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读苏枕书的作品就深深地被她打动了,连带着对给我推荐她作品的朋友都心怀感激,相见恨晚。
这个生于江苏南通的江南女子,曾经获得过全球华人青年文学奖小说组一等优秀奖,已经累计出版数十万字作品。她的文字也仿佛被江南水乡的温婉内敛所浸润,沉静、灵秀,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则很小就开始了。
“大概只是个人的兴趣吧。与其说什么最吸引我,不如说我从小的家庭教育把我带入了古典文化的世界。”她最早接触的就是古典文学,受其影响很深。小时候启蒙读物从诗词开始,又受到长辈、老师的影响,读了些旧小说、明清戏曲、二十四史。读书是她最大的乐趣,“我已故的祖父过去常跟我说:多读书,添智慧,少烦恼。我从小就很相信。”
爱情,仍不能说尽
古典文学为苏枕书奠定了深厚的文字基础,她笔下的爱恨情仇才如此令人动容,她写过许许多多的古典爱情故事,说起“爱情”这两个字,她依旧感觉无法道尽各种滋味“人类咏叹、描述了千百年,仍不能说尽。本能也好,信仰也好,都只是一种解读角度。”她留给我们的仍旧是对爱的冷静思考“我的爱情小说有的基调也挺清醒的。我希望带给读者愉快的阅读体验。”或许,在这个温婉女子的内心,爱情本就不可言说,只可体会,而她的文字又恰好给了人们一种清醒,一种欢喜。
正如她在《一生负气成今日:柳如是和她的爱人们》中所说:“‘是谁家少俊来近远,敢迤逗这香闺去沁园,话到其间腼腆。他捏这眼,奈烦也天。咱噷这口,待酬言。’檀板清歌,画眉心事。柳如是只是惺惺初开眼,开辟鸿蒙第一个见到的就是陈子龙。笔墨词章,书纸堆叠,她听从他,顺服他,模仿他,为之沉醉痴迷。纵然情深不寿,她也要‘何如长作一心人,白头至死不相绝’。”柳如是生于清贫之家,长于明清易代之际,为人放诞不羁,才华绝代,著名学者陈寅恪在读过她的诗词后,“亦有瞠目结舌”之感,晚年更是不惜以目盲腿膑之躯,不惮辛苦,积十年之功,口述而由助手黄萱女士笔录成《柳如是别传》一书,煌煌八十余万言,曲幽旨远,诚为蘼芜君的异代知己。这位晚明最深情的女子。用气节和爱演绎一生,生的平凡,活的伟大,爱的热烈。
苏枕书用她的文字真实再现了柳如是传奇的一生,让人们从这个爱情的范本中观望对方,寻找自己。可谓继陈寅恪之后柳如是的又一隔代知己。在她看来“一生一世的经典之爱,在古代并不是现实的常态。也许正是如此,传奇才会被不断提起。我并不认为他们比今人更容易‘偕老’,不过人类对爱情共同的渴慕、善意的描摹、冲动的感叹,都是同出一心的。”
的确,地老天荒终究只是人类美好的愿望,“昔日满目欢情恩爱,照见今日孤寂冷落,所有的温存好梦,原来都会化作灰烟。柳如是后来是否回想过,她人生中另一端因缘的开始,冥冥之中仍然与陈子龙有关?在这一刻,她与他已如错身而过的星辰,各自去往完全不同的彼端。那广袤无际的宇宙中,天河寂静且辉煌,他们被隔开,永无相逢之日。”
情到深处无怨尤
我们总是不断寻找爱情的真谛,它从何而来,又将走到哪里去,我更相信柳如是每一段爱情的开始都是纯真的,“所谓爱情变成亲情,不过是两个人从陌生、新奇转入熟悉、平淡的阶段,谈不上升华还是消散,只是人类感情的正常发展模式。我认为爱情有一定的阶段性。最终的归宿?有很多种,比如恩断义绝,比如白头到老。”相濡以沫或者相忘于江湖,都不曾影响到爱情的纯粹和真实,正如枕书所说,它们不过是爱情的阶段和形式。谁能说岁月洗礼后的长相厮守不是轰轰烈烈?谁能说彼此成长后的挥手告别不是细水长流?只是未到情深处,情到深处无怨尤。
苏枕书说,她很喜欢周作人的文章,“喜欢周作人的平和冲淡,他的文章里几乎看不到激荡的情绪,但却已充分表达了自己。我喜欢这种表达,像聆听长者清谈,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她的文字也颇受到这种影响,而写作带给她最大的收获则是“激情的释放、自我的认知、对人生与世界的信心。”这个温婉的女子内心充满了爱的能量,爱她笔下的每个人物,爱生活里每一个温暖的细节。她对爱情对平实的心愿,或许正是爱情带给人们最好的礼物,她说,“爱情最吸引我的是,可以组成家庭,可以给我增添至少两种身份。”祝福枕书。
苏枕书小传:原名瞿艳丹,中国江苏南通人。恋旧,喜阅读,书写,绘画,戏曲,古筝,女工,植物。迷恋一切古典温静的物事。时常编织小小的爱情故事,受古典文学的影响,她的作品名很有古典韵味,如《梦远阑珊》《尘满菱花》《教坊犹奏别离歌》等。有短篇小说集《相见欢》,长篇小说《连生》《阑珊》《长相思》等,随笔集《岁时记》《不许流光入梦来》,2009年3月获得第四届新纪元全球华人青年文学奖小说组一等优秀奖。
