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包括技术、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在内的高度复杂的结构转型,因而迫切需要重构管理这一转型的全球治理制度。本文认为,重构全球治理的关键在于全球深度治理。全球深度治理关乎全球正义分配这一核心命题,更关乎解决跨国问题和化解跨国危机的一体化式的合作机制,因而需要设置新的议程并营建新的机制。
关键词:国际组织;全球治理;多维模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全球一体化广度与深度的拓展,各个国家及国际组织之间的联系日趋加强、关系愈发紧密。
一、全球治理兴起背景
理论背景:学术界中,最早提出全球治理概的学者是詹姆斯·罗西瑙,其所著《没有政府的治理》一书,详细阐述了全球治理兴起的背景、作用及意义。罗西瑙拜托了传统政治国际关系思维模式,第一次将“全球治理”作为一个独立重要概念提出来,其主要考察对象也设定为全球治理的权威领域。
时代背景:全球治理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在全球问题的应对过程中应运而生。全球问题肇始于20世纪中期。二战以后,发展成为时势主题。由于新技术革命的推波助澜,全球经济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出现了20年的黄金时期。但是,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考量经济发展量的增长,以经济总量为单一衡定指标,难以避免的忽忽略了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的平衡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考察,致使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恐怖主义、粮食问题、移民问题、疾病传播等非传统型问题接踵而至。基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需要,美苏两国分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这些问题的扩散。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两大阵营矛盾的缓和,尤其是在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国际政治学科相关理论受到严峻挑战,涉指传统安全问题的“高级政治”与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级政治”的开始出现关系暧昧、界限模糊、相互影响的现象。
二、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作用表现
国际组织在以全球社会为主要关照对象、解决全球性问题、促进人类社会的“善治”的过程,体现在三个不同的方卖。
国家主体层面上,国际组织能够为国家提供一定的帮助。一是,重新界定国家利益,帮助国家知道并达成它们的目的及利益诉求。国家有时对全球性问题附加的潜在威胁并不能作出准确客观的判断及有效防治。国际组织的专业性及丰富的相关经验恰能夠弥补这一不足,能够在国家主体在应对全球问题过程中扮演教导、传授的角色,使国家对全球性问题有一个清晰客观的认识,进一步作出反应。二是,为国家提供信息服务功能。国际组织基于组织机制设置特点,较之一般国家能够更广泛的收集信息,进一步在全球层面为国家提供共享的信息,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条件。三是,有助于形成国家之间的合作习惯,使各国际组织变得习惯于一起合作。
国际体系层面上,国际组织直接参与国际问题防治。一是,促使全球性问题进入全球议程。日益全球化的社会中,全球性问题的出现日益导致了国家间问题上的相互依赖。二是,信息收集、分析、提供功能。全球问题的应对首先面临着相关问题信息的收集,国际组织可以在全球性危机爆发之中、之后利用有限的人力收集信息,并能组织大批该领域的专家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进而提出一份详实的工作报告及问题的应对措施。三是,原则、规范的制定与传播功能。全球问题治理并非一蹴而就,国家有时出于“私利”采取欺骗的行为会影响到治理的实效。通过国际组织制定的一些原则、规则,能够规范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不协调。
全球公民社会层面上,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球公民社会在推动全球性问题解决中的地位,并进而能够促进“共同合作”管理国际公共事务。全球公民社会尽管还只是一个理论上、探讨上的概念,但全球公民社会在推动全球问题治理进程中发挥着特有功效,作为“全球公民社会最集中的精神体现”的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日渐显现。
三、国际组织参与全球问题治理的多维模式
国际组织具备了推动全球问题治理的功能,但它如何发挥作用成为考察国际组织功能不可忽视的问题。传统意义上治理主要是以主权国家为主的治理,如今伴随着全球相互依赖进程中当代全球经济和国际社会的变革,这一治理模式逐渐发生变化。目前,全球问题治理的立体网络是这一变化的直接后果。大致包含“三大治理维度、一个整体型治理”,即:“全球领域各非国家行为主体之间互动的治理模式”、“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治理模式、国家“私人部门--公私合营部门--公共部门协作”的治理模式,以及“以上三种治理模式联动的整体型”的治理模式。
第一维度:“全球领域各非国家行为主体之间互动”治理模式。主要指的是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互动,但并非不相关的组织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相似问题领域的国际组织往往能够基于可能要解决的问题而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第二维度:“区域国家间合作”治理模式。由于全球问题的全球性、公共性、渗透性、关联性使其解决并不能仅依赖于国家行为体的“单边行动”和脱离国家行为体的非国家行为体的“全球行为”;同时大多数国家认识到政府之间的共同谅解比较容易在区域层次取得,使国家更加强调问题的区域合作治理,区域内国家之间合作成为必要。
第三维度:国家“私人部门--公私合营部门--公共部门”协作的治理模式。全球问题解决的方案--无论是全球安排还是区域安排仍需落实到国内公共事务管理层面。在全球问题治理达成共识之后,治理的具体方案、措施仍需国家执行。国内不同部门--“私人部门、公私合营部门与公共部门”落实具体方案、项目通过极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从而达到对全球问题的控制与管理。如欧盟针对希腊危机提出的解决方案,仍是希腊政府和其他私人部门及公司合营部门的共同协力促进希腊度过危机。
参考文献
[1] 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 刘宏松.《国际防扩散非正式机制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3] 赵可金.《全球公民社会与民族国家》,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4] [美]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1919--1939年的世界经济萧条》,宋承先、洪文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5] [美] 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6] [美] 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斗争》,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 [美] 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
