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触摸文本灵魂的使者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sas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文本解读需要抓住教材中的“小切口”,也就是寻找到文本中能触摸到“灵魂”的入口,一篇文章只有注入了“灵魂”才能有生命,有血肉,有筋骨。过简或过繁的课堂实践都是没有找到恰当切入口的课,这就要求教师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也要有“强主干,删枝叶”的意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抓住教材中的“小切口”,教师才能成为触摸文本真正内涵的使者,进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关键词】触摸 文本灵魂 小切口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有这样的感觉,课上完了,教学目标也达成了,但总感觉这一堂课好像就缺一口气,少那么点精气神,文章中那一股强大的生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消失不见了。听课也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整堂课没有什么大毛病,但就是缺乏一股凝聚力,向心力,教材中的文章时常被教师处理的支离破碎,或者胡子眉毛一把抓,或者因找不到重点而不知所云等等,因此课堂教学就像失去了灵魂的躯壳,没精神,不提神!怎样恢复语文课堂的“元气”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有对教材处理的完整性的理念,使文本解读必须在一个完整的生命形态中进行,然后再引导学生整体的把握教材,帮助学生触摸到文本的真正灵魂,从而呈现最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这篇课文太“简单”
  【案例一】
  作为六年级语文教材第五单元《动物世界》中的篇目,《云雀》是一篇洋溢着深沉的爱意与诗情的法国散文名篇,最初上这篇课文时,并没有过多研究,认为这不过是一篇写鸟的文章,把握“云雀”的特点,使学生明白它的象征意义就算完成了教学目标。
  上课时,我以几个大问题贯穿了课堂始终,主要进行了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为什么云雀成为了法国的国鸟呢?文中哪句话写出了云雀的特点?
  生:她的羽毛并不美丽,然而天性勇敢,充满快乐。
  师:“她的羽毛并不美丽”从外形上说出了云雀的特点,那“天性勇敢,充满快乐”说出了云雀哪方面的特点?
  生:性格,也是内在特点。
  师:请同学们分别找找“天性勇敢,充满快乐”分别体现在哪里呢?
  ……
  师:作者写云雀仅仅是为了介绍云雀吗?
  生:是为了赞美云雀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和法兰西民族精神是一致的。
  课顺利的上完了,不仅学生觉得这篇课文没什么好学的,就连我自己也感觉很没劲,不仅无滋无味,而且像这样一篇知名散文怎么上了到四十分钟就结束了呢?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好像对学生来讲简直就是老生常谈,太过“简单”了,没讲出新东西,没使学生获得新知,更没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细细思量,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为什么按照教参的教学目标来制定还会有这样的达成呢?
  为了找到失败的原因,我重新阅读《云雀》。这是一篇散文。提到散文,我记起了余秋雨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我把谁都明白的交给教材,我把暂时弄不明白的交给学术,我把永远都弄不明白的交给散文”,教散文是很难的。既然有难度,为何我这么迅速就教完了?我又进行了多次的教材研究,把原来固定的思维模式打碎,扔掉参考书,从整体上思考、研究、分析、组合。于是,第二套教学设计(案例二)应运而生!
  二、可教的地方很多,到底教什么?
  《云雀》这篇文章到底该教什么?我再仔细研读之后发现,第一次的教学设计真是空洞无物,难怪会出现“简单”的错觉,深入文本,才发现,这篇文章里的信息最多、最全、最深。想要把握的容量似乎两课时都不够,如解题、品味语言、朗读感悟、把握形象、理解内涵、细节剖析、深入挖掘等等,看来,可教的地方还真不少!
  【案例二】
  师:请同学们看课题,“雀”从什么偏旁?如果查字典,你会怎样查?
  师:从“云”字上你又能获得哪些信息呢?云字可作成语:高入云霄,我们可以知道这种鸟飞得很高,它有很大很扁的翅膀。这样说的目的是想让大家明白,这不是一篇介绍云雀的自然属性散文,而是一篇歌颂云雀天性的抒情性散文。
  师:请同学们看书,米什莱在写云雀时是怎样开篇的?
  生:“云雀是最典型的田野里的鸟儿”。
  师:一般鸟儿就歇作在树林里,而不是田野里,但云雀是田野里的鸟。因此它特别得到庄稼人的敬爱。人们把这平凡的鸟视为什么呢?
  生:视为“珍禽”,尊为“国鸟”。
  师:为什么会如此突出“珍”、“尊”这两字,从这个“珍”、“尊”字上可以看出什么?而为何云雀有如此特性,法国人又为何对它那样敬爱呢?
  生:因为云雀天性勇敢、充满快乐。
  生: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是世界上典型的农业国,而云雀的这种天性恰好是法兰西民族精神的象征。
  师:了解了云雀的特点和精神,让我们看看云雀的样子吧。它长得什么样?为何云雀会成为田野里的鸟儿呢?(出示图片——脚爪特写)她的脚爪又扁又平,有蹼,像鸭子,不善于抓住树枝,不适宜于在林间栖息。那它生活在哪呢?
