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性的东西一定有创造性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lixsil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2011年4月
  地点:白盒子艺术馆
  受访人:孙永增
  采访人:韦羲
  
  白盒子艺术馆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核心地带,是一栋典型的包豪斯建筑,外观保留了最初的模样,内部则是简洁的白色,因其对当代艺术的关注和连续举办的活动而名声鹊起。与馆长孙永增先生对话的当日,也是白盒子艺术馆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脸谱”第一系列展开幕日,我们的对话,也就从这次展览开始:
  
  孙永增:正好今天下午,我们影像中心有一个展《中国当代艺术脸谱》,拍了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的人的照片。这属于我们艺术馆推出的计划,就是把这段时间内影响和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人,给他做一个梳理,具有文献价值,现在已经做了大概有一百人。
  
  SHMJ:其中还包括收藏家吧,我看到希克的照片了。你们是从一个生态系统来考虑?
  孙永增:对,在这个领域有发展有推动的,影响力比较大的一些人物,不单纯是艺术家,还有美术馆馆长等等。我们也很强调艺术性,是专门去拍摄的,将来可能出书。这次展了五十位,后面还有五十位左右,我们已经拍了一百多位,但一次展不了那么多。
  
  SHMJ:这应该是一个项目,艺术家一代一代地冒出来。这个项目可能要延续下去。
  孙永增:对,可能延续。现在主要是记录了过去三十年的重要的艺术家,当然也不可能拍得很完整,但主要的都在里面。
  
  SHMJ:白盒子的内部空间都是以白色为基调。
  孙永增:对,因为白色是最简约的颜色,盒子是最简单的形状,这样能更好的呈现艺术。艺术品实际上不需要多复杂的环境,尤其是当代艺术品,它适合在一个特别简约的环境当中去呈现。
  
  SHMJ:白盒子有意思的一个地方是,他不是个美术馆,但也不像一个画廊,它的功能和美术馆、画廊有一些交叉的点。白盒子也不是纯画廊,带有点美术馆的概念。
  孙永增:对。我们还是按照一个美术馆的机制在运行的。当然这里面有中国的独特的方式,有展览、展示,有艺术品商店,还有我们经常搞一些艺术沙龙,有关于当代艺术的教育和普及的活动,还有学术的研讨、论坛。所以,白盒子是一个很综合的空间,这个空间更像一个平台,展示和交流当代艺术的平台。还有就是跟国外的美术馆或者当代艺术家去交流展示的平台。把国外的优秀艺术家或者展览拿到中国来的时候,我们也是要跟他对接,来做一个交流。我们的艺术家,展览,好的策划,也可能到国外的机构去做展览。
  
  SHMJ:您的思路很新,它从哪里来?
  孙永增:一开始,我主要是想,当代艺术不能自我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面,应该让更多的公众和大众媒体都参与进来,然后把当代艺术的优秀的思想、美学、语言推广到社会上去。
  
  SHMJ:我看到白盒子的宗旨是“艺术改变生活”。
  孙永增:对,就是让艺术跟大众,社会发生关系,这是我一开始的想法。我本身原来是圈外人,觉得当代艺术特别好玩,就开始跟当代艺术接触,结果当代艺术给我带来了很多价值观的改变,美学观的改变,所以我觉得应该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去接受当代艺术。
  
  SHMJ:这么说来“艺术改变生活”其实来自你的切身体会,这可能是个现成的词,但是你能切身体会到这个东西。
  孙永增:对,是我真正的体会。我就想让更多的人分享,所以我就做一个美术馆,通过不断的展览、活动、论坛、学术交流和教育来起到这样的目的。
  
  SHMJ:这的名字是艺术馆,不是画廊,但也不叫美术馆或博物馆。
  孙永增:这样在对接上就更加的像一个艺术平台。这是一个很综合的平台,甚至有一点跨界,就是把时尚、品牌、文化的活动跟当代艺术更好的交叉,有一些跨界的交流。艺术馆起到的是这种作用、他不是特别严肃的艺术馆。
  
  SHMJ:看起来,这儿既有画廊的性质,又有公益性,还有美术馆的功能,您怎么看两者的关系?
  孙永增:我们目前并没有画廊的性质,目前,没有走画廊的道路。我们的销售主要是艺术品商店,都是摆设艺术,比如雕塑,版画,还有设计师的限量产品,还包括限量产品,我们主要是这一块。这样就甚至有画廊来跟我们合作。
  
