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色写意家国情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gege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跃奎 Wang Yuekui
   王跃奎,1972年生于四川泸州,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学系副主任,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特聘研究员。作品多次在全国大展中获奖:2004年《风过溪声远》入选全国第十届美展(原文化部);2007年《地旷无风雪自飘》入选全国第三届中国画展(中国美协);2008年《云林通太极》入选全国中国画展(中国美协);2011年《生命之旅》获2011年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最高奖);2012年《荷塘月色》获八荒通神—2012年全国中国画双年展优秀奖(最高奖);2015年《河岳洪荒》入选第六届北京国际双年展(中国美协),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2016年《丙安苗乡绿河岳》入选中国美术馆贺岁大展,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2019年《守望故园》入选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文化和旅游部)等。
   泸州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胜地,有着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像蒋兆和、王朝闻这样的大师。近年来,泸州又走出了一位优秀的年轻艺术家王跃奎。他是当代画坛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画家,在中西融合道路上注重东方笔墨精神与西方色彩内涵融会贯通,东方笔墨语言与西方图式语言紧密结合,成为21世纪新时期开拓新风的优秀画家。他的《云林太极》《溪山无尽》《梦里江南》《守望故园》等系列作品,既体现了精湛的传统笔墨功夫,又创造了崭新的笔墨样式,并且饱含深情,传达了深厚朴实的家国故园之情,弘扬了真诚美善的人文精神。其大部分作品均以家乡泸州长江两岸的美丽河山为母题,或笔墨深邃、意境阔大,或笔墨清隽、意境清新,以此弘扬豁达豪迈、深厚雄强的民族性格气质和天人合一、以心写意的民族文化精神。
   《云林太极》系列,创造了崭新的图式语言与意境格局,以巴蜀大地雄伟壮阔的胜景丽天为母题,或红土翠竹,或花丛蕉荫,或飞瀑流泉,或高天峻岭,黑墨亮色,构图饱满,笔墨雄强厚重,色彩饱和强烈,意境阔大深邃,风格鲜明独特,以此弘扬豁达豪迈、深厚雄强的民族性格和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文化气质。《溪山无尽》系列作品,以家乡长江两岸的美丽河山为母题,或溪深云远,或碧水空流,或江山秀丽,或雨过江喧。这类作品以传统线墨为主,以心写境,逸笔草草,隨意点厾,似宾虹遗墨,景物粲然,意象蕴藉,表现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崇高境界,以此弘扬静思冥想、以心写意的民族文化精神。
   《梦里江南》系列作品,在笔墨构成和色彩装饰上有了新的突破。这类作品以江南园林为题材,湖光潋滟,塔影婆娑,弱柳夭桃,碧水长空,飞亭走榭,蕉荫卧虹,表达了他对文学诗赋的眷顾,对梦中理想的坚守,对家国故园的热爱,对文人情怀的追求。笔墨奔放,色彩浓烈,富于构成,美于装饰,信手拈来,不拘一格,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的写意特质和当代精神,较好地解决了笔墨的写意性与色彩的装饰性之间的矛盾,实现了笔墨的激情与色彩的激情在宣纸上的统一。
   《守望故园》系列作品,挖掘了新的审美内涵,对蜀中风土审美品格和故乡情结有了新的审美挖掘;探索了新的艺术语言,造型观念和色墨肌理有了全新的突破。这类作品以川南故乡秀美典雅的梯田溪流、果木庄稼、墙瓦民居、竹林芭蕉为题材,表现了风轻云淡、斜晖懒照的美丽田园,山气弥漫,诗意盎然,那熹微的阳光、温润的空气、缓缓的流水感染了我们的心性,展现了淡泊清心、悠闲自得的蜀人性格和平和含蓄、乐观豁达的民族文化气质。在画中,他表达了对家国故园的热爱,对父母兄妹的依恋,对儿时记忆的不舍,对时空永恒的追求,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淡淡的泪,淡淡的生活淡淡的美。这是一个时代精神和时代情感的写照,他把时间、时代注入作品。王跃奎把浓厚的故乡情结融入画中,用极富当代精神的、全新的绘画技法和唯美的色彩表达出这种乡愁。他在艺术语言上开拓了全新的方法,在造型观念上大量使用块面造型,一改传统绘画的纯线造型;在材料上大量使用色彩,一改传统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媒介;在笔墨肌理上,保留了水墨的笔触美与层次美,引入了色彩的肌理美、色阶美与色调美。他在色彩中避免融入中国画的媚俗品位,保持了中国画的高雅格调和中国味道。在淡雅笔墨中辅以西方色彩,以线写意,以色写境。虽然色墨繁复,随意布局,却在点线的统领之下,在色调的微变推移之中,清丽雅致,朦胧润泽,似勃纳尔组构,灿烂恢宏,别开生面。王跃奎创造的这种叠色推移绘画风格被称为谱色写意。这是一种全新的绘画语言,也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技法创造。在中国画写意笔墨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西方色彩体系。这既传承了笔墨的生动性,又发展了色彩的笔触美,成功地解决了笔墨的写意性与色彩的丰富性之间的矛盾,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与西方的色彩体系之间的矛盾,在中国山水画写意道路上迈开了新的一步。
   跃奎在艺术之路上已然取得好的成绩,希望跃奎继续努力,像那滚滚长江一路东去,汇入大海。
其他文献
