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赞散文三题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ie333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狗年春节,天气预报有雨而无雨,反而阳光灿烂,趁着春光正早,逃离那些恼人的繁文缛节,我约着朋友,去乡间踏春去了。
  刘家桥
  第一站去刘家桥。这些年,刘家桥暴得名声,我却还没有去过。朋友倒是去过的,但现在也乐意陪我并当个向导。
  在路上,朋友告诉我,刘家桥古民居始建于明崇祯3年(即1630年),乃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小弟彭城王主刘交后裔刘元牙所建。刘家桥四处民居建筑总面积35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700多间,建筑风格有明清古庄园的味道。自古民风淳朴敦厚,有君子之风。
  刘家桥离温泉不远,就在去通山的路边,路也好走,不到半小时就到了。到了刘家桥村,老远就看见弯弯的一汪河水如明镜般逶迤而来,在阳光下清澈地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倏尔间,一座单孔廊桥映入眼帘,桥身大约20来米长,宽4米左右,半圆的拱洞是用砖石甃成,那白色的糯米浆还清晰可见,桥身是缕空的木质靠椅,既可作护栏,又可供人们纳凉歇息,廊桥的顶是黛瓦。整个廊桥,尤其是那半圆的单孔倒影在河边,就成了绝美的风景。一棵古树立在桥边,更增添了沧桑感。
  这座桥原来就是连接河两岸的村落的,证明了我先前的猜测没错,要是不修这条公路,刘家桥村的古民居是混成一体的,就不象现在只有河的一岸紧靠有古民居,另一岸则连着咸通公路。当然也不能怪前人,改革开放之初,人的温饱都没解决,能修这条路,解决了通山通向外界的便捷问题,就已经是天大的好事了,哪还有眼光搞旅游?用当时的眼光看,修一条便捷的公路,拆一些破败的民居,那还不是欢天喜地?
  绿水人家绕。沿着小河走进刘家桥村,那种古民居的外墙一色呈现出明清建筑的式样。清砖黛瓦,高高的马头墙,一进三重或四重,整个屋堂家家相连。我探进一户人家,门框两边由青色的条石砌成,高高的门槛和顶上的门楣也是整块的条石,尽显主人家昔日的高贵和气派。祖堂烛火闪闪,地上满是红红的纸悄,显然是刚祭过祖的,中堂有一群人正打着麻将,门厅则是几个小孩子在嬉戏,一家人团聚,很是怡然自得。我看一处门楣上写着“彭城世家”,便印证了刘家桥与汉高祖刘邦沾亲带故的传说。外墙上时有缕空的石窗,即使是为了采光,石窗上的花纹,也装饰得像艺术品,有飞禽鸟兽,有日月星辰,尽显先民的图腾和崇拜。古人的生活远比我们有情趣得多。而屋内全是木结构,尤其是那木窗,雕花就更细致而精美。估计这户人家是梅花和桃花的粉丝,那窗棂的每个格子的转弯外,不是缀满梅花就是桃花。如果予以鲜艳的色彩,艳若桃花就活灵活现在眼前。
  民居紧临的河里有两只竹排,正泊在岸边。可惜不是野渡,只是竹排横。见此,我童心大开,猛地蹦了上去。也许是我的力量太大,刚还平镜似的河水,已是涟漪泛滥,系着绳缆的竹排竟不停的晃动起来。慌张中,我迅速把脚张开,平衡着重量,扭动的身姿,才复如初,这才没有出丑。待竹排稳定下来后,我手拿竹蒿,做撑竹排状,朋友用手机给我来了一组连拍,我们的笑声就在这河上荡漾起来。
