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常见陷阱及教学策略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ljgsdk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物理会经常设置一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陷阱,这些陷阱是命题者专门针对学生认知上的片面性、经验上的局限性、思维上的缺陷性等而设置的,它们具有较大的迷惑性、较好的隐蔽性、较强的引诱力,学生稍有不慎便会中计而误入陷阱。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练就一双发现的慧眼,识别陷阱,冲出陷阱,优化思维,提升能力。
  1 理解概念,回避陷阱
  概念不清,思维就容易混乱,命题者会利用这一弱点设置陷阱,从而导致学生判断、推理或理解错误。只有透彻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明确概念形成的过程,并在应用中将认识深化,才能灵活运用,避开陷阱。
  [TP12GW72。TIF,Y#]
  例1 如图1所示,一个小孩站在船头,用同样大小的力拉绳,在甲、乙两种情况中,经过相同的时间t(船未碰撞),小孩所做的功分别为W1、W2及在时间t内小孩拉绳的功率分别为P1、P2的关系为
  A。W1>W2,P1=P2 B。W1=W2,P1=P2
  C。W1  陷阱 小孩在两种情况下受力相同,加速度相同,位移也相等,小孩所做的功相等,错选B。
  正解 本题关键要理解“小孩所做的功”这一概念,其本质是拉力做力,该力在甲情况下是指对自身做功,在乙情况下除对自身做功外,还对另一小船多做了功,故选C。
  2 明确条件,发现陷阱
  命题者习惯根据学生不注意公式的适用条件,盲目套用公式,故意伪装设置陷阱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在运用公式时,要明白公式的适用条件及适用范围,从而绕开陷阱。
  例2 如图2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之比n1∶n2=4∶1,原线圈两端连接光[TP12GW73。TIF,Y#]滑导轨,副线圈与电阻R相连组成闭合回路。当直导线AB在匀强磁场中沿导轨匀速向右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流表A1的读数是12毫安,那么电流表A2的读数为
  A。0 B。3 mA C。48 mA D。与R值大小无关
  陷阱 学生会直接代入变压器公式而错选C。
  正解 变压器只对变化的电压电流才能适用,本题直导线在匀强磁场中匀速切割磁感线,原线圈中产生恒定电流,副线圈中不会产生感生电流,故A选项正确。
  3 正确建模,识别陷阱
  我们在分析物理问题时习惯上建立物理模型来帮助求解。命题者会故意设置已建过的模型或相似的模型,造成假象,使学生误入歧途。我们要置身其中,认真分析,依据题意构想出一幅清晰的物理场景,并尽可能画出来,最好转化为图象或公式。
  例3 如图3所示,小物块位于光滑斜面上,斜面位于光滑水平地面上,在小物块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斜面对小物块的作用力
  A。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为零
  B。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不为零
  C。不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为零
  D。不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不为零
  [TP12GW74。TIF,BP#]
  陷阱 不做分析认为斜面静止,或认为只要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就不做功,错选A。
  正解 由于地面光滑,物块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斜面体向后退,建立如图4所示的物理模型,再根据功的定义式选出答案为B,进一步分析还可知斜面对物块做负功,物块对斜面做正功。
  4 排除干扰,观察陷阱
  学生抗干扰能力差,命题者设置一些与解答本题没有关系或多余无用的干扰因素,让它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将学生的思维吸引到次要问题上,诱使学生上当,落入陷阱。我们平时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看清每道题目给予的条件、问题与要求,特别要抓住关键词,提取解题的有效信息,确定解题的方[TP12GW75。TIF,Y#]向及方法。
  例4 如图5所示,两个三角形物块A、B叠放在竖直的轻弹簧上,靠着粗糙的竖直墙壁放置,用力F将物块竖直向下缓慢压一小段距离,然后又缓慢撤去力F,A、B恢复静止状态,整个过程中弹簧始终保持竖直,则力F撤去后
  A。弹簧的弹力大小等于两物块的总重力
  B。墙壁对A有竖直向下的静摩擦力作用
  C。B对A的作用力大小小于A的重力大小
  D。B受到A沿接触面向下的静摩擦力作用
  陷阱1 墙壁粗糙,误选B;
  陷阱2 B对A的作用力误认为是B对A的支持力,选C。
  正解 本题关键是撤去力F,A、B恢复静止,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研究整体得选项A正确,墙壁与物体A之间无相互作用力;隔离A可知,B对A的作用力是B对A的垂直向上支持力和沿接触面向上的静摩擦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A的重力大小,选项C错;由牛顿第三定律得选项D正确。
  5 探究规律,揭示陷阱
  物理规律是中学物理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有的规律很明显,有的规律却隐含在其中,这正是设置陷阱最好之处。我们要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理解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地应用规律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5 如图6所示,悬挂在小车支架上的摆长为l的摆,小车与摆球一起以速度v0匀速向右运动。小车与矮墙相碰后立即停止(不弹回),则下列关于摆球上升能够达到最大高度H的说法中,正确的是[TP12GW76。TIF,Y#]
  A。若v0=[KF(]gl[KF)],则H=[SX(]1[]2[SX)]l
  B。若v0=[KF(]2gl[KF)],则H=l
  C。若v0=[KF(]4gl[KF)],则H=2l
  D。当v0很大时,可以使上升的最大高度H>v20/2g
  陷阱 学生会认为摆球上升最大高度时速度一定为零,直接运用动能定理选A、B、C。   正解 摆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遵循的规律分为三种情景。第一种当v0≤[KF(]2gl[KF)]时,摆球在圆心下方摆动,最高点速度为零,上升的最大高度H=[SX(]v20[]2g[SX)];第二种当v0≥[KF(]5gl[KF)]时,摆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完整的圆周运动,上升的最大高度H=2l;第三种当[KF(]2gl[KF)]  6 掌握方法,排除陷阱
  命题者针对学生解答问题时套用熟悉的解题方法,设置一些看似合理的老方法,诱使学生掉入陷阱。我们要提醒学生注意解题方法的适用条件及局限性,加强严谨的思维训练,运用基本方法去分析和解答问题,提高灵活选用解题方法和正确选用解题方法的能力。
  例6 如图7所示,宽度为L的金属框架竖直固定在绝缘地面上,框架的上端接有一个电子元件,其阻值与其两端所加的电压成正比,即R=kU,式中k为常数。框架上有一质量为m,离地高为h的金属棒,[TP12GW77。TIF,Y#]金属棒与框架始终接触良好无摩擦,且保持水平。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方向垂直于框架平面向里。将金属棒由静止释放,棒沿框架向下运动,不计金属棒电阻,重力加速度为g。求金属棒从释放到落地过程中通过电子元件的电量。
  陷阱 求流过电子元件的电量,常用方法是q=n[SX(]ΔΦ[]R[SX)],有的同学不假思索就列出表达式q=[SX(]BLh[]R[SX)],然后再想办法求R,而如何求R又让学生陷入困境。这正是本题陷阱所在,因为电阻R在不断变化,上述公式不适用。
