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探究的偏差与矫正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fang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地理新课程强调探究式教学,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善于协作的习惯,着力培养他们获取信息、运用知识分析、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因而广受关注。但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探究存在着一些偏差,致使教学收效甚微,寻求破解之道刻不容缓。
  一、偏差举隅
  1.过于泛化
  课堂探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现在某些学校将是否采取探究作为评价教学和教师优劣的重要依据,并要求公开课必须开展探究教学。高中地理教材设计了很多的探究案例,如人教版必修教材设有16个“问题研究”课例,为课堂探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仅上述两点因素,就易使不少地理教师产生教学“唯探究”的误区,完全不顾教学实际,整堂课言必称探究。笔者曾观摩过一堂公开课《宇宙中的地球》,任课教师所提的每个问题都带有“探究”二字:“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探究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事实上,有些知识点在教材中有明确的呈现,学生通过自主归纳即可获取;最后,这位教师播放了一段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纪录片,要求学生探究生命起源的条件。显然,此内容超出高中生的认知范围,不符合课程标准对此内容的要求。也有老师,将课堂中未完成的探究延伸到课外,课后却又不闻不问、不了了之。粗制滥造的探究,既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又使学生失去兴趣,使探究偏离其本质。
  2.过于拘泥化
  首先,过程模式化。“收集、分析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得出结论”等环节构成探究的固式,虽体现出连贯性,但很大程度上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且并非所有的探究都该采用这一程序,也并非所有环节的顺序都一成不变。例如,在设计“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的研究课时,可以先让班中的外省籍学生讲述他们在异乡所面临的居住、学习等问题,列举出本市政府为解决他们的困难而采取的措施,接着对教材所列的前两个问题“农民工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分析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分别展开讨论,这种逆向次序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收效更好。
  其次,资源选择单一化。现行的地理教材为课堂探究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供教师选择是绰绰有余的。如人教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课就有3个案例和4个活动;但是偏紧的课时,使教师“吃老本”的现象很普遍,仅限于运用教材的案例或活动,不加选择地组织学生探究。且地理知识的时空跨度大,地理事物在不断变化发展,教材上的某些素材与现实不相符,应该果断地舍弃。
  再次,师生本位不清,互动方式单一。表现之一是地理课堂探究完全由教师掌控,全然不顾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互动探究只是师生之间的打乒乓球式的一问一答,教师依据备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提出问题,学生机械式地作答,教师始终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教案的框架内。表现之二是教师丢弃了课堂探究引领的职责,对学生放任自流,使探究内容和过程支离破碎,课堂互动像闹市区的喧哗,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貌似热烈,实质虚无,学生对问题泛泛而谈,不着边际,最后草草结课。这样的课堂探究,都未能遵循探究的主旨,是“假探究”。
  最后,探究结果的唯一论。只许成功,不容有误是不少教师对学生学习地理的要求,同样的,他们要求地理课堂探究的结果也是唯一的,学生得出的结论要与教辅答案一致。事实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个性差异大,学生探究的效能肯定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差别,但这不意味着课堂探究的失败。即使是不成功的探究,它也可以成为学习的新起点,分析不成功的原因不失为一种更好的探究新途,由果及因,反弹琵琶,既能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又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而且,很多地理问题,特别是人文地理的问题很开放,没有定论,如“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的探究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只注重探究过程,忽视探究结果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二、矫正策略
  1.正确定位教师的作用
  由教师一手统治的课堂,一定是毫无生机活力的课堂;缺乏教师有效管理的课堂,一定是无序低效的课堂。在地理探究课堂中,教师要为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保障,更应该承担起组织和引导学生探究的重任,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对学生的活动及时进行指导反馈,使学生在多元互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情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自然地理中有不少知识是通过演示实验验证获取的,地理教师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将演示实验做到位,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观察,组织学生讨论质疑,指导他们动手,最后获取地理知识,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
  2.准确把握、精心设计
