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札文献:不经意中的好收藏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lotang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适手札拍出百万
  匡时拍卖公司老总董国强有一种很强烈的民国文人情结,2010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出现一幅胡适手札,书写着胡适名句:“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因为太合董国强当时的心境,他便不顾一切地想要这件东西。结果,短短二十几个字,不到两平方尺,5万港元起拍,被董国强一路追杀,终于以122万港元举到手。
  当时,所有的人都说买贵了,连董国强自己都说太贵,但得意之情也溢于言表。
  2013年中国嘉德春拍,一页鲁迅写的《中国古代小说史钩沉》,旁边有周作人的题识,结果被拍到了690万元,超过了古籍中的宋版书的天价。本来是一页没有署名的手稿散页,因为旁边周作人题识认为是鲁迅当年手稿,等于权威鉴定证书,又兼这位权威的特殊身份,等于是兄弟二人的墨迹集于一体,这是十分罕见的,因此市场马上给出了远比他们单个墨宝高得多的价格。
  名人信札价值应高于书法
  信札、尺牍、手稿之类,看上去毫不起眼,所谓故纸,很多人放在家里还嫌脏嫌发霉,如今,却成了拍场一宝,就是藏家对它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信札之类一向是放在书法拍卖当中的小东西,而书法,原先也是夹杂在书画专场当中的小门类,但是,信札的价值,甚至高于正规书法作品。
  以前大家认为,信札之类的东西,哪怕是名人的,它不是正式创作,没有什么艺术价值;而且,信札太小,毫不起眼,在家里又不能挂出来欣赏,欣赏价值也大打折扣。所以,信札的价格本来是比较低的。
  大约20年前,一页名人信札最多才几百元,到2000年,钱钟书先生的信札第一次上拍,两页才拍出4000多元。胡适的4页手书诗稿,2001年在中贸圣佳拍出11000元。如今,钱钟书的一页信札大约四五万元,胡适的信札至少两三万元一页。长期看,仍然很低。
  名人的书法作品,虽然是艺术创作,但经常会有比较大的量,而名人信札,每一页都是孤品;名人的书法,往往内容空泛,大多是录古代圣贤的名言名句,而信札里往往内容充实,没事一般不会写信;而且,信札往往记载着历史的真实,有史料的价值;很多名人的书法水平有限,他并不是书法家,写起书法作品来往往拘谨,而名人信札多为一气挥就,会流露出书者最真实的一面,因此,信札在某种意义上,比书法作品更可贵。
  故纸堆里找黄金
  正是看到了这样的价值,不少顶尖藏家会在故纸中寻找收藏的莫大乐趣。近代大藏家钱镜塘先生曾费心收藏了大量明代名人尺牍,后来集成为《明代名人书札》皇皇20册,共涉及400位明代名人,600多开。2002年,中国嘉德拍出990万元。放到今天,恐怕不是1个亿的问题。
  上海的名人墨迹大藏家王金声,以前是收藏近现代书画的,近20年才介入名人信札、墨迹的收藏,越收越喜欢。有时候买东西买到囊中羞涩时,不得已便把自己收藏的书画卖掉,虽然逃掉了不少大行情,但他从名人墨迹里得到了巨大的乐趣。
  比如,王金声收藏一件丰子恺绝笔,是丰子恺女儿在一部著作里认定的其父最后的书迹,书中录贺知章诗“少小离家老大回”,表达了对离别39年的故乡新貌的感慨。王金声还收藏着一件老舍的绝笔,是老舍先生于1966年5月4日致章士钊的一封信,信中赋诗一首,对章士钊年届耄耋,仍勤于咏诗著书颇多赞美,全诗基调乐观喜庆。而仅仅过了3个多月,老舍先生便自沉于北京太平湖。经著名学者陈子善先生考证认为,目前这就是老舍的绝笔了。而这封绝笔信,是王金声从章士钊后人处得到的。
  王金声透露他的收藏方法时说,他喜欢名人信札、墨迹,除了常规的拍卖和古董商之外,多是从名家后人处得来。很多名家后人在名家去世后,整理名家遗物时,往往对大量书信资料感到头痛,因为费时费力,还不像名家收藏的字画、文玩那么容易卖钱,所以,只要有人肯出钱要,乐得一股脑儿卖掉。买回来之后,就是王金声的天地了,从大量名人书信中寻找历史文化价值,这是多大的快乐啊。
  但是,现在,知道名人书信值钱的人开始多了,走这条路也难,更多的是需要在公开市场上寻找,这个时候,在拼藏家的眼力和学识之外,还要加上财力了。
  名人手迹常被当“垃圾”
