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64444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话语就是权力,文化话语权直接承载着话语主体政治身份、价值立场的深层表达。从文化话语权视域考察,当前主流文化话语权面临主流话语影响消解、多元话语渗透冲击、娱乐话语强势袭卷的现实挑战。从政治话语转向生活话语、话语封闭转向话语开放、话语自发转向话语自觉是主流文化话语权提升的路径,树立文化自信、引领社会思潮、共筑集体记忆是文化话语权的力量彰显,亦是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现实路向。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文化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17)05-0016-06
  美国学者爱德华·萨伊德在冷战结束后提出“文化与帝国主义”思想,指出:“文化成了一种舞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势力彼此交锋。文化决非什么心平气和、彬彬有礼、息事宁人的所在;毋宁把文化看作战场,里面有各种力量崭露头角,针锋相对。”[1](P185)在约瑟夫·奈指称的“软实力”愈来愈成为国家的重要力量时,文化力量的角逐也日益凸显。话语是文化的现实表达,伴随着文化力量的角逐,话语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分子,而是凝结政治取向、社会身份、价值立场的权力表达。福柯就曾一语中的地指出:“话语就是权力。”“话语并非仅是斗争或控制系统的记录,亦存在为了话语及用话语而进行的斗争,因而话语乃是必须控制的力量。”[2](P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直接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治合法性建构。文化话语权是通过创设、表达、传播、运用一定话语影响人们思想与行为的权利和权力,它既是权力在意义世界的争夺,也是权利在意义世界的表达。目前国内关于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向度:第一个向度主要着眼于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理论谱系,主要从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构成要素、内外环境、生成脉络等层面,剖析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本质内涵、基本动因、基本原则等。第二个向度主要着眼于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社会功能,主要从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环境下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价值共识等方面,论证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第三个向度主要着眼于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生成机理,主要围绕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内外机理、生成方式、有利条件等方面,揭示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何以实现与如何实现。文化话语权研究主要集中于国际与国内两个维度:国际维度侧重于国际话语影响力、话语权争夺等层面;国内维度侧重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转换、以话语权提升文化软实力等层面。从文化话语权考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综合研究,代表性成果主要有骆郁廷、史珊珊的《论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文化话语权》和肖薇薇、陈文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认同的话语赋能》,它们主要从文化话语权的内涵、生成路径阐述话语权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升核心价值观青年认同方面的意义与价值,但目前国内相关文献较少。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是否获得大众的认同与文化话语权的强弱又紧密相依。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文化话语权视域考察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以期丰富和推进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
  一文化话语权的现实挑战: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深层困境
  “话语是某个团体通过有意义的传播对社会价值产生影响,并依此被其他团体所识别与承认,进而确立其社会中的影响力的过程。”[3](P67)话语承载着主体身份、价值观念、政治立场,现代社会伴随着世俗的祛魅、文化的多元、价值的分殊,主流文化话语权面临主流话语影响消解、多元话语渗透冲击、娱乐话语强势袭卷的现实挑战。与此相应,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面临感召力降低、内外化受阻、吸引力弱化的深层困境。
  1.主流话语影响消解: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感召力降低
