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问题引领课堂教学的探究与思考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ger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核心问题的意义
  一节课确立了针对本节课数学知识的核心问题,使整节课的教学都围绕这些核心问题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样,学生思维就有了聚焦点、有了主线,思维活动就会体现出连贯性、层次性。它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更好地积累学习经验和方法。相比于那些“多问题”的课堂,课堂上“满堂问”“一问一答” 的教学方式,核心问题课堂教学有许多优越的地方,能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有效地调动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各种学习能力。
  二、设置核心问题的五依据
  “核心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课眼,是课堂教学的主线。那么,设计“核心问题”这个课眼、这条主线的依据是什么?我认为,抓准数学教学“核心问题”的研究,主要依据有以下五个方面:
  1.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核心问题”的设计和实施,应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2.依据数学内容的本质。数学本质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二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三是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四是对数学美的欣赏,五是对数学精神的追求。因此,教师在确立核心问题时就要敏锐地把握不同领域中相关数学内容的特点,尽可能让学生在掌握数学基本概念的同时,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数学精神等。
  3.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抓准数学教学核心问题”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4.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所学的数学应该是一种“生活数学”“经验数学”“现实数学”。为此,教师应当经常做这样的思考:“本节课要让学生学些啥?怎样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怎样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一旦沿着这样的思路去设计核心问题,那么,教学的思路就清晰了,主线就明显了。
  5.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学习金字塔是美国学者艾德加·戴尔1946年发现的,是当前重视、强调自主学习、展示结果的理论依据。
  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两周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从5%~90%不等:
  用耳朵听讲授,知识保留5%;
  用眼去阅读,知识保留10%;
  视听结合,知识保留20%;
  用演示的办法,知识保留30%;
  分组讨论法,知识保留50%;
  练习操作实践,知识保留75%;
  向别人讲授相互教,快速使用,知识保留90% 。
  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学习内容的保留率不足50%的几种学习方式,都是被动学习或个人学习;而学习内容的保留率达到或者超过50%的几种学习方式,都是主动学习或参与式学习。
  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整甚至改变教学方式,要大力提倡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
  三、设置核心问题的五策略
  教师在设置核心问题时,要从两方面考虑:首先,要研读教材,吃透教材,依据教材内容来设置核心问题。其次,还要读懂学生,根据学生的学情,找准切入点设置核心问题,这样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面对每一节课教学内容,要找准核心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关联处确立。对于每一节课而言,教师所教的内容往往是相对独立的,但把它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看,必然是前后关联螺旋上升的。根据教材内容逻辑结构的特点,在关联处确立核心问题,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方面可以统领本节课的关键内容和重点内容;另一方面与本节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相关内容之间便于比较,从而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潜能。
  2.在迁移处确立。过去那种小步子教学、递进式推进、模仿式训练,变成了现在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举一反三。教学时,教师要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以不变的思想方法应对多变的实际情况,在迁移处确立核心问题,有助于改变教师的原有习惯思维,从而形成一种强调方法和活动之间内在迁移的“类比方法”思维方式。另外,也能够给予学生思维的挑战,培养其类比式迁移的学习能力。
  3.在难点处确立。一节课中不同的知识点往往有其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了解知识点之后,需要对多个知识点进行分析,尤其是要从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地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并依据教学重难点来确立本节课教学的核心问题。而对于“解决问题”的教学,教学重点应是对策略的感悟和理解,难点是策略的应用。教学核心问题往往可确定为:××策略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运用这一策略?运用这一策略时需要注意什么?为此,确立教学核心问题是以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前提的,是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数学素养提升为目的的。
  4.在整合中确立。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每节课教学的内容,都可以提出许多小的问题。备课时,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依据教材内容,对这些琐碎的小问题进行高度整合,从而设计出直指关键的核心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互动交流来探究这个问题。这样,课堂主线變得很清晰,简单明了,也减轻了外在认知负荷,学生就有了足够的空间去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自主地探究、解决问题。
  5.在本质处确立。核心问题可以是指针对概念的本质内涵所提的问题。对于数学概念教学而言,涉及概念本质的问题一般就是教学的核心问题。用概念教学的核心问题揭示概念本质,让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理解概念的意义,从而掌握所学的知识。
  四、以核心问题引领课堂教学五环节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需要改变课堂的组织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提出了许多问题,多是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戓是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去解决问题,學习新知。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被动地回答问题。这样,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抑制,不利于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而实施核心问题教学,是以一两个核心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由于一两个核心问题思维含量大,并具有探究性、开放性,不是学生一下子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才能解决的。这样,需要教师改变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采取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小组汇报课堂教学组织方式。那么,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流程通常为(如下表):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要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从中筛选核心问题或确立核心问题,并出示核心问题;有的教学内容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直接出示核心问题。