  还有一类更加与藏界隔膜的藏品,是名人手稿。大量媒体、出版社搬家之际,往往会清出许多“垃圾”,这些“垃圾”里面,往往会有名人的亲笔信、签名本、作品手迹、文件资料等。以往媒体和出版社向名家约稿时,由于还没有电脑或者电脑不发达,他们往往手写在稿纸上,这些稿纸,现在就成了珍贵的手稿。大部头、优秀作品的手稿,或许会被单位珍藏起来,有些领导、名人的批示也会留在编辑部或者一些机构的办公室里,有心人收藏下来,就成了藏品。比如某次拍卖会上,就有一张康生批示的手迹,仅仅是在一张发黄的报纸上批了一句话,圈了两个错别字,如今却成了拍品。
  一位老编辑对笔者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在一家杂志社工作时,经常向几位画家约插图,画家们往往很随性地把插图画好了寄来,有些她就留在了手边,她记得一位当今的油画名家当年为她画插图,是随手画在一个信封背面的。
  还有位老艺术家,家里堆满东西,长年无人处理,变成了一堆“垃圾”,看着就令人皱眉。但如果细心整理,从中应该能理出一些老艺术家同文化界人士往来的书信、手稿和资料,其中应不乏名人信札,但老艺术家自己无力整理,家人也不关心这堆“垃圾”,外人即使认识到它们的潜在价值,但也不好开口,天长日久就变成了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赵庆伟的收破烂式淘宝
  北京有个叫赵庆伟的喜欢收藏,他收藏东西跟收破烂差不多,他买东西当时是以吨计算的。他的供货渠道是百多个民工,因为他们能给他及时的信息,哪里动迁了,哪里拆房了,哪个文化单位搬迁了。赵庆伟胆大手笔又大,对拉货来的人毫不吝啬,现金给得飞快。所以他后来就得了个“潘家园第二”的雅号。赵庆伟从垃圾堆里,搜出了大量名人手稿、连环画原稿、老照片、老拓本、笔记本、图书资料、电影拷贝等。他用5个库房、两个集装箱来收藏这些东西,他买东西不但靠手笔大,眼光高远,更有一份“赌”的魄力。   赵庆伟曾以1000元一箱的价钱,盲目地买了《文学评论》杂志社清理出的33个纸箱。结果,他在里面“挖出”了一摞冰心等名家的手稿。还有一次,赵庆伟从别人手上,以10万元的价格,买回8000公斤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的翻译稿。赵庆伟当时幻想,万一里头有傅雷手稿什么的呢?结果一看,翻译稿分量最多300斤,里头涉及到的人他没一个认识的。感觉上了大当的赵庆伟还不死心,细细翻找,发现其中有一叠手稿颜色很旧,名为《歌德传》,作者叫“高汝鸿”。回去一查,发现“高汝鸿”居然是郭沫若的笔名,再看《郭沫若全集》,真有这篇翻译。
  2004年赵庆伟得机会到少年儿童出版社处理库存,人家开价100万元,最终以60万元成交。赵庆伟开始判断,其中很可能有李可染之类的大家原稿,后来仔细翻找,也没找到什么知名画家。既然是“赌”,输赢就是寻常事。岂料6年后,这60万元东西里,仅一套《半夜鸡叫》原稿就拍得291万元。
  老出版物也会跑出黑马
  还有些民国时期的老出版物已经独立成为一个拍卖门类。民国时期的出版物一般发行量很小,其中一些美术图录,现在有着美术史上的史料价值,也是很多著名画家的著录实证,成为画家研究和拍卖收藏的重要资料。民国时期的杂志以及名家著作也会成为收藏品,由于作品名气大,发行量小,往往会有较好的大众收藏基础。这方面,一些旧书网已经比较成熟。
  中国收藏界里面,收藏群体最大的就是旧书、邮票、邮币卡一类,我们眼光往往注视在高端收藏人群,但其实,低端的收藏人群体量最大,市场也最扎实。比如毫不起眼的地铁卡、电话卡,一张才十多元,现在收藏市场里就缺这么低端的收藏品。
  回到出版物上来,一些老出版物、老照片,其实目前赝品很少,有些民国图书,只印了几百本,那不就是限量版吗?放到今天,说不定已经成了孤本。某些民国杂志,因为出版时间并不长,适合成套收藏,但今天,已经很少有成套的了,其中的价值不言而喻。
  如果再放大一点,建国以来的出版物也会成为一个收藏热点,比如“文革”时期的出版物、海报、宣传画等。一些上世纪80年代的出版物如印谱,如今也已经实现大幅度溢价,走上网上旧书店或拍场。80年代上海出版的《吴子健印谱》,当年售价3.2元,印数5000本,如今市场上卖到1000多元。
  业界人士回顾当年的印谱,特别是那些价钱贵的,摆在朵云轩店里,根本无人问津,长年蒙灰,如今,却登上了拍场。那些原打(印章直接盖在出版物上)的印谱,一般只打几十本,等于是超级限量版,当年也只有特别喜欢、还得有点闲钱的人才会咬咬牙下手;而那些海外懂得金石文化的人士,对他们来说,反正价钱不贵,80年代在内地买入的,如今都翻了上百倍。
