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和实践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k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实践状况,包括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情况、学习了解的途径、实践情况、传承发展的态度、未来的展望等,提出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大力提倡和引导大学生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进一步创新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大学生学习了解党和国家有关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文件等建议。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  调查分析  认知  实践状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C-002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因此,近年来,全国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那么,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是怎样的呢?本文以广西财经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实践状况,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以广西财经学院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其中,男生46人、女生154人;大一学生74人、大二学生100人、大三学生20人、大四学生6人,占比分别为37%、50%、10%、3%。调查对象所属专业类型包括经管类(75%)、理工类(12.5%)、文法类(8.5%)、艺术类(4%)。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情况
  1.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较高的认同感。调查结果显示,有77%的学生表示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到自豪;有22%的学生表示倾向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不排斥西方文化;只有1%的学生表示不太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倾向于西方文化。因此,总体看来,绝大部分大学生认同在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孕育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感到自豪。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着文化自信。这也显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
  2.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还有待加深。调查结果显示,有31%的大学生表示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释、道三大思想,并可以区分儒、释、道三家的观点;有57%的大学生表示大致了解儒、释、道三大思想,但不能完全描述;有12%的大学生表示对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了解甚微或基本不知道。在问及“是否阅读过四大名著”时,仅有17.5%的大学生表示全部读过,有19.5%的大学生表示读过其中的2~3本,有53%的大学生表示仅读过其中的1~2本,同时还有10%的大学生表示从未读过。在问及“是否阅读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学经典”时,有6.5%的大学生表示全部读过,有47.5%的大学生表示读过一部分,有37.5%的大学生表示读过只言片语,还有8.5%的大学生表示完全没读过。对于“道家思想代表人物是谁”这一常识性问题,有78.5%的大学生认为是老子,有10.5%的大学生认为是墨子,有6.5%的大学生认为是孟子,还有4.5%的学生认为是孔子。上述这些数据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虽然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还不够深入。这从大学生对“道家思想代表人物是谁”这一常识性问题的回答即可窥见一斑。尽管有近八成的学生正确回答了这一问题,但我们认为这一比例还是偏低。
  3.大学生喜欢或感兴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较为广泛。在问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哪些领域感兴趣或了解时,大学生感兴趣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古典诗词、曲赋、小说、民族音乐、民族戏曲、书法、国画以及传统节日上,所占比例超过了60%;对玉器、陶瓷、先秦诸子百家名著和思想和其他等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数相对比较少,占比在20%~40%之间。这也与大学生从小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有很大关系,中国古诗词陪伴着大学生一路学习与成长。诗人通过诗词、曲赋,用精简、押韵而有内涵的语句来表达情感,就如品茶后口留余香,让人流连忘返,大学生很容易接受和喜欢。而音乐、书法和国画这种艺术类的文化,也容易受到大学生欢迎和喜爱。在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问题时,超过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对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表示了解,占比76%;其次是风筝制作技艺和昆曲,占比分别为50%和44.5%;大学生对京西太平鼓、藏族唐卡、中国炮制技术和那达慕的了解程度基本一致,其中对京西太平鼓了解程度最低,仅占19%。景德镇的陶瓷世界知名,而且中学时期的历史课本上也有景德镇的瓷器介绍,所以大多数学生对其有了解。大多数学生在童年时期放过风筝,甚至有些学生亲手做过风筝,所以有半数的大学生对其有所了解。但藏族唐卡、那达慕和京西太平鼓很少接触,所以对其了解的学生占比会相对少一些。
  (二)大学生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1.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和途径较为广泛,主要是网络、电视、学校课程和图书馆。大部分大学生表示主要是通过网络媒体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占比83%;通过电视节目和学校课程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占比也比较高,分别占70%和69%;还有一些大学生是通过图书馆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占51%;此外,还有少部分大学生从家庭教育或者其他途径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信息时代,网络作为信息的主要传播媒介,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并且青年大学生是最擅长运用互联网的群体。因此,网络媒体成为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主要渠道符合当前信息社会的现状。传统的电视媒体依旧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不少大学生通过电视节目来获取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大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时间充裕,现在各大高校都开设了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所以学校课程和图书馆也是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途径。当问及通过什么途径能够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大部分大学生选择通过开展有关活动重拾古人过节传统和增加有关中华优秀傳统文化的课程来了解与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别占83%和77.5%,选择利用网络、电视、书籍等加大宣传或者学校开展相关知识讲座的方式来了解与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分别占63%、58%。由数据可见,大学生更愿意通过开展如端午划龙舟、中秋赏月一类的民俗活动和学习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次是利用网络资源和参加学校举办的专题性讲座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观念的主要来源。在问及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等传统道德的受教育来源时,有55%的大学生表示其受教育来源是学校,有32.5%的大学生表示其受教育来源是家庭,有12.5%的大学生表示其受教育来源是网络媒体或其他渠道。应该说这一结果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性是一致的。学校和家庭是青少年接受教育最重要的两个场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与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育至关重要,而学校教育则能给予学生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同样,对学生进行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等传统道德教育最主要的渠道依然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三)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情况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日常言行和思想的影响较大。