  主流话语,简言之,是一定时期社会主要倡导且在社会中起着全局性指导性的语言谱系。当代中国的主流话语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然而,审视当前主流话语的话语内容、话语表达、话语传播,它对大众的价值引领与“共享意义”的生成均呈现消解之势。话语内容層面:主流话语往往以自身的严谨逻辑与权威论证,以抽象性的话语阐释“现实世界”与“意义世界”,抽象性的话语表达难以使大众产生“情感共通”与“情感共鸣”。在碎片化、解构化、去中心化的铺面之势中,大众对主流话语存在一定程度的“拒斥”。话语表达层面:主流话语以自上而下的“宣教”式表达为主,专家话语、学术话语、文本话语、官方话语是主流话语表达的主要风格,政治范式、宏大叙事、权威包装使主流话语的表达往往过于严肃与庄重。大众在多元话语调侃中对主流话语的表达略显“疲态”。话语传播层面:主流话语主要通过图书、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自上而下进行单向的“传播”,然而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交织与博弈中,“人人都是发布者”“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全方位传播对单向性“传播”造成了冲击,大众对主流话语的主导传播也略显“冷落”。
  话语是意义生成的重要载体。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有赖于核心价值观导引下“我们感”的强化,主流话语的表达与传播是核心价值观如何被理解与接受的重要承载。当前社会各种思潮,如生态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以“糖衣炮弹”的话语策略与话语包装汲取大众的认同资源,对社会大众的主流认同造成一定冲击。当前“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边缘论”等论调的先后抛出,即是主流话语影响消解的事实体现,主流话语在话语策略的刻板、价值反叛的冲击中略显“乏力”。认同是主体基于事实认知、符号传播、情感升华产生的认可或赞同,主流话语的影响消解导致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感召力降低。
  2.西方话语渗透冲击: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内外化受阻
  马克思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4](P272)“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4](P272)西方国家从开拓世界市场的开始就试图从物质、精神各方面“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冷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也从未停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与“殖民”,“历史终结论”就是西方国家进行话语霸权渗透的典型例证。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以其经济上的相对强势向其他国家,包括中国推行“普世价值”。它们通过互联网、影视作品、消费文化等方式进行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的话语植入,并试图将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包装为“普世的”“普遍的”“普惠的”,以使更多的人予以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蕴藏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代价值,对接人类文明的发展形态,从国家、社会、公民三向维度彰显当代中国核心价值的深刻表达。然而,在“资强社弱”总体态势并未改变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大众以“西方话语”迎合“西方目光”冲击着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西方国家从未停止的“文化霸权”策略也时时向其他国家,包括中国“输送”着西方话语。西方话语往往透过隐性的媒介方式、隐性的消费文化、隐性的影视作品等方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法治、自由”等内容,就被别有用心者与西方宣称的民主、自由对接,并宣称是与西方话语的“合奏”。显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曲解是西方话语渗透冲击的事实例证,它影响着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内化。
  3.娱乐话语强势来袭: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吸引力弱化
  尼尔·波兹曼在其经典作品《娱乐至死》中写道:“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5](P4)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或许有些“极端”,但在马克斯·韦伯所言的世俗祛魅的时代,“众神狂欢”式的“娱乐沸腾”却已经是活生生的事实景观。“传统伴随着现时代的祛魅中被抛弃、解构。引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也伴随着传统的抛弃、解构而日益弱化其价值内在的影响力。以往的权威、图腾、崇拜均被置于被质疑的地位,在一片的质疑中人们高喊‘众神狂欢’的来临。”[6](P4)在“众神狂欢”中,传统不再被遵循,严肃不再被秉持,宏大叙事不再被接受,碎片化、调侃化、戏笑化的娱乐话语强势来袭。于是,“杜甫很忙”“李白很酷”等历史名人被“戏说”“恶搞”。简而言之,娱乐话语以反讽、浅薄、幽默、随性、混搭冲击着核心价值观等主流话语。
  “认同是人与人在交往、沟通、对话中产生‘视域融合’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同化、吸引、感染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产生彼此的共鸣与回响。”[7](P1 763)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是核心价值观在人们交往实践过程中以“共享意义”的生成而达致内心的肯认与赞同的过程。在文化工业、文化商业化浪潮的助推下,“娱乐话语”似乎愈来愈显示强大之势,戏笑、恶搞、反叛置换了严肃、严谨、正说。在调侃、浅笑或解构中,娱乐性的“集体欢腾”使核心价值观对大众的吸引力有所弱化,由此文化话语权被“娱乐话语”冲击,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被消解与弱化。
