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职学生敬畏之心的培养研究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c88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的任务。以新时代中职学生敬畏之心的现状为切入点,以培养中职学生敬畏之心和规则意识为核心内容,通过对中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寻求构建、研究中职学生敬畏之心的培养途径与方法,帮助学生对自身行为习惯进行自主纠正,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  敬畏感;生态教育;唤醒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7-0012-02
   一、培养中职学生敬畏之心的意义
   (一)培养敬畏之心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1.中职学生的特殊学情
   相比较普通高中学生,中职学生受个体成长环境、教育现状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缺乏自信,自卑感严重,有的对手机、网络游戏依赖性强,还有一些中职学生心理不健康。这些因素导致不少中职学生缺乏“敬畏”之心——不害怕、不感恩、不相信。直接的后果是出现对敬畏感的淡漠,对文化认同的欠缺,对社会规则认同感的降低,对行为规范的贬抑,对生命、对自然环境的践踏等不良现象。
   2.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亟待提升
   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指示中提出“职业学校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所以,对于肩负培养德技双馨和践行工匠精神的职业学校来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3.培养敬畏之心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这是古圣先贤写进经典里的谆谆教诲,也是人类社会走进文明历久不衰的基本基石。但是,对中职学生敬畏感培养仅仅靠地位的落差势必有悖于时代发展的特点,网络、微信等现代传媒中大量驳杂信息的涌入使不少中职学生的敬畏意识淡薄。所以,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敬畏之心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应该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结合起来,实现无缝隙立体教育,发挥整体教育的效益。
   (二)培养敬畏之心有利于唤醒学生对生命的珍惜
   时代呼唤青春期的孩子们要树立尊严感,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欣赏、思考和热爱自己的生命,培养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通过敬畏之心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生命管理,让每一名学生成为“我自己”,提升生命质量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三)培养敬畏之心有利于重塑中职学生对课堂的敬畏之心
   中职学生敬畏之心的失落已成为当前中职学校教育较为突出的现象。所以培养中职学生的敬畏之心和规则意识,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健康成长,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增进师生关系及推进国民文明素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知敬畏,便没有底线,也不会有戒惧之心,日久天长,容易出现自我警醒与自我约束的匮乏。培养敬畏之心还可以帮助中职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自然观、价值观,进而改变中职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帮助他们走向健康和阳光。
   二、研究价值与途径
   (一)研究价值
   关于敬畏方面的话题,在国外最初见之于宗教典籍,劝诫信徒对神灵忠贞。后来,阿尔贝特·施韦泽创立了敬畏生命伦理学,其对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及人类进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之后,美国学者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于1987年出版著作《大自然权利》一书中对施韦泽个人及其提出的敬畏生命概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释[1]。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人们对大自然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随之出现了不少关于敬畏自然的文章和论文。
   智者、圣人认为常怀敬畏之心,才能戒除狂妄、浮躁。孔子曾就“君子”与“小人”在“敬畏”方面的区别指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季氏》)[2]。曾国藩在《诫子书》中说:“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
   近代,系统地研究敬畏的学术著作的有郭淑新的《敬畏伦理研究》和袁卫星的《道德八书:心存敬畏》[3]。其他诸如期刊文章、硕博论文等相关资料比较薄弱。而专门研究中职学生敬畏之心研究方面的专著和论文几乎空白,所以对中等职业学校敬畏之心的培养研究不仅可以填补这方面的学术空白,而且对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研究途径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殊学情及需求,利用课堂教学及系列德育教育活动,可以将敬畏之心培养落到实处。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课内与课外”。课内,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行为养成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课外,主要通过开展体验式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敬畏意识得到提升和发展。
   2.“校内与校外”。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作平台,为中职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和谐、科学的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3.“导行与纠错”。“纠错”与 “导行”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及时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使学生认识自我,规范自我,实现自我教育与成长。
   4.“内化与外化”。通过德育主题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内化进程,提高内化效果,然后“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实现内化与外化的双向统一。
   三、创新之处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一方面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一方面学习专业理論和专业技能,对社会信息反应更为敏感和直接。他们一方面思想活跃,个性张扬,易于接受新事物,但遇到困难、挫折容易消沉,缺乏辩证的思想方法,处理事情易流于表面。所以对中职生敬畏之心的培养主要通过教学渗透和活动导行相结合。    (一)教育教学方面
   1.以生态学为依据,对中职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建立人与自然的情感连接,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素养,塑造生态文明的德育理念。从而调整中职学生的行为,提高中职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情感、审美和鉴赏能力,为学生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教育即生长”理论为基础,进行唤醒教育。培养中职学生对生命及规则的敬畏。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言谈举止,提升中职学生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让“敬”发自于内心,渗透于言行,促进中职生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情绪管理教育,为中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家庭和社会方面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并构建家校和社会合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1.家庭方面。重视家庭软环境的建设。通过家校课堂、家长驻校等活动,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提高、优化家长自身的素质,促进亲子有效沟通,树立子女“要成人,先做人”的正确观念。
   2.社会方面。家校和企业合作,让学生走进企业感受企业文化,构建良好的社会引导机制,塑造有职业道德的人。开展走进社区、体验志愿服务等活动,锤炼学生的心志,增强自信心,让学生在社会文化中完成人格建构,实现自我人格的提升。
   四、研究成果
   (一)教育的“回声”:教学活动因融入生命教育而出彩