  从今天看,那些印刷量极小,内容比较隽永、设计比较精美的图书、图录,也都有不经意的收藏价值。比如中国内地90年代的拍卖图录,尤其是那些早期著名专场的图录,现在连拍卖公司的库房里都找不着了,于是就有了很好的收藏价值;当代那些获选“最美图书”的出版物,以及一些发行量很小的设计师图书,只要设计特别精致,内容好,印量小,就有收藏价值。而这些藏品,现在还算不上藏品,未来能不能成为大家认可的收藏佳品,那就看你的眼光了。
  名家签名本也是好收藏
  还有名家签名本,也深受一些爱书人的喜欢。以前上海书店里,专门设柜卖名家签名本。有的旧书店里,翻翻旧书时,会翻到签名本,如果店主不知,那就赚了。有些跑出版的媒体记者,经常能有机会请名家签名,有些人专门在家里设了个专门的书柜放这些可能一辈子不会看一眼的书。可是一旦这位作者出名,手持签名本的满足感也够开心一阵的。前一阵莫言拿到诺贝尔文学奖,那些跑出版的记者闻讯第一件事,就是回家翻找有没有莫言签名本。
  收藏家王金声的收藏里有一件珍贵的鲁迅签名本,他说,鲁迅的信札外面根本找不到,要有,也会给国家机构买走。能收藏一本鲁迅的签名本就是幸运了。
  有些画展上,往往会有人找画家签名,我认为这真是一项有远见的工作。因为画册的印数往往比一般出版物少很多,有的只印不到1000本,而画家一旦签名,这本画册立马身价翻倍。要是这位画家日后江湖地位节节上升,甚至写进美术史,那么未来这本签名画册就更加珍贵了。如果是某个重要大展上,能集齐现场所有画家的签名,那等于是为艺术史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献。比如当年星星画展的一张海报或者一张签名合影;比如某位大师级艺术家喝酒时留下的一个签名空酒瓶;比如某次艺术活动上的一件名人签名T恤,等等。某家拍卖公司前两年还拍出了一本几十年前文代会的签到簿,这就是时间魅力。
  不经意的收藏是高境界
  不经意就成为收藏佳品,是收藏的一种较高境界。不经意,说明东西还不值钱,没什么人关注,而能成为收藏佳品,得能从中挖掘出文化、艺术、历史价值来。
  比如今年春拍中,连续出现孙中山在中山舰事件前后的档案上拍,这些档案也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文件,如果特别重要,国家早就归档了。但这几批出现的小档案里,包括当时孙中山的批条、手谕、命令、收据、印鉴等,对于研究中山舰事件以及研究孙中山很有学术价值。小档案包含小细节,而细节里,往往能看出真相。
  比如北京曾公开拍卖一批从日本回流的齐白石信札,里面有齐白石同这位著名日本商人当时交往、卖画的实录,他当时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从中能看到齐白石的真实性格。
  别人不当回事的时候,才是收藏的最好时机。如今在纸杂、文献、信札的拍卖专场中,还有不少类似不经意的藏品,如果眼光好,还能淘到宝贝。但前提是必须有耐心、学问和闲钱。
其他文献
根据笔者研究,老电影海报的集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随后传及世界各地。上世纪90年代,老电影海报开始在国外拍卖场频频亮相,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的加入,价格也一路飙升。特别是从1990年佳士得拍卖行在纽约第一次举办较大规模的专场拍卖以来,电影海报已经造就了1300万美元的拍卖市场总额,并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收藏门类。之后,世界两大著名拍卖行——苏富比和佳士得每年都会推出各个时期的经典海报,创造拍
期刊
古人云:“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身处喧嚣的闹市,还能做到清幽自得,是因为心境离闹市很远,心远地自偏。在上海长宁闹市区,就有一位“隐于市”的画者——范峤青。她家学渊源颇深,从小学画,成名于平面设计,最终于水墨丹青中找到精神归宿。她说:画匠技法娴熟,专事临摹;画师以图画为职业;画家以画扬名得益;而画者则用生命拥抱艺术,已将画画内化为生活方式与内容。  几年前,她生了一场大病。真是病来如山倒,迫使她
期刊
国家馆的设置,是威尼斯双年展区别于其他众多双年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自1895年威尼斯双年展创立以来,个体艺术家似乎就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艺术现状。在威尼斯双年展创办的头50年,参与国家不足20个,而在1950年之后,参与国家的数量开始迅速增长,自2011年场馆休整翻新之后,军械库扩大了容纳空间,能够为国家馆提供更多的空间。  对于各参与国家来说,参加双年展这一盛会无疑是重要的,不仅可获得关注,更是为了获
