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让学生爱学文言文,是语文教师的责任。重视文言文基础训练,夯实学生文言基本功;把教师的串讲与学生的诵读结合起来,使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巧妙设计课堂问题,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言文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真切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加强拓展延伸阅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有效;基础;诵读;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3-041-1
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事实上,我们既要重视文言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教学,又要从文学、文化的层面拓展文言文教学的视野,从而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文言文基础训练,实实在在打好学生的文言基本功
文言文距离现实生活比较远,学生缺少学习的语言环境。大家都认为“文言文要字字落实”,这样才能让学生读懂文意。确实,文言字词要下功夫落实,但难字与常见字平均用力,每篇课文很多字词是重复讲授,学生就分不清轻重主次,毫无兴趣可言,最后导致什么内容都想掌握,而实际上什么内容也掌握不了。正确的做法是,教师串讲要张弛有度,突出重点。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梳理文言实词和虚词,把常用的字词用法、句式用法进行归纳,夯实学生的文言基本功,逐步引导学生养成在阅读中尽可能自己扫除文字障碍的习惯,教会学生举一反三。久而久之,学生学起文言文就会觉得轻松许多。
二、把教师的串讲与学生的诵读结合起来,使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果课堂大部分时间被教师串讲所代替,而学生得不到诵读的指导,学生读得结结巴巴,破句连连,不见美感,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如能巧妙引导、示范,明确停顿、语气、语调、情感,学生在一定的感悟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读准进而领悟文言文的内容。因此,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尽情地诵读,读出抑扬,读出轻重,读出舒缓,读出情感,读出境界,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动口的同时也动脑,以读带动理解,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培养文言文语感,陶冶情操。
三、巧妙设计课堂问题,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言文的情境
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明确的问题,且问题的提出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学生对这类问题觉得有话可说、愿意说,其思维的火花就被激起了。例如《桃花源记》一文,我们不妨设计这几个问题:①在渔人眼中,桃花源美在哪里?②桃花源这么美好,为什么不可复入?③本文叙述简朴,为何却具有如此大的感染力?通过学生研读、探讨、交流及教师点拨,学生能很轻松地了解本文所描绘的桃花源,感受美好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了“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师还可以设计出能启发学生想象力的问题,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来进一步理解文言文的情境。如《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描绘了一幅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动的画面。留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文中所展现的画面。学生很乐意参与其中,这种问题设计完全比让学生死记硬背翻译更受欢迎。
四、调动学生的真切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文言作为古代的书面语言,以精要而又简约的方式反映当时社会现实,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思想感情。因此文言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而是要从作品及其作者的时代背景来学习文学作品。它能让学生更加明确地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能让学生文言学习中同时获得一种审美愉悦。
首先要抓住古今生活情趣的相同点,赋予文言文一定的时代感,以便于学生“亲近”。古今虽然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有很大差异,但人的情感几千年来却有许多共同之处,了解古人所处的时代,了解他的为人和经历,抓住情感的共鸣点,是学生打开作家作品思想的钥匙。如沈复的《幼时记趣》,文章充满了童真童趣,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最终就能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其次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明确文言文思想内容的现实意义。例如《陋室铭》中的安平乐道,《爱莲说》中的洁身自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忧患意识,《曹刿论战》中的取信于民,《岳阳楼记》中的先忧后乐……这些思想,在今天的生活中,依然意义重大。每次教学,如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讨论思考,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再比如在教学《晏子使楚》《邹忌讽齐王纳谏》等课文时,有意识地跟学生谈谈口语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与人沟通交流时语言艺术的重要性,学生就不会觉得这些文章枯燥。他们会觉得古人的智慧对自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从而更加愿意亲近文本。
五、加强拓展延伸阅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运用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拓展是重要的一环。拓展可以多角度进行,可以从表达内容的角度,可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也可以从主题的角度。选取哪一个角度拓展,应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学完一篇,选择相近的,或者有联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需稍作引导,点拨即可。如学完《小石潭记》,课外再补充《永州八记》其他片段,以作呼应。学到《与朱元思书》时不妨把《三峡》拿来进行比较。学完《桃花源记》,可以再向学生推荐《五柳先生传》作为延伸阅读的文章。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到九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附录中推荐了50篇优秀诗文,其余部分有待教材编者和教师补充推荐。教师要有计划地找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迷上文言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有效;基础;诵读;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3-041-1