当问及自己的日常言行和思想是否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时,有2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日常言行和思想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大,有61%的大学生认为影响比较大,有13%的学生认为没有太大的影响,仅有1%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其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言行和思想。也就是说,作为中国人,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只要你生活在中国,你的思想和行为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中华传统文化习俗受到大学生的喜欢,大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传统文化习俗活动。在问及“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坚持参与传统文化习俗活动(如清明节祭祀,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时,有87%的大学生表示坚持参与大部分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习俗活动,13%的大学生则表示只会参与部分的傳统文化习俗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没有人表示完全不参与传统文化习俗活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会参与到各种传统文化习俗中去,但不得不承认,近十几年来,西方节日已经占据了大学生的部分生活,传统的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在一段时间内淡出了大学生的视野。2014年正式实施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把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增加为法定节假日。这些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活动,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继续大力弘扬传统节日和传统民俗很有必要,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因此,当代大学生有义务去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和传统民俗。
  (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态度
  1.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在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时,有87%的大学生认为有较大的作用,有8.5%的大学生认为没有什么作用,有2.5%的大学生则认为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此外还有2%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有什么作用。当问及“在日常生活中,您会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吗”时,有高达90%的大学生表示会用其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标准,只有5.5%的大学生表示不会用其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标准,并认为这些东西已经过时,还有4.5%的大学生持不清楚的态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伦理道德。这些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对大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较好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自身成长中的作用。
  2.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同时不排斥西方文化。这一点从大学生对待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态度即可窥见一斑。当问及“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更喜欢过哪一个”时,有77%的大学生表示更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有5%的大学生则表示更喜欢过西方节日,还有17.5%的大学生认为中西方节日差别不大,剩下0.5%的学生则表示对两者都没兴趣。当问及“是否担心西方节日会对中国传统节日产生冲击”时,有65.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并认为这将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有24.5%的学生对西方节日冲击传统节日表示担忧,害怕传统节日会被取代;还有10%的学生则持“说不清楚”的态度。这些数据体现出:一方面,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不担心西方文化会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大部分大学生也认识到西方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价值,要积极学习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五)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展望
  1.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在问及“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怎么看”时,有48%的大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并不冲突,有44%的大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会受到中国人甚至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并能得以发扬和推崇,有6.5%的大学生选择“说不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还有1.5%的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会成为少部分人研究的小众文化。
  2.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否具有意义”时,有87.5%的大学生认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9.5%的大学生认为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并存,但也有2%的大学生认为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意义不大,甚至还有1%的大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无丝毫意义。
  3.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对大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且认为大学生有责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问及“是否有必要对大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有86.5%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强,只有8%的大学生认为没必要加强,另外还有5.5%的大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有可无。在谈及“当代大学生是否有责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时,有高达94.5%的大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5%的大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没有责任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大学生对有关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策文件的了解情况
  大部分大学生不了解《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在问及是否了解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及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时,有12.5%的大学生表示听说过并认真读过;有44.5%的大学生则表示仅是听说过,但没认真阅读;有43%的大学生表示既没听说过,也从不关注。可以看出,只有少数大学生认真了解过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的有关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文件。
  三、建议