期刊
前些日子整理办公室书籍时,发现诸多印刷精良的拍卖图录我竟不及扫一眼便已然过期,细数不下百本,若作废品卖掉颇为可惜,留下又没时间看还占地,后来索性捐给了栗宪庭图书馆,才得以图个慰藉。  我自认不是怠惰之人,更何况拍卖于我是挣钱的营生。奈何近年的拍卖行胜于雨后春笋,稍不留意便能冒出数十上百家来,纵使赐我一目十行的火眼金睛,也实难博览群“录”。诸多好友因此打趣说,若把每年收到的图录卖作废品,估计也够个人
期刊
李山实在很不像一个著名当代艺术家。  他没有正儿八经的大型工作室,也很少出现在画展、艺博会等大腕云集的开幕现场;他不太和收藏家、批评家搭讪,也不会品评红酒或摆弄茶具;他不懂运用媒体推广自己,更和时尚扯不上关系。  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他参与和见证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在创作和思潮上高歌猛进的十多年,也成为近十年当代艺术市场大起大落中一面稳定的旗帜。  他一辈子都在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在语言上的发展,尤其是在80年代中期,主要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影响。那个时候曾流行这么一句话,大意是说“我们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将西方一百年的现代主义风格统统过了一遍”。然而,中国的艺术家什么时候才能用自己的语言而不是西方的语汇进行表述呢?当时的艺术家很少考虑这个问题。  事实上,回顾80年代的发展,当代艺术主要形成了三个特点:一个是我们在接纳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
期刊
王雁南,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董事总裁,一位高贵典雅的成功女性,一位最懂嘉德甚至最能体现嘉德品质的代表人物。20年前的1993年,作为创始人之一,担任了嘉德拍卖的副总经理;三年后的1996年,王雁南开始担任总经理并继续带领中国嘉德走到今天,创下了中国嘉德的卓越品质和无数辉煌,但她却始终呈现出低调、亲和甚至略带神秘的气质。  王雁南其人  每每参加中国嘉德的预展和拍卖现场,都能从这位董事总裁身上
期刊
女人的情感世界特别丰富,触角敏锐,细腻柔美,具有诗性。女性的感觉往往大为超过男性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她们的思维也常可能在男性停止的地方开始延伸。正因为如此,所以女性艺术家有很多创作是男性艺术家不能企及的。  艺术与科学技术不同,在科学与技术领域,男人的思维比女性要有优越性,而在文学和艺术方面,我一直认为女性不比男人差。至少是各有所长。  周国平说过在人类一切事业中,情感都是原动力,而理智则有时是
期刊
毫无疑问,全球艺术圈的关注眼光,在今年5月底,曾重重地投向了亚洲金融重镇香港。  香港艺博会(Art HK)被瑞士巴塞尔艺博会收购之后,今年首度以“香港巴塞尔艺博会”(Art Basel Hong Kong)的全新形象亮相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本次香港巴塞尔共有来自全球35个国家及地区的245家画廊参与,其中48家画廊为首次参展。在为期5天的展出时间里,艺博会迎来了6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一个
期刊
京都真是个迷人的地方,令人百看不厌。  6月初,在明明杰夫的周围画廊,意外邂逅京都艺术家谷内薰的陶瓷作品展出,顿感眼睛一亮,于是给了我再去一次京都的理由。  这是我第三次京都之旅。第一次跟团旅行,雨中匆匆参观了京都的金阁寺、岚山和平安神宫,没有停歇就离开了。 第二次算是半自由行,特意借宿京都古色古香的民居,清水寺、银阁寺等处转了一圈,还走了附近有名的哲学小道。意外发现了白沙村庄,一处典型的日式美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