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构建国家形象的启示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y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由于我国大力倡导文化交流、文明对话等外交活动。使得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成为了热点话题,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电视媒体领域内对自己的国家进行宣传,由此可见各国对国家形象的重视。“任何社会中的大众传媒都未曾停止过制造她的国家话语”。一个国家的形象如同一个品牌的广告,要在国际上保持大国形象,就必须要有良好的声誉。而电视纪录片则是宣传国家形象的最好媒介,它取材真实,有很强的权威性,能够客观的展现出国家的真实样貌。本文以中国优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为例,浅谈电视纪录片与国家形象的构建。
  一、电视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建构
  (一)电视纪录片是国家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
  电视纪录片是纪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纪录现实社会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运用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新闻题材,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运用新闻镜头,客观真实地纪录社会生活,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电视纪录片作为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主力军,在我国的文化传媒领域有着显著的地位,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考究的表达方式,体现着国家在某个时期的历史和时代特征,有着非常高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是国家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
  纪录片在大众传媒中有着强大的传播力,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电视纪录片所选取的素材来自真实的生活,并且不仅仅是对信息的传递,更是对状态的提炼与刻画,因此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如果想要比较全面地体察一个国家的国情,了解一个国家的国民,通过纪录片是一种最有效、最深入的方式。”由此可知,电视纪录片对我国国家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尤为重要的,其影响也是深刻的。
  (二)电视纪录片是大国形象确立与定位的重要因素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家形象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从多个方面体现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深受各国政府的重视。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的崛起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崛起大国,如何确立国际地位,塑造有担当的大国形象是尤为重要的。在国际社会中,中国的国家形象长期受到西方国家的诋毁,制造出与中国形象本身不符的“中国威胁论”等负面形象。因此,中国要树立国家形象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原有的被歪曲的形象。当下,中国提出“和平崛起”和“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的对外交流宗旨。于此同时,必须加大力度对外传播新形象,发挥传媒的力量,自己塑造正确的、有感染力的中国国家形象。
  电视纪录片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倡导人文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大国形象确立与定位的重要因素,同时更是宣传国家形象的最好媒介。国家形象的确立还要通过一些国际活动来证明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用良好的合作经历诚恳的合作态度,不卑不亢地树立在世界之林。既要保持自身的原则,同时也保持和各个国家的友好关系,加强对外的文化交流,塑造新的中国形象。争取在国际上树立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和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
  (三)电视纪录片是国家的政治文化背景的重要体现
  电视纪录片从1958年北京台播出的《英雄的信阳人民》起始,受国家政治文化背景的影响,其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政治化电视纪录片阶段(1958~1977)这一时期的纪录片有着浓重的政治色彩,当时正逢大跃进时期,其说教性十分严重。纪录片的创作仅靠着当时人们的革命热情,其种类也很单一,主要以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为主,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纪录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外事活动。受国内政治环境影响这一时期的纪录片有着浓厚的政治气息。对国家形象的表达很片面,文化传播也仅限于政治。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思想为纪录片迎来了第二阶段——人文化电视纪录片阶段(1977~1992)这一时期的纪录片摒弃了说教式的纪录模式,更加注重于纪实性的创作风格,电视同期声也成为了纪录片的中心。创作人员也有了自己的思想,从政治转向了人文方向。选题的种类也变得丰富多彩。人文大众气息浓重,出现了多样纪录片共存的局面。“该阶段的这些行为,基本上表现为一种群体的共同行为。”由于拍摄的设备和技术更新与进止’纪录片的真实性和纪实语言更加突出。在国家形象的表达方式上更加的多元化。
