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不同星球”的马丁·帕尔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rljiang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丁·帕尔(Martin Parr)身上的标签有很多:马格南图片社前主席、最负盛名的英国当代摄影师之一,等等。他的身上也充满了同样多的争议:他对纪实摄影的颠覆,古怪而又充满讽刺的画面语言……就像布列松曾经评价他:“我只有一句话可以对你讲,你来自完全不同的星球。”当下,帕尔已经近56岁,或许作为一位摄影艺术家来说,已经到了研究者可以从头开始梳理他的创作脉络的时候了。
  瓦尔·威廉姆斯(Val Williams)是一名策展人兼作家。她是伦敦艺术大学摄影历史与文化专业的教授、伦敦艺术大学摄影系主任。从文化地缘的角度看,一位英国人可能更容易了解另一位英国人的思想。这十几年,帕尔一直是她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在采访与马丁·帕尔有关的近百位人士,以及多次采访帕尔之后,她开始撰写一本比较系统的书籍,名为《珍藏马丁·帕尔》,这本书里面不仅披露了帕尔自己的论文和回忆录,也分享了英国国家图书馆内英国国家影音档案馆(British Library National Sound Archive)、大曼彻斯特档案馆(Greater Manchester Archive)、伦敦传媒学院(Londo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的伦敦艺术大学摄影和档案研究中心(UAL Photography and the Archive Research Center)等资料。因此可以说,这是一本让人对帕尔“解惑”“解误”的研究型书籍。
  令人不快的影像
  马丁·帕尔的摄影作品,容易令人们感到些许不快。他将我们的日常食物、穿着,以及我们游览过的地方均以戏谑的手法表现出来;同时,他又极其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有些人也许会认为帕尔是将人们缺乏良好生活品味与判断力的现实状态,通过摄影这种方式向人们展现出来,尤其是他在后期选择使用彩色摄影胶片记录现实世界浮华的名利场,这一点更为明显。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帕尔仅仅是记录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他们认为帕尔所记录的社会问题包括松散的社区纽带、对于物质消费的狂热追捧、全球休闲度假的旅游热潮、英国中产阶级的名利场,以及在1980年代出现的“次阶级”虚影幻景等现象。
  也许,马丁·帕尔只是同生活在1950和1960年代的那些郊区儿童一样,一直是局外人、旁观者,他不属于任何地方,没有同盟,也几乎没有任何个人偏好。
  非凡旅程的開始
  当马丁·帕尔从英格兰南部的萨里郡(Surrey)北上,到曼彻斯特理工学院学习摄影时,对他来讲,那一定是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帕尔出生地在萨里郡的埃普瑟姆(Epsom),生活虽富足却单调。位于英国西北部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对于帕尔而言,似乎是另一片文化地域。这里拥有不同种族移民的莫斯赛德(Moss Side)地区,当时英国国内潜藏的种种社会问题也开始在那里慢慢显现出来。
  当帕尔抵达曼彻斯特的时候,维多利亚时期的曼彻斯特几乎消失殆尽,街区被夷为平地,那些宏伟的19世纪建筑物均受到破坏。曾经热闹的产业工人社区,只剩下孤零零的几座酒吧,虽然由于某些历史条款规定仍保持着原样,却失去了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1970年代早期,帕尔的摄影实践看起来似乎像是一场愚蠢的冒险。因为在当时的英国,摄影仍旧被分为商业摄影、时尚摄影、新闻摄影,对于严肃的纪实摄影师来说,很难得到机会。
