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择境殊择交,厌直不厌曲

来源 :财富地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wwwwww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建筑师能够跟得上生活的脉搏,他们将永远不会被遗忘。”
  
  贝聿铭出生于1917年4月26日的苏州。1918年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经理,贝聿铭在香港度过了他的童年。1920年前后,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由香港搬到上海,担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主管。上海离苏州不远,再加上贝聿铭的祖父贝理泰坚持让自己的长孙夏天回到苏州,了解家族事务。于是贝聿铭在苏州度过了几个夏天,还经常和同堂的兄弟们在贝家的私家花园“狮子林”中玩耍。今天,在贝聿铭不少作品的中庭里,依然看到古老的苏州园林里天井和庭院的影子。
  与苏州相比,上海对于贝聿铭建筑生涯的影响要来得更大。少年时代的贝聿铭,痴迷于当时南京路上最高,也是当时上海的最高建筑——国际饭店。在国际饭店开工之后,贝聿铭经常都要去工地附近看看,他一直好奇,这栋号称要盖成上海第一高楼的建筑,到底要盖到多高。从那时起,贝聿铭萌生了成为建筑师的念头。
  闲暇之余,贝聿铭还常去国际饭店旁的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或者去撞球房打撞球,因为这在当时都是年轻人流行的娱乐活动。贝聿铭在当时还是不错的撞球手。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贝聿铭说:“撞球是一种几何游戏,我爱玩,也玩得不错。它其实是一种向量,一种几何的向量,玩撞球可以了解几何,这一点是我后来才体会到的。同时,撞球也是种策略游戏。应该说,我当时热衷的这项运动,其实包含了不少作为建筑师所需要具备的要素。”
  


  最初贝聿铭的父亲想让他去英国留学,因为他的很多朋友是苏格兰人和英格兰人。但是当时贝聿铭因为一心想当一名工程师,而选择了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后来又转入麻省理工学院。在那里,他受到他的院长威廉.埃默森的影响,在他的鼓励下,转向了建筑学。威廉.埃默森坚持认为贝聿铭更适合作为一名建筑师而不是工程师。最后,贝聿铭又在哈佛大学进行了进修,并且成为了格罗庇乌斯的一名学生。
  从1948年起,贝聿铭进入韦伯奈普公司,正式成为一名建筑师。到了1955年,贝聿铭已经成为建筑部主任,领导着大约70人的团队。1960年,贝聿铭离开韦伯奈普公司,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60年代初期,贝聿铭设计了建于科罗拉多州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这个作品备受赞扬,也成为贝聿铭的建筑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在其后数年里,贝聿铭的事务所又出色完成了例如德莫内艺术中心扩建工程,以及波士顿科学教堂中心等项目,使得贝聿铭的事务所名声大振,而且成为一个在当时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都在美国处于领先规模的事务所。
  和许多其他建筑师相比,贝聿铭更加注意纯化建筑物的体型,尽可能去掉那些中间的、过渡的、几何特性不是非常肯定的组成部分,而保留下来的都具有鲜明的几何属性。因此,他的作品中,大多不设一般所谓的裙房,也极少有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连接体。这并非因为裙房和连接体不能具有鲜明的几何属性,而是因为省略这两个部分,主体必定更加突出,而且给结构构造带来极大的方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看到极其清晰的完全没有任何附加部分打断的几何轮廓。
  这种对于几何的偏好,应该和贝聿铭求学时代的老师格罗庇乌斯以及后来对于美国当代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密斯.凡德罗有关。除了作为建筑中基本的几何要素的矩形、方形和圆形。贝聿铭还突破性地大量使用了平行四边形、菱形和他偏爱的三角形。贝聿铭认为,基于三角形的建筑构成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习以为常的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感觉,其它非直角几何图形的运动大多可以解释为三角形构图的演变,再加上三角形在透视上的特殊属性,它完全可以被视为几何图形建筑构图中的“灵魂”。因为这种对于充满了理性色彩的几何图形的痴迷和大量成功的运用,贝聿铭的建筑也经常被人称为“沉默的几何。”
  


  


  


  在20世纪后半叶,与当时任何建筑师相比,贝聿铭完成的建筑作品名单无疑是属于最长之列,他所获得的奖赏和荣誉也足以令人称羡。从学生时代起,他就多次获奖,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有1979年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科学院大奖以及1983年的可视为建筑师至高荣誉的普利茨克奖。
  贝聿铭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一方面在于他优秀的建筑设计才华,另一方面在于他出色得体的外交手腕。贝聿铭常被人称为建筑界的外交家,这要得益于他少年时期所获得的儒家教育。贝聿铭坦言:“苏州的那段生活,影响了我日后对生活和待人接物的看法。与祖父共同的生活,让我学到了更多中国传统观念。而那个古老的世界使得我更敏于感受。在那里,人们以诚相待,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日常生活之首,我觉得这才是生活意义的所在。”贝聿铭已故的好友,中国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对他的为人和作品作了这样的评价:“择境殊择交,厌直不厌曲。”
  


