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析“异化劳动”问题,在分析社会现实的基础上阐述异化概念,分析异化劳动的表现和内容,找到异化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阐释异化劳动思想的丰富意蕴,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了异化劳动思想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异化劳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异化劳动”中集中全面地论述异化问题,他从工人和工人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与自己的异化等经济事实出发,分析异化问题,对这一概念进行阐述,马克思从表现形式、后果、产生的根源以及结论性概括四方面对异化劳动的内容作出归纳。
一、异化劳动的表现形式
异化劳动首先表现在,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相异化。异化劳动问题是马克思从当时的经济事实而非概念出发提出的,马克思指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一事实不过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及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一种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即,工人在他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的越多,他所消费的越少。
其次,劳动本身和劳动者相异化。人在劳动中存在,也在劳动中和动物相区别,在劳动中体现人所特有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可是在异化劳动中这种劳动是被迫、强制进行的而非自由意愿下的主动行为,这导致“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本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才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東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2]人在未体现自己自由意愿的劳动中渐渐被物化,同劳动的异化导致人的本质和本质的劳动渐失。
再次,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可以有意识、有目的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且“……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3],人正是通过对世界的改造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而异化劳动侵占人的类生活,劳动开始变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非生活的第一需要。
最后,人同人相异化。在社会中“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4]“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本身。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个人。”[5]人是社会性动物,人同劳动产品、劳动、类本质的异化最终都是人与人的异化。
二、异化劳动的根源及其后果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异化劳动产生根源在于财产私有,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资本、土地的相互分离,工资、成本、地租的相互分离,导致劳动的分解和异化劳动现象的出现。后来随着马克思思想的成熟与深入,马克思又提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由此可得出此二者之间的矛盾同样是导致异化劳动的根源,这也从侧面说明异化劳动并非只存在于资产主义社会中,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同样存在异化或者说物化现象。
其后果集中表现为社会在物质生活上的两极分化,集中表现为工人与资本家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满足需要的资料的极丰富和需要的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是产生需要牲畜般的野蛮和最彻底的粗糙的抽象的简单化,两方面的生活情况存在差异,但都表现为异化的力量对人的统治。
从而发现消灭异化与消灭私有制和实现无产阶级解放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同一个问题,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分析,奠定科学的唯物主义基本思路的图式雏形,从内容的分析可看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异化劳动思想对中国现实的指导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对资产阶级市民社会做出的批判,在政治哲学的角度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作为一种指导无产阶级革命与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哲学,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启发作用,对物化现象的解决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实践的复杂性与认识的滞后性与有限性决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绝非坦途,唯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改进。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亦出现物化现象。
物化现象最突出的表现是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这导致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分配不均,社会资源集中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种资源和社会财富分配上的不平衡使得劳动成为一部分奴役另一部分的手段和途径,同时劳动付出与劳动所得处于一种不匹配的失衡状态,继而引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文化异化,宏观上阻碍国家的良性发展,使统筹协调的难度加大,微观上使国家内的个人背离人的本质,使劳动成为人的谋生手段甚至生活负担,而非生存的第一需要,使人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越来越远。
根据异化劳动理论,要消灭异化劳动,最根本是要消灭财产私有制,但财产私有制的消灭无法一蹴而就,只有当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极大丰富时,财产私有才不复存在。故而需不断调节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规律,最根本的做法是发展生产力,当生产力极大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时候,解决物化问题的条件也成熟,这是其一。
从现实层面出发,生产力的提高依赖于人们生产手段的进步,或者说是技术进步或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所需要的不是人们重复而机械的劳动,而是人们的创造性劳动,故而要在创新劳动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手段,这是其二。
所说的创造性劳动也就是人们的创新活动,创造性劳动或创新活动需要刺激因素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动机来自于对付出的回报,这种回报是人们可以进行合理预期的,换言之只有当人们能从创造性劳动中获得回报,人们才会乐于创新。只有当一个制度是有利于具有创造力的人在创造活动中获得合适的回报时,一个社会才会获得源源不断地前进动力,异化劳动使劳动者与产品相对立,工人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他们只能生产产品,而很难进行创新活动。因此要发展生产力必须从制度方面或者说生产关系方面解放对生产力的束缚,同时注重对社会分工、社会合作、社会保障方面的健全,这是其三。
异化现象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存在难以避免,但是有一点需要明确,异化劳动的存在不是永恒的,它只是一段时期内的特殊历史现象。只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异化劳动终将会被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代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7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1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4页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5页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5-56页