  那时,伦敦举办了两场非常重要的摄影展:1968年,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举办的“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摄影展”,以及1970年在重新开张的海沃德画廊(Hayward Gallery)举办的“比尔·勃兰特(Bill Brandt)摄影展”。对于当时的艺术界来说,摄影已被边缘化,且不被主流艺术所接纳,因此这些摄影展被视为异类。尽管在美国,摄影早已被学术界所接受,并举办了多次影响深远的展览,但是英国的艺术博物馆仍旧视摄影为一种平庸的、不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2001年,当摄影展层出不穷,而油画展或雕塑展却成为特例的时候,人们很难想象,曾经的摄影展是在多么局促的环境中存在的,甚至有时只是一个临时搭建的处所——大学教学楼的走廊、剧院的大厅或摄影器材公司的前台接待处等。这些地方成为唯一能够一览著名摄影师作品的场所,如赫尔穆特·牛顿(Helmut Newton)、唐·麦库林(Don McCullin)及大卫·贝利(David Bailey)等。此外,这里也成为能够有机会欣赏如马丁·帕尔这样新晋摄影师作品的地方。
  帕尔的个人摄影作品首展是在曼彻斯特肯德尔米尔恩(Kendall Milne)百货商场的走廊里举办的。但他也是1970年代早期,能够抓住机会参与画廊巡展的首批年轻英国摄影师之一。他的作品在约克的印象(Impressions)画廊、伦敦东区的半月(Half Moon)画廊以及考文特花园的摄影师(Photographers)画廊中都有展出。
  消费是社会的切口
  马丁·帕尔一直对那些不断变化的领域感兴趣,人们不同的选择和品味令他着迷,在他所拍摄的作品中也暗示出颓废与某种歇斯底里的社会情绪。
  1972年,帕尔在合租的公寓中独创了一种桌面游戏,当时他与一同就读于理工学院的三位年轻人住在一起。帕尔把自己发明的桌面游戏命名为“爱立方”(Love Cubes ),由一套木头方块组成,每一个方块上贴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中有一位年轻的男人或女人。游戏的创意是让参与者为方块配对,猜一猜哪些人是在一起的情侣或伙伴,并把贴有照片的相对应的方块组对配在一起。   “爱立方”是一个奇特的游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那时便开始着迷于人类的偏好和品味,比如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们选择对方?这也表现了帕尔对于一些社会行为的困惑,他有强烈的意愿希望把这些不解记录下来。直到如今,我们仍旧能够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这些。
  27年之后的1998年,当帕尔游历英国拍摄纪录片的时候,他好像是一位踏入异域的陌生人。大风中在海滨蹦跳而过的一群纽卡斯尔女孩指责他是窥私狂;一位游客给他上了一堂政治课,讲述外来移民的危害;而一位房主则跟他分享了自己与家乡不断疏远的感受。
  也许那群纽卡斯尔的女孩一语中的:帕尔一直在观察,在记录细节,在四处游走且不被察觉;他是人类面孔、姿态以及轻率的社会行为的收集者。
  帕尔的摄影作品在本质上是一种强烈好奇心的映射,主要受到1970和1980年代美国摄影的影响,而对他产生影响的摄影师包括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比尔·欧文斯(Bell Owens)、乔尔·迈耶罗维茨(Joel Meyerowitz)以及加里·温诺格兰德(Garry Winogrand)。对他的创作产生影响的还有一位英国彩色明信片摄影师约翰·欣德(John Hinde),以及众多匿名摄影师的作品,如在发展中国家、东欧以及西欧等国家拍摄的人像作品、海边纪念品等。
  尽管有人评价帕尔的摄影作品看起来违背社会道德,尤其是他在1980年代創作的一系列作品,如拍摄于1983年6月的《最后的度假胜地》和1986年9月拍摄的《生活的成本》等,但无论从理论还是政治的角度看,这些作品拥有的生命力及内涵的多样性都超越了其表面意义。他的作品不仅能够用来定义社会观点或者强调文化表达,而且如镜子一样反映我们生活方式的本质特性。
其他文献
“单反又降价了”“无反又出新品了”……随着数码影像产品飞一般地进化,拍摄门槛降低,越来越多的人把摄影作为一项爱好,凭借自己对构图和光线的理解创作出让人喜欢的作品。宏伟豁达如壮丽山河、原始璞真如人文纪实、魅惑艳丽如写真人像、风驰电掣如体育现场,活灵活现如生物百态。而在众多题材中,还有一项颇为令我着迷,便是微距摄影了。  常见的微距摄影题材以户外拍摄花草鱼虫为主,展现多样的生态和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细节。
期刊