  而到了90年代,纪录片进入了第三阶段——平民化纪录片阶段(1992~1998)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聚焦于普通的大众百姓,种类更是丰富多彩。大多数创作者注重平民化,小人物的生活出现在纪录片里,所拍摄的事件更加真实。同时,设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纪录片对事件、人物的真实状态拍摄更加细致。并受到国外纪录片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多以小人物、平民视角来反映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在国家形象的树立方面显得更加百姓化、具体化。
  纪录片第四阶段为社会化电视纪录片(1998年至今),随着中国化趋向国际化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可谓是“展现人物精神世界的崇高美”,无论是创作的主题、内容、风格还是类型、样式,都呈现为多元化发展。同时,DV的出现让纪录片走向了大众化。纪录片的创作更加有话语权,创作空间更是百花齐放。在这样的环境下,纪录片对国家文化的传播以及在国家形象构建上更加的多方位,立体化。
  电视纪录片“真实地纪录现实生活,时间的、历史的沉淀,原汁原味的作品”。它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同时纪录片的逐渐成熟也反映出我国在传媒领域的进步,纪录片的多元化也是我国政治文化多元化的体现。
  二、《舌尖上的中国2》对国家形象的体现
  (一)美食背后的文化传承
  《舌尖上的中国2》于2014年4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是一部以美食类为主的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多个角度,见识中国各地的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的特有文化。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良制作和源远流长。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带来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特有的东方价值观等;以美食体现人情,以人情传承文明。   《舌尖上的中国2》之所以不同于以往的美食纪录片,原因是它的关注点不在于烹饪、品评等单一的室内制作。而是一种自然的回归,更多的画面是在大自然中对每种食物的采摘、捕捞、加工和保留。“决定观众喜爱程度的因素是观众往往关注自己身边的、与自己有关系的事。”中国有一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无论是山西饸饹、铁锅炖鱼、贴饼子、陕北的拉面、天津煎饼果子抑或湘乡咸鸭蛋,这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和经验积累的结晶。每一个香味扑鼻的美食背后都洋溢着淳朴的气息。在片子当中,那些辛勤劳作的人们才是撑起这个国度的支点。他们用朴素、自然、恭敬的态度对待食物,更是对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习俗的尊敬。这便是《舌尖上的中国2》的魅力所在。深入美食背后,看到的是文化的传承。
  它通过中华美食进而很自然地展述到了中国人关于饮食的各种风俗,不同地域的美食,不同样式的食材、不同种类的做法、不同滋味的品尝。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传统价值观、中国的民族文化、民俗风土人情等各种元素,都通过美食背后的故事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以美食为基点,通过美食背后的文化,以独特的视角来展示中国的另一面。
  (二)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如何证明一个国家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个民族共同体的智慧便是最好的例证。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无论是在文化、建筑、饮食、服饰上都无不彰显着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舌尖上的中国2》一共有7集,每一集都会有一个不同的主题,每一集主线都是通过不同地域之间,相同饮食文化的碎片式的剪辑方式来完成的。每一集的主角都是天南地北的普通百姓,如第一集《脚步》中西藏的兄弟俩中,哥哥采摘的蜂蜜;第二集《心传》里陕西的张世新和老婆做的挂面;第三集《时节》中东北的张广才岭和媳妇做的香喷喷的特锅炖鱼。每一个美食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故事,那里承载着家庭的温馨与幸福,流露出的是浓浓的人情。
  《舌尖上的中国2》以美食为传播媒介,通过对美食细腻、质朴的描述以及对人与食材之间的微妙关系的理解,传达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在片中我们能感觉到朴实的中国人用他们积攒下来的经验对每一种食材充满美感的制作,每一个都做得心应手,顺其自然。正是因为片中对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的折射,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这使每个观众都可以在这些最民生、最贴近生活当中感受到美食所散发出来说诱惑,它打开了每个观众的味蕾,并从中读到了那些最普通劳动人们的微笑,那些朴实老百姓安居乐业的自足等等,这都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
