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公里的回家路

来源 :家庭之友·佳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uan0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焱华的老家在重庆市綦江区扶欢镇农村,他当过知青、下过乡。1986年,年仅27岁的他,被安排到重庆能源逢春煤矿(位于綦江石壕镇)上班,成为矿上供应科的一名普通工人。
  周一至周五,刘焱华都住在矿上,只有到周六下午两三点下班后才能回家。平时,家里的所有农活以及照顾老人的担子,都落在妻子一人身上,很是辛苦。为了照顾妻儿,刘焱华每个周末都赶回家一趟。
  煤矿离家比较远,要先从矿上坐车到达通镇,然后再辗转从赶水镇乘车才能到扶欢,然而,二十多年前受条件限制,矿上每天仅有一班早班车。由于时间赶不上,刘焱华根本无法坐车,而且一个月只有三十多元工资的他,也舍不得花钱去坐车。
  于是,每到周六下班后,煤矿负责轨道安全的工作人员常常能见到刘焱华的身影——一件绿色的衬衫、7分长裤,脚上永远是一双绿色的解放鞋,急速的步伐沿着铁路边前行。刘焱华要沿着煤矿23公里的铁路步行至赶水,然后从赶水火车站上公路,又步行约20公里回到扶欢。走上这么一趟,即使抄近路,刘焱华也要花上至少7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他有时还会小跑一段,累了就在路边短暂休息。
  每次回到家时,通常已经是深夜十一点多。第二天一大早,没怎么休息的他就起床干农活、照顾孩子,当天晚上八九点又从家里出发赶往煤矿,凌晨三点多到单位。
  因为大部分时间赶夜路,加上途中有很多处隧道,为了安全,他会提前准备一支火把,所谓火把就是路边摘的“瓜子杆”。
  这么多年,并不是每一次回家都那么顺利。有时下大雨,常常会发生山体滑坡的险情,公路边常有巨石滚下,幸运的是,刘焱华都化险为夷,平安无事。
  23公里铁路加上20公里马路,这是刘焱华每周从矿上走回家的路程。每周一个往返就有86公里,每月回家4次,总路程就达到344公里,一年算下来,这个距离变成了4128公里。
  4128公里,这在很多人看来遥远得无法完成的“工程”,就是刘焱华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他几乎每年都会穿坏3双解放鞋。直到2011年4月,刘焱华将妻子接到矿上,才结束了这样的“暴走”生活。
  刘焱华如此坚持二十余年,只为每周和家人团聚21小时,因为那里有太多牵挂。
其他文献
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已经纳入了所有小学的教学常规。但就农村小学而言,开设英语课程存在的困难依然很多,师资配备、教材教法、评价方法等诸多问题的解决尚需要一个过程。而
《说苑·政理》中记述:孔子与康子在如何施法治民的问题上有很大分歧。康子认为,治民当以孝道为本,并且要利用严肃的律令来管理百姓。孔子的看法则与之不同。他觉得统治者当
党支部是连队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党支部书记是抓支部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当前指导员队伍中存在的对自己肩负的双重职责认识不清,对需要党支部集体研究讨论的问题把握不准,召开
2015年7月9~10日,2015 Siemens仿真与试验技术大会在重庆举办,这是LMS用户大会更名为Siemens仿真与用户大会后的首次亮相,也是自2006年以来的第10届用户大会。来自Siemens PL
1927年4月11日晚,正在上海工人纠察队总指挥处驻地——商务印书馆俱乐部工作的周恩来,突然接到第二十六路军第二师师长斯烈送来的急信,请他到第二师师部商谈重要问题。当时上
和、和谐思想,在中国古代颇多论述。《说文解字》:“和,相应也。”意为声音相应和谐。音乐只有大小乐器发出的声音达到和谐,才能使人愉悦。所谓“故和声入于耳藏于心,心亿则乐”。
北京林业大学全面推进“红绿相映1+1”工程.搭建了举全校之力对口支持大学生“村官”的桥梁。该校在京郊农村挂职当村干部助理的65名大学生身后,有全校广大师生组成的坚强后盾。
期刊
一位小儿麻痹症患者,克服重重困难,锲而不舍,刻苦求学,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外语人才。当记者前来采访提到命运不济时,这位青年却说,他感谢命运的安排,要不是自己残疾,理应早早下田干活
借鉴传统文化“德教为先。修身为本”思想。有助于加深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思想道德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强调“德教为先,修身为本”。
教材分析《光电传感器》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第九课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熟悉机器人的基本知识(包括搭建、设计程序以及声音)之后,培养学生如何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