  ……
  师:这里要注意一个标点符号,就是冒号,同学们看看这个冒号带领下文至于何处,即管辖到哪里?了解了句子的重要性,我们就要学会写句子,上句写什么,下句又准备写什么,中间又是怎么过渡的,句与句之间的连贯是很重要的。云雀美好的生性正是作者用笔一一勾勒出来,它们善良、充满信心与友爱。
  ……
  第二次课堂教学我吸取了第一次文本研读不够具体、深入的教训,认为可能没有面面俱到才导致了学生对文本的误解——觉得简单,没有什么好学的。这样的帮助学生分析效果确实不错,可总让人感觉生怕遗漏了什么,无论词语、句式、语法通通是重点,整整两节课的时间才结束。难道这样上课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彰显的精神和元气吗?这样的教学过程就触摸到文本的“灵魂”了吗?我想,过于复杂,没有重点的课也绝不是好课!
  三、经典作品的“真精神”在哪里?   【案例三】
  经过两次教学实践,我感受到,在教学过程中,文本也是一个主体,它同样具有鲜活的生命。《云雀》这篇文章,有躯体、有骨干、有筋脉、有血肉,有真正的精神,有坚定的元气,也就是文本的思想和情感,就像人的灵魂必须依附于肉体生命一样!因此,要把握住《云雀》的真精神,就要有取舍,抓住其最核心价值的点作为切口,这样,才能使经典真正成为经典!
  师:在云雀的精神世界里,有两样东西支撑着它,那就是阳光和爱情。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样说?如何理解“这一种多灾多难的幸福”?
  生:法兰西民族著称于其浪漫,其最为景仰者即是阳光与爱情,云雀一年之中有半年就在恋爱,一年中有两三回就在承担母亲的责任,非常令人敬佩!
  生:我认为云雀的那种母性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它们追求的是光明,崇尚的是世间最神圣的爱情,这些失误都给人以力量,拥有这样的幸福,无论生活多么坎坷,它们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信条!
  师:说的真好,文章解读过以后,让我们来看看注解,了解一下文章出处和作者介绍吧。关于米什莱你知道什么?
  生:米什莱19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自然科学家,散文家。
  师:这位作者为何要写《云雀》这篇文章来讴歌法兰西民族呢?
  师:这篇文章的写作时代是1798年左右,君王是路易十六,这是法国最为动荡的时代,作者才写《云雀》这篇文章,来赞颂法兰西式的勇敢欢乐的精神,这正是作者内心的最高的追求。作者去世以后,法国诞生宪法,走向共和,安稳、平定。
  ……
  当时的米什莱就是在自己的国家遭难的时候来用自己的笔讴歌自己的民族的,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一个勇敢乐观的民族,一个友爱自信的民族,一个坚韧向上的民族……一个弱小平凡的历史研究者竟能发出强烈的呼声,用他的笔来战斗,一篇短小的文章竟然如此震撼人心,经久不衰,这不正是一个民族崛起的信号吗?
  因此,以“文”为本,在阅读中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民族文化内涵这才是这篇文章教学的目标和重点。肤浅的理解文意,或仅仅停留在字的表面意义上的都是浅读,而浅读就很可能埋没了一篇令一个民族如此骄傲的经典作品,而面面俱到的品读或胡子眉毛一把抓的乱读都是切入口没找准,才不知道文本的灵魂与精髓在哪里。
  四、三次课堂教学实践逐节改进后的启示
  《云雀》这篇文章对我来讲并不陌生,曾经的教案,曾经的备课都还记忆犹新。法国历史学家米什莱以诗般的语言创作了文化散文《云雀》,文中的云雀已经不单纯作为一种动物而存在,它其实更像征了法兰西民族精神中的一些品质和特点——乐观、坚韧、热爱阳光、忠于爱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完全可以围绕以拟人化手法来展现动(植)物的文化内涵来展开,但这篇文章仅仅就是这些内容吗?抓住了拟人化手法,把握好云雀的形象,再用几个形容词放在云雀两个字前面难道就解决了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了吗?回想以前的教学可不是就到此为止了吗?
