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白鳍豚立了墓碑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cylh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南郊有一座“世界灭绝动物墓地”,鳞次般竖立的一块块墓碑,记载着近代以来已经灭绝的兽类、鸟类和鱼类的名字。新近立起的第146块墓碑上赫然写着“死者”的大名:白鳍豚。
  白鳍豚于2500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我国长江一带,素有“长江女神”“水中大熊猫”之美誉。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它列为“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2002年7月,白鳍豚“淇淇”去世后,中国科学家再也找不到可以研究的对象了;2006年8月8日,英国《独立报》《卫报》及BBC报道了英国皇家学会《2006长江豚类考察报告》,声称:“生存于中国长江的白鳍豚已经灭绝”。虽说21世纪以来曾有多起“疑似事件”,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还是不无遗憾地