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形成

来源 :吉林画报·新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vep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最具魅力也最有独特价值之处。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在其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论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中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重要人物分为三类,即人、人神、神人,而陀氏晚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一个荒唐人的梦》中的荒唐人形象,正集中了这三类人的特征并逐层深化演变。这一形象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荒唐人;人神;神人;拯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0095-1.5
  《一个荒唐人的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877年4月的《作家日记》。这篇小说虽然篇幅不长,却高度凝聚了几近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创作的精华,集中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的思想核心和艺术特征。
  这篇小说中包含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前创作中所有重要的主题和叙事风格特征,也是对其创作思想演变发展的深化和总结。《一个荒唐人的梦》可以视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总体的“窥斑见豹”式的文本,尤其是其对于“人”的看法。
  别尔嘉耶夫在其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中将陀氏小说中的人物分为三个层次:人、人神和神人。
  第一个层次是人。人是处于现实世界中的人,充满了矛盾和内心的冲突,他们身上的善与恶常常混淆在一起无法分辨,这类人物如《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德米特里等。拉斯柯尔尼科夫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德米特里出于妒火险些打死自己的父亲。他们都是“罪人”,却并非恶人。他们心中有着人性原初的善,但同样具有无法摆脱的“罪性”。正是这份人的“罪性”使他们做出了恶行。其中拉斯柯尔尼科夫较为特别,他身上还潜藏了第二个层次即“人神”身上所带有的自我崇拜和上帝情结。
  人神是第二个层次,他们是以人的身份行使上帝职能的人。将自己当成基督,却成为了“敌基督”。人神的突出特点是自我崇拜和强烈的个人统治欲,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大法官。
  第三个层次神人,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心中人的理想形象。神人正是与人神完全对立的存在,神人并不是自身想成为上帝,但是上帝的宽仁之光却透过他们而显现。《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佐西玛长老和《白痴》中的梅诗金公爵正是神人的代表。
  而在荒唐人的身上,我们恰好可以看见这三重形象的一个递进式演变。
  现实世界的荒唐人是一个普通的、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其他人物一般饱受困扰与精神折磨的人,他的思想深邃而消沉,如同《地下室手记》中地下室人的兄弟一般,他并没有恶心,但当遇到小女孩求助时,却只因为即将要自杀而对小女孩的求助不予理睬,觉得既然自己即将自杀,一切就都没有了意义。他内心充满着矛盾,一方面感受着对苦难视若无睹的这种无所谓式的冷笑,另一方面却又“记得我十分可怜她;甚至感到一种奇怪的心疼,一种在我的处境完全不可思议的心疼。”荒唐人的这种绝望与内心的扭曲同地下室人和拉斯柯尔尼科夫如出一辙。
  梦中的荒唐人以“人神”的形象出现。他在梦中来到了一个类似于地球一样的星球,那里是“没有被人类罪恶所污染的一片净土……住在这里的全是清白无罪的人”。那是一个如同天堂伊甸园一样的处所,恶在其中完全不存在。荒唐人像一个先知一样开始用知识理性对这里的人展开教化。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这种理想天堂的破灭。理性带给人们思考,同时也产生了谎言、暴力、淫欲、分歧和妒忌。天堂变成了恐怖地狱,陷入一片混乱与恐怖之中,人们也忘记了之前幸福的生活。
  在这个梦境里,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寓言的方式展现了人类发展进程的图景。最初在蒙昧中有着和谐与安宁,但随着一个又一个“启蒙者”的出现,世界开始变得混乱不堪,杀戮不断,人类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人类对自己的同类残杀、伤害的历程。陀思妥耶夫斯基觉得,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正是因为有“人神”的存在。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荒唐人与《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大法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宗教大法官之所以成为“人神”是因其自身的统治欲望、成为超人和上帝的欲望所致;而荒唐人却是处于善意地对人们进行教化。但尽管如此,却依然造成了惨象。从中不难看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人神”认识的深化,即哪怕是出于善意,“人神”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为人是绝对不能在主观上行使上帝的职能的,无论出于何种原因。
  这场荒唐的梦让荒唐人彻底改变。从梦中世界回到现实世界的他,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决定去传道,为人谋求幸福。他意识到“人是能够变得美好幸福的,而且绝不会失掉在世上生存的能力”,他“不肯也不能相信,邪恶是人类的正常状态。”荒唐人悟得了“真理”,即“主要是必须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这才是要害,这才是关键。”
  “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这正是“神人”的特质。
  荒唐人从“人神”到“神人”的转变,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便是那个让他感到可怜、心疼的小女孩的出现。如果联系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前的作品,不难发现,小女孩身上触动了荒唐人的,正是她的苦难。如同《罪与罚》中索尼娅的苦难净化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灵、《白痴》中纳斯塔霞的苦难让梅诗金公爵无所顾忌放弃自己拥有的一切地想要帮助她一样,小女孩让荒唐人感到了内心的震颤。
  尽管世界已经从伊甸园变为了失乐园,但是正如梦醒之后的荒唐人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布道与重回美好始终坚信着。他相信世界的混乱与人的罪恶是可以拯救的,借由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的基督之爱,人类可以重归复乐园。
  同时,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这份爱与苦难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在如身处陋室,在微弱的烛光下诵读福音书的索尼娅这样的“受难者”身上蕴含着这份基督之爱的实质,也蕴含着在他人身上激发这份爱的力量。是小女孩的突然出现打乱了荒唐人开枪自杀的计划,让他能够醒悟,成为了“神人”。荒唐人认为是小女孩拯救了他,这不仅是因为小女孩的出现让他原本打算的自杀行为未能实施,也是因为她在他心中激起的那种“不可思议”的情感让他摆脱了绝望和虚无的困扰,在精神上重获新生。
  苦难让人们更懂得爱,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那些经历悲惨沉痛的弱小者们得以支撑下去的信念,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世界观中的核心精神。