  如今,三次《云雀》的课堂实践,我反复修改,反复斟酌,反复自省,反复敲打,最终我找到了文本的真正灵魂所在,正是在不断的锻打中,我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增强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抓住文章的切入口来对文本内涵进行挖掘,明白了“教师和学生阅读教材,又是在与作者对话,与作者进行着关于生命、社会、人文精神及科学精神的思想交流,同样是进行一场多层次的生命互动。”而这次及生命的互动却给了我宝贵的启示:
  1.寻找“小切口”,要把握教材的完整性
  《云雀》是一篇极具民族精神教育的经典作品。因此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阐释一定要与民族精神教育同步进行,这是大的方向,更是对整体教材的把握。要寻找文章的切入口,就必须先有保持教材完整性的意识,既抓住文章骨骼的筋脉,也要抓住其牵动的血肉,经过这样的品读学生才能萦绕心田,振奋他们的精神,滋润他们的灵魂!法兰西人民这样热爱自己的民族,哪怕是一个弱小的读书人都能在自己国家遭受危难的时刻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喊,这时,文章背景的切入点不正是对教材整体把握后的找到的吗?因此,寻找教材的切入口,就要先把握住教材的完整性。
  2.找到“小切口”,要“强其主干,删其枝叶”
  于漪老师认为文本的内核解读就是要“强其主干,删其枝叶”。一篇文章是否把握到位,最大的优势就是精于选择,必须清楚一篇文章该教什么,它的最恰当的切入点应该是什么。懂得了这些,才能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游刃有余,开合自如。“小切口,大容量。”做到大处着眼,深处用力,这样才能把教材上的精彩,上的有味道。《云雀》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是不是既要“广积粮”,又要“深挖洞”?哪些有助于文本理解的问题可以拿来为我所用?这些问题该在什么环节去用?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想找到文章的小切口,就要“强其主干,删其枝叶”,这样才能“去伪存真”!
  总之,课堂教学是进行“两纲”教育的重要阵地,要使课堂充满生命的厚度与诗意的美感,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能够体现教材自身的完整性,找到最恰当的最合适的切入口,既抓住“点”,也考虑到“面”,这样才能触摸到文本真正的“灵魂”!教师只有成为触摸文本的心灵使者,才能使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产生和谐,这时的阅读才能真正成为生命的翻译和心灵的引渡!
  【参考文献】
  [1] 步根海、谭轶斌 主编.《中学语文实施“两纲”培训者培训课程讲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 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 张文质.《慢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戬浜学校)
其他文献
班主任,不仅担负着教学工作,还担负着教育学生们的重任。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班主任老师是在“纸”上画画的人,“画”得美不美,有时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然而有些班主任在“画画”过程中,忽视了教育艺术,班主任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工作的质量,从而影响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当前,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还存在几种误区,必须在实践中加以克服。  误区之一:
引言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涌入人们的生活。同时,网络教学资源的发展也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巨大冲击,它将教学课程资源信息化、电子化。学生可以随时借助身边的网络工具进行读取、拷贝、查看、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一些缺陷。那么,“微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其不受传统的教学场地、环境的限制。可以让学生无时无刻的进行教学知识点的回顾与学习。但是,信息网络繁杂,如何将微课
【内容摘要】“差异教学”是指根据班级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体学习的需求,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法。那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如何运用“差异教学”进行操作呢?促进优化发展是差异教学模式必须达成的目标,优化发展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锻炼与展示的机会。  【关键词】照顾差异 引导差异 发展差异 促进优化  “差异教学”是指根据班级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体学习的需求,以促
高中数学教学中只有密切联系生活,才能使学生们不再认为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抽象的,而是新奇、有趣的,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以下是本人对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也要经历以下过程: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解
【教材分析】  李贺的这首诗有众多的鉴赏角度,笔者认为形式离不开思想,因而选择了能够体现李贺激荡情感的意象这一角度来展开对本文的鉴赏。在这众多意象中,“芙蓉”是他的一大代表性的植物意象,李贺通过想象,赋予这个传统意象以独特的内涵,体现出李贺式意象的色彩。  【教学目标】  1.鉴赏李贺诗歌精彩纷呈的意象。  2.感受李贺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难点】  鉴赏李贺诗歌精彩纷呈的意象。  【教学过
【内容摘要】史料是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补充和选择准确、生动、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些史料,既可增加历史信息,增强教学真实感,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热情,又可促进“论从史出”史学观念的树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史料 选择 运用  一、引言  史料是我们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基本素材和资料,通常包括:各种经典文献、图表、笔记、历史遗
读过郁达夫《故都的秋》的人,总忘不了首尾那四段(首尾各两段)率真而活泼的文字。“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別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
【内容摘要】新课程的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多向互动,保持教学生态均衡发展。生态均衡中心环节是师生互动,构建和谐课堂。互动把所有的课堂环节赋予新的意义: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新课程的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师生互动 有效性 差异公平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它关系到新课
【内容摘要】基础教育改革突破了传统的课程资源观,倡导多元化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因地制宜、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历史课程资源 拓宽 开发 利用  一、引言  长期以来,在课程资源的认识上,我们存在众多误区,未能真正准确地把握课程资源的内涵,通常把课程资源局限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以及一些教学用具,忽视了
【内容摘要】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在目前中学美术教育中,因材施教也应该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和所向往的,也是提高美术教育教学效果的首要目标,我们应注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发掘不同孩子的闪光点,使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本文作者将结合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就高中美术教育中如何因材施教谈了几点看法:首先,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其次,知识和兴趣要面向全体学生;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