  2.小组交流,分析问题。围绕着一两个有价值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分析问题,说明理由,讲清思路。
  3.指名汇报,解决问题。上台汇报小组可以上台一位学生,也可以上台多位学生。汇报时着重说三句话:“请大家认真听我说”“我的想法是或者我强调的是”“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主要汇报解决方法与过程。
  4.引导质疑,再提问题。听了同学对核心问题的分析与说理,其他同学是否还有困惑与问题?鼓励学生要大胆地提出来,让台上同学帮忙解决。若台上同学解决不了,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同时,教师也可以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解决。
  5.实际应用,深化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不仅巩固对所学新知的理解与掌握,还把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使知识得到进一步拓展。而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理解、再巩固的过程,既是能力的发展过程,也是拓展问题的过程。
  为此,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教学,改变了课堂的组织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本文属于“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十二五’”课题论文。课题批号:KC2014-051)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6页例3“做一做”及第77~78页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0.2+6.3=
期刊
“转化”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把未知化为已知、把复杂化为简单、把抽象化为具体、把非常规化为常规,从而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在习作教学中,教师是否也可以用“转化”,换种思维,让习作教学更简单、更有效呢?  一、根据学情,化统一为弹性  1.目标的弹性设置。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在设定目标时,往往只是依据年段目标和年级目标而定,会忽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在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难忘的第一次》的目标
期刊
科学而合理的预习,是做好教学铺垫,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由内而外”的预习方法,是指预习指导从课内开始,向课外延伸;在课内着力,促课外见效。  一、任务巧确定:让内容富有情趣  预习,毕竟只是对课文内容的先行了解,对基础知识的先行尝试,教师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期望值不能太高,布置的任务要让学生力所能及。好高骛远,不仅欲速不达,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在进入
期刊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知道数的组成,感受数的演变过程,使学生加深对数意义的理解。  2.在数形结合、多元表征、估计猜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在多种形式的练习中,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让学生“习得”新的思想与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数的组成和意义,感受“位值”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让学生读《三字经》,然后让学生找出与数学有关的内容,用自
期刊
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数学教学相结合,让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去熏陶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挖掘智能呢?这是当今数学人值得思考的课题。为此,我们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近仰”数学名人,感受伟人气息  把数学名人“请进”课堂,让学生近距离仰望,感受数学名人的气息。如,教学“分数”时,出示《庄子·天下》篇中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万世不竭
期刊
美术情景教学是指在美术教学中以日常生活中的人、景、物为源泉勾勒出学生常见的情景,以“情感”为纽带,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作用创设“美”“智”“趣”的学习情景,降低学生对美术专业知识的了解难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培养想象力及创造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小食品店》是湘教版《美术》小学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利用橡皮泥等材料制作食品、点心等立体造型的手工课。在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美术教学竞赛中,笔者以情景
期刊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统编版语文一年级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江西革命时,看到乡亲们吃水困难,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放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样的故事,体现了毛主席对乡亲们的关心和乡亲们对毛主席深深的感激。课文所写故事与学生相距甚远,学生缺乏相关的感性材料,教师须借助有效的言语活动,让简洁的内容具体化、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将感恩情怀的
期刊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特定的情境,学生就很难融入课堂学习中,获得较为愉悦的审美感受。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个生动有效的情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如教学一首故事性很强的歌曲,教师首先要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营造一个故事中的情境,再让学生欣赏歌曲,从而加
期刊
语文实践要两条腿走路,一是国学教育(古典教育);二是现代教育。所谓国学教育,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曾亦说:“严格意义的国学教育,主要指读经,即对四书、五经及蒙学读物的学习。至于广义的国学教育,还可以包括传统的史书、子书及诗词散文等文学读物,甚至佛学、道学等经典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对象。民国初年的学制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前者,而现在提倡的国学教育则是后者,即包括读经在内的传统书籍的阅读和教育。”当前中小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习作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实际,根据习作的需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体验,一是要精心选择学生体验活动的内容,用学生乐于参与的形式开展活动;二是要引导学生抓住身边的事物,进行说的训练,写的训练,实现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