   1.触摸细节,将敬畏理念通过课堂渗透、根植于学生心里,表现为教学内容上有体现,教学活动中有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有转变。同时,将话语权交给学生,将其心灵深处的天赋潜能和内在力量唤醒,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收获自尊、自信,树立生命价值意识,实现学生自我突破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2.通过系列德育活动和“十个一”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将“生态教育”和“唤醒教育”理念贯穿教育教学细节中,并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开展“习惯、责任、爱心、诚信、感恩”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教育活动,有效渗透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和敬畏规则等理念,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以实现“人人好习惯、个个重责任、事事有关爱、天天有进步、生生知感恩”的教育目标,从而提升中职学生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为中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最终把敬畏之心当成一种习惯。
   (二)课后延展,参与体验:将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到课后拓展中
   1.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课内外、校内外互动,开阔视野,使课堂上所学知识在课外活动和生活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应用。如:拓展作业从出行方式调查和制作环保倡议书到社团自主到街头社区宣传垃圾分类、节水爱水知识等,活动结束后,社团组织学生写活动感悟并发布在学校公众号上。这些活动增强了敬畏生命、“人与自然”在岁月的更迭中和谐同行的理念。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植责任与担当意识。如义务献血、义务植树、垃圾分类进社区宣传等,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公民意识,也开阔了视野,锻炼和增强了学生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
   3.学校、家庭、社会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定期开展家校合作共同研讨教育问题,交流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聘请校外专家到学校举办法治、青少年心理健康、敬畏生命、感恩教育等讲座,强化学生责任与担当意識,培养学生的规则、敬畏、感恩等理念。
   4.通过班级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如利用所学专业和节日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活动结束后对活动成果进行展示并对活动情况做出分析和总结,学生积分作为德育学分计入总评成绩,以便更好地激励学生。
   敬畏之心是一个人心灵的最高境界,心存敬畏,人类文明才能充满理性、良知与道德感。敬畏之心的培养会牢牢贯穿于日常教学和生活中。相信经过时间的沉淀后,敬畏生命、敬畏规则理念将常驻学生的心间,学生也会心有所感,心存敬畏,常怀感恩。
   参考文献:
   [1]郭淑新.敬畏伦理初探[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王晓丽.中国语境中的“敬畏感”[J].道德与文明,2009(4).
其他文献
当前技工院校语文学科中,学生基础最薄弱、最有畏惧情绪的部分,当属古诗文.在当今文化语境下,学生不仅在运用上存在障碍,在学习上也面临不少困难.因此课外选读古诗文应成为语
开放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感知深度,掌握更高效的教育方法,还能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结合课程思政的政策内涵和重要意
[摘要] 普特逆向融合教育以其全纳学习与生活氛围,为普通学生与特需学生实现双赢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具体的实施理论,并且稳定了二者的平衡点,具有显著的优势。而陶艺课程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体现出其立德、育人、提升智力等多方面的优势,将二者融合进行教育方式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在普特逆向融合教育背景下陶艺课程的实施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 普特逆向融合;融合教育;陶艺课程;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专业课程教学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同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总则。主要阐述Master cam软件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在传授学生理论和工程实际应用知识的同时,如何将思政教学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使该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融入;工匠精神;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与血脉,其中具有十分丰富的教育元素,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极为显著的影响。在简要阐述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创新高校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渠道进行探究,以期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藏的教育资源,希望为高校素质教育实施策略提供科学参考与借鉴。  [关 键 词] 高校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素质教育;教育资源  [中图分
[摘 要] 通过对高职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教学价值认同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教学实效,掌握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力图寻求一条适合大学生“四个自信”的培育路径,从而有效地推动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教学成效的对策。  [关 键 词] 高职;“四个自信”;教育教学;价值  [中图分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样也给党员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其在党员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党员教育工作中的运用,探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党员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分析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党员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党员教育活动中的高效利用。  [关 键 词] 现代信息技术;党员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 D
[摘 要]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管理秩序,也对学校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作为直面学生的一线学生工作者,辅导员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安全守护者,也是预防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如何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患未然,如何在突发事件中群策群力形成处置合力,以及如何在突发事件后妥当善后,是每个辅导员的必修课。结合辅导员多年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探究高校学生突
[摘 要] 通过对盐城地区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情况进行调研,了解盐城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8-0001-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
海量的学习资源让在线学习者身处“知识迷航”的困境,而人工规划学习路径存在效率较低、难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弊端。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图谱的学习路径自动生成方法,其将学习路径生成分为知识点路径生成与学习对象路径生成两个步骤,能够根据知识点属性特征及其关系、学习对象属性特征、学习者知识掌握情况与认知特点等对课程中涉及的知识点与学习对象进行序列化。之后,文章通过对照实验检验了此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自动生成路径与专家路径开展学习的被试在学习时间与后测成绩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自动生成路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