  二文化话语权的现代提升: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现实要求
  “认同”“不是僵化不变的,它是在共时与历时的动态中不断生成的。……它不是永久的定格在某个过去,相反,它处于不断的历史、文化与权力的游戏之中。”[8](P225)认同與历史、文化、权力总是紧密相依,文化话语权一定程度上是历史、文化、权力博弈的综合体现。主流话语是否掌握话语的主导权直接影响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度。从文化话语权角度来审视,从政治话语转向生活话语——鲜活主流话语,从话语封闭转向话语开放——丰富主流话语,从话语自发转向话语自觉——主导主流话语,既是主流文化话语权提升的主要路径,亦是核心价值观获得大众认同的现实要求。
  1.从政治话语转向生活话语:鲜活主流话语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像、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4](P283)“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的现实生活过程。”[4](P284)话语凝聚着表达者的价值立场、社会身份、政治态度,话语不是纯粹的语言分子,它既源于鲜活的生活实践,也作用于实践生活。近现代以来,胡塞尔、哈贝马斯、列斐伏尔等都纷纷走入“生活世界”领地,无论是“先在经验的生活世界”亦或“客观存在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已成为“理论世界”的事实延续与生命拓展。话语是言说者有态度的表达,它是有生命、有情感、有立场的言说,主流话语的传统叙事偏重于政治性、文本性、书面性,鲜活主流话语需要从政治话语转向生活话语,回归生动的、现实的、有血有肉的主体的生活化表达。
  从政治话语转向生活话语,可从两个层面着眼:一是主流话语融入生活元素、贴近生活。主流话语可在话语内容、话语表达、话语传播中融入当前大众普遍接受与喜爱的流行话语,以流行话语的表达激活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阐释,以微信、微电影、微博等大众广泛运用的媒介渗透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传播,将“大道理”转为“微话语”、“大理念”转为“小故事”,以鲜活、有趣、生动的生活话语传递主流价值的“大智慧”,提升主流价值的影响力与辐射力。二是主流话语转向生活实践、走向生活。主流话语的传播与表达不能仅停留在自上而下的“宣传”层面,还要通过生活实践,以实践平台践行主流价值,真实走向生活,增强主流话语的生命力。如当前可采用“微实践”“微公益”“微文明”等活动将主流价值的实践融入鲜活的生活中。主流话语从政治话语转向生活话语,在政治性、文本性、学术性的话语体系中融入生活化元素,增强主流话语的亲和力与渗透力,从而推进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
  2.从话语封闭转向话语开放:丰富主流话语
  从话语体系自身建构机制审视,每一种话语体系需要一定的封闭性以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同时保持区别于“他者”的特殊性。然而,在“一元”与“多元”的事实性碰撞中,主流话语倘若秉持绝对的封闭,以自上而下的强力单向“输送”,打造“自我”与“他者”的“隔音墙”,显然无法获得大众的认同。事实上,当代中国主流话语的内容体系就不是封闭的“闭门造车”,恰恰相反,它正是在历经比较、选择、优化中逐步形成并走向成熟。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反复比较与论证中,汲取中国的优秀传统基因、革命实践的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结晶、人类文明的优秀资源而提出的。在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时代,当代中国主流话语权的获得更应从话语封闭转向话语开放,在开放的交融交锋、比较选择中彰显核心价值观的“中国底蕴”与“中国价值”。   从话语封闭转向话语开放,可从两个层面着眼:一是拓宽传播路径,畅通话语沟通机制。主流话语传统的传播路径主要以传统媒体为主导路径,伴随着新兴媒体的拓展,主流话语要拓宽传播路径,既要重视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兴传播介质,也要重视生活仪式、象征符号、消费文化等隐性传播路径,开放大众参与平台,使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主体能够积极参与主流话语的建构与传播,在积极的建言献策、对话理解中提升认同感。二是加强话语互动,提升话语感召力。话语的生产与再生产不是固定僵化的,而是随着话语主体、话语客体、话语环境、话语介质的变动而深刻变化的。话语从保守封闭转向开放共生,也要重视主流话语与非主流话语的内在互动,在碰撞、交锋中提升话语的感召力。大众对主流话语的感知及其内蕴价值的“意义所指”也需要在互动中生成“我”与“你”的“共同想像”。
  3.从话语自发转向话语自觉:主导主流话语
  话语权是一种权利与权力,是透过对话语的表达、话语议题的设置、话语的传播、话语的创造影响一定群体思想行动的权利与权力。在主流话语、西方话语、娱乐话语等多重话语元素的交锋中,主流话语要获得在话语博弈中的主导权,需要从话语自发转向话语自觉,即从自发的话语表达、话语设置、话语传播、话语创造转向对文化话语表达、设置、传播、创造的自觉主导。
  从话语自发转向话语自觉,可从四个层面着眼:一是掌握文化话语的表达权。表达权是获得话话权的基本前提,话语的表达承载着表达者指向的意义诠释与价值立场,它既可能以符号组织的言语直接表达,也可能通过仪式、符号、有形产品等载体间接传递。文化话语表达权的自觉需要积极地运用语言类与非语言类的多元表达,在面对西方话语、娱乐话语等话语的冲击中能够维护自身的表达权利与权力。二是掌握文化议题的设置权。议题与零散、随意、碎片式的话题不同,它是精心构思,旨在引导参与者围绕议题的讨论、对话、辩论,进而获得议题设置者期待的价值观形塑。掌握文化议题设置权一定程度是掌握大众价值导向的“解码器”,话语自发转向话语自觉要求宣传者积极精心设置有利于吸引大众参与,并利于引导大众生成与形塑主流价值观的议题,进而提升主流话语的影响力、辐射力与渗透力。三是掌握文化话语的传播权。文化话语的表达是“发声”,传播则是“提高发声分贝”,在媒介传播日益多样的媒介新时代,如何获得有效的传播权是获得话语权的重要环节。主流话语传统的传播路径着眼于传统的电视、报刊等媒介,当前话语自觉则要自觉掌握不同媒介传播的特点,在多元互动媒介景观中提升主流“分贝”,传播“中国声音”。四是掌握文化话语的创造权。创新是发展的驱动,文化话语同样需要立足生动变革的实践,创造符合受众、反映趋势的新话语。当代中国的生动实践已日益彰显中国特色,主流话语要以中国实践为底色,“不崇洋”“不唯上”“不西化”,從而获得文化话语的创造权。