  (一)大力提倡和引导大学生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调查显示,尽管绝大部分大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了解并不深入。这从大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情况(仅有17.5%的大学生表示全部读过四大名著)和阅读儒家经典的情况(只有6.5%的大学生表示全部读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有8.5%的大學生表示完全没读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即可窥见一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可见,大学阶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深刻理解这些典籍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正是基于大学阶段教育的特点,《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因此,高校要按照这两个文件的要求,积极开设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引导大学生读经典,以帮助大学生深入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进一步创新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调查显示,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家庭教育外,大学生喜欢利用互联网、电视等媒介来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事实也是如此,互联网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生态环境,其中一个影响就是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能够很方便地从互联网上获取他们想要的知识和信息。因此,我们在发挥课堂教学这个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渠道的同时,也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来丰富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拓展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例如,各高校可多开发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网络课程,还可以利用易班平台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宣传。
  另外,调查还显示,大学生喜欢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大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积极参与各种传统文化习俗活动即体现出这一点。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利用大学生这一学习特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高校可以广泛开展类似于中国诗词大会、中华经典诵读一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广大大学生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引导大学生学习了解党和国家有关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文件
  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不了解近年来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下转第30页)(上接第22页)《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两个文件。事实上,学习这些文件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增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高校不能只让老师学习了解党和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文件,也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学习了解相关政策文件。
  (责编 黎 原)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论述高校以“习语·微故事”形式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种宣传媒介、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等途径以“习语·微故事”形式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大众化 习语 微故事 思想政治理论课 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协同创新育人,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多维度”校企协同创新育人模式;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措施,解决应用型教育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的难题,实现培养目标,成功对接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求。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酒店管理专业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独立学院学风激励建设中与普通高校同质化、激励内容与客体需求不匹配、正负激励比例失衡、激励时机和力度把握不当、缺乏监督和沟通机制等问题,提出激励机制与办学理念相贯通、重塑校风和学风、确保激励的个体性与灵活性、优化奖助学金政策和综合素质测评制度、优化处罚激励机制、建立动态学生监测机制等对策,以确保独立学院学生激励制度体系能高效运转,实现学生学习生涯全方位、全过程的激励管理。  【关键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桂林医学院为例,探索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体系构建,提出从转变课程考核体系的设计理念、加强形成性考核、加强命题管理、加强实践技能考核、加强科研训练等方面构建课程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能力培养 医学院校 课程考核 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C-012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基于真实项目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信息化教学实践的过程,阐述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使用,并根据教学效果提出反思。  【关键词】真实项目 信息化教学 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C-0155-02  职业教育要着力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重点解决实训教学中“进不去、看不见、动不了、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新时代广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三重意蕴,认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对广西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深刻意蕴,它是新时代广西职业教育助推扶贫富民的重要途径、对接经济社会的客观需要、强化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广西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意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新时期互联网人才培养特点,提出计算机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及主要措施,进而探讨岗位引领计算机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应用与应用成效。  【关键词】岗位引领 计算机类专业 “双创”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C-0182-02  一、计算机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参与式教学的内涵及其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三年来基于参与式教学理念的实证研究进行总结。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 高职 环境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C-0179-03  参与式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高度参与,通过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者的创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高职院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五融合,共传播”的校园传播模式,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融合、与第二课堂融合、与办学特色融合、与信息技术融合、与国际交流融合,同时校校合作,共同传播,从而通过构建师生的文化内驱力丰富学院校园文化内涵,通过人文意识的养成涵养学生品格心性,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奠基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校园传播模式 职
期刊
【摘 要】本文采用社会文化适应量表和学术适应量表对广西高校的250名东盟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社会文化适应方面处于一般困难以上的广西东盟留学生占68.6%,在学术适应方面处于一般困难以上的广西东盟留学生占57.2%,说明广西东盟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和学术适应的总体水平都比较低。根据调查结果,从生活方式、文化差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师生关系等方面提出促进广西东盟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和学术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