  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只是這里先知春暖的是右军的最爱。那河中的白鹅,高昂着她的脖颈,曲项向天,一群一群在水中自然的游弋,全然不顾我在竹排上的表演。而对岸小广场上的大妈们,身扎红腰带,斜挂一面鼓,手拿小棒槌,扭起了秧歌舞。看来,这是这里的民俗表演,估计在客流量大的时候,表演的节目要多得多,不是怎么吸引游客呢?看着沿河搭起了不少食棚,就可想而知,旺季这里的游客就不会少。
  刘家桥村不大,加上我们浮光掠影,心里还惦着下一个地方--崇阳田心黑桥村(我少年时生活的地方),便草草地结束了刘家桥的游历。
  放羊少年
  从刘家桥出来,回到武长公路上向南行,穿过翠竹岭隧道时,轮着我向朋友介绍了,这里原叫苦竹岭。我和朋友说,没有翠竹岭隧道时,我们当时从北向南回崇阳都得翻苦竹岭。虽然苦竹岭海拔并不高,但崎岖的山路,九道十八弯,尤其是下雪时,冰冻山路,也是异常难走,事故不断。我结婚那年,正值隆冬大雪,崇阳的一干同学朋友们并来温泉喝喜酒,车到苦竹岭就不能过了,同学和朋友们只得下车,硬是顶着凛冽的寒风,徒步翻过冰封的山径,再坐车赶到温泉。那份友情至今在我心中。而今好了,开挖了隧道,隧道成功后,人们给其取名翠竹岭,也还翠姑美丽之本来面目,也是再好不过了。
  过了翠竹岭隧道,就到了崇阳的地界,不到十分钟,到了田铺后,我们就折向东北黑桥方向。去黑桥的路仍然是土路,不由得想起1976年一个细雨纷纷的时节,我们家从大市搬到田心黑桥,我是抱着一只白狗,妹妹是拎着一只鸡走进黑桥的。朋友听了大笑。小车在土路上飞扬,不一会儿就到了黑桥。朋友问黑桥什么来历,我也不甚了了。只知道黑桥是崇阳通向省城的一处陆路驿道,也是崇阳与通山相交处的一处货物集散地。我当年来到这里时,还有一处遮雨的廊厅在此,大概是给人歇息之处。至于桥在何处?河在何处?确实不得而知。到了我曾经住过的田心中学旧址,如今已换成了“明德小学”。当年的校舍荡然无存,连后面的茶山都夷成了平地,成了一片竹林。真是沧海何须千年,四十年间足够改变一切。
  校园的正门紧锁着,想进也进不去。于是,我便带着朋友到学校侧边的一条河,当年我们春天在那赏百花,夏天在那划水,秋天在那割芦苇,冬天在那钓鱼,可见那时水沛充盈。没想到,我和朋友今天来到河边时,大失所望,当年那宽阔的河流如今竟变成了一条小圳,原来深不见底的潭水也只有潺潺流水声,葳蕤的草木几乎覆盖了整个河床。而且伸长到河中的草木,无一例外被上游冲来的塑料和垃圾挂满了枝条,像万国旗般在风中飘着,真是大煞风景。朋友揶揄我,这就是你常给我们吹的那条波浪宽的大河么?虽然给朋友说时确有吹的嫌疑,但也没想到如今是这个模样。一时无语。
  光记得昔年的河流,而忽视了脚下的土地,即便刚从田塍上走过,也没有注视。当我从河流的失望中扭头回望四周的田野山川时,我分明看到了当年的婆娑山影,尤其是看到了那个在这河堤田塍上放羊的少年。   那个放羊的少年就是我,当时13岁。每天早上上课前,我都会牵着一头羊,最多的时候有七头,到晨露的河堤和田塍上去,让它们欢快地吃青草和灌木枝条上的嫩叶,一直到上课的铃声快响起时,我才匆忙地将羊拴在灌木的根部。那拴羊的绳子大概有4-5米长,围绕着这个半径,羊可吃到更多的青草和嫩叶。当时养羊,不是为了自己改善生活,而是为了远在江北小城的外公能满足这口口福。