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事实上,我们既要重视文言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教学,又要从文学、文化的层面拓展文言文教学的视野,从而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文言文基础训练,实实在在打好学生的文言基本功
文言文距离现实生活比较远,学生缺少学习的语言环境。大家都认为“文言文要字字落实”,这样才能让学生读懂文意。确实,文言字词要下功夫落实,但难字与常见字平均用力,每篇课文很多字词是重复讲授,学生就分不清轻重主次,毫无兴趣可言,最后导致什么内容都想掌握,而实际上什么内容也掌握不了。正确的做法是,教师串讲要张弛有度,突出重点。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梳理文言实词和虚词,把常用的字词用法、句式用法进行归纳,夯实学生的文言基本功,逐步引导学生养成在阅读中尽可能自己扫除文字障碍的习惯,教会学生举一反三。久而久之,学生学起文言文就会觉得轻松许多。
二、把教师的串讲与学生的诵读结合起来,使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果课堂大部分时间被教师串讲所代替,而学生得不到诵读的指导,学生读得结结巴巴,破句连连,不见美感,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如能巧妙引导、示范,明确停顿、语气、语调、情感,学生在一定的感悟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读准进而领悟文言文的内容。因此,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尽情地诵读,读出抑扬,读出轻重,读出舒缓,读出情感,读出境界,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动口的同时也动脑,以读带动理解,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培养文言文语感,陶冶情操。
三、巧妙设计课堂问题,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言文的情境
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明确的问题,且问题的提出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学生对这类问题觉得有话可说、愿意说,其思维的火花就被激起了。例如《桃花源记》一文,我们不妨设计这几个问题:①在渔人眼中,桃花源美在哪里?②桃花源这么美好,为什么不可复入?③本文叙述简朴,为何却具有如此大的感染力?通过学生研读、探讨、交流及教师点拨,学生能很轻松地了解本文所描绘的桃花源,感受美好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了“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师还可以设计出能启发学生想象力的问题,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来进一步理解文言文的情境。如《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描绘了一幅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动的画面。留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文中所展现的画面。学生很乐意参与其中,这种问题设计完全比让学生死记硬背翻译更受欢迎。
四、调动学生的真切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文言作为古代的书面语言,以精要而又简约的方式反映当时社会现实,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思想感情。因此文言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而是要从作品及其作者的时代背景来学习文学作品。它能让学生更加明确地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能让学生文言学习中同时获得一种审美愉悦。
首先要抓住古今生活情趣的相同点,赋予文言文一定的时代感,以便于学生“亲近”。古今虽然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有很大差异,但人的情感几千年来却有许多共同之处,了解古人所处的时代,了解他的为人和经历,抓住情感的共鸣点,是学生打开作家作品思想的钥匙。如沈复的《幼时记趣》,文章充满了童真童趣,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最终就能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其次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明确文言文思想内容的现实意义。例如《陋室铭》中的安平乐道,《爱莲说》中的洁身自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忧患意识,《曹刿论战》中的取信于民,《岳阳楼记》中的先忧后乐……这些思想,在今天的生活中,依然意义重大。每次教学,如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讨论思考,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再比如在教学《晏子使楚》《邹忌讽齐王纳谏》等课文时,有意识地跟学生谈谈口语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与人沟通交流时语言艺术的重要性,学生就不会觉得这些文章枯燥。他们会觉得古人的智慧对自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从而更加愿意亲近文本。
五、加强拓展延伸阅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运用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拓展是重要的一环。拓展可以多角度进行,可以从表达内容的角度,可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也可以从主题的角度。选取哪一个角度拓展,应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学完一篇,选择相近的,或者有联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需稍作引导,点拨即可。如学完《小石潭记》,课外再补充《永州八记》其他片段,以作呼应。学到《与朱元思书》时不妨把《三峡》拿来进行比较。学完《桃花源记》,可以再向学生推荐《五柳先生传》作为延伸阅读的文章。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到九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附录中推荐了50篇优秀诗文,其余部分有待教材编者和教师补充推荐。教师要有计划地找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迷上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