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金千秋照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ohua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On June 5, 2019,"Shining Black Ink Throughout theAges Special Exhibition on Anhuistyle Ink" kicked offat Xuhui Art Museum.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exhibitionfocuses on "Anhui-style Ink" , applies thematic methodof profound interpretation, presents multimedia production,and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production craft ofAnhui-style Ink, the influence of ink mould carving on thegenres of Huizhou paintings at that time and the culturalnetwork formed by ink-makers and the literati in history.
  2019年6月5日,“乌金千秋照——徽墨专题展”在徐汇艺术馆拉开帷幕。该展览首次单独围绕“徽墨”展开研究,以深度解读的专题方式,结合丰富的多媒体制作,梳理徽墨发展的脉络、制作工艺、墨模雕刻对当时徽州绘画流派的影响,制墨家s同时代文人所形成的文化网络,来呈现徽墨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徽墨背后所蕴含的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内核及其在当下的传承,进而探讨回望历史、深究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如何进行自我文化定位的问题,以及这种回溯对于未来发展所形成的精神动力。
  墨,大概是現代中国人“最熟悉的陌生人”了。提到墨,我们就会听见汉简一册册被展开的历史回响,会看见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奕奕神采,会浮现历代书家挥毫纸上的遒劲铿锵,甚至能窥见文人书房的清雅别致。中国手工制墨已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自邢夷制墨、廷硅南迁,经历代文人甚至帝王倾注心血,至明清徽墨绽放异彩……墨,早已深深融人中华民族的血脉。可是,当今若不是资深的藏家,或者极讲究用墨的书家、画家,国人与墨之间似乎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难以触及、无从了解。
  任何一个历史物件都将面对这样的疑问——被记住,还是被遗忘?回答似乎不是一种选择,倒更像是愿望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无奈。被遗忘是因为我们的时代在飞速更新,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天翻地覆。但如果被记住,它们该以何种面貌、何种方式呈现呢?
  作为展览的创作者和文化的讲述者,徐汇艺术馆近年来一直在努力探索新的路径,希望向观众呈现一些饱满的、有温度有质感的、好看好玩好听好懂的“话题展览”。这些话题大家或许耳熟能详,但通过专题梳理、深入挖掘和有层次的展览表达,观众会进入一个超乎预期,广阔、鲜活而富有魅力的文化世界。徐汇艺术馆力求在深度解读的基础上,借助新技术和多媒体激活静态的古老文明,营造综合感官体验,加以充满感染力的现场导览,引领观众看见那些“耳熟能详”背后的文化脉络和精神传承。
  2019年,文化助力“长三角一体化”的工作计划把徽墨话题带到了案头。这样的话题正是徐汇艺术馆所期待的——厚重的历史积淀、完整的传承脉络和富有表现力的视觉材料。但是面对如此庞大的话题,如何讲好这个充满中国元素又总是带着不可言说和玄妙感的故事?主办方扎进墨书古籍去探寻思路,走入非遗传承的制墨车间去搜集感受,越是靠近,就越困惑:在用手指敲击代替纸笔摩擦的今天,讲述徽墨,到底是讲述那些被时间风化的古老物件,还是讲述一种几近消失的手工技艺?在文房展泛滥的今天,或许讲好这两件事就已属不易,但主办方还想继续追问:逝去的终将逝去,回溯过往,是要留下什么?除了那些文化标本,还有什么能够打动当下的观者,让展览传递的价值与他们的精神产生深刻联结?
  这些疑问,是在筹备展览的过程中不断被解开的。当读到“熬尽灯油沥尽胆,留取乌金千秋照”的诗句,当捧着古老墨模感受匠人的全情投入和极致巧思,当翻看明代墨谱惊叹方寸之墨
  包容天文地理,主办方的内心被强烈地撞击着——“徽墨”所留存的,何止是徽墨本身?分明是古人物善其用的器物观,是借物明理、道器不忘的价值追求,是我们今日享用的文明背后实实在在的力量。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蓝图中,我们追求的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价值!这,才是主办方想要通过展览传递给观者的。
  在这种强烈的感受下,怀着向古代制墨家和匠人致敬的情怀,如同打造一锭良墨一样虔诚打造展览的每个细节,主办方希望呈现的,是一种徜徉徽墨世界,观物、观史、更观心的别样体验。
  展览通过“一轴一图”(“一轴”即中国墨的极简时间史, “一图”即清代中期《皇朝一统舆地全图》)讲述了古代中国的制墨历史、历代墨产区的变迁,以及徽墨的成因及其不同流派的分布。然后借助各种墨书古籍从制墨原料、松烟墨和油烟墨制法的工艺流程、历代制墨名家、墨模雕刻等方面展现每一锭经典的墨背后不为人知的付出与艰辛。在松烟墨和油烟墨制法的部分,分别设计制作了轨道镜动画和水墨动画,让古籍上的静态资料活起来,使今天的观众更容易进入墨的神秘世界,在沉浸式观展的氛围中去感受古代匠人的极致追求。实物展品部分,通过种类丰富、造型各异的墨品及与之有关的墨模、墨单、墨票、墨匣、墨谱等展品,完整地展现方寸徽墨在鼎盛时期所达到的高度。同时,此次展览还特别借展了浙江省博物馆的黄宾虹晚年代表作《论天地人图》,通过黄宾虹的作品及其“五笔七墨法”理论,结合他在近代化进程中对中西方艺术的看法、为中国画创作做出的实践,充