曾在西北行医的外公,入乡随俗地染上了这个癖好。回到鄂地后,父亲便找了他的一个学生,买来了一只小羊羔,索性自己喂起了羊。而那放牧的人就是我。说起这,我骄傲得不得了,我从最初的一只羊放到了七只。我还亲眼见到过羊妈妈生小羊羔呢。羊妈妈生小宝宝前使劲的叫唤,精神显得极为不安,那大肚子时而隆起时而收缩,我就把它牵进羊圈,等待着它的生产。只见羊宝宝的两只脚先从羊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了,那是羔羊的前肢,头部附于两前肢上,随着母羊的使劲,小羊羔完全生出。小羊羔被裹在一层薄薄的沾液里,那沾液象张透明的白纸一样,羊妈妈舔干羊宝宝的沾液后,羊宝宝就踉踉跄跄,踉踉跄跄地反复几次后便站起来了。看到生命的出生并伺弄它成长,也是一件满有成就感的事儿。
  到了春节前,大概是冬至日,父亲就请当地的屠夫把那只养得最膘肥体壮的羊宰杀掉。而每每那样的时候,那只待宰的羊就可怜兮兮地几乎是流着泪望着我,“咩咩咩”地叫唤。我的眼泪也是刷刷地往下落,但我却无能为力改变它的命运,只能逃到远远的,装作看不见的样子,心却隐隐作疼好久。宰杀好后的羊,母亲总是把最好的那部分割下来,腌制起来,还用喷香的桂树、柏树枝进行熏烤。(待春节回故乡时给外公带回去。外公吃着腊羊肉,喝着西陵曲酒,摇头晃脑地读着古书,真是乐不可支。我这个小羊倌见了,也是美美地醉了。)然后,母亲把羊肉的其它部分,不能腌制的羊肠、羊肚、羊脚和羊骨头,用一口大锅一锅烩,顿时,那夹杂着些许膻味的羊肉香弥漫在校园。虽然嗅着香味,馋得我的口水直流,但我却不愿意去吃一块羊肉,母亲劝我,姐妹笑我,但仍然岿然不动。那可是我朝夕的伙伴啊,食其肉寝其皮我做不到。一直到近几年,我才吃羊肉,但我对当年不吃羊肉一点也不后悔,虽然错过这个美味好多年。
  我还沉浸在往事中,一声牛“哞”的声音打断了我正浓的回忆。一农人牵着一头水牛过来。只见他把牛拴在灌木的根部,一如我当年,然后去河边割草去了。看见牛,我很是兴奋,城里长大的朋友却没有我那样的好兴致。我很想过去骑在牛背上,重温当年在河滩上将牛作马骑着比赛的场景。小时候,最羡慕别人家里有牛养,而我们家由于成份不好,不配养牛,只能望牛兴叹。老家把牛唤作“油”,一次队里喊分“油”,我以为是分牛,高兴得不得了,当看到祖母拿着油壶去排队时,我才知道我听左了,失望至极。
  现在,牛就在眼前,我不会放过和它亲密接触的。于是,踩着松软的田地,轻轻踱步过去,用手轻拂着牛的鬃髦。牛正低着头啃着田塍上的草,感到有人在亲近它,便把头抬起来看了看我,也许感到我并没恶意,又低下头去。两只弯弯似新月的牛角几乎触到了我的胸前,朋友见了,直叫,当心它的角抵着你了。我本能地退了一步,但手仍在牛背上轻拂,牛很配合我,没有丝毫的反感。于是,我想骑上去的念头涌上心来,我回忆着少年时是用什么方式跨上牛背的。尝试着用左脚去蹬牛前肢的关节处,那个地方有一凹处,刚好一只脚可以卡在那里用力,一蹬跃起,右脚肢一跨而上牛背。只可惜,我左脚蹬在凹处,却无力跃起,试着进行了几遍,还是无法蹬上去。不得不叹岁月催人老,当年一蹬跃起,像骑上战马,那种豪情和意气风发一去不返了。朋友看着我的窘态,笑得要闭过气。我只得把牛牵到一处田塍坎下,牛背几乎与田塍一般齐,借着这个高度,我顺利地骑上了牛背。牛仍然低着头在吃着草,没有丝毫的不愿意,我胆子也大了起来,收了收缰绳,牛才抬起头来。我试着吆喝“驾驾”,牛走了起来,我兴奋得大喊大叫,朋友又趁机给我连拍了不少的照片。