  三文化话语权的力量彰显: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现实路向
  认同是“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9](P9)。话语承载的语言符号、意义指向、社会身份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理解的“自我”。从文化话语权视域审视,文化话语权的力量彰显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引领社会思潮、共筑集体记忆,进而推进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是其认同生成与提升的现实路向。
  1.树立文化自信: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生成起点
  福柯曾经指出:“话语必须被看成一种政治事件,它与政权紧密相关,通过话语力量催生政权,政权形成后又反控于话语。”[10](P13)文化话语权的获得与主导既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主流文化基因密码的内在自信。在“一元”与“多元”的现代交锋中,主流文化掌握话语权直接影响着文化自信的深层承载。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的充分信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与未来发展的引领力的坚定信念”[11](P23)。文化自信是透过特定的叙事手段作用的,考察中华近现代民族文化的心态,既有“全盘西化”的文化自卑期,也有“天朝意识”“华夏为尊”的文化自负期。文化自卑期往往以“他者”话语叙事中国问题,文化自负期则以东方故事解读世界命题。显然,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均是文化不自信的体现,亦是文化话语权未能真实主导的现实呈现。因此,我们要掌握主流文化话语权,解读自我文化基因密码,在开放、包容、对话的互动生态中树立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主流价值的高度凝聚,树立文化自信是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生成起点。其一,文化自信是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价值韵脉。核心观是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文化的交织是价值认同生成的内在逻辑。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自信,是对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生命力与引领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是大众对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价值韵脉。其二,文化自信是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自我肯认。认同与斥异相对,认同既是对“自我”的肯认,也是与“他者”的区分,文化自信将“自我”与“他者”区分,在“自我”与“他者”的区分中强化对“自我”文化的肯认,在与“他者”的区分中识别“自我”文化的价值判断。文化自信在深刻的“自我”与“他者”区分与对接中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
  2.引领社会思潮: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生成指引
  我国学者程恩富、侯为民在《当前中国七大社会思潮评析》一文中指出:当代中国在深刻的时代背景下,涌动着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左派、折衷马克思主义、复古主义等各类不同的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社会发展在一定阶段、在一定范围具有一定影响反映某种倾向的思想趋势。毋庸置疑,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前所未有的活跃,各种利益群体的交织也使得话语权之争前所未有的激烈。多元社会思潮的竞相迸发有利于文化的“活水交融”,但各种思潮的竞相发声可能引发的思想观念的“模糊混乱”则需要有效引领与引导。主流文化话语权的掌握是对多元社会思潮背后的象征语义“密码”作井然有序的排列和组合,它既能够包容多元文化的发展,也能够引领社会思潮,使社会成员明晰“我们是谁”,强化“属于我们的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流的“象征符号”,引领社会思潮是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生成指引。其一,引领社会思潮强化社会成员“我们感”的共同感知,是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精神黏合剂。在传统联结的破坏、众神狂欢的欢庆中,社会大众茫然失措。正如吉登斯所言:“全球化在国家与国家的紧密联结中削弱了个体与国家的传统联结,冲击了原有的个体与国家的秩序导引,个人曾经确证的意义感与价值感在此过程中被一一解构,人们不得不重新呼唤与寻求新的‘Identity’。”[12](P203)社会思潮的引领使社会成员找寻新的认同方向,强化“我们感”的共同感知,为大众认同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精神黏合剂,如同葛兰西所指出的“社会水泥”或“社会胶合剂”。其二,引领社会思潮引导社会成员跳出“失落失根”的价值空虚,是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精神导引。多元社会思潮的碰撞,使社会成员陷入价值的反叛、虚无,如尼采所言的“虚无主义”的到来。当前一定程度的“虚无”,可能使价值的“失落”、精神的“失根”向大众侵袭,社会思潮的引领有助于社会成员跳出“失落失根”的价值空虚,是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精神导引。