苍鑫的行为艺术作品显得很温和内敛,且大部分作品也都能被归类为摄影作品。  出生于1967年的苍鑫于1993年来到北京后,成为了当时非常活跃的 “东村艺术家群体”的一员,这个群体的作用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十分显著。早期,苍鑫的行为艺术与东村的关系颇大,艺术家之间总是相互影响,有时也共同创作。东村群体解散后,苍鑫的行为艺术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转向,对身体的运用方式也不再强调“忍受”和极端体验。  艺术
期刊
城市夜景中,最浪漫的莫过于烟花,伴随着声声炮响,一条条火龙升天,绽放出巨大的五彩花朵,然后又消失在夜空中。烟火不仅增添了色彩,弥补了夜景照片天空过暗、没有细节的单调感,还增添了节日气氛,渲染出充满幸福感的时间背景。在这种情况下,留下一张自己和烟花的合影,也是不错的尝试!  什么样的相机和镜头才能胜任这一拍摄任务呢?相机最好具备可以调控光圈、快门、感光度参数的功能,并能在暗光环境下迅速、准确地进行对
期刊
每年,都有少数几位优异的摄影师,凭借自己的长期项目问鼎世界各大摄影比赛的大奖。尽管,我们不能简单地“唯获奖论”,但这些项目的确会有一些非常独特的闪光点——它们可能关注当下最热的社会议题,或是有着非常卓越的表现手法。反过来,获奖也会让它们更具有影响力,让项目在舆论中持续发酵。  而创作者如何想,他们如何完成项目又想向大众传递什么,挖掘这些照片背后的逻辑则是我们今年开辟“获奖者说”这个专栏的初衷。在这
期刊
作为通讯社摄影记者,我航拍的主题大多是新闻事件。开始,我曾尝试使用无人机拍摄突发新闻,后来发现无人机其实更适合拍摄人文、风光和比较宏大的场景。而除了摄影記者外,这些也是摄影师平时拍摄最多的题材。  最早接触无人机航拍是在2011年,我购买了派诺特公司推出的四轴飞行器。当时技术有限,无人机并没有配备定位系统,相机没有稳定云台,飞行器也没有专门的遥控器,而是靠一个App来遥控。那台无人机机身主体使用泡
期刊
2016年7月8日,北京今日美术馆,何云昌个展《啊昌》开幕,集中展示他20余年来的20件代表作品。而这次个展的最吸引人之处是,他在第二天实施了最新的行为艺术作品《长生果》,向所有观众开放。  《长生果》实施期间,何云昌在今日美术馆一号馆二层大厅一张透明的茶几上,或坐、或卧、或立,不吃不喝,不离开茶几,持续了72小时。此间,他身后是白色的纱幔,周围摆满了以白色纱布覆盖、浸泡过的花生。作品名称由此而来
期刊
美国作家哈珀·李(Harper Lee)在其名著《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中曾这样寫道:“你可以选择朋友,但无法选择家人。不管你是否承认他们,家人始终是家人。拒绝承认这一点,会让你看起来很傻。”可谓一语道破了家庭关系的内部矛盾。  家人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错综复杂,有时友爱平和,但很多时候也可能并不尽如人意。共有的基因把我们和亲人联系在一起,带给我们温暖的安全
期刊
15岁时,他开始全球探险;19岁时,他就成为联合航空10万英里俱乐部(United Airlines 100,000 mile Club)最年轻的会员。他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用影像和文字为文化遗产存档。他就是美国摄影学者皮埃尔·奥第艾尔(Pierre Odier)。  在这里,奥第艾尔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发生在1990年代的探险故事。他和同伴共同穿越西伯利亚,记录下即将消失的尤卡吉尔族(Yukaghi
期刊
无论你身居何处,都不会孤立无助。这是我看到弗洛里安·比特纳(Florian Büttner)照片后最大的感受。  1980年出生的比特纳在高中毕业后曾到亚洲旅行,这让他下决心成为一名摄影师,因为他觉得可借此实现走遍世界的梦想。但从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摄影专业毕业之后,他并没有以旅行见闻拍摄为主,而是选择做了一名关注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的报道摄影师。借助镜头体现人文关怀,细致入微体察低收入阶层的百姓生活
期刊
陈伟在爱尔兰参观养牛场,路过一间牛舍时,听见里面有牛“哞哞哞”地叫唤,他一扭头,看见木头门上方露出一头牛的半个脑袋——因为生病或者别的原因,这个被迫跟同伴分开,被单独圈在舍里的孤独家伙正努力抬起脸,睁大一双牛眼向门外探视。  陈伟随手拍下了这头牛的眼神。之后,又在这家养牛场,他拍下了一匹马温驯漂亮的眼睛。  我们注意到陈伟的摄影作品,就是始自这两张照片,它们出现在一个肉类行业的摄影比赛上,在诸多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