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天,我到朋友家做客。朋友有个小儿子叫鹏鹏,四五岁的样子。朋友为了招待我,特意在市场上买了一条活鱼,放在了水盆里面,鹏鹏就在水盆边玩水。朋友走在我的前面,刚走过水盆,鹏鹏用手捧起水,撒在他爸爸的身上。朋友笑了笑,回头说:“小调皮一个。”说完也用手捧起水,撒在了鹏鹏的身上,就走了过去。鹏鹏捧起水准备再往他爸爸身上洒,却发现爸爸已经走了过去,便把水撒在了我的身上,然后飞快地跑到爸爸身后,躲了起来。爸爸笑着说:“不许调皮。”鹏鹏便嬉笑着跑了。过了一会儿,鹏鹏拿着一瓶可乐出来了。结果,他把可乐像水一样故意撒在了我的身上。
回来后,有一个词一直在我的脑子里翻腾——放纵。
事实上,鹏鹏把水撒在父亲的身上,可以理解,也算得上是一种懵懂的自然亲情,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当鹏鹏把水撒在我身上的时候,这就已经是一种有些放纵的行为了。而作为他的父亲,在此时也是一笑了事。在这个笑的过程中,孩子收到了一条错误的信息——“爸爸不会说我。”这也就直接导致了鹏鹏后来大胆地把饮料撒在了我身上,从而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
人的行为大体上是这样一个过程:试探——信息接收——判断——再次行为。当首次进行行为选择时,由于对可能结果的未知,大多属于试探性的行为。例如,鹏鹏把水撒在我的身上,他的第一反应是跑到爸爸身后,然后看爸爸是什么反应。之所以看爸爸的反应,说明爸爸的反应是他对可能结果判断的信息源。此时,鹏鹏的爸爸只是一笑了之,小家伙接收到信息:没事。于是,他做出判断:可以和这个叔叔开玩笑,反正爸爸不会说我。于是,进行了再次行为选择,把饮料撒在了我的身上。
孩子如此,下属的行为大抵也是如此。对于他不确定的事情,他首先也是通过试探来收集上司对此的反应,从而确定自己的行为。如果管理者对于错误的行为做出第一反应,明确此行为是错误的,下属也就知道此种行为不可取。否则,下属就会继续此种行为。因此,放纵不仅会让小孩子犯更大的错误,也容易让下属进行错误的行为选择。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有没有这种“放纵”他人错误的情形呢?我想是有的,而且也是十分普遍的。举个例子,我交代下属去做某件事情,要求他在一定期限内完成。但是,当期限到了的时候,他可能还没有完成。任务当然是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的,而他没有完成,原因除了能力有限就是懒惰,而这两者都需要改正。此时,我需要批评他,让他意识到错误并找到问题所在。但如果由于我的放纵而没有这样做,相反可能还对他说:“没关系,慢慢做。”自己美其名曰:人性化管理。由于我没有做本应做的事情,于是形成了对错误行为的放纵,可能就会让下属错误地接收这样的信息——没有关系,他是一个要求不严格的人。这样的信息可能会让下属在今后对我的要求充耳不闻。如此,我又如何能指挥他?
在上面的例子中,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我是否惩罚了下属,而在于我是否让下属认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我可以对某种错误不实施处罚,给他以机会,但我必须要让下属知道这是错误的。否则,他就会错误地认为这是正确的,从而继续这种行为。如果管理者总是对那些“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下属所犯的那些所谓小错不予以纠正,那大错就迟早会发生。
一般的公司,都会有明文的规章制度,也会有一些不成文的约定。当有人违背了制度的时候,就一定要对其做出相应的惩罚,否则制度就会失去效力。制度制定出来后,就一定要对其进行锁定,因为锁定不住,就要漂移,而漂移就会让制度失效。这种锁定是强制性的,哪怕制度已经不适应体制了,但是在没有进行制度修改之前,也要严格按照原制度执行。(当然,如果制度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就要马上对制度进行修改。由于这不是本文的重点,也就不在这里探讨。)
其实,制度也好,执行力也好,都只是一种工具,关键是要达到影响他人行为选择的目的。
现代理论界喜欢讲领导,希望管理者不是去管理下属,而是去领导下属。那么,做领导首先一条就是不要放纵你的下属。回忆一下中国的历史,中国哪一代亡国的君主不是由于放纵别人,才导致自己的灭亡?因为当你开始放纵下属的时候,下属就会不尊重你,就会野心膨胀,这个时候管理者根本无法掌控他人的行为。不仅如此,由于放纵,下属缺乏了对上司的基本敬畏之心,那么他会期望有一天可以坐在更高的位置上。
不要放纵你的下属,因为一旦你放纵了下属,他就会接收到错误的信息,会有一系列不正确的行为随之而来,并开始不尊重你。作为上司的你,也就因此失去了对下属的掌控能力。掌控不了局势,还如何能因势利导?由此,也就无法对组织实施有效的管理,因为管理者将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内部争斗。
“话龙点睛”:
1、行为过程:试探——信息接收——判断——再次行为选择。