  SHMJ:外面的画廊?
  孙永增:对,他们有时候需要到美术馆来做展览,在学术梳理上,策展上得到一个提升。
  
  SHMJ:那您的意思是这个空间……
  孙永增:还没有销售过展品。哈哈。
  
  SHMJ:你可以提供场地但你们自身不做销售。
  孙永增:对。
  
  SHMJ:你们也做收藏,这里主要是提供平台?
  孙永增:对,我们主要还做点收藏,也许有一些价值。实际上就是当代艺术的一个展示、交流、收藏、学术、教育的平台,我是这么定位的。我们每天在做的事情也是这些,包括我们今年前段时间做的“中国=挪威”的艺术家交流展,稍晚一些时间还有中国和斯诺文尼亚的展,去年我们做的中国和瑞典、法国、美国的艺术家都来这边做展览。
  
  SHMJ:这样的活动能得到基金会的支持吗?
  孙永增:现在没有,我们更多的充当基金会的角色,更多地给他们支持。他们有一些大使馆,一些文化基金会提供支持,这样就把展览和活动做起来了。
  
  SHMJ:您这里也有和品牌的活动。
  孙永增:对,也会做一些,包括法拉利。
  
  SHMJ:还有音乐会是吧?
  孙永增:音乐会是我们学术委员会的一个年会,大家欣赏红酒、音乐,很多工作也总结了,就是很多尝试。当代艺术就是提供可能性,很好,而且很整合各方面的力量。
  
  
  SHMJ:请你谈谈如何推广当代艺术艺术家。
  孙永增:当代艺术为什么需要推广,就是很多外行的人看不懂,不知道怎么理解。我觉得作为一个当代艺术的艺术机构应该肩负一种责任,就是如果它有价值的话,也是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而产生的,当代艺术实际上是一种精英文化,只是在小圈子里面自娱自乐,所以应该有普及和推广。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去选择了这条道路。
  
  SHMJ:那你会不会认为,当代艺术的很多价值包括艺术价值是在推广中产生的?
  孙永增:对。
  
  SHMJ:比如说王广义,如果不推广的话,他的力量就会弱很多,就是一个图标,和麦当劳一样。
  孙永增:从这个意义来说,当代艺术是需要解读的,它和以往的艺术门类有不同的地方,其它的艺术我们通过艺术史或网上,或到国外参观美术馆,可以学习到看到很多艺术知识,很容易去接受。齐白石或西方经典油画我们小时候就耳熟能详,大众都没问题,能接受。当代艺术发展到后来,有他自己的批判性,有自己的一条道路,另外就是它的创造性,这里面必然有很多陌生的东西,这个如果不去大范围地推广的话,人们很难接受,包括798每天来的人。我们馆每周末能进几千人,这些人里有的是看热闹,但逐渐地,潜移默化地,他们受到了一些影响,就逐渐试图去理解当代艺术,到了改变自己的观念的时候,他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对当代艺术的系统的理解。
  另外,我们要有一套既能够推广和宣传当代艺术,然后又和产业方式结合起来的思路,我们现在正在实施,包括版权的开发,包括艺术空间的拓展,甚至是开到商业区,然后去跟商业结合。这些都是影响。比如昨天我碰到中关村商业广场的老总,我跟他一说这个概念他就很感兴趣,觉得的确应该这样。我说你们一个硬件设施很好的空间,而且在中关村地区,是高知识分子的区域,但感觉是没有文化。那怎么办?要和艺术和最前卫的艺术思想发生关系。当代艺术它有这个特点,它能给你提供最鲜活的思想,这种东西是有价值的。你得提供点新鲜的东西,天天研究齐白石徐悲鸿只是在嚼过去的东西,我们每天面对的当代艺术就是每天发生在身边的新的思想、新的艺术语言、新的趋势。它给人提供的视觉经验,观念都是前所未有的,它能够改变一些观念和启迪你的一些思路。这个是很重要的。
  