20世纪初,王梦白和齐白石的两幅《背面仕女》以及作品背后暗藏的画艺较量成为一段引人注目的画坛公案。王梦白与齐白石同为底层出身的南方艺术家,不仅均因陈师曾提携而在当时的北平谋得一席之地,更曾先后指导梅兰芳、王雪涛习画,可见二人在20世纪初的相似地位。而时至今日,白石老人声名卓著,为后人敬仰追慕,而王梦白却鲜有人知,境遇之差距,令人感慨。这位在20世纪初闻名遐迩的画家,其笔墨面貌究竟如何?又是什么造成
期刊
关键词:叶潞渊;篆刻;署名印;斋号印  叶潞渊是一位沉潜艺事、淡泊名利、儒雅谦厚的篆刻家、印学家和书画家。叶潞渊署名有露园、潞翁、寒碧主人、石林后人、潞翁、叶老等,斋号有且住轩、静乐簃、寒碧居、春在楼,另有石林精舍、小石林等,并且留下了不少署名印和斋号印。这些印章印风不一,变化丰富,取法高古。从印章的风格、布局与边款来看,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叶潞渊的篆刻艺术。韩天衡先生说:“绵延五百年的明清篆刻流派
期刊
创作城市题材的水墨画时,我将城市看作人造的丘壑,游遍其中的大街小巷,从城市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技法上,探求外在的水墨艺术形式,尝试在山水画笔墨程式的基础上做出一些突破,将笔墨构成做减法,探索表达城市的语言符号。城市题材绘画往往结合现实主义精神,描绘对象是我们当下所处的环境。在探索這些外在形式的同时,也寻求水墨城市的精神表达,以“游观”为主题,深入现代生活中去,将城市景观和现代人的生活紧密结
期刊
关键词:西方现代绘画;中国绘画;主观;简约;形式;意味  西方绘画从模仿现实的古典绘画、学院绘画到现代绘画,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直到英国学者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有意味的形式”[1],才为现代绘画做了界定。  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呢?简单地说有这么几方面。第一,“形式”,即艺术作品呈现给观众的有机组成,也就是艺术作品独特的结构合成,如构图、色彩、点、线、面等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画面效果。
期刊
李滋煊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母、外祖父和父亲李济川均能书善画,他幼承家学,尤爱书法。早年辗转于郑州和上海两地求学。抗战期间,重庆成为政治文化重镇,一时精英荟萃,艺事频繁。在此,他结识了张廉希、傅抱石、丰子恺、徐文镜等书画大家,并有幸得名师指点。  1946年至1949年间,李滋煊在西安与柯树荣、毕志云、张润霖等人共同发起并组织书会,定期主讲书法,切磋书艺。通过这些艺事活动,他结识了书画篆刻家陈廷尧。
期刊
韩斌  别署韩元斌、逸之。1976年生于莱州。1997年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系;201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获艺术硕士学位,师从郭志光、张宝珠、梅墨生先生。现为九三学社社员、北京画院专职画家、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写生创作培训班导师、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山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济南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芥英社成员。  樊磊  字弗言。1974年生,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
期刊
关键词:书法教育;蒙童;书学;转变;反思  一、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始于语言文字的诞生,而对学生而言,则是从“破蒙”开始。《周易·蒙卦》云:“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蒙”指启蒙,蒙童指旧时刚刚读书识字的儿童。由于识字与写字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在这一启蒙阶段,书法教育也是传统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的书法教育起源甚早,至少自殷商始,书法便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期刊
河南息县,历史悠久,被誉为“天下第一县”。如今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正活跃着一批中青年书法家,王建军就是土生土长在这里的其中一位。他不仅为人低调,长期默默耕耘在自己钟情的书法艺术天地之中,而且是一位带领息县书法界同人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县书法家协会主席。  我与王建军相识多年,了解他是一个很有思想和个性的人。首先,他的创作是非常纯正的中国书法;其次,近年来,他的作品不断入选各级展览,彰显了他的创
期刊
中国人独创的民族艺术,如诗歌、书法、绘画、玺印等,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向内的坚守还是对外的融通,都对我们的民族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兩汉时期独尊儒术,便是本土文化艺术的坚守。东汉以后,印度佛教哲理开始传入,获得了我们虚怀若谷的先辈真诚的接受,且发扬光大;唐代禅宗创立之后,使得佛教哲理全盘汉化,更是有青出于蓝的贡献,这便是文化艺术的融通。唐代对外海纳、雍容大度的征象,宋代向内涵
期刊
在我的论著系列中,有两条线并行不悖。一条为学术研究系列,如《居巢居廉研究》《书画鉴考与美术史研究》《明清广东画史研究》《销夏与清玩:以书画鉴藏史为中》《书画鉴真与辨伪》,均就某一主题所展开深入研究,或为论文结集,或为专著;一条为学术研究之余,就一些研究中所遇史料有感而发,却又不足以形成学术论文,因而以散文形式所撰写的随笔系列,我将其定为“边角料系列”,如《画里晴川》《梧轩艺谈录》《画林新语》《画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