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和“有什么”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时候,没什么只是“好像没什么”,而不是“真的没什么”。
  人们都说早餐很重要,“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几乎成了生活常识和健康指南。回想起來,过去的人尤其在青少年时期,许多人没有吃过几回早餐。就是现在,在广大农村,大人们早上一起床,都匆匆忙忙干活去了,即使在农闲季节,早餐也不会在起床后第一时间想起。一天两天不吃早餐,没什么;几年十几年没吃过早餐,好像也没什么。
  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其实是很难的。两个人走到一起结为了夫妻,为何需要那么客气?宾至如归的意思是,客人来了要让他感觉到像回家了一样;相敬如宾的意思是,两个人组成了一个家,却要互相像客人一样对待。前者是一种理想状态,后者放在婚姻里则不太正常。夫妻之间吵两句,没什么;半天冷面不说话,好像也没什么。
  有人说,趁年轻的时候,抽点时间,出去看看吧;也有人说,辛辛苦苦几十年,闲下来了,快出去看看吧。其实,外面并没有那么好看,看看也没有那么重要。外面是相对的,对外面的人来说,你所处的地方就是外面;看看有多种途径,想知道更多的事情,也不一定非要到外面去。没有去过非洲,没什么;没有见过大海,好像也没什么。
  有人列出名单说,人一生必须去这50个地方;有人列出目录说,人一生必须读那100本书。其实,没有那么玄乎。想去的地方那么多,有些你可能去不了;想读的书多的是,你可能读不完。旅游和读书,总得拣自己喜欢的地方游,挑自己喜欢的书读。喜欢探险的,只去无人去的地方,没什么;喜欢武侠的,只读金庸梁羽生,好像也没什么。
  但没什么,不是“什么都没有”。没有人想着感冒,但谁没有感冒过呢?只有感冒过的人才懂得,一次感冒没什么,甚至一次次感冒也没什么。但是,你不能把感冒不当一回事,要把治疗感冒当一回事,更要把预防感冒当一回事。没有人想着失败,但谁没有失败过呢?只有失败过的人才懂得,一次失败没什么,甚至一次次失败也没什么。但是,你不能把失败不当一回事,要知道这一次是怎么失败的,更要知道下一次怎样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别人不小心踩了你,人家说一声“对不起”,你就应该说一句“没关系”。“没关系”就是没什么。可见,没什么其实是有内容的。你不小心误伤了别人,你就应该先说一声“对不起”,别人才有可能说一声“不要紧”。“不要紧”就是没什么。可见,没什么其实是有意义的。只是一些没什么,而不是一切都没什么。跌倒了没什么,跌下悬崖就有什么了;不出国没什么,不出门就有什么了。吃点苦没什么,能以苦为乐就有什么了;吃点亏没什么,以吃亏为福就有什么了。
其他文献
“北京教育看海淀,海淀教育看黄庄。”海淀黄庄这个听起来颇为朴素的地名,却成为远近闻名的“学霸中心”。方圆几公里内,汇聚了多所赫赫有名的公办名校,以及数不清的校外培训机构。  最近,题为《疯狂的黄庄》的自媒体文章刷爆朋友圈。文章里说:眼下的黄庄,就像一架超速运转的快车,快得让人喘不过气。  外界一直有个误解,认为北京基础教育扎实,高校招生投放指标多,因此北京孩子“轻松”就能上北大、清华。海淀黄庄的存
期刊
还记得前段时间微信上疯转的一篇文章《孩子写作业太磨叽,33岁妈妈急性脑梗住院》吗?这不是搞笑的段子,而是一条真实的新闻。没过几天,武汉也有个妈妈辅导15岁儿子做作业把自己给气伤了。据报道,武汉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近日抢救了一名42岁的女性急性心梗患者。一年来,这名母亲经常因为儿子心不在焉的状态生气,医生怀疑其急性心梗发作与长期情绪应激、焦虑和睡眠少有关。  一段时间以来,“家长作业”的话题在舆论场
期刊
近些年来,像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越来越成为青年学生追捧的时尚,甚至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部分。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却没这么热。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本来是开放社会的常态,但不平衡、不对称的交流,则可能弱化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文明基因。  随着综合国力日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传统文化复兴进程极大地增进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但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地方的传统文化教
期刊
社区消防培训学校、青少年道德讲堂、家长学校教学活动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文化学习室、远程教育大数据技术推广服务点……社区办公楼内,三楼的7间办公室至少挂了17块牌子,来自党群、文体、计生、科普等多个条线,其中一些还存在明显的功能重复;一名县级干部坦言,在自己挂点联系的某社区,只有5个工作人员,却挂了29块牌子……不少群众反映,一些地方只负责挂牌,却无相应功能为群众提供服务。近年来,挂牌过泛过滥现象
期刊
秋冬之时,为方便公众观赏落叶美景,不少城市推出了定时的“落叶不扫”政策,并规划出落叶景观道路来留住自然之美,赢得不少掌声。然而,近日某城市的落叶景观道路,却因其特意布置的艺术品“辣眼睛”激起嘘声一片。  在这条梧桐成荫、西式建筑林立的街道旁,不仅有金黄落叶,还有十余组引发争议的装置艺术作品。挺拔的梧桐树干上缠绕着巨大的假花,柔弱的树枝上装饰着扎眼的红色塑料枫叶,以落叶为裳却面孔僵硬的“敦煌飞天”被
期刊
近日,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著名作家王安忆即席演讲,她没有励志的豪言壮语,没有成功学的说教,也没有“赚不了4000万别回来见我”的激将法,而是对毕业生提出“三劝”:首先,我劝你们不要尽想着有用,而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其次,我劝你们不要过于追求效率;第三,我劝你们不要急于加入竞争。  这“三劝”,刚一听,似乎有些脱离实际,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迂阔之论,高明固然高明,实践起来却很难。因为有用、效
期刊
期刊
回到四川成都已经30多天,小潘还是没找到满意的工作。“投简历、被拒绝、再投、面试、放弃、等通知…成都,留下我吧。”疲惫的小潘在地铁里拍下短视频,并上传至网络。成都地铁官方账号安慰这位“蓉漂”:“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不要着急慢慢来,加油啊!”(11月29日《成都商报》)  一首《成都》,打动了许多人。不少年轻人来到成都,成为为梦想打拼的“蓉漂”;一些人即使不能来成都,也心向往之。在一个社会流动
期刊
前段时间,作家阿来在一个关于扶贫攻坚题材的作家培训班上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们认为只要写了某种题材就有某种正当性,只要写扶贫攻坚就很伟大,人家就会对我们青眼相加,对我們写扶贫攻坚的人给予某种照顾,那当然就写不出好的作品。”  阿来的话一语中的地指出了文学创作中的某种现象:题材“优越”不一定作品优秀。其实,这本是不言自明的常识,“写什么”远远不能代替“怎么写”,而后者更加决定了作品思想与审美水平的
期刊
大概是莫名的因缘际会,《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我到现在还没来得及补上课,倒是《风味人间》开了头。一开篇简直有BBC质感,看到了制作单位燃烧的经费。虽然已经不在某全国垄断性的媒体,但是在网络媒体上的影响力也还是很大。  前段时间与一位在大学里开食物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朋友闲聊,他引导自己的学生们思考,会不会有一种饮食潮流上的意见“霸权”,比如陈晓卿的“舌尖”系列,会不会变成一种新的指导意见。说实话,我觉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