  SHMJ:你以前学过画吗?
  孙永增:没有。
  
  SHMJ:就是直接接触当代艺术?
  孙永增:也接触传统,也看卢浮宫什么的,看完了我觉得那是过去的东西。看东西也是,甚至看一个人,你都能感觉到他是活在当代还是活在。我们中国就是特别多元的一个社会,你可能在上海新天地一看,这都是当代的人,或者北京的798,南锣鼓巷,一看这些小年轻都是当代的人,很可能到了胡同里面再一看,就有些比较传统的人,或者是七八十年代啊,五六十年代的,再到农村去看,可能就是解放前的水平。
  
  SHMJ:我看有时候你还参与展览的策划,做展览总监。
  孙永增:对。每个展览我都参与。
  
  SHMJ:你等于是参与所有的事务当中。
  孙永增:对,我是要深刻地去理解体验展览活动,包括管理一个艺术机构他是什么情况,你把这个东西都理解透了以后你就可以更大地拓展到外围的圈子里去。美术圈有时候他不理解外面的世界,我没问题,我就是从外边的世界来的,那这样的话我就是必须要有一个体验,对艺术的一些认识,可能就更加深刻,比如艺术甚至还有些媒体的功能,现在很多商业活动就是要跟艺术结合,艺术就起到了媒体的宣传功能,这都是艺术的可能性。时尚,奢侈品牌都在找当代艺术家合作。
  
  SHMJ:艺术甚至还有些媒体的功能,这个意思很好。当代艺术是一种生活。
  孙永增:对,当代艺术是一种生活,你就发现你可以是活在当下的感觉,你跟世界是接轨的,否则的话,你比如说我们看着很古板、很传统的人,他可能在中国的社会也没问题,但到了外面的、先进的社会里面,你就感觉他格格不入了。他看什么东西都看不懂,然后思想也无法交流,就说明他是落后的,这就必然是落后的。前段时间我去了江苏淮安,那个楼,会所,房地产商开发的特别好,但我直观的感觉就是,如果是一个有文化追求的人、或者在大都市里面呆惯了的人在那没法呆。为什么小城市没发呆呢,实际上小城市环境非常好,很幽静,生活也很悠闲,但它的文化营养不够,你看书、看话剧、看电影这些都没有,只有时尚杂志,这个解决不了问题。
  
  SHMJ:对,能通过网络买到书,但缺乏文化环境。
  孙永增:对,缺乏环境。待七天就呆不下去了。还有一个城市、一个地方和人也是一样的,比如一个人你觉得他有文化,你就觉得可以和他交流,呆几天也没事,大家可以一起分享思想,但一个追求奢华的服饰的人,实际是很空虚的。小城市很多大马路,很多高楼,但软实力没有的话,这东西就缺乏内涵和品味。798还是有它独特的东西,有它的魅力。
  
  SHMJ:你花了很长时间来了解当代艺术。
  孙永增:有三四年的时间,我06年开始接触艺术,然后进入当代艺术。
  
  SHMJ:你了解当代艺术的方式很特别,你直接和艺术家做朋友,而很多人是通过看书。
  孙永增:甚至有些时候我就先不看书,直接去了解艺术,看展览、看作品,包括和批评家、策展人接触。不喜欢条条框框,先入为主,就是先看杂的东西也没事,看多了以后回去再看书。我喜欢这种方式,很随意很直接的方式,可能理解得更本真一点,这就跟我做事方法一样,去一个地方旅游我总是不看旅游的书籍资料,先去,去了以后,自己感受到什么就是什么。
  
  SHMJ:直接和艺术家交流的方式很好。
  孙永增:要看他工作的环境,当代艺术要去看艺术家的工作室,他是一整套的,家里就像一个小博物馆一样。当代艺术也是这样,你就看,看多了你自己内心就有认识。比如说在美国,在moma,在巴塞尔博览会。马上我们要去威尼斯,今年还要去巴塞尔,就是看这些国际的展览的时候,看多了你自己内心就有一种认识,有些时候就表现出来,这是当代艺术,因为他的思想和语言是接轨的,跟当下的社会是接轨的,他是二十一世纪的东西,不是五六十年代也不是十九世纪的东西。
  