2、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是否惩罚了下属,而在于是否让下属认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
3、小错不予以纠正,那大错就迟早会发生。
编辑 周晋鹏
《商道》杂志QQ⑧群号:287761989
回来后,有一个词一直在我的脑子里翻腾——放纵。
事实上,鹏鹏把水撒在父亲的身上,可以理解,也算得上是一种懵懂的自然亲情,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当鹏鹏把水撒在我身上的时候,这就已经是一种有些放纵的行为了。而作为他的父亲,在此时也是一笑了事。在这个笑的过程中,孩子收到了一条错误的信息——“爸爸不会说我。”这也就直接导致了鹏鹏后来大胆地把饮料撒在了我身上,从而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
人的行为大体上是这样一个过程:试探——信息接收——判断——再次行为。当首次进行行为选择时,由于对可能结果的未知,大多属于试探性的行为。例如,鹏鹏把水撒在我的身上,他的第一反应是跑到爸爸身后,然后看爸爸是什么反应。之所以看爸爸的反应,说明爸爸的反应是他对可能结果判断的信息源。此时,鹏鹏的爸爸只是一笑了之,小家伙接收到信息:没事。于是,他做出判断:可以和这个叔叔开玩笑,反正爸爸不会说我。于是,进行了再次行为选择,把饮料撒在了我的身上。
孩子如此,下属的行为大抵也是如此。对于他不确定的事情,他首先也是通过试探来收集上司对此的反应,从而确定自己的行为。如果管理者对于错误的行为做出第一反应,明确此行为是错误的,下属也就知道此种行为不可取。否则,下属就会继续此种行为。因此,放纵不仅会让小孩子犯更大的错误,也容易让下属进行错误的行为选择。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有没有这种“放纵”他人错误的情形呢?我想是有的,而且也是十分普遍的。举个例子,我交代下属去做某件事情,要求他在一定期限内完成。但是,当期限到了的时候,他可能还没有完成。任务当然是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的,而他没有完成,原因除了能力有限就是懒惰,而这两者都需要改正。此时,我需要批评他,让他意识到错误并找到问题所在。但如果由于我的放纵而没有这样做,相反可能还对他说:“没关系,慢慢做。”自己美其名曰:人性化管理。由于我没有做本应做的事情,于是形成了对错误行为的放纵,可能就会让下属错误地接收这样的信息——没有关系,他是一个要求不严格的人。这样的信息可能会让下属在今后对我的要求充耳不闻。如此,我又如何能指挥他?
在上面的例子中,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我是否惩罚了下属,而在于我是否让下属认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我可以对某种错误不实施处罚,给他以机会,但我必须要让下属知道这是错误的。否则,他就会错误地认为这是正确的,从而继续这种行为。如果管理者总是对那些“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下属所犯的那些所谓小错不予以纠正,那大错就迟早会发生。
一般的公司,都会有明文的规章制度,也会有一些不成文的约定。当有人违背了制度的时候,就一定要对其做出相应的惩罚,否则制度就会失去效力。制度制定出来后,就一定要对其进行锁定,因为锁定不住,就要漂移,而漂移就会让制度失效。这种锁定是强制性的,哪怕制度已经不适应体制了,但是在没有进行制度修改之前,也要严格按照原制度执行。(当然,如果制度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就要马上对制度进行修改。由于这不是本文的重点,也就不在这里探讨。)
其实,制度也好,执行力也好,都只是一种工具,关键是要达到影响他人行为选择的目的。
现代理论界喜欢讲领导,希望管理者不是去管理下属,而是去领导下属。那么,做领导首先一条就是不要放纵你的下属。回忆一下中国的历史,中国哪一代亡国的君主不是由于放纵别人,才导致自己的灭亡?因为当你开始放纵下属的时候,下属就会不尊重你,就会野心膨胀,这个时候管理者根本无法掌控他人的行为。不仅如此,由于放纵,下属缺乏了对上司的基本敬畏之心,那么他会期望有一天可以坐在更高的位置上。
不要放纵你的下属,因为一旦你放纵了下属,他就会接收到错误的信息,会有一系列不正确的行为随之而来,并开始不尊重你。作为上司的你,也就因此失去了对下属的掌控能力。掌控不了局势,还如何能因势利导?由此,也就无法对组织实施有效的管理,因为管理者将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内部争斗。
“话龙点睛”:
1、行为过程:试探——信息接收——判断——再次行为选择。
2、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是否惩罚了下属,而在于是否让下属认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
3、小错不予以纠正,那大错就迟早会发生。
编辑 周晋鹏
《商道》杂志QQ⑧群号:28776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