  (三)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
  对于久居都市的人们来说,自然已经离我们很远了,除了少数不多的绿化带和一些森林公园,大多数人几乎看不到纯自然的森林、山川、湖泊等等。《舌尖上的中国2》便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不用出家门就可以感受外面世界的窗口,那些特有的少数民族美食文化、民族仪式都为观众提供了一场独特的视觉和味觉盛宴,对于长期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来说,这无疑是一次精神乃至灵魂的洗涤。
  在第一集《脚步》中,谭光树是一名以养蜂为职业的普通人,在每年的清明的时候,他与妻子就踏上了追逐花期之路,这一追就是20多年,几十万公里。蜜蜂、槐花、风雨、妻子,在路上他们还带着路菜,自己的家乡菜,老谭跟自己的妻子完全的与大自然融合起来。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和谐相处,是我们食材来源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们不禁对大自然的馈赠人类美食而感激,同时我们更加感动于长久以来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从自然开始从自然结束,正是这样的相处方式,才使我们华夏民族生生不息。
  三、《舌尖上的中国2》与国家形象的塑造
  (一)东方价值观及信仰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儒家学说告诉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君子和而不同),道家学说教会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墨家学说讲述了国与国的和谐相处(兼爱,非攻,尚贤)。毋庸置疑,这些传统的、特有的中国文化,沉淀出了中国人几千年生存相处之道。
  “电视给人最大的乐趣,大概就是看到了真实的生活世界”。在《舌尖上的中国2》中,对美食的赞美是别致的,食物不再是由美女从华丽的后厨端到高档的包厢内由一些“美其名曰”的食客品尝,而是在最为普通的劳动者的自家厨房里烹制的家乡菜,虽然不是那么琳琅满目但每道菜里都包含着掌厨人自己对食物的理解与热情,也许这不是最美味的,但一定是最真诚的。这或许就是东方人固有的价值观:自然、朴实、投入、恭敬。人的一生最基本的欲求无外乎“饮食男女”,能把饮食这个最基本的生活诉求演变成一种让人叹服的饮食文化,把嗅觉和味觉延伸到对生活的执念与态度,这就是中国人的东方价值观。
  很多外国人认为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印度人信仰佛教,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然而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了几千年的中国人,信仰的是什么呢?我想《舌尖上的中国2》给了我们答案。在中国劳动人民是社会的基石,13亿的人口大国需要靠自然、土地来养活。即便当今工业社会是如何的发达,但中国社会是离不开土地的,离不开朴实的农民,离不开最原始的生存方式。土地是中国劳动人们的信仰,他们最简单的愿望便是努力劳作有一个好的收成,让家里人能够平安幸福。但也正是这样一个个普通而又真挚的愿望撑起了中国社会的脊梁。
  (二)中国仪式与人文符号
  在中国有很多的仪式存在,如烧荒开地、开渠引流、捕猎杀生等等。这并不是盲目地迷信。而是在人们改造自然时对它的感激与敬畏。自然是值得尊敬的,它满足于人类的任何索取,同时人类也应该懂得取之有度才能用之不竭的道理。《舌尖上的中国2》在每一种食材、每一个制作工艺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仪式,彰显着中国的人文符号。同时,再通过描绘人与食物的故事,展示着这片土地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好。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同样不同地域也孕育出了不同的历史文化,这便是《舌尖上的中国2》所要表达的,通过食物的故事来表达中国人的百味人生,在这里我们总是能找到心灵的共鸣,比如那一抹熟悉的家乡味道,饭桌上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晚宴,这些都是很有“味道”的回忆。在中国“味”字是充满着无限可能的,它取自饮食,又超越饮食。也就是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味”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舌尖和鼻子,还有中国人的心意。
  纪录的是饮食,折射出的是人心。无论是刚出土的春笋、吊挂起来的火腿、冒着热气的黄馍馍,都让人看得热泪盈眶,多么可爱的中国,多么可爱的中国人!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后都洋溢着朴实的气息。这正是片子所要表达的真谛。片子结尾的旁白说得好:“无论是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这就是中国人伟大的智慧。如果苦难是上苍授予的磨难,那么收获是便自然的馈赠。
  结语
  传承民族文化首先要有民族意识,《舌尖上的中国2》展现的便是我们民族独特的美食文化,它的播出让世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了中国,更深远的影响了世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今天,我们更要做到对民族文化的自我完善和发扬,既要融入世界又要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继承和发展的。