  骑在牛背上,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少年时代,那些苍茫的群山,那些清澈的河流,那些善良的农民,那些清贫却不乏温暖的生活像放电影一般在眼前。我对朋友说,像不像个牧童?朋友笑着说,老牧童。哈哈,我也笑了: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极目这早春的田野,黄去的枯草是收割后的稻草桩子,泛着青色的是那些不知名的野草。没有了往日此时正青青的麦苗,正绿油油的油菜。乡村的人越来越少,田野就如此这般的空旷起来。即便是春节,也没有了往昔的喧闹,只有远处的村庄,还不时有袅袅炊烟,让人看得亲切;稀稀落落的鞭炮声也还偶尔有一声没一声。我对自己说,没必要那样沉重地叹息,更没必要那么的悲观,一切都还在顽强地生长着,传承着,正如我们这个久经磨难的民族,不一样生生不息么?
  杀年猪
  从黑桥出来,沿着武长公路继续南行,到我们今天的第三站:石山小学。石山小学门口的一排养猪场,我们曾经在那喂过猪。
  那时的课上得少,劳动却多。我指着水塘边的一栋别墅对朋友说,那是我们曾经养猪的地方。准确说是石山大队的养猪场,养猪场是一幢长绺形的房子,里面分成两排猪舍,每一排猪舍有五六个,一共有十一二个猪栏。每一个猪栏里,大的一头猪,小的三四头,还有两只母猪。母猪拖着沉沉的身子,双排扣一样的乳房几乎垂到了地上,看来母猪要生产了。那时我们就被安排在猪场里劳动。主要是打扫猪舍,煮猪食喂猪。猪食是加工稻子后的残余,我们称之为糠,再加上猪草,煮熟后的猪食散发出一股青草味,要不是加了一些泔水,人一样可吃。女生把猪食煮好后,我们就拎着猪食桶去给猪们喂食。生物钟的作用,我们一拎着猪食桶上来,两排猪舍的猪们就哄哄叽叽地拱了上来,争先恐后的,与人类无异。有科学家宣称,猪的智力一点也不亚于猴子,它们最好的时候有七八岁孩子的智商,只是猪比较懒,吃了睡,睡了吃把它的聪明遮蔽了。到了晚上,我和一康睡在猪舍里的饲养员的床上,那房子四周透风,风象吹着的口哨一样,“嗖嗖”的响。我很有些害怕,而一康还给我讲着鬼的故事,窗外仿佛有聂小倩的身影。一夜都没睡着,眼睛睁到天亮。而一康睡得好香,匀称的呼吸,一声一声,我听得分外真切。
  在石山小学,最热闹的是杀年猪时。学校里杀年猪不是在阴历年,而是阳历年,因为过阴历年时,学校早已放假了。阳历年前的一天,学校便从大队的猪舍里赶出两头大大的肥猪。你看,操场上人头攒动,人欢猪叫。说猪聪明,此时略见一斑。猪好象有预感,从猪舍里赶它出来时,它硬是不肯出来,两个屠夫,两个帮手连拉带拽,才把两头猪赶出来。而且,一路上,猪都在拼命的叫唤,即使把它赶到操场,它还是在想拼命的逃脱。可屠夫们不是吃素的,他们有经验得很,使劲拽住猪的耳朵,是不会任它乱跑的。
  把猪赶到事先架好的案板前,猪的叫唤显得更加凄惨起来,死死的不肯就范。但屠夫们却不管这些,在几个帮手的合力下,捉手的捉手,捉脚的捉脚,一直子就把大肥猪按到了案板上。猪头还在摇头晃脑的挣扎。随后,屠夫挑出一把尖尖的长刀来……猪的叫声一直不断,好像是在长啸,又好像在呜咽,接着便是呻吟,但声音越来越弱,后来就没有气息,一个生命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刹那间消失了。但我们那是一点恻隐之心都没有,似乎猪的命运就是给人吃的。现在想起来,真为自己的没有同情心而脸红。
