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否定范畴到语气范畴r——论陈述句、感叹句句末“不是”的虚化

来源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nux_0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否定标记“不是”,添加在陈述句、感叹句末尾,清除询问后,反问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否定词“不是”表达着肯定内涵的这一矛盾,只能通过“不是”虚化这条途径来消解.“不是”将反问的肯定内涵融入陈述、感叹中,略带征求肯定回答的期盼,正处于向语气词虚化的过程中:从否定范畴演变成语气范畴.“不是”的语气接近肯定句中的“吧”,但跟“吧”比较,仍有使用范围的差异.
其他文献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生精神谱系的集成,承载着厚重的民族记忆和国家记忆.在现代社会生活条件下,以日常生活视角审视和研究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对于促进黄河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重构当代日常生活图式、丰富日常生活内容,建构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活理念、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而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自由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明清时期,常有盗贼在京鲁运河沿线出没,威胁往来粮船、官船、民船的航行安全,对民众生活、地方秩序和漕运畅通造成负面影响.京鲁运河盗贼来源广泛,其形成的原因,既与不同人群面临的生活困境有关,也与运河沿线的经济、交通和环境有关.明清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防治京鲁运河盗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因为各种因素的存在,京鲁运河盗贼始终未能根除,成为沿河地区社会治理的一项难题.
距今4000年左右,由尧、舜、鲧、禹等领导的多部族参加的洪水治理运动,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过去,学术界对这场运动关注最多的,是治水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认为:共工、伯鲧等用“堵”的方法治水失败;大禹、皋陶、伯益等用“疏”的办法治水成功.由此引申到政治方面,便是要广开言路,疏通民意.事实上,这场工程还有更重要的一层意义没有引起学术界重视,即由治理洪水引起的黄河的改道、九州的划定,以及由此促成的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它标志着中华文化由五帝时代“多元并行发展”格局转变为夏商周三代“多元一体发展”格局;标
大运河的开凿对扬州枝头木偶戏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早在唐代,大运河便形塑了扬州木偶戏赖以生存的地域文化根基.清代中期以前,运河城市扬州的兴盛促进了杖头木偶戏的发展.清末民国时期,扬州逐渐衰落,杖头木偶戏艺人离开扬州,转向周围地区的乡镇,展现出强大的文化适应能力.20世纪50年代以来,扬州日益发展,艺人带着杖头木偶戏再度回到扬州,成为纳入国家正式编制的从业者.及至今日,扬州杖头木偶戏积极与新的文化语境发生对话,聚焦于叙事与空间展演形式的重构、人才培养的重构,在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充分汲取其他艺术的养分,是大
城市精神是实现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元素,而民族传统音乐是构建城市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民族传统音乐在丰富城镇休闲文化生活的同时,还有利于营造和谐、健康、文明的社会文化氛围,提高城市人文性、宜居性,进而提升城市艺术精神.此外,民族传统音乐在延续城市文脉的同时,还有助于推动城市音乐传统、文化建设以及城市精神的扬弃、提炼与创新,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增强居民文化认同感,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20世纪70年代,山东省淄博市政府倡修万米山洞水利工程,淄东地区民众出夫参与,并在今天成为其珍贵的历史记忆.集体化时期淄东万米山洞水利工程的兴修,一方面表现为现代国家行政对乡村社会的垂直介入,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社会内具有悠久历史的集体主义传统的具体显现.作为出夫实践主体的当地村民因角色地位的差异,对集体化时期的国家自上而下的社会动员机制与弹性制度设置,也能动地形成了一套对应的集体记忆以及伦理道德叙事.
运用新近兴起的计量软件CiteSpace,对辽宁省非遗研究的主题和演化趋势进行知识图谱分析.非遗保护的途径与对策是相关研究中反复再现的主题,也是辽宁省非遗研究的核心内容.辽宁省非遗研究呈现出四个研究趋势,即研究细化的转向、一以贯之的资源化倾向、新近的非遗创新研究取向、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语境.只有在可视化图谱和传统文献阅读之间来回穿梭,才能够将CiteSpace文献计量的优势最大化.将计量软件CiteSpace引入中国民俗学学科之中,探讨知识图谱分析的可能性,有助于促进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明中叶以后,丝织业技术由苏州府城沿京杭大运河渐次传播到江南的普通市镇,部分城居“庶民”地主在积极从事工商业的同时,也陷入繁重的“役困”当中.为了摆脱“役困”,通过特殊渠道获取优免差徭的特权,不惜更改祖先记忆,以获取更大的现实利益.黄溪史氏利用旌表建文忠臣这一重要文化资源,通过制造和传播《致身录》,将先祖“史彬”从一介粮长包装成建文朝臣,并以死勤事为由,将之成功供奉于嘉兴府和苏州府的乡贤祠,从而彻底走出长期阻碍该族持续发展的困境.
田野工作是认识乡村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研究品质的有效路径.面对乡土中国的现实处境,研究者多重身份的转换,既是破解乡村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生命变革的心灵修炼.25年的乡村问询之旅,突出的是田野工作与行动研究并轨的实践过程.这种对自身生命价值不断反观之后的领悟,不仅拓展了乡村研究的维度,也彰显了人类学知识生产过程的学术意义.
近年来,汉语方言副词的深化研究促进了汉语方言语气副词的研究.汉语方言语气副词的研究成果,体现在综合性、专题性,以及多维度的系统研究等方面.但是,汉语方言语气副词的研究也存在着研究区域不平衡、对比研究不够深入以及理论解释不足等问题.针对近年来的研究不足,我们需扩大对汉语方言语气副词的调查研究区域,以期对汉语方言语气副词作出更深层次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