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检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发展近况和临床评价

来源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ing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CR用于白血病残留病检测时常利用的靶基因有:染色体平衡易位产生的融合基因及其转录产物、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和癌基因。已发现用PCR检测残留病,对t(9;22)+、t(1517)+、t(12;21)+、t(4;11)+、IgH/TCR重排+白血病具有明确预后和诊断意义,而对t(8;21)+、t(1;19)+、inv(16)+白血病及以WT1基因为靶基因的残留病检测作用并不明确;在与FAB分型符合性方面,MLL基因、WT1基因符合性较差,而t(9;22)、t(15;17)、t(8;21)、inv(16)、t(1221)、t(119)易位、IgH/TCR重排符合性较好。近年又有多种改进的PCR用于残留病检测,包括多重PCR、实时定量RT-PCR、热启动PCR及锅柄PCR、t(9;22)染色体易位分析系统等。

其他文献
FLT3是一种受体型酪氨酸激酶,主要表达在造血干细胞(HSC)上。FLT3配基(FL)是新近发现的与造血调控有关的早期造血生长因子。FLT3与FL特异性结合后,自身酪氨酸激酶被激活,并与细胞内一系列蛋白质结合,催化其酪氨酸残基磷酸化,启动细胞内的信号传递,从而促进造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当与SCF、EPO、IL-3、IL-6、G-CSF、GM-CSF等联合应用时,则显示较强的体外扩增造血干/祖细胞及
期刊
树突状细胞(DC)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当前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热点。它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可在体内外活化CD4+、CD8+T细胞,从而激发一系列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本文就其特性及其在抗肿瘤免疫特别是抗慢性髓系白血病免疫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粒-单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造血细胞的生物活性依赖于它与特异性受体的结合,GM-CSF受体(CD116)可表达在正常血细胞和白血病细胞上,可被认为是一项检测髓系白血病细胞尤其是单核细胞的敏感、特异指标。若动态分析其暴露于GM-CSF后数量和亲合力状态的变化,则可为GM-CSF的应用提供最佳方案。
近年来发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骨髓细胞存在过度凋亡。其诱因可能有多种,造血负调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可能是其中之一。该因子在MDS患者血清及骨髓中的水平均升高。但TNF-α诱导MDS骨髓细胞过度凋亡的确切意义,以及针对这一因子的MDS治疗新措施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HLA-Ⅰ类分子除了主要存在于人的有核细胞膜上外,还以可溶性的形式存在于多种体液中。近年来发现,sHLA-Ⅰ类分子与器官移植、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以及肿瘤密切相关,其所具有的免疫调节功能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近期关于sHLA-Ⅰ类分子研究的一些进展作一综述。
本文针对多药耐药(MDR)的主要机制,对MDR1介导的多药耐药的逆转方法、MDR1基因的检测、逆转剂对化疗药物的药代学影响、逆转的相关毒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HSCT)在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中已广泛应用,但是AHSCT的复发率高于异基因骨髓移植,原因除缺乏移植物抗白血病反应(graft-versus-leukemia effect,GVL)外,还与自体移植物中残存的肿瘤细胞有关。本文对免疫效应细胞在AHSCT体外净化中的应用的研究进
期刊
已经证实肿瘤的转移复发与癌栓存在与否具有很密切的关系,转移往往包含有肿瘤-血小板-白细胞组成的癌栓形成和它们与远处器官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血小板及其粘附分子与肿瘤浸润、侵袭和转移有关,在肿瘤细胞粘附尤其是癌栓形成过程中有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并有可能成为肿瘤转移的预后指标和治疗靶标。本文综述了血小板及其主要粘附分子P-selectin、GPⅡb-Ⅲa和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