  总而言之,这篇创作于晚年时期的《一个荒唐人的梦》几乎可以视作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生涯和思想史的一个总结。荒唐人的身上集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众多小说中所塑造的许多不同人物的核心特质,并将这些特质糅合在了一起,分层次地递进、演变,成为了一个复调式的形象,并且体现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人神”和“神人”更为深层次的认识。而在荒唐人与小女孩的接触、碰撞和幡然悔悟中,则高度凝炼地表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理想的人与理想的世界的追求,以及他思想中根植于东正教的以苦难中的爱救世的理念。
  这篇小说正是一篇别尔嘉耶夫所描述的陀氏的那种能让“灵魂得到新火的洗礼”的伟大作品。它虽然篇幅较短,但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完全不逊于陀氏那些巨著式的长篇小说,而它的高度和总结性,则使它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满涛等译.地下室手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耿济之译.卡拉马佐夫兄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荣如德译.白痴[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臧仲伦译.罪与罚[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5]〔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曹中德,等译.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短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6]徐凤林著.俄罗斯宗教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俄〕别尔嘉耶夫著,耿海英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朱建峰(1971- ):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欧美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细化管理的概念起源于二十纪五十年代的日本,最早应用于日本的企业管理当中,精细化无缝隙管理的起源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专业化,各行各业对社会服务和社会经济团体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服务的要求更加精细,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精细化无缝隙管理是在常规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面,把管理的根源更深入化发展,其根本原则是以最少的社会资源消耗量来完成最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企业管理;运营效益  【中图分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提出的贷款拨备比率管理要求为背景,对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指标内涵、实际运用效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管理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108-2.5  商业银行是经营和管理风险的特殊企业,其经营的特殊性决定它必须通过对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把握来
期刊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可以说是结构性风险,究其原因,有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问题,更有宏观经济金融环境等问题。要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必须综合考虑到各个方面,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因此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找到解决流动性风险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结构性风险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110-
期刊
【摘要】萨特是二十世纪法国的主张存在主义的著名的哲学家,其主张存在主义已经成为萨特的代名词,其文学作品也凸显着这个哲学思想,《墙》是萨特表现存在主义的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通过生与死的一系列的情节的描写,给我们展示了萨特文学上的主张,通过分析萨特文学上的作品是有利于理解其哲学上的主要思想。  【关键词】死亡;荒谬;灰暗;墙;自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网民的身份认同建构离不开对网络特别是网络社区的使用,本文选择了网络社区的典型代表豆瓣网作为分析对象,对网络公共领域内网民身份认同的建构途径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网民个人认同与群体认同在网络社区中的建构方式,从而揭示出网民在建构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媒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及其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社区;自我认同;社会认同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
期刊
【摘要】营销是激起市场欲望并形成购买行为的一种方式;微博则是互联网时代激长的新型平台,其自身的立体、高速、便捷、广泛等特点,及其病毒式传播的无边际性和碎片化语言的交流即时性,显而易见地为营销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新鲜、广阔的平台。微博营销是随着微博的兴起而逐渐形成并不断丰富的一种网络营销方式,有利用其自身优势成功的案例,也有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本文将针对以上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  【关键词】微博;营销;
期刊
【摘要】小说《且听风吟》是作家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作品中的“我”与鼠在学生运动平息后陷入了无奈甚至虚无的思想状态,他们在炎热的无聊假日聆听风的浅吟低唱,追寻自我存在的理由,并最终在风之歌的启示下选择了不同的生活状态。  【关键词】风;失望;疏离感;风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0069-1.5  小说《且听风吟》讲述了“我”与
期刊
【摘要】《在流放地》无疑是卡夫卡的天才之作。他把一个纷乱的时代撕裂,将其本质暴漏给读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而军官的形象尤其让人无法忘怀。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中军官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重新解读军官的形象,以期对卡夫卡异化的小说世界获得一个整体的理性认识。  【关键词】在流放地;军官;荒诞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0082-1
期刊
【摘要】“现代语言学之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首次将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提出“言语活动=语言+言语”的著名论断,掀起了一场语言学界“哥白尼式的革命”。索绪尔指出语言是言语活动的主要方面,具有社会性;言语是次要方面,是言语活动的个人部分。  【关键词】索绪尔;语言;言语;社会性;个人性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00
期刊
【摘要】在象征主义艺术中,所有具体的东西不过是用来表示与原初思想奥秘联系的感觉表象。这里,“具体的东西”十分委屈虚弱,不再具备自足自立的品格,它们的自然属性与客观貌相往往得不到尊重,总是被随意地改造变形。出现在这类作品里的物象大多面目全非,违悖常态、常识、常理。  【关键词】张艺谋;象征主义;场景;道具;电影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