这个生于江苏南通的江南女子,曾经获得过全球华人青年文学奖小说组一等优秀奖,已经累计出版数十万字作品。她的文字也仿佛被江南水乡的温婉内敛所浸润,沉静、灵秀,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则很小就开始了。
“大概只是个人的兴趣吧。与其说什么最吸引我,不如说我从小的家庭教育把我带入了古典文化的世界。”她最早接触的就是古典文学,受其影响很深。小时候启蒙读物从诗词开始,又受到长辈、老师的影响,读了些旧小说、明清戏曲、二十四史。读书是她最大的乐趣,“我已故的祖父过去常跟我说:多读书,添智慧,少烦恼。我从小就很相信。”
爱情,仍不能说尽
古典文学为苏枕书奠定了深厚的文字基础,她笔下的爱恨情仇才如此令人动容,她写过许许多多的古典爱情故事,说起“爱情”这两个字,她依旧感觉无法道尽各种滋味“人类咏叹、描述了千百年,仍不能说尽。本能也好,信仰也好,都只是一种解读角度。”她留给我们的仍旧是对爱的冷静思考“我的爱情小说有的基调也挺清醒的。我希望带给读者愉快的阅读体验。”或许,在这个温婉女子的内心,爱情本就不可言说,只可体会,而她的文字又恰好给了人们一种清醒,一种欢喜。
正如她在《一生负气成今日:柳如是和她的爱人们》中所说:“‘是谁家少俊来近远,敢迤逗这香闺去沁园,话到其间腼腆。他捏这眼,奈烦也天。咱噷这口,待酬言。’檀板清歌,画眉心事。柳如是只是惺惺初开眼,开辟鸿蒙第一个见到的就是陈子龙。笔墨词章,书纸堆叠,她听从他,顺服他,模仿他,为之沉醉痴迷。纵然情深不寿,她也要‘何如长作一心人,白头至死不相绝’。”柳如是生于清贫之家,长于明清易代之际,为人放诞不羁,才华绝代,著名学者陈寅恪在读过她的诗词后,“亦有瞠目结舌”之感,晚年更是不惜以目盲腿膑之躯,不惮辛苦,积十年之功,口述而由助手黄萱女士笔录成《柳如是别传》一书,煌煌八十余万言,曲幽旨远,诚为蘼芜君的异代知己。这位晚明最深情的女子。用气节和爱演绎一生,生的平凡,活的伟大,爱的热烈。
苏枕书用她的文字真实再现了柳如是传奇的一生,让人们从这个爱情的范本中观望对方,寻找自己。可谓继陈寅恪之后柳如是的又一隔代知己。在她看来“一生一世的经典之爱,在古代并不是现实的常态。也许正是如此,传奇才会被不断提起。我并不认为他们比今人更容易‘偕老’,不过人类对爱情共同的渴慕、善意的描摹、冲动的感叹,都是同出一心的。”
的确,地老天荒终究只是人类美好的愿望,“昔日满目欢情恩爱,照见今日孤寂冷落,所有的温存好梦,原来都会化作灰烟。柳如是后来是否回想过,她人生中另一端因缘的开始,冥冥之中仍然与陈子龙有关?在这一刻,她与他已如错身而过的星辰,各自去往完全不同的彼端。那广袤无际的宇宙中,天河寂静且辉煌,他们被隔开,永无相逢之日。”
情到深处无怨尤
我们总是不断寻找爱情的真谛,它从何而来,又将走到哪里去,我更相信柳如是每一段爱情的开始都是纯真的,“所谓爱情变成亲情,不过是两个人从陌生、新奇转入熟悉、平淡的阶段,谈不上升华还是消散,只是人类感情的正常发展模式。我认为爱情有一定的阶段性。最终的归宿?有很多种,比如恩断义绝,比如白头到老。”相濡以沫或者相忘于江湖,都不曾影响到爱情的纯粹和真实,正如枕书所说,它们不过是爱情的阶段和形式。谁能说岁月洗礼后的长相厮守不是轰轰烈烈?谁能说彼此成长后的挥手告别不是细水长流?只是未到情深处,情到深处无怨尤。
苏枕书说,她很喜欢周作人的文章,“喜欢周作人的平和冲淡,他的文章里几乎看不到激荡的情绪,但却已充分表达了自己。我喜欢这种表达,像聆听长者清谈,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她的文字也颇受到这种影响,而写作带给她最大的收获则是“激情的释放、自我的认知、对人生与世界的信心。”这个温婉的女子内心充满了爱的能量,爱她笔下的每个人物,爱生活里每一个温暖的细节。她对爱情对平实的心愿,或许正是爱情带给人们最好的礼物,她说,“爱情最吸引我的是,可以组成家庭,可以给我增添至少两种身份。”祝福枕书。
苏枕书小传:原名瞿艳丹,中国江苏南通人。恋旧,喜阅读,书写,绘画,戏曲,古筝,女工,植物。迷恋一切古典温静的物事。时常编织小小的爱情故事,受古典文学的影响,她的作品名很有古典韵味,如《梦远阑珊》《尘满菱花》《教坊犹奏别离歌》等。有短篇小说集《相见欢》,长篇小说《连生》《阑珊》《长相思》等,随笔集《岁时记》《不许流光入梦来》,2009年3月获得第四届新纪元全球华人青年文学奖小说组一等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