  3.共筑集体记忆: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生成链接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集体记忆使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在精神、感情、心理上产生联结,进而获得身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记忆的主体、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式往往与话语权紧密联结。文化话语权的掌握有利于对社会现象、社会变迁提供共享的意义表述与价值阐释,向个体提供记忆框架与思维范式,进而共筑集体记忆,使社会成员在历史长河中依然能够识别自身并实现身份归属。集体记忆往往通过各种仪式强化或唤起。仪式是集体记忆的重要形式,如保罗·康纳顿所言:“在人们用各种身体实践与刻写实践有效的记忆往事时,过往的回忆则被激活及认可。仪式不仅是要对过去以历史的纵向生成感,还公开的声称我们要让这样的历史生成更加持久。”[13](P82)任何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延续都需要属于民族国家的独特记忆,文化话语权的掌握能够提供集体记忆共筑的符号密码,形塑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言的“想像的共同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提供的“记忆密码”,共筑集体记忆是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生成链接。其一,集体记忆为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提供了情感链接。记忆往往通过特定的形式或事件有情感的唤起或存储,集体记忆的共筑使“我”与“你”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有着“共享过去”的情感共同体,社会成员之间的集体记忆为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供了情感链接。其二,集体记忆为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提供了符号链接。集体记忆是各种符号的集合,核心价值观亦承载着各种语义符号,认同的过程一定程度是对价值观蕴含的语义符号生成解释、深化理解并将其外化的过程。集体记忆为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提供了符号链接,使大众在理解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时蕴藏共享的“符号意义”。
  参考文献:
  [1]
  爱德华·萨伊德.文化与帝国主义[J].谢少波,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4).
  [2]袁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黄华.话语的秩序:福柯话语理论的一次重要转折[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夏征农.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8]Jonathan Rutherford(ed).Identity:Community,Culture,Difference[M].Lawrence & Wishart,1990.
  [9]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10]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1]黄晓波.论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J].科学社会主义,2012(3).
  [1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13]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Public Identity of Core Values
  ——On the Perspectiue of Cultural Discourse
  TIAN Hua,ZHANG Yu-pei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and Art,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
  Abstract:
  Discourse is power.The cultural discourse right directly carries the political identity of the discourse subject and the deep expression of the value posi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scourse,the current mainstream cultural discourse is faced with many practical challenges,such as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is digested,multiple discourse is infiltrating,strong discourse of entertainment and so on.The path of the promotion of the mainstream cultural discourse right is from political discourse to life discourse,discourse turned to discourse open,discourse spontaneously turned to discourse consciousness.The power of cultural discourse is to establish cultural self-confidence,to lead the social thought and to build collective memory.