  


  

其他文献
这是它在20个亚太区都会城市的房地产投资及发展趋势的最新排名。2008年是第一。    2008年12月9日,由城市土地学会(Urban Land Institute)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2009亚太区房地产市场最新趋势报告》提出,上海在亚太区最具房地产投资前景的五大城市中排名第五,去年上海的排名是第一。  上海作为最具投资前景的五大城市之一,其吸引力有所减弱,今年的排名较去年下滑。但是报告指出
期刊
财富海景发展论坛第一期如期举行。    12月6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财富海景发展论坛第一期“长三角经济及楼市发展“危”与“机”——上海、台北两地财经学者研讨会如期举行。  会上,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上海房产经济学会副会长印堃华指出:我们现在受影响的不光是海外来的金融危机,还有房地产有风险。供给不足稀缺,稀缺就应该增加供给,所以这一轮房价的上涨主要的问题是我们意向调节的结果。还有一个影响是很大的,
期刊
要做就做这个行业里的第一,而且和第二拉开距离,这种距离不是指量上的应该是质上的,永远赶不上的那种距离。    美国东部时间2007年8月8日,总部位于上海的易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EJ.NYSE)以18.12美元的开盘价成功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这是中国第一家房产经纪概念股海外上市,各大媒体在争相报道这次盛典时,其背后的故事也成了挖掘的重点。    易居中国能够成功上市的秘诀在哪?  除了易居
期刊
一份列举了22家跨国企业、40家国内大中型企业、  116家国内中小型企业的“大裁员第一波”企业名单,  正通过各大公司的企业邮箱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白领中传播。    最近,地产界的负面新闻很多,全是给“裁员”闹的。      “祸起”碧桂园    先是重庆碧桂园裁员门大“地震”,震出了一个小有名气的“范不跑”。此“范不跑”系四川籍工程师范绍祥,在重庆碧桂园工作期间被“莫名其妙、不明不白”地
期刊
创智坊2期雅筑创销售佳绩,卓越品质筑就无限发展潜力。    虽然受国内外宏观经济的影响,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浓郁,但部分优质房源仍颇受市场宠爱。位于五角场核心地段的唯一可售新盘-创智坊在11月中旬公开了其二期房源。开盘短短时间,热销逾7成,并一举跃居11月第3周上海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销售榜首和11月杨浦区销售冠军。    为何创智坊成为冷市热点?对于新开盘就如此受欢迎,瑞安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市务及销
期刊
金融危机下谁能幸免?代理企业谁最早翻身?  华燕是个候选人。因为它早早布了局——经纪金融。    12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8年12月23日起,我国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  掐指一算,此次降息距离上次重度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双率”不足一个月,而这也是央行自今年9月中旬
期刊
溢佳香的倒下,一方面是由于“富二代”参与地产赌局酿下祸根,另一方面则被民间借贷的高利息拽入深渊。      “溢佳香资金链出问题了。”  “溢佳香的老板娄寿敬和老板娘金花玉失踪了,讨债车队排了几十米。”  “溢佳香撑不住了,已经全面停产。”  ……  最近两个月,关于“溢佳香”的种种状况在坊间流传不息。  这里的“溢佳香”,指的就是浙江溢佳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这个有着12年经营历史、创出杭州市知
期刊
“创意家居”概念来到无锡    无锡家居创意设计园率先将“创意家居”的概念带到无锡,并付诸现实,这一举措不仅富含众多划时代的意义,更将带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创意家居产业革命。它在丰富长三角产业链的同时,更提升了无锡家居市场的整体价值。它是一座魔方建筑群,更是一个知识密集型、高整合性创意家居集群。  它位于锡沪路与广南路交汇处的东南侧,规划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8亿元,由无锡市崇安区直属企
期刊
“大专业市场群”集聚效应初显。    随着建筑面积达60多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专业商贸城——桐乡世贸中心的正式奠基,桐乡的“大专业市场群”建设再添新军。据悉,目前桐乡已聚集了包括桐乡世贸中心、桐乡鞋业皮革城、红星美凯龙家具城、四季汇家纺市场、濮院羊毛衫市场、崇福皮草大世界等多个专业市场,区域财富集聚效应明显。    桐乡世贸中心是在世界经济面临整合、国家出台40000亿投资计划、国务院提出着力把长江三
期刊
2008年,曼彻斯特被评选为英国最适宜设立总部及伦敦外最佳设立商业城市。    曼彻斯特贸易与文化组织的主要代表近日为推广英国西北地区再度访华。曼彻斯特对内招商引资机构——曼彻斯特投资发展署(MIDAS)在10月14日组织了一个由大曼彻斯特政府官员、投资专家以及文化代表共同参与的新闻发布会。在11日至18日间,该组织还与有意于在大曼彻斯特建立公司的中国企业举行一系列咨询和研讨会议。此次活动延续了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