教学改革也就无从谈起,课程改革就将会流于形式。谁率先应用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武装自己,谁在这场攻坚战中就会赢得主动。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认为课程改革离自己很远,与自己无关,课程改革是教育管理部门的事,是制定课程、编写教材的专家、学者们的事。教师只需忠实地执行教材,按照规定好的《大纲》或《课程标准》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自己的教学观念变不变都无关紧要。同样的标准,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就有不同的理解,在执行的过程中自然就有不同的方法,也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观念的能动性不仅在于人们从实践中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以这些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打上自己的印记。正确的理论和观念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而错误的理论和观念必然会阻碍事物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是对教育规律的正确认识,我们广大教师就应该自觉地接受它的指导,在实践中主动地、自觉地、创造性地应用它,使它在实践中转化为推进教学发展的物质力量。那么,如何将新课改理论转化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呢?
这有赖于广大教师对它的理解和运用。同一个版本的教材不可能对使用的广大地区都照顾到,更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每一位教师的实际情况。《课标》只是规定了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至于怎么去实现这个目标,怎么去完成这些内容;运用什么素材和事例,采取什么手段和途径;教师有完全的能动性,而教师怎样去完成这些事,则由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教材在教学中只是一种载体、窗口、媒介和工具,我们应该创造性地使用它,而不应该把它看作是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影响着教师对素材的选取和应用,从而最终影响教学效果。打个比喻,课程和教材是一个音乐作品,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同样的作品,为什么有的指挥家和乐队特别受人欢迎,因为每一个“演奏家”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不同的演奏技巧,从而有不同的演奏效果。同理,许多优质课之所以受欢迎,并不是因为课程内容有何不同,而是因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实施教学的方式和技巧有高低之分。要对教材正确地理解并选择良好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起着决定性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课程改革不是与教师无关,而是与教师息息相关,教师的教学观念对课程改革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线教师来说,只有充分认识自身和自身的观念在新课改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才能在新的一轮“课改”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教师应该如何改变教学观念
(一)正确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什么?是“依据人的发展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的个性。”基本素质又是什么呢?首先是学习一些基础科学知识,培养生产生活的技能,然后是合格的思想政治素质。那么怎样培养人的知识技能呢?传统的智力观认为;人的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一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应试教育正是以这样的智力观来编写教材和教育学生的,应试教育的实践也一再证明了;只有具有上述良好智力的学生,才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支持素质教育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表现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九种智力在个人身上分配和发展都不均衡: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部分智力优势领域和部分智力弱势领域。由此可见,强迫一位在传统智力领域呈弱势状态的学生考大学、做专家学者,对师生双方都是痛苦的;传统应试教育中的所谓“差生”有不少就是这样产生的。依据多元智力理论,这样的学生一定在其它智力领域有强势,教师应当顺其自然,扬长避短,在传统应试教育之外,找回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实现其个人价值。传统应试教育的错误在于;只强调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逻辑一数理能力,而忽视了其它与生活实践相关的智力的存在和开发;因而事实上是在培养理论家,因缺少实践而难以培养实干家、发明家,并且不能真正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是片面教育。而素质教育既重视传统智力的开发,更重视其它与生活实践相关智力的开发,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锻炼,培养实干家和发明家,并且能够做好思想教育,是全面教育。
这样的教育思想对现行教育是一付良好的清醒剂。现行教育过分追求以语言和数理逻辑为基础的理论教学,一方面造成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使学生不断两极分化,大量“差生”厌学、逃学直到辍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全面教育和个性化教学。
(二)正确理解新课改教学的基本观点
1、构建教师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皆具有多种智力能力,“天生我才必有用”,世界上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教师应该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这就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评价的改革方向: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2、构建教师新的“智力观”
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惑教师和学生;人类学习潜能一一智力的本质是什么?传统智力理论把它解释为一种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于是世界各国教育重点都定位在追求优异的语数外成绩。而智力多元理论认为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和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实践能力,这些能力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及其评价关注的重心。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理论学习,更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即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加强考试和生活实践经验的联系,突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构建教师新的“教育观”
多元智力理论不仅提出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主张学生展示优势能力的同时,应该将其优势能力迁移到弱势领域,以促进弱势领域的发展。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正确的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教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天才,要乐意发掘其优势潜能,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其次是个性化的教育;教师要配合学生智力组合的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充分发挥,实现个人价值。这种教育观深刻体现了新课程学生评价的思想,即关注评价的教育功能: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设计个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