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族音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其音乐旋律和歌唱技巧,有着独特的民族特征,富有浓郁的地域民族风情,深受蒙古民族及其它兄弟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长调是伴随着草原游牧文明的诞生而传承至今的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长调艺术,对繁荣民族文化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世界非遗;长调民歌;保护
长调是伴随着草原游牧文明的诞生而传承至今的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长调艺术,对繁荣民族文化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一、文化土壤及基本情况
东乌珠穆沁旗(简称东乌旗)位于锡林郭勒盟东北部,东接通辽市和兴安盟,南邻锡林浩特市,西连阿巴嘎旗,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527.6公里,内蒙古第三大国际口岸——珠恩嘎达布其口岸位于旗境内。全旗辖5个镇、2个苏木,面积4.7万平方公里,人口7.07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边境牧业旗。旗政府所在地乌里雅斯太镇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美丽富饶的乌珠穆沁草原,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民族与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在全盟乃至全区拥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东乌旗牢牢把握建设民族文化强旗的重要宗旨,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凝聚各族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地区”、“全国军民共建文化长廊先进单位”、“中国最佳民族风情旅游目的地”、“中国蒙古族乌尔汀哆(长调)之乡和研究基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长调民歌之乡”、“全区旅游重点地区”、“全区首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基地”、“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长调民歌之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国家重点文化项目,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近年来,东乌旗按照党的关于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要求及国家、自治区、盟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安排部署,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整体推进,全面启动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工作,逐渐健全了一套长效的工作机制,培养了专业人员队伍,遵循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原则,围绕宣传、保护、传承、研究的重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开展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截至目前,有“长调”1项列入世界非遗名录,“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乌珠穆沁祝赞词(伊茹勒)”2项列入国家级名录, 11项列入自治区级名录,14项列入盟级名录;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11人、盟级非遗传承人27人。
二、乌珠穆沁长调的悠久历史
东乌旗是长调民歌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崇尚歌谣。东乌旗吸取、提炼了蒙古族民歌的精华部分,创作出很多优秀的民歌,涌现出斯仁旺杰、斯仁巴吉尔、斯仁、昭那斯图、莫德格、色日德等诸多歌唱家,逐步形成了旋律曲折、音域宽长、高亢动听的乌珠穆沁风格,成为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主流部分。“锡林郭勒长调民歌可谓是包括所有蒙古长调艺术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出自锡林郭勒籍歌唱家达瓦桑布学术论文《长调的演唱法》),而民歌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乌珠穆沁长调是锡林郭勒长调民歌的代表作品,是内蒙古自治区音乐舞台上最具特色的一个流派。这足以说明乌珠穆沁长调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中的重要地位。
在乌珠穆沁草原上,保留传唱的长调民歌最为丰富,演唱长调的著名歌手涌现最多,可以说乌珠穆沁草原上的人们都能演唱蒙古长调,从八岁的孩童到八十岁的老人都善于演唱蒙古长调。目前搜集到的乌珠穆沁长调民歌就有200余首,内容极为丰富,其中部分民歌至今依然广为传唱。
三、乌珠穆沁长调现状
长调保护工作重点是活态保护,根据长调自身特点和内在规律而实施的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活态保护和生产性保护等多种保护方式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保持长调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为前提,借助传承、生产、营销等手段,将长调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同时,创新传承方式,探索长调的校园传承保护模式,将长调编入教材,开展长调进校园活动。聘请传承人开班培训,传授技巧。组织开展推荐长调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活动。现已建立了3个长调传承户、1个传承基地。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长调保护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且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普查经费短缺、普查力度不够大、保护机构不健全、设备不齐全、人员不充足等问题。因此极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领导,将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相应的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协调机构或工作机制,确保长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二是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总体要求,争取保护经费能够逐年增长,为长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三是进一步加强长调保护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广泛的社会共识;四是对全旗普查的文字、图片、音像、实物资料,建立长调档案和数据库,及时进行成果编撰和后续保护,进一步挖掘、整理、改编和开发,完善艺术档案、传承人档案制作系列专题片,出版系列书籍。建立全旗资源目录清单,拟定保护规划,并分清轻重缓急,确定一批重点抢救项目和扶持项目;五是建立重要长调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补贴制度,建立传承经费保障机制。并有计划地开展以师带徒活动,在当地群众中物色新人,跟随老艺人学长调技艺。社会各界和苏木镇密切配合,民间艺人和社会热心人士通力协作,继而形成长调保护工作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纳·布和哈达、色·萨仁苏和编著.《乌珠穆沁长调叙事民歌研究》
[2]桑杰编著.《乌珠穆沁长调民歌》
[3]乌珠穆沁长调协会编著.《乌珠穆沁长调协会刊》
[4]纳·布和哈达、敖特根巴特尔编著.《乌珠穆沁民间故事歌集》
作者简介:
哈斯达来,男,蒙古族,1968年生人。2005年毕业于内蒙古党校,现任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文化馆馆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东乌珠穆沁旗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现为东乌珠穆沁旗民俗文化协会会长。
关键词:世界非遗;长调民歌;保护
长调是伴随着草原游牧文明的诞生而传承至今的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长调艺术,对繁荣民族文化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一、文化土壤及基本情况
东乌珠穆沁旗(简称东乌旗)位于锡林郭勒盟东北部,东接通辽市和兴安盟,南邻锡林浩特市,西连阿巴嘎旗,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527.6公里,内蒙古第三大国际口岸——珠恩嘎达布其口岸位于旗境内。全旗辖5个镇、2个苏木,面积4.7万平方公里,人口7.07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边境牧业旗。旗政府所在地乌里雅斯太镇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美丽富饶的乌珠穆沁草原,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民族与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在全盟乃至全区拥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东乌旗牢牢把握建设民族文化强旗的重要宗旨,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凝聚各族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地区”、“全国军民共建文化长廊先进单位”、“中国最佳民族风情旅游目的地”、“中国蒙古族乌尔汀哆(长调)之乡和研究基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长调民歌之乡”、“全区旅游重点地区”、“全区首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基地”、“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长调民歌之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国家重点文化项目,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近年来,东乌旗按照党的关于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要求及国家、自治区、盟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安排部署,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整体推进,全面启动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工作,逐渐健全了一套长效的工作机制,培养了专业人员队伍,遵循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原则,围绕宣传、保护、传承、研究的重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开展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截至目前,有“长调”1项列入世界非遗名录,“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乌珠穆沁祝赞词(伊茹勒)”2项列入国家级名录, 11项列入自治区级名录,14项列入盟级名录;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11人、盟级非遗传承人27人。
二、乌珠穆沁长调的悠久历史
东乌旗是长调民歌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崇尚歌谣。东乌旗吸取、提炼了蒙古族民歌的精华部分,创作出很多优秀的民歌,涌现出斯仁旺杰、斯仁巴吉尔、斯仁、昭那斯图、莫德格、色日德等诸多歌唱家,逐步形成了旋律曲折、音域宽长、高亢动听的乌珠穆沁风格,成为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主流部分。“锡林郭勒长调民歌可谓是包括所有蒙古长调艺术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出自锡林郭勒籍歌唱家达瓦桑布学术论文《长调的演唱法》),而民歌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乌珠穆沁长调是锡林郭勒长调民歌的代表作品,是内蒙古自治区音乐舞台上最具特色的一个流派。这足以说明乌珠穆沁长调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中的重要地位。
在乌珠穆沁草原上,保留传唱的长调民歌最为丰富,演唱长调的著名歌手涌现最多,可以说乌珠穆沁草原上的人们都能演唱蒙古长调,从八岁的孩童到八十岁的老人都善于演唱蒙古长调。目前搜集到的乌珠穆沁长调民歌就有200余首,内容极为丰富,其中部分民歌至今依然广为传唱。
三、乌珠穆沁长调现状
长调保护工作重点是活态保护,根据长调自身特点和内在规律而实施的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活态保护和生产性保护等多种保护方式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保持长调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为前提,借助传承、生产、营销等手段,将长调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同时,创新传承方式,探索长调的校园传承保护模式,将长调编入教材,开展长调进校园活动。聘请传承人开班培训,传授技巧。组织开展推荐长调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活动。现已建立了3个长调传承户、1个传承基地。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长调保护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且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普查经费短缺、普查力度不够大、保护机构不健全、设备不齐全、人员不充足等问题。因此极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领导,将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相应的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协调机构或工作机制,确保长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二是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总体要求,争取保护经费能够逐年增长,为长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三是进一步加强长调保护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广泛的社会共识;四是对全旗普查的文字、图片、音像、实物资料,建立长调档案和数据库,及时进行成果编撰和后续保护,进一步挖掘、整理、改编和开发,完善艺术档案、传承人档案制作系列专题片,出版系列书籍。建立全旗资源目录清单,拟定保护规划,并分清轻重缓急,确定一批重点抢救项目和扶持项目;五是建立重要长调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补贴制度,建立传承经费保障机制。并有计划地开展以师带徒活动,在当地群众中物色新人,跟随老艺人学长调技艺。社会各界和苏木镇密切配合,民间艺人和社会热心人士通力协作,继而形成长调保护工作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纳·布和哈达、色·萨仁苏和编著.《乌珠穆沁长调叙事民歌研究》
[2]桑杰编著.《乌珠穆沁长调民歌》
[3]乌珠穆沁长调协会编著.《乌珠穆沁长调协会刊》
[4]纳·布和哈达、敖特根巴特尔编著.《乌珠穆沁民间故事歌集》
作者简介:
哈斯达来,男,蒙古族,1968年生人。2005年毕业于内蒙古党校,现任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文化馆馆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东乌珠穆沁旗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现为东乌珠穆沁旗民俗文化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