  分展示墨最终在书画创作者手中所能呈现出的丰富艺术表现力。在展览的最后,通过两组多媒体互动装置,让观众在极其有限的展厅空间中,用虚拟的方式体验制墨过程,以及墨在视觉和听觉上的互动延伸。此外,主办方还给观众留下了开放性的话题——墨的书写曾在人类文明史上为中国留下辉煌的印记,今天的我们又将如何从墨的精华中获得前行的力量?今天的中国人和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国家的人一样,都穿T恤牛仔裤,都开车坐飞机,都在使用智能手机,我们的区别是什么?全球化进程中的我们又是谁?我们希望展览带给观众的,不只是关于古代文明的普及,更重要的是立足当下的提问和思考。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在行为上“回到过去”,而是必须立足当下,为前行之路汲取养分。“寂光内涵,神采坚持”“质坚如玉”“万载存真”……古人对墨品质的追求,正是华夏先民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百年的近代史,中国人在千难万险中练就了奋力奔跑的习惯,当我们快一点、再快一点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不止一次自问:持续前行的动力,是在更快的前方吗?不,这份动力的获得,恰恰是在我们身后,当我们回溯源头、深究传承的时候,才会找到自己文化基因中具有特殊频率的部分,从而更加清晰地看见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和独特性,进而从文化的血脉里迸发出更大的能量,更快、更好地奔向更远的未来。
其他文献
“西方建筑史”和“近现代美术资源保护与转化”两门上海美术学院的专业课以往由任课教师分别教授,在教学思路创新发展的讨论下,这两门课的任课教师采取了联合教学的新策略,将课程内容及学生合并在同一课堂中,通过交叉知识点和互动来完成整体教学。联合教学,在本文中是将两门针对大学内不同科系但具有较强联系性的课程以课内教学、课外实践和校外专家指导进行整合,并针对所涉及科系、年级的学生特质而开发的教学方式。联合教学
期刊
竹刻即竹雕,是指以竹子为艺术载体并在其上进行各种装饰图形或文字的雕刻。竹刻作为小众的、我国特有的艺术门类,具有传统手工艺特有的中国精神特征,竹刻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紧密相关。而“‘雅’与‘俗’既是深藏在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心底的最为稳定的价值尺度和审美标准,又是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和文学发展走向的两股巨大力量。”竹刻的传承与发展受此影响深远,它是一部“雅”、“俗”互动的传统手工艺史。
期刊
一、水墨山水写意绘画的实践  写意在中国绘画中,强调神似和写意者心胸精神的抒写表达,通过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借物抒情。“写意”作品在形态上往往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处在表现对象似与不似的状态。在表现语言上,具有简短、快速、不求工细而又淋漓尽致的特色。而卢伟孙在其青瓷山水作品中所表现的写意性语言,正是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写意要点融入自身山水主题作品的创作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卢伟孙就读于龙泉陶瓷技工
期刊
Every year, Crafts Council of the UK designs and organizesa large number of professional exhibitions and events to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raft industry in the UK andthe rest of the world. Among th
期刊
At 10:00 am on April 8,2019,Opening Ceremony of“Heart· Flow Exhibition Of Design Education in Practiceand Creative Arts” was held in Exhibition Hall 1 0fShanghai Academv of Fine Arts,Shanghai Universi
期刊
On April 2,2019, “Essence-Chi Wing Lo SoloExhibition” raised the curtain at China Design Museum ofChina Academy of Art.This exhibition focuses on Chi WingLo'S works in architecture,interior,utensil,fu
期刊
一、晚清中西交流下的萧山花边  手工业是晚清的支柱产业之一。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携花边技术进入中国,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生产手工艺品,客观上推动了西方花边技术与该区域原有的刺绣编织技术的结合,欧式花边(西方传入的各类花边统称“欧式花边”)的经营方式也推动了中国花边业的产业化进程。  19世纪后,随着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和西方蕾丝技术的引进,花边在19世纪中叶后被引入中国沿海港口以及附近的村庄,基于当地
期刊
创新和设计是中国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中国工艺品要在尊重传统基础上重视和发展设计,在新的时代下进行新思考。  新时代改变了工艺品设计方式,不仅注重设计表达,更需要从“工艺”转型为“创意”。它可以大胆借助和运用不同设计方式来运作,在限制中获取灵感,让工艺品嫁接上当下艺术的设计语言和美学思想,不断开发和升华具有现代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现代工艺品。  一、全脑思维,开拓创新  工艺品创意设计“创
期刊
Created by Professor Zhu Legeng for Hamutm Station ofBeijing Metro Lme 8,Numemus Horses Gallopmg Aheadis such a painting that witncsscs the perfeet combination ofthe traditional red and green color ce
期刊
相较于其他雕刻艺术,玉雕的特殊之处在于原材料的珍贵性,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受制于开采水平,玉石一直是稀缺物,为极少数人所拥有。此外,古人又十分看重玉石,赋予它种种文化、精神价值,可以说,在古人心中,玉石是有灵性的稀世珍宝。雕琢这样的宝物,需要慎之又慎,过度损耗玉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直到现在,玉雕也遵循着这样的价值理念。经验老道的玉雕师在构思设计的时候,首先都会考虑到玉材本身的价值,尽量减少对玉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