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诗的热爱源于心灵

来源 :健康人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calib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生活节奏非常快,真正要去寻找诗就必须把我们的速度放慢。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物质对精神的挤压,客观地来说,这种挤压无疑是越来越大,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发展经济或者更协调地发展经济。事实上人类就是在物质与精神的相互博弈、相互互动的发展过程中继续在朝前发展。有时候精神生活的良性发展与现实物质市场的关系,往往处在一个悖论中。
  今天我们看到很多人还在坚持写诗,坚守诗的精神,这本身就说明在我们这样一个比较物化的世界,诗歌对抚慰人的心灵,对我们更好地建设今天人类的精神生活,它的作用依然还在,它的魅力不减,这或许也是人类相信未来的一种根据。
  古罗马著名诗歌评论家贺拉斯说过一句话,诗歌的生命永远要比青铜的寿命更为长久。我坚信这个近似于真理的论断。诗歌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从未离开过我们。诗歌既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最年轻的艺术形式。因为不断地有诗人进行诗歌的创新,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精神期待和可能。另外,诗歌形式本身也从未停止过变化。
  吴重生的诗歌作品,我过去读得不多,这两天把他的诗集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应该说他是一个有诗歌情操的人,是一位真正的文字的信徒,在当下还在不断地坚持写诗,这本身就说明了一切。他是一个职业媒体人,是一个新闻工作者,长期从事的是媒体工作,但是还能坚持写诗,尤其是“一日一诗”,如果他对于诗没有一种精神坚守,这的确很难做到。在我们这样一个人类精神空间被不断物化的时代,实际上坚守写诗也是需要勇气的。这个勇气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他对诗来自骨血的热爱,另一方面是他写诗没有任何功力性目的,他把写诗变成了他生活的一种方式、生命的一种方式。对任何一个坚持写诗的现代人,特别是对有高尚的诗歌精神追求的人,我们都应该向他们表示敬意!
  我看重生的诗比较感动的是,他通过诗真切地记录了自己的生活,记录了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生活的感受都用诗记录下来,这种方式具有一种美好的情怀。客观来说,现在用诗记录生活、记录人生,在有些人看来是比较奢侈的事情。其实,这很不容易,现代生活节奏很快,很多人为了奔波、生存,在这样的现实状态下能坚持写诗,把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命方式,这本身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就是一种考验,从这个意义来说重生还是一个比较纯粹的诗人。我看他的作品记录了他的生活,包括他对这个世界的细微感受,许多20世纪的一些重要诗人,包括西方的一些诗人,都强调“在场”,“在场”就是说诗人除了作为写诗的主体,在场的记录生命所能感知的一切,其实重生所做的新闻工作对于诗来说还是比较枯燥的,要用诗意的方式来感知生活,这本身也需要勇气。重生作为真正热爱诗,并且每天都在写诗的人,他对诗的热爱可以说更是来自他的心灵世界,来自他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应向他这种对诗的敬畏之心表示敬意。
  还想指出的是,他的诗,非常注意诗歌的抒情性,他的诗读起来一点不晦涩,容易和读者直接达成一种沟通。这可以看出他写诗的状态还是放松的。他对美好生活的发现,对美的升华,对善的礼赞,特别是对今天的世道人心,都是极为有益的,这样的写作应该坚持下去,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心灵滋养,还是去感染更多的读者都非常有意义。用诗创造美好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写下去呢。
  “一日一诗”是重生对自己的承诺,也是对朋友的一个承诺。但我认为写诗绝对不是机械运动,写诗是需要有灵感的,需要有特殊的感受,这样写出来的诗才会去亲近他人的心灵。我们读诗的时候,往往读出的是诗人心灵中自然流淌出来的情感,而不是没有真情实感的东西。我倒是建议重生今后写诗不必强求每日一诗,但是用诗来记录生活的这种方式,我本人还是赞成的。写诗必须尊重诗的规律,只有这样你今后写出来的诗,才会在艺术上更加成熟,获得更大的成功。
  诗歌永远是语言的艺术,真正的诗人必须在语言艺术上有追求,这种追求对任何一个杰出的诗人都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重生的写作特别是在形式和语言上,有一些趋同化的东西,特别是坚持“一日一诗”的话,这似乎很难完全避免。希望重生今后写诗在形式上有更多变化,诗的内容也还需更加丰富。
其他文献
根据心理学的说法,积极、乐观、健康、自信、自律的人带有正能量。正能量强大的人能吸引并增强小的正能量磁场,甚至在遇到较强的负能量时,也能起到中和甚至纠正的作用。  在浙二眼科中心副主任徐雯看来,姚克教授——也就是她跟随了20多年的师父——就是这样的能量场。  “眼疼”需手稳  家住杭州笕桥的杨老先生年轻时患有800度的高度近视,一直靠戴眼镜矫正视力。十几年前从单位退休后,双眼均患上了白内障,几年后双