作者简介:
田甜,女(1997.03-),甘肃定西人,汉族,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异化劳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异化劳动”中集中全面地论述异化问题,他从工人和工人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与自己的异化等经济事实出发,分析异化问题,对这一概念进行阐述,马克思从表现形式、后果、产生的根源以及结论性概括四方面对异化劳动的内容作出归纳。
一、异化劳动的表现形式
异化劳动首先表现在,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相异化。异化劳动问题是马克思从当时的经济事实而非概念出发提出的,马克思指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一事实不过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及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一种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即,工人在他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的越多,他所消费的越少。
其次,劳动本身和劳动者相异化。人在劳动中存在,也在劳动中和动物相区别,在劳动中体现人所特有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可是在异化劳动中这种劳动是被迫、强制进行的而非自由意愿下的主动行为,这导致“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本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才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東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2]人在未体现自己自由意愿的劳动中渐渐被物化,同劳动的异化导致人的本质和本质的劳动渐失。
再次,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可以有意识、有目的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且“……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3],人正是通过对世界的改造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而异化劳动侵占人的类生活,劳动开始变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非生活的第一需要。
最后,人同人相异化。在社会中“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4]“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本身。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个人。”[5]人是社会性动物,人同劳动产品、劳动、类本质的异化最终都是人与人的异化。
二、异化劳动的根源及其后果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异化劳动产生根源在于财产私有,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资本、土地的相互分离,工资、成本、地租的相互分离,导致劳动的分解和异化劳动现象的出现。后来随着马克思思想的成熟与深入,马克思又提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由此可得出此二者之间的矛盾同样是导致异化劳动的根源,这也从侧面说明异化劳动并非只存在于资产主义社会中,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同样存在异化或者说物化现象。
其后果集中表现为社会在物质生活上的两极分化,集中表现为工人与资本家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满足需要的资料的极丰富和需要的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是产生需要牲畜般的野蛮和最彻底的粗糙的抽象的简单化,两方面的生活情况存在差异,但都表现为异化的力量对人的统治。
从而发现消灭异化与消灭私有制和实现无产阶级解放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同一个问题,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分析,奠定科学的唯物主义基本思路的图式雏形,从内容的分析可看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异化劳动思想对中国现实的指导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对资产阶级市民社会做出的批判,在政治哲学的角度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作为一种指导无产阶级革命与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哲学,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启发作用,对物化现象的解决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实践的复杂性与认识的滞后性与有限性决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绝非坦途,唯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改进。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亦出现物化现象。
物化现象最突出的表现是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这导致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分配不均,社会资源集中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种资源和社会财富分配上的不平衡使得劳动成为一部分奴役另一部分的手段和途径,同时劳动付出与劳动所得处于一种不匹配的失衡状态,继而引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文化异化,宏观上阻碍国家的良性发展,使统筹协调的难度加大,微观上使国家内的个人背离人的本质,使劳动成为人的谋生手段甚至生活负担,而非生存的第一需要,使人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越来越远。
根据异化劳动理论,要消灭异化劳动,最根本是要消灭财产私有制,但财产私有制的消灭无法一蹴而就,只有当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极大丰富时,财产私有才不复存在。故而需不断调节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规律,最根本的做法是发展生产力,当生产力极大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时候,解决物化问题的条件也成熟,这是其一。
从现实层面出发,生产力的提高依赖于人们生产手段的进步,或者说是技术进步或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所需要的不是人们重复而机械的劳动,而是人们的创造性劳动,故而要在创新劳动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手段,这是其二。
所说的创造性劳动也就是人们的创新活动,创造性劳动或创新活动需要刺激因素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动机来自于对付出的回报,这种回报是人们可以进行合理预期的,换言之只有当人们能从创造性劳动中获得回报,人们才会乐于创新。只有当一个制度是有利于具有创造力的人在创造活动中获得合适的回报时,一个社会才会获得源源不断地前进动力,异化劳动使劳动者与产品相对立,工人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他们只能生产产品,而很难进行创新活动。因此要发展生产力必须从制度方面或者说生产关系方面解放对生产力的束缚,同时注重对社会分工、社会合作、社会保障方面的健全,这是其三。
异化现象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存在难以避免,但是有一点需要明确,异化劳动的存在不是永恒的,它只是一段时期内的特殊历史现象。只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异化劳动终将会被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代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7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1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4页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5页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5-56页
作者简介:
田甜,女(1997.03-),甘肃定西人,汉族,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