  SHMJ:就是说,你还是把当代艺术变成你的生活,然后理解它。
  孙永增:对,我们先考虑的是当代艺术带给你什么价值,对我有什么价值。那么我现在就感觉到当代艺术的价值,在推广他的时候,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关注他的时候,我们就更有信心去推广了,而且这个确实是给社会带来好处的,我觉得这个有意思。你理解了当代艺术以后呢,再去看一些事情会不一样,比如我连续两天参加商业地产的会议,冯仑,万科的老总这些人都参加了,都是国内的大企业、大机构,你坐那儿听他们讲各种各样的商业的方式、模式,你一眼就能看透,甚至怎么搞,我都能提供一些想法和思路,这就是当代艺术给你提供的一些创新的思想。当代艺术在视觉上会给人一种影响,比如请柬、海报这些设计性的东西,就和传统的不一样,这些东西简简单单的,另外一种感觉,你一看他这种设计就是当代的东西。还有,比如说就像建筑一样,到北京一看,鸟巢,央视,国家大剧院,这是当代的建筑,他不是很传统的或者现代主义的东西,当代它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东西,从艺术的门类,从建筑上也是。以前纽约的曼哈顿的大楼,那都是现代主义的东西。当代的东西就像古根海姆美术馆,还有央视,都属于当代的东西,当代的科技的发展,人的发展,到了这个水平以后你必须要提供这样的东西,才能跟当代发生关系,比如现在的一些建筑,你还是四平八稳的话你就打动不了人。
  
  SHMJ:人类本身就有求新求异的本能。
  孙永增:对,人是求新求异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现在的科技一个是电脑,可以设计了,牙可以制作各种各样的东西,它提供这么一个条件。
  
  SHMJ:电脑甚至给设计师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新的构成。
  孙永增:对,另外就是现代工业的发展,也给你制造这些东西提供了可能性。所以你现在还按照那种方式去做,那你就是没有享用当代的最新的科技、文化、思想和精神的东西,你就不跟当代接轨,就是这个道理。包括现在的服装都是没有什么形状的,来回折叠,造型,很当代,有时候会觉得这个人长得很当代,或者人感觉很当代。
  
  SHMJ:你觉得当代艺术和商业有怎样的关系?
  孙永增:我自己觉得是跟当代艺术有一个结合以后,理解这些想法、创意,包括做事的空间都很大。今天我还跟一个做茶叶的人聊,我说茶叶也要好好做一下,把它和当代的东西结合起来,把它真正做成一个品牌,做成文化。中国是茶叶大国,又是制造大国,但是你不是有话语权的茶叶强国,因为你没有话语权,你的价格这些都是零散的东西。包括服装,我们是纺织大国,但服装不行。zara,hm这都是国际上的牌子,他们就很厉害,商业模式很成熟,这是真正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所谓的经济发展是靠挖矿、房地产和廉价劳动力,这些都是在内部挖钱的东西,没有创造出新的东西来。像苹果创造了一种新的手机,马上诺基亚什么都打败了,因为它就是一种新的东西。
  