孙哲(1991—),男,汉族,山东聊城人,法学硕士,单位:山东聊城大学政管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研究方向:大国政治与外交。
(作者单位:山东聊城大学)
关键词:国际组织;全球治理;多维模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全球一体化广度与深度的拓展,各个国家及国际组织之间的联系日趋加强、关系愈发紧密。
一、全球治理兴起背景
理论背景:学术界中,最早提出全球治理概的学者是詹姆斯·罗西瑙,其所著《没有政府的治理》一书,详细阐述了全球治理兴起的背景、作用及意义。罗西瑙拜托了传统政治国际关系思维模式,第一次将“全球治理”作为一个独立重要概念提出来,其主要考察对象也设定为全球治理的权威领域。
时代背景:全球治理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在全球问题的应对过程中应运而生。全球问题肇始于20世纪中期。二战以后,发展成为时势主题。由于新技术革命的推波助澜,全球经济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出现了20年的黄金时期。但是,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考量经济发展量的增长,以经济总量为单一衡定指标,难以避免的忽忽略了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的平衡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考察,致使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恐怖主义、粮食问题、移民问题、疾病传播等非传统型问题接踵而至。基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需要,美苏两国分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这些问题的扩散。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两大阵营矛盾的缓和,尤其是在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国际政治学科相关理论受到严峻挑战,涉指传统安全问题的“高级政治”与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级政治”的开始出现关系暧昧、界限模糊、相互影响的现象。
二、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作用表现
国际组织在以全球社会为主要关照对象、解决全球性问题、促进人类社会的“善治”的过程,体现在三个不同的方卖。
国家主体层面上,国际组织能够为国家提供一定的帮助。一是,重新界定国家利益,帮助国家知道并达成它们的目的及利益诉求。国家有时对全球性问题附加的潜在威胁并不能作出准确客观的判断及有效防治。国际组织的专业性及丰富的相关经验恰能夠弥补这一不足,能够在国家主体在应对全球问题过程中扮演教导、传授的角色,使国家对全球性问题有一个清晰客观的认识,进一步作出反应。二是,为国家提供信息服务功能。国际组织基于组织机制设置特点,较之一般国家能够更广泛的收集信息,进一步在全球层面为国家提供共享的信息,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条件。三是,有助于形成国家之间的合作习惯,使各国际组织变得习惯于一起合作。
国际体系层面上,国际组织直接参与国际问题防治。一是,促使全球性问题进入全球议程。日益全球化的社会中,全球性问题的出现日益导致了国家间问题上的相互依赖。二是,信息收集、分析、提供功能。全球问题的应对首先面临着相关问题信息的收集,国际组织可以在全球性危机爆发之中、之后利用有限的人力收集信息,并能组织大批该领域的专家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进而提出一份详实的工作报告及问题的应对措施。三是,原则、规范的制定与传播功能。全球问题治理并非一蹴而就,国家有时出于“私利”采取欺骗的行为会影响到治理的实效。通过国际组织制定的一些原则、规则,能够规范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不协调。
全球公民社会层面上,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球公民社会在推动全球性问题解决中的地位,并进而能够促进“共同合作”管理国际公共事务。全球公民社会尽管还只是一个理论上、探讨上的概念,但全球公民社会在推动全球问题治理进程中发挥着特有功效,作为“全球公民社会最集中的精神体现”的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日渐显现。
三、国际组织参与全球问题治理的多维模式
国际组织具备了推动全球问题治理的功能,但它如何发挥作用成为考察国际组织功能不可忽视的问题。传统意义上治理主要是以主权国家为主的治理,如今伴随着全球相互依赖进程中当代全球经济和国际社会的变革,这一治理模式逐渐发生变化。目前,全球问题治理的立体网络是这一变化的直接后果。大致包含“三大治理维度、一个整体型治理”,即:“全球领域各非国家行为主体之间互动的治理模式”、“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治理模式、国家“私人部门--公私合营部门--公共部门协作”的治理模式,以及“以上三种治理模式联动的整体型”的治理模式。
第一维度:“全球领域各非国家行为主体之间互动”治理模式。主要指的是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互动,但并非不相关的组织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相似问题领域的国际组织往往能够基于可能要解决的问题而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第二维度:“区域国家间合作”治理模式。由于全球问题的全球性、公共性、渗透性、关联性使其解决并不能仅依赖于国家行为体的“单边行动”和脱离国家行为体的非国家行为体的“全球行为”;同时大多数国家认识到政府之间的共同谅解比较容易在区域层次取得,使国家更加强调问题的区域合作治理,区域内国家之间合作成为必要。
第三维度:国家“私人部门--公私合营部门--公共部门”协作的治理模式。全球问题解决的方案--无论是全球安排还是区域安排仍需落实到国内公共事务管理层面。在全球问题治理达成共识之后,治理的具体方案、措施仍需国家执行。国内不同部门--“私人部门、公私合营部门与公共部门”落实具体方案、项目通过极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从而达到对全球问题的控制与管理。如欧盟针对希腊危机提出的解决方案,仍是希腊政府和其他私人部门及公司合营部门的共同协力促进希腊度过危机。
参考文献
[1] 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 刘宏松.《国际防扩散非正式机制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3] 赵可金.《全球公民社会与民族国家》,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4] [美]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1919--1939年的世界经济萧条》,宋承先、洪文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5] [美] 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6] [美] 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斗争》,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 [美] 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
孙哲(1991—),男,汉族,山东聊城人,法学硕士,单位:山东聊城大学政管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研究方向:大国政治与外交。
(作者单位:山东聊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