  屠夫的工作还远没有结束,只见他在猪的后脚肢用小刀划出一个小口,然后用嘴對着吹,哦,他是吹猪,而不是吹牛。随着屠夫的脸涨得通红,猪渐渐被吹得鼓了起来。这时,屠夫把它放进已烧得滚烫的水盆里浸泡,当浸泡透了后,屠夫用一只铁钩钩住猪的屁股,并把猪挂在一只张开的人字梯上。这时,屠夫从竹篮中拿出剃毛刀,给猪刮毛。刮毛可是个技术活,要不然就刮不干净。只见屠夫的刀在猪身上刮得“嚯嚯”地响,猪毛便象秋风扫落叶般,落在地上。当猪毛刮尽后,屠夫把猪平放到案板上,哟,看那猪头,竟像一张含笑的脸。不知谁说了一声,我一看还真是呢。也许它觉得把一切奉献给了人类,该含笑九泉罢。热闹看完了,我们就是等待吃肉,时称打牙祭。当厨房里飘出猪肉的醇香时,我们的口水早就流出来了。肉的味道已不记得了,但一盘肉一上来,就被抢光的场面还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我站在操场上,闭上眼睛,往事像叶子一样,穿过了时空,纷纷飞到了我的脑海,让我回忆都回忆不过来。但我始终记得,那些弥漫在操场上空和后面茶山上的声音,分别是那个同学的.....虽然稚嫩,却充满童真,带着纯朴,包含向往。像燕子的呢喃,像竹鸡的鸣叫,像山雀的咏叹,像黄鹂的歌唱……
其他文献
我住院一連串检查后,基本排除了恶性肿瘤,而邻床的他确诊为肝癌晚期。我四十有五,他年逾七十。我是公交司机,自然住三人一间的普通病房。他是老领导,从探视者嘴中得知,曾任大学副校长,厅级干部,因单间病房紧张又拒绝他人为他腾挪床位而住进了普通病房。我轻度失眠,时不时辗转反侧,他深受病痛折磨,注射了吗啡才得浅睡,深夜里,我们相互聆听对方的呼吸。我现已停药,留院观察,他形销骨立,浑身插满了管子,数度发出病危通
期刊
考试刚刚结束,成绩尚未出来,是学生一族最心无挂碍的时节。趁此良机,我赶紧带身边的小朋友们去看电影《神秘巨星》——才看了五分钟,就被我命名为《唱歌吧妈妈》。身边一个小朋友说,也可以命名为《人间界之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里心存音乐梦想的少年,在亡灵世界解开家族几代人的心结,获得了所有长辈的祝福后,才大发异彩。《摔跤吧爸爸》里的父亲,借助女儿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改变了女儿的命运。《神秘巨星》
期刊
号子,其实就是歌。  船民号子,那就是船民的歌。如江河一般奔放,如湖水一般清澈,如土地一般芬芳,如天空一般晴朗。  最原生态的歌,应该是号子。  我甚至以为,盘古开天地的第一首歌,是从号子开始的。号子诠释了人类最古朴最原始的声音,一个音节“嘿”,两个音节“嘿哟”,到三个音节“嘿哟嘿”,多么富有磁性,富有质感。是劳动激发了号子,是号子创造了歌。  试问,宇宙间还有什么歌曲能比号子更加壮美呢?  号子
期刊
小陈是个工程师,他所在公司在业界小有名气,他自己也很喜欢这份工作,但有些事情却让小陈很不愉快。比如,因为公司还处在发展初期,管理有点混乱,老板经常会临时做决定、改计划。  最让小陈受不了的,是老板只考虑先把客户“拿下”,先收到钱再说,至于有没有能力解决客户的问题,以后再想办法。  在这种环境下,抱怨就成了小陈的习惯。有同事劝过他,可他就是控制不了。直到有一天正在抱怨时,听到老板对他说,“你要是觉得