  首先,正确处理探究与传统教学的关系。课堂上,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的方法,但也不能排斥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如地理概念和教材上已有的地理原理,根本无需挂上探究的名衔,接受式教学或者学生自主学习就可掌握。地理课堂要做到该探究时才出手,确保其“货真价实”。
  其次,高中地理探究内容要体现生活化的特点。探究案例源于教材,但更应来自学生身边的地理物象。乡土地理案例丰富多彩,选取精致的素材,联系生活开展探究,能使学生的活动变得生动而具体,进而增强他们的学习责任感。例如,教学“大气污染”时引入“雾霾”实际,顺利将学生引入探究状态,有效激活互动讨论,最终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新的高度。
  再次,问题的设计要以学生为基点。探究往往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探究的核心,地理教师在课堂上不可喧宾夺主,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要具有导向性,紧紧围绕探究目标,体现重点和难点,避免大而散;要具有新颖性,带给学生惊喜,激发他们的探求欲;要具有层次性,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层层递进,由已知推导未知;要具有开放性,探究过程的思维是发散的,探究问题的答案可以是多样化的,尊重学生的选择,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探究热情。
  最后,采用适合的方法。探究的方法要依据实际灵活选择,“探无定法,重在得法”。(1)演示实验法。此法主要是学生在观摩教师演示或实验后,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其中的奥秘,探求相关地理知识和原理。此法一般适用于自然地理问题的探究,如“地球自转的特点和意义”。(2)案例法。此法旨在让学生筛选资料,加工选取典型资源,分析说明有关地理问题,论证或提炼某个地理理论。采用这种方法,学生获得的认识感性且真实,易激发他们的兴趣。一般适用于人文地理问题的探究,如“家乡农业的发展”。(3)辩论法。将探究的问题定为论题,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分组进行交流,相互辩论。此法一般适用于开放性问题的探究,如“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3.做好评价
  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挖掘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更好地发展。评价是地理课堂探究的必要环节,教师应对学生的探究方法、过程进行合理评价,对学生的探究习惯和意识进行评价。当得出结论后,教师应抓住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及时进行客观的点评,并给予鼓励,让学生的探究兴趣得以保持和进一步延伸。同时,地理探究课应让更多的学生分享探究的过程,展示、交流探究的结果,用他们自己的感悟进行自我评价,内化三维目标。
  三、结语
  高中地理课堂探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钻研,才能结出硕果,才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土壤退化是制约我国农业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土壤退化研究已成为21世纪国际土壤学、农学、水文学、环境科学及侵蚀学科关注的热点,但是直到今天为止有关土壤退化的
摘 要: 实施自新课标以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积极地实施新课程标准,贯彻新课程理念,突破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瓶颈,寻求多种多样的方式变思想品德课的刚性和生硬面为温暖和亲切。诗、词、佳句教学给思想品德课增色不少,形成了课堂美,给人留下了许多回味空间。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潜移默化地将思想品德课渗入学生的心田,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本文以湘教版《思想品德课》为例,就如何运用诗词作为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
在多年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好的导入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它就如同桥梁,将旧课与新课有效地联系起来,又如同路
该课题以北京小红门地区的恋日.绿岛居住区环境设计为实例,对周边发展状况及其物理环境进行了调查、实测和分析.该课题根据居住区服务于人的需求这一最基本的原则入手进行研
森林认证作为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种市场工具已于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兴起。随着森林认证的迅速发展,全球、国家和区域层面的森林认证体系逐步建立,很多国家相继成立了国家倡
该文通过对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及水源保护林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基础上,采用遥感和GIS技术相结合,并辅以外业调查的方法来获取研究数据,用水源保护林的涵
摘 要: 教育从未停止过改革,在高中历史新课标下,全新的教学理念及先进的教学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点所在。创新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验证其科学性,是当代从教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本文以岳麓版历史教材为例,结合实例论述交流式与开放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交流式 开放式 高中历史教学 教学方法  中学历史教学若想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关键在于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激发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育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在长期的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由于政治的理论性较强,概念原理抽象,再加上政治这一学科,一些学生不参加高考,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政治教师自我认同感降低,教学积极性受挫,课堂教学往往是“走过场”,缺乏生机和活力。一周两节的政治课往往等同于休息课,这使原本对政治课就不感兴趣的学生更降低了兴趣,使得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