  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的意义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就必须采取新的策略:确立对外传播工作的新思维;发挥传媒自塑作用;加强文化对国家形象的柔性塑造;利用国际性媒介事件塑造国家形象等。”显然电视纪录片已经成为宣扬中国文化、传播中华传统、筑建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
其他文献
虽然在世界动画史上成人动画的出现较早,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的《可怜的比埃洛》其实就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动画。它以“爱情”为题材,讲述的是3个成年人之间三角恋爱的故事。以迪斯尼为代表的成人动画产业也早在上个世纪就步入了黄金期。但国产动画由于受到苏联动画的影响,一直在“低幼”的定位上徘徊。尽管早期的《山水情》《三个和尚》等早期国产动画都具有浓浓的成人味,但国产动画的整体发展还是以“服务儿童”为主
电影植入广告是指将产品或品牌以电影情节为载体,将宣传品牌和电影融合在一起的广告形式,它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形象或者服务产品,通过电影影像表现出来,从而以不知不觉的方式将产品、品牌传递给观众,对产品、品牌起到宣传推广的作用,最终达到营销的目的。  2017年6月23日《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正式登上银幕,凭借极强的号召力,零点场就拿下4175万元的票房。在影片在带来精彩视听震撼的同时,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范畴,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及其研究领域,时间得到了充足关注,人们总是将世界置于时间的纵轴中历时性地勘察、探讨事物的发生、发展及最终走向。而空间则长期处于遮蔽状态,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列斐伏尔、福柯等开始对空间展开新的范式思考并创造了影响巨大的空间理论。空间理论认为空间不应该是“静止的、固定的”,不应该是“事物的堆积”“承载包裹的容器”,它应该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的、辩
改编于华裔女作家严歌苓同名小说的电影《芳华》,因为导演冯小刚的巨大号召力以及特定的历史内容和时代徽记,使该片产生了广泛的艺术影响,并成为2017年国产电影的重要事象。纵观电影《芳华》的叙事设置,创作者用文工团的故事将青春叙事、历史叙事、英雄叙事等叙事形态联结起来,把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融汇为形式和内容的多元集合,形成复杂多重的叙事装置,开启了青春、革命、时代等元素相互融合的艺术创制与审美形态,让影片
从电影诞生以来,喜剧片类型的电影就是为了逗人发笑,让人开心。也因为喜剧电影的结局一般都是美好的、大团圆的,所以一直以来都是很受欢迎的一类影片。一位法国著名喜剧作家曾经说过这样说:“喜剧就是一种以愉快地表达方式来纠正人们缺点的工具。”因此,在一部优秀的喜剧电影当中,当然也少不了强大的艺术吸引力。它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来表达一些充满人性和人情的观点,是一种幽默和崇高相结合的艺术形态,就像卓别林大师的黑白无
[摘要] 《亲密敌人》是徐静蕾继《杜拉拉升职记》之后的又一职场情感大戏。剧组不仅在香港、成都、伦敦等多地拍摄外景,更成为首个被允许在大英博物馆拍摄的中国剧组。影片以投资银行协助收购稀有矿业为背景,全景展现了以女主人公艾米为代表的现代职场女性在面临如何平衡事业与爱情时的迷失与回归。同时,影片亦折射出了现代职场女性渴望被尊重、渴望被肯定以及渴望被重视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亲密敌人》 现代职场
2017年1月20日,由加拿大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的影片《降临》在国内上映。影片改编自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Ted Chiang,中文名:姜峯楠)的小说《你一生的故事》,导演维伦纽瓦凭借其独特的执导风格,带给观众一次异样的科幻体验。影片《降临》讲述了某天地球上突然出现了12个“蛋壳”状的不明飞行物,为尽快明确这些外星人七肢桶的来意,美国军方找到了语言学家路易斯(艾米·亚当斯饰演)和物理学家伊恩
香港电影在中国电影观众的记忆之中,总带着流光般逝去的美好与温暖余韵。在这之中,警匪片向来是香港电影题材的常青树,诸如《无间道》《喋血双雄》等更是记忆中挥抹不去的经典之作。笔者认为,这类以香港特定的时代为背景,以港式枪战而闻名的作品,足以成为香港电影的典型代表。然则,随着历史的变迁,电影中那熟悉的香港却逐渐远离了,这多少有点像曾经英俊的少年郎终究成了遭遇中年危机的大叔,既感到无奈又只好接受。从这个角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 ethakul,下称“阿彼察邦”)是泰国著名导演,1970年出生于泰国曼谷,并于2010年凭借《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电影自诞生伊始,就与各种交通工具有着“不解之缘”,电影史上最早的几部电影中就出现了火车,比如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著名的《火车进站》(1895)和乔治·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1902)。而之
[摘要]动画形态构成是动画专业的基础课,涵盖传统设计学科三大构成的内容,又针对动画领域的学习特点,强调三维空间性和时间性。传统设计领域中的三大构成所研究的点、线、面、空间也是动画形态构成的研究课题,但是在动画领域学习构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于动画形象、空间布局、时间流向的控制。  [关键词]动画形态 元素 构成法则时间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