  正解 要排除陷阱,本题应从求电量最基本的方法求解,q=[AKI-]·Δt。流过电阻R的电流大小为I=[SX(]U[]R[SX)]=[SX(]1[]k[SX)],电流是个定值;在运动过程中棒受安培力为FA=BIL=[SX(]BL[]k[SX)],结合牛顿第二定律mg-FA=ma,得a=g-[SX(]BL[]mk[SX)],金属棒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由运动学公式h=[SX(]1[]2[SX)]at2求出t;最终结果为q=[SX(]BL[]k[SX)][KF(][SX(]2hkm[]mgk-BL[SX)][KF)]。
  总之,陷阱的特点是暗而不深,我们要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练就一双慧眼,提高思维品质,全面提升能力。
其他文献
1.为什么小孔能成像,大孔不能成像?  答:学生在学习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内容后,很容易解释小孔成像的过程,但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却发现,如果孔越来越大,光屏上所成的像就会越来越模糊直至消失,在光屏上只留下与孔形状相似的亮斑,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先来分析小孔成像的过程.成像物体可以看成是由无数个物点组成,每一个物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发光点.每个发光点发出的光向四面八方传播.如图1所示
1 悖论教学的提出  悖论是逻辑学名词,源于古希腊,意思是“无法解决”。 现在人们对它有了不同的理解,其中较为合理的定义是:如果某一理论的公理和推理,原则上是合理的,但在这个理论中却推出互相矛盾的命题;或者证明了这样一个复合命题,它表现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的等价式,那么,我们就说这个理论包含了一个悖论。悖论的出现,必然引起人们的危机感,由此产生消除悖论的动机。而悖论的消除,往往会导致物理学革命性的
微课以微型视频为载体,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而设计制作的,支持线上与线下多种学习方式的课程资源,具有学习时间短而负担轻、学习内容少而易理解、可反复学习等特点.教师可根据
物理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物理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等.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善于利用身边的物品带领孩子们去发现物理现象、探究物理奥秘、领略物理魅力,对培养孩子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将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下面就以矿泉水瓶为例,与各位同仁分享交流.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在空矿泉水瓶中
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感觉器官所接受的物理信号与外部世界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图片比文字更容易进入学生的记忆。  1 物理图像的教育功能  我们在表达世界的方式主要是语言和图像,而且图像越来越多地占据我们的生活,那么,物理图像有着怎样的教育功能呢?  1。1 物理图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而言,视觉思维很重要,无法将自己看到的,或者是问题情境符号化、图像化,学生难以真正地理解物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其中成语就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言简意赅,寓意深长.而很多成语包含有众多的物理知识.如果将其渗透到物理教学中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予学生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可以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下面就列举一些成语,看看它们各自包含有哪些物理知识.  1力学知识  (1)风吹草动风吹草动的意思是风稍一吹,草就摇晃,比喻轻微的动荡或变故.用物理学
物理是一门内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我们的教学不能肤浅化,教学必须有深度,这不仅仅符合思维发展的特点,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课堂教学实践。  1 什么是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次的学习而言的,其与浅层学习的学习特征如表1所示。  [HT6][JZ]表1  [BG(!][BHDFG2,WK15,K15W]  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
生活和生产中的许多物体,如建筑物、家具等,它们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相平衡,处于静止状态.这些物体和支承物之间的接触面称为支面.只有当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线通过支面时,物体才不会倾倒.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倾斜程度逐年增大,最近,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已采取了有效措施,以使它所受重力的作用线仍然通过其支面.大量事实表明: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支面越大,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定.因此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采用降低重心、
1 前言  作业是教科书所蕴含方法和思想的延续。新的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各个方面提出来新的要求,构建新形式的作业,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方式 。高一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物理学习的环境和知识内容会有很大的变化。只有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作业,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真正减压,愉快学习。  2 探究高一学生物理作业策略的依据  2。1 学生的前概念  “前概念”指学生头脑
生,即以生为本,坚持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信任学生,大胆解放学生,真诚关心学生。动,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是指课堂教学的外显特征,即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第二层是指课堂教学的内部机制,即建立以高效学习为驱动的系统,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保障;第三层是指培养学生个性,立足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联系课堂与生活,促进课堂生活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强化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史学素养  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