期刊
楞严会上如来说五十种禅病,如今向诸人道,直是无病始得。龙门道,只有二种病,一是骑驴觅驴,二是骑驴不下。骑驴却更觅驴,可杀,是大病,山僧道,不要觅,灵利人当下识得,除却觅底病,狂心遂息,既骑得了驴,骑了却不肯下,此病最难医,山僧向你道不要骑,你便是驴,尽大地是个驴,你怎么去骑?你若骑,管取病不去。若不骑,放世界廓落地,此二病一时去,心下无一事,名为道人。  时光太匆匆,林花谢了春又红。岁月润无声,残
期刊
第五版的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版图显示,20-79岁的人群中,我国糖尿病患者9240万,位列全球第1位,占糖尿病总人数的1/4,糖尿病前期为14820万。城市人口的糖尿病人数高于农村,在城市,糖尿病人数为11.4%,农村则为8.2%。2013年,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一项近10万人的大型调查表明,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样本中,根据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将糖化血红蛋白大于等于6.5%
期刊
尿液是人体通过肾功能排出的一种液体,简称为尿液。现代医学认为,排尿和排便一样,都是帮助身体排毒的自然方式(经常听医生说要多喝水,多排尿其实就是这个意思)。而且通过尿液检查,能揭示出很多疾病。  尿本身就是体内“垃圾”,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只要闻到那股骚味就会觉得恶心想吐。可让人意外的是,关于“尿疗治病”的说法一直有所延续,并被许多人所尊崇。而且还举出好几个例子,有人喝尿治好了甲亢,有人喝尿治好了便
期刊
饮食疗法是根据人们的需要,通过食物或食用药物,合理调配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素,经科学的烹调,达到强身健体、治疗疾病的养生保健方法。它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食疗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相传商代人伊尹善于烹调,他所用的某些原料,如姜、桂之类,既可以调味,又可以做药用,有时可以用烹调的食物治病,并由此创造了治病的汤液,故古代有“医食同源”之说。  在中国最早有系统地记
期刊
失智症是一种原发性的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其严重程度足以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患者在自己圈定的世界里任意妄为,有时暴躁得如同猛兽,有时又会乖巧得像个孩子。  主持人:  也许很多人对央视播放过的一则公益广告印象深刻:一名老人把两个饺子直接塞进口袋里,面对儿子和亲戚朋友们惊讶的表情,只是报以无辜的眼神……时光慢慢静默,逐渐模糊,最后包括所有的荣耀、尊严、亲人……似乎都在慢慢被遗忘。  今天忘
期刊
杭州,有这样一个人,他民懂得养生,爱好烹饪,平常喜欢用中药食材来做菜,还把每一道菜都加上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这个人叫詹强,杭州中医院副院长,也是一位名中医。  詹强出生中医世家,爷爷是中医外科郎中,外公、父亲也都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在这种浓厚中医氛围里,詹强也成为了一名中医师,加上中医的推广和对药膳的兴趣,他开始潜心研究药膳。“药膳其实不是那种黑漆漆的、药味浓厚的,我想推荐大家好吃、好做、好效果的药
期刊
小沈是一家事务所的高管,法学商学双学位硕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两年。本说应是自信满满,只可惜她总觉得自己的颜值有些抱歉,身材也不怎么好,每次拍照,她都习惯性地躲到一边,自嘲长相太对不起观众。前些日子,她在微博上看到一则消息:觉得自己丑可能是一种病——“想象丑陋综合征”,学名叫“躯体变形障碍”。  外貌形象的问题似乎总是困扰着很多人,不少人都对自己的外貌缺陷相当在意,特别是企业家和企业高管们,如
期刊
最近有则新闻:一位来自辽宁抚顺的李先生因为长年喝酒,得了一种怪病,脖子比河马还粗。据李先生自己介绍,他从18岁开始喝酒,每天至少二三斤,一年得喝1000斤酒,这还不算上啤酒的。医生让其戒酒,李先生却十分为难。“我也觉得喝酒不好,尤其是在9年前发现自己的脖子变粗时,但就是控制不住。”在医院治疗期间,李先生每天仍要喝1-2斤白酒。  喝酒本是怡情养性,少量的酒对健康也有一定好处,但如果爱好变成了一种难
期刊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我国居民心血管健康状况堪忧。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数量仍在逐年增加,平均每5个居民中就有1个心血管病患者。每天因心血管病死亡逾9千人次,平均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疾病之首。  然而面对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的严峻现状,该如何切实地让心血管疾病远离自己和家庭?为此,本刊特别邀请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