  Key words:
  core values;public identity;cultural discourse rights
  (責任编辑
  王能昌)
其他文献
奢侈,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是巴宝莉的一个手提包、是卡地亚的一枚戒指、是迪奥的一件外套、是爱马仕的一条丝巾、是菲拉格慕的一双鞋子……而这些,与我们所谈论的奢侈有所区别,将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自由呼吸清新的空气,三月踏青出行——万物生长、杂花生树等在雾霾横行的当下更是一种奢侈。在这种语境下,“小奢侈”和“大奢侈”产生了。  在到处是雾霾的当下,所有曾经习以为常的东西,比如空气、绿色和关乎民生的食品都让
期刊
当地时间2015年2月15日,日本静冈县伊豆半岛,当地大室山(Mt. Omuro)举行烧山活动。该活动于每年2月的第2个星期日举行,旨在为即将到来的春耕除去害虫。  当地时间2015年2月18日,英国伦敦,猴子带自拍杆盛装攀登西欧第一高建筑物,耗时7小时15分创壮举。三名训练师经过长期的训练,在以慈善救济为主题的红鼻子节当天,让猴子完成壮举。仅仅任务前的化妆就耗时超过两小时。最终,7小时15分钟后
期刊
白色之城  从海口到阿尔及尔,飞行了将近16小时。跨出胡阿里·布迈丁机场的那一刻,艳阳接替了空调,凉风吹散了疲惫,来接机的萨米尔大叔早已等候多时。从机场到酒店的路上,车窗外就是一系列迅速认识阿尔及尔新旧和贫富的幻灯片:高速路两旁低矮破败的平房和看上去危机四伏的穷街陋巷提醒着这里的落后,而离市中心越来越近,湛蓝的地中海、现代化的立交和城市轻轨又彰显着一国之都的豪迈。在加速迈向现代化大城市的历程中,阿
期刊
海南宝物千千万,但说破了天始终也离不开一个“海”字。怎么拥有和享受“海”,首选方式当然是玩。在这个把快乐生活当成人生目的,把事业做成有效过程的美好时代,玩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但“海”怎么玩?在海南,答案当然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如果想在海面飘着玩,可以考虑去个对的俱乐部弄条对的帆船,再叫上对的人,然后循着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的航线转一圈。在船上,泡面能吃出比山珍海味更美妙的感觉,星空能比你在陆
期刊
2015年5月16日,海口观澜湖彩色酷跑活动在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南门广场欢乐开场。身披绚丽“彩虹”的3000名参与者,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跑遍海口观澜湖特色景点,传递“绿色出行,畅享自然”的健康理念。电影公社影人星光大道、1942街、大型摄影棚拍摄区、观澜湖·兰桂坊·海口、观澜湖火山岩矿温泉共6公里跑程,阵势堪比一场小型的马拉松。绚丽的色彩,愉悦的运动,尽情的呐喊,活动现场激情四溢,汇聚成了夏日
期刊
谈到海南岛之奢,环境是必提不可的一项,也是分量不轻的一项。海南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四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四时充美的自然环境,在许多人看来已非常珍贵难求。可以大口呼吸的空气、热情明媚的太阳、万里无云的天空、清澈见底的海水……这些对于海南人来说是习以为常的“日用品”,对于不少外地人来说却是千金难买的“奢侈品”。可是海南岛的环境之奢又何止这些,还有那满眼翠绿的热带雨林,风水好、风景美的隐世海湾,物种丰富的
期刊
作为全国唯一的一座热带岛屿,海南的物产是丰富的。这种丰富性体现在数不清的植物——包括普通的和珍稀的,以及蕴藏的矿物资源上——比如屯昌的羊角岭水晶矿、石碌的铁矿、东方的金矿等——皆因纯度高成品好而出名。  海南的自然物产之奢,建立在森林覆盖率上,郁郁葱葱的绿色在全岛随处可见,叫不出名的热带植物数不胜数,在这众多的植物中,成为省树的椰子树和花梨成为这座岛屿的标志之一。椰子树成为海南的象征,而花梨,则成
期刊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饮食作为人们生存的基本,食品安全越来越成为人们时下关注的热点。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饮食已经不单单有果腹之用,中国人对饮食风味和对营养的追求在不断升华,讲究的是,更健康、更生态、更养生。  海南菜也叫琼菜,通常以选材新鲜为特色,非常符合人们对健康、生态、养生的追求。琼菜中,海鲜讲究鲜活,家禽家畜强调现宰,特产椰子最好是上午采摘,蔬菜从地里到锅里的时间越短越好。有人说:“
期刊
摘要:《淮南子》生命哲学关涉形、气、神、志四大要素,其中“形”为生命载体、“气”为生命动因、“神”“志”为生命主体精神。《淮南子》从道家思想立场出发,对形、气、神、志在人类生命存在中的功能作用展开进行思考,揭示四者与生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和谐运变的内在规律。对形、气、神、志之间的特定关联,《淮南子》也从生命整体出发,进行系统化的辩证反思,试图通过“人道合一”的根本途径,克服前者所受自然与社会的桎
期刊
摘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隐性教育原理,通过各种有效载体使教育者在无意识状态下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的教育方式。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论述涵盖了丰富的隐性思想教育资源:以“文”化之,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来启发和鼓舞青年群体;以“心”化之,注重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疏导;以“景”化之,号召社会和高校努力通过各种有效的“场景设置”来引导青年的价值取向;以“情”化之,通过表彰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