  SHMJ:我们的发展方式是自己消耗自己。
  孙永增:对,消耗性的。无限的付出,这样堆砌出来的。像以前靠十亿件衬衣换了一架波音飞机,靠的都是廉价的资源,廉价劳动力,政府的统一调控,这样发展的具有橱窗式的发展,比如上海北京发展的很好,这都不具有可持续性,可持续性的东西一定有创造性。
其他文献
与徐仲偶共事多年,常为他那层出不穷的无限创造力所惊叹。你只需把徐仲偶这几十年的作品一一排出,你肯定会诧异于他何以会有那么多的想法:他刻过写实的黑白木刻,马上就会参加全国美展获银奖(十届美展版画最高奖);他画过写实的油画,也可以立即参加法国巴黎的沙龙展。他还画国画,那意味也独到得很,决无与国画界所有画家有半点粘连。他的素描享誉川美,也绝对是他徐仲偶的风格。他的版画《榫卯系列》以中国传统木结构为主题,
期刊
20世纪早期中国美术观念的公共性探略   ——以蔡元培思想观念为中心  翁剑青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美术的产生与发达,素来与人类社会及其生活形态的需要和发展相密切,因此美术文化及美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是由史可鉴的。但当社会步入财富与权力的私有化及商品化境地后,美术文化资源与利益的开放和共享即社会性和公共性便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和损害,而现今我们回首20世纪中国早期至中期的中国美术观念,勘察和体悟其
期刊
剥离开艺术家去谈艺术作品本身是不准确的,二者的联系不是简单的对等关系,而是错综复杂的表象与本质的聚合。事实上,马晓坤其人恬静而温和,其作充满着温情和淡定。透视她简单的生活画面可以说毫无涟漪,用她自己的话讲除了画画,她几乎两耳不闻窗外事。但是,她的绘画却为这种平静的生活增添了几抹亮色。从以前充满流动感的躁动到近作淳淳的人文气息,晓坤恣意地在画布上挥洒着她的真诚和热情:画面上纷繁跳跃的色彩,灵动起伏的
期刊
走近它、如同感知生命的沧桑,那隆起的屋脊、犹如父亲拱起的脊梁托起灿烂的太阳,普洒着幸福的暖光;  走进它、如同感知生命的力量,那片片的红瓦、如同父亲扛着日月星光把生活坨成希望的形状;  走近它、如同感知生命的希望,那铺展的屋檐、仿佛父亲展开的翅膀撑起广阔的蓝天,承载生活的梦想;  走近它,能够感受到亲情的力量,屋内温暖的炉光为我驱除冬季的寒霜;  走近红砖瓦房,似乎走近我内心最敏感的地方,对生活的
期刊
王谦在与刘波的对话中试图探寻版画艺术的相关问题,而在刘波的回答中体现出他在实践和制作过程中对版画本体语言的探索。刘波认为:版画的最大价值来源于它的实验性;科技的发展与版画技术的拓展密切关联,导致版画成为与时俱进的艺术,也促成了版画家有一颗与时俱进的心,成为时代艺术的细腻捕捉者。  理性的追问,感性的回答,版画的本体与价值在他们的一问一答中浮出水面。    王谦:我以前对版画不太了解,刚才到你们工作
期刊
任惠中画过油画、水粉,在手法上比较开放,不拘泥于固定程式。挥笔自由,方掖多变,喜用卧锋横斫,皴法与质感表现相统一,善于从速写短线提炼笔法,以表现结构和感受。其中短线运用颇富特色:充满动势,有波折变化和飞白效果,富于弹性,排列穿插具有节律感,看上去仍是笔墨性格。它们有力而活泼,表现形与结构,也传达感觉和情绪。自黄胄在50年代创造速写式线法以来,许多画家也把自己的硬笔速写转化为毛笔笔线,但成功者并不多
期刊
一、从中国现代漆画教育谈起  中国现代漆画教育的源头可以上溯到20世纪四十年代。1940年,沈福文先生任四川省立艺专实用美术系主任时,率先在中国创立了漆器专业,把漆艺教育纳入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体系。这也是四川美术学院漆艺专业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北京工艺美术学校、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等院校都陆续开展了漆画教学。在中国,漆画的发展与传统漆艺有着割舍不掉的血缘关系,所以
期刊
主持语:  从古城、天坛、大宅门楼、古塔、沉船、各种老物件、废旧军鞋,到老爷车、蒸汽机、东方红拖拉机、飞机残骸,再到车祸、四川地震,这些看似遥远的往事,因为他们,凝固成了值得珍藏的旧日时光。泥、火、釉的多重变奏,在他们手中脱掉传统的外衣,蜕身成了重温历史记忆、反思人文精神的实验性探索,这就是本期的聚焦人物——钞子艺、钞子伟。    艺术圈里的兄弟、兄妹搭档不少,但孪生兄弟却很少见,钞氏兄弟就是其中
期刊
主持语:  袁运甫是新中国许多重大美术实践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其艺术成就横跨彩墨、水粉、重彩、线描、壁画、环境设计等绘画及公共艺术领域,是我国艺术教育、公共艺术等方面的集大成者。其“大美术观”和丰厚的艺术成就使他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创作活动的主将之一。先后为北京饭店、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中华世纪坛、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贵宾厅等创作了大型壁画。1981年,袁运甫首开先河,孤身到美国纽约举办了具有破冰意义的
期刊
主持语:  东子做陶瓷,谢朝阳画水墨,二人都运用了典型的中国艺术的材料语言。但不同的是东子的陶瓷上,西方文化符号明确清晰,批判精神彰显,而谢朝阳的水墨传达出的是抽象艺术的某些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传统中国画的水墨精神以及中国老庄哲学的意味。  他们是敏感的艺术家,他们都在思考艺术创作差异性问题以及有别于其他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如何可能!他们的对话是在探讨艺术创作如何既不囿于传统,同时不失去自己民族文化的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