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让数学不再冰冷!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2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比多少”是学生在掌握了“数一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内容,是学生今后学习数的大小比较的基础。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应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亲历观察操作的具体过程,以使学生掌握比多少的基本方法,认识关系符号“>”“<”“=”并理解其含义,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比多少;教学情境;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34-01
  一、基于教材的教学分析
  “比多少”是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已有“数一数”的经验上展开的,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关系符号(“>”“<”“=”)并理解其含义,知道读法和写法,能用词语(大于、小于和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从而使学生能够从本质上把握比较事物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并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创设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过生日”的学习情境,并恰当地提出一些问题,沟通了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尽快融入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师:小猴子今天过生日,他邀请自己的好朋友小熊与小猪陪自己一起过生日。为了欢迎好朋友的到来,他特意准备了一些水果(多媒体展示:2根香蕉,3个桃子,2个西瓜,4个梨),你能一眼看出这些水果哪种多些,哪种少些吗?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勵学生以多种方式进行表述,使学生能够养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借助情境,在“比多少”中渗透符号意识
  在“比多少”教学中,不光要让学生明白物体的多少,还要让学生能够运用具体的符号来表示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符号在比较大小中的优势,从而使学生养成自觉运用符号为学习与生活服务的习惯,为学生将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师:小猴子过生日时,假如每只小动物都要分得一个桃子,它准备的桃子够分吗?
  生1:桃子有3个,有3只小动物,每只小动物一个,刚好够分。
  师:那就是说桃子与小动物的数量同样多,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那就是3=3。
  师:如果每只小动物都要分得一个西瓜的话,它准备的西瓜够分吗?为什么?请大家用手中的学具比一比、摆一摆。
  生2:不够,因为西瓜只有2个,而小动物有3只,西瓜比小动物的数量少,不够分。
  师:怎么能够让人一眼看出哪种物体比较多,哪种物体比较少呢?今天可以用一种新的符号“﹤”来表示,也就是2﹤3,即2小于3.
  师:如果每只小动物都要分得一个梨的话,够分吗?为什么?
  ……
  在关于“比多少”的教学上,我主要以“过生日”为情境,让学生从小动物与水果的一一对应中学会比较物体的数量,并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符号的运用优势,如此一来,可以让学生顺利由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
  3.学以致用,在比多少练习中巩固提升
  当学生知道如何比较物体的数量,以及对比较多少的符号(“﹤”“=”“﹥”)有了一定认识后,教师还应安排相应的随堂训练,只有让学生学以致用,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牢固。
  师:刚才大家已经知道了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下面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
  ■
  师: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比给爸爸妈妈看吗?
  在学生对“比多少”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随堂随练,这样趁热打铁,既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又可以使学生在自我总结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认识进行升华,教学效果显著。
  总之,在“比多少”的教学上,教师只有基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故事般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真正投入其中,主动去获取知识,进而收获数学学习的无限快乐!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 要]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空间里建构想象的“样子”,虽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观察物体”的例3的教学为例,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推理、空间想象、提升思维,并借助交流平台丰富体验,在归纳总结中实现几何学习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想象;观察与思考;空间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摘 要]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起点把握得越到位,课堂教学就会越高效。学情前测可帮助教师探测学生的知识起点。在“解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编制试卷、个别访谈等前测方式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从而有效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开展有效教学。  [关键词]知识起点;学情前测;解方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031-01  “学情前测”
[摘 要]数学知识不能直接进入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只有经历一定的数学活动,才能感悟知识,才能习得知识。以“秒的认识”的教学为例,引领学生深度感悟,用心体验,帮助学生积淀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秒的认识;活动经验;深度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08-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数学教
[摘 要]“长方体的认识”是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鉴于传统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不利于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弊端,教师应引领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动手操作,逐层深入,以丰富学生对长方体的认知,使学生全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逐层深入;长方体;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50-01
[摘 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因其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特殊性,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意义。以苏教版教材“树叶中的比”综合实践活动为例,通过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视角认识世界,启发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引领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深入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树叶中的比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摘 要]数学教学中练习环节不可或缺,练习是应用知识、巩固技能、锻炼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教学的效能与练习息息相关,练习布置得当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套科学合理的练习,必然是既可以减轻作业负担,又能最大限度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工具。  [关键词]习题; 分布;应用方式;主题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5-
[摘 要]“问”在“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梳理问题、理解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提问和思考的过程中,能获得大量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提问;思考;内角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057-02  俗话说:“学问、学问,学了就要问,学了不问,等于没有了解学问。”从这句话
[摘 要]模型思想是数学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新增加的一个核心词。以“乘法分配律”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借助意义教学来实现有效建模,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数学建模;意义教学;乘法分配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
[摘 要]要想让学生的学习有深度,则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学习内容的数学本质,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教师要能抓住每节课知识的主线,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或思维能力提升时或策略创新求异处,找准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好预学单上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度内化数学思想、深度探究数学规律和深度领悟数学本质。  [关键词]深度内化;深度探究;深度领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从儿童的心理机制出发,捕捉现场感作为激活课堂魔力的一种可能,并溯根求源,发现课堂教学浸润现场感的两个理论基础——“陌生化”理论和情境教育理论,进而探寻充盈现场感课堂的三大教学策略。把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凭借灵活的教学机制,让平面的教材内容立体起来,让平静的教学活动激荡起来,让平直的思维模式开放起来。  [关键词]现场感;课堂魔力;数学教学;教学策略;“陌生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