期刊
伊文娜是荷兰一家老人院的护工,因为父亲患上阿尔茨海默氏症(即老年痴呆症),她不得不辞职回家照顾患病的父亲。尽管她每天小心谨慎、细致入微,但父亲最后还是意外地走失了。那段日子,伊文娜发疯般地寻找,但最终寻回的却是父亲冰冷的尸体——父亲死于一场车祸。  想到父亲的惨死,伊文娜伤心欲绝。悲痛之余,伊文娜想到还有很多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老人正面临与父亲相同的处境。于是她决心开办一家专门收留患有阿尔茨海默氏
期刊
如今,手机、电脑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那么,假如穿越回古代,在没有任何电子产品的古代,我们岂不是会无聊到极点?还真不是,古人的娱乐方式,比你想象中丰富得多。  公平而论,古代人的娱乐生活不能说比现代人更丰富,但相比现代都市上班族而言,有一点优势是现代人无法企及的,那就是闲。  但农村里的闲汉,城市街头帮闲的混混,都不算会玩。因为他们还缺乏一个必要的条件,那就是有钱。有钱又有闲,正是富贵闲人,才是贾
期刊
直到30岁,她才结了婚。却没有期待中的幸福,因为,这个男人笨拙、寡言、穷,和她理想中风度翩翩沉稳潇洒的男人相差万里。  她曾遇到过优秀的男人,才华横溢,儒雅舒展,而她,亦是美丽而富有才情的女子,自然是配得上他的。只是,当她在那场意外的车祸中失去行走能力之后,男人便逃之夭夭声息皆无。心,从此便凉了,爱,早已从她的字典里划去,剩下的,只是生存。所以,当他在她面前紧张地搓着双手,结结巴巴地说“我,愿意…
期刊
在餐馆用餐,店家端上油焖鞭笋一盘。座中有一客人,尝之后称,这鞭笋产自黄泥中,他言之凿凿。叫来店主对证,老板听了此客的说法,连说正确,这些鞭笋确实产自店主老家的竹林里,那一大片竹林地就是黄泥地。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此客说,鞭笋之类的泥中珍味,有什么样的生长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口味。鞭笋要有最好口味,最好生长在砾石黄泥中,有砾石,鞭笋需要“挣扎”着生长,根茎粗实而有劲道,肉质细腻而扎实。若又有黄
期刊
说到妇女之友,必须要提一个人,他就是唐代诗人罗隐。  作为一个雄性动物,据说他已经丑出银河系,曾把粉丝吓退;作为一个高考生,他也很悲催,连续考了10多年,年年落榜。但他是一位披着愤青外衣的真相帝。  罗隐喜欢刷知乎泡豆瓣,没事儿给历史类公号写写文,写文的时候,特别喜欢为女人打抱不平。比如,他曾经为西施疯狂打call。西施是越国美女,据说美得跨越了物种。在小溪边洗衣服时,鱼儿见到她居然忘记游泳,沉到
期刊
李卫在户部工作时,负责钱粮收缴工作。当时有一位亲王分管户部,要求每收钱粮一千两就加收平余十两。所谓“平余”即是各地在征收赋税中以加派、加征的份额解送给户部的,亦称“余平”“随平”。李卫觉得催缴难度极大,在多次劝谏该亲王建议取消平余无效后,他索性弄了一个大柜子,在上面写上“某王盈余”几个字眼,放在户部大厅,把该亲王弄得非常难堪,使其不得不停止加收。李卫因此而声名鹊起。  雍正曾对臣下高其倬谈及李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