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九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来源 :中华病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ongyu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6年11月就诊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7例)及会诊病例(2例)共9例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表型特点,7例进行PDGFRB基因外显子第12、14号突变检测,4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ETV6-NTRK3融合基因,同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患者男性7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3 d至18岁,平均年龄5岁。发病部位:头面部8例,躯干部1例。临床表现多为局部境界清楚的肿块。组织学上,肿瘤可出现浅染区及深染区的双相结构。浅染区由具有嗜酸性胞质的胖梭形细胞构成,肿瘤细胞排列呈结节状、短束状或旋涡状。高倍镜下,细胞核呈细长的圆锥形或雪茄形,并缺乏核异型性。间质可发生程度不同的透明变性。深染区由原始的多边形或圆形的细胞核深染的细胞组成,细胞质淡染,细胞边缘较模糊,有时可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核分裂象可见。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浅染区细胞表达波形蛋白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弥漫阳性;深染区原始间叶细胞表达波形蛋白弥漫阳性,SMA灶性区弱阳性;肿瘤表达结蛋白、S-100蛋白、h-Caldesmon、CD34、STAT6阴性。PDGFRB基因第12、14号外显子突变检测结果显示:2例伴有第12号外显子点突变c.1681C>T (p.R561C),1例伴有第14号外显子点突变c.1998C>G (p.N666K)。4例3岁以下病例FISH检测ETV6-NTRK3融合基因显示阴性。9例均行外科单纯切除术,术后随访6~68个月,2例复发。

结论

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常发生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形态学上肿瘤可出现浅染区及深染区的双相结构,分子遗传学可出现PDGFRB外显子突变,可作为疑难病例的辅助诊断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和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探讨IMPC的预后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病例配对研究,收集2008年6月至2016年4月在北京医院乳腺中心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IMPC患者47例,按年龄、pT分期及pN分期以1∶2的比例,与2008年10月至2016年1月收治时间间隔在1年之内的IDC患者93例进行配对。术后3~6个月随访一次,直至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死亡或至20
期刊
目的比较阿替普酶(rt-PA)与尿激酶(UK)经导管溶栓(CDT)治疗亚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采用rt-PA或UK持续性CDT治疗或单纯抗凝治疗单侧亚急性髂-股DVT患者116例,其中采用rt-PA-CDT治疗43例(rt-PA-CDT组)、UK-CDT治疗39例(UK-CDT组),与单纯抗凝治疗34例(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少见组织学类型的胸膜外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7例少见组织学类型的胸膜外SFT,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组织形态学和预后,免疫组织化学采用EnVision法检测STAT6、CD34以及鉴别诊断相关的其他标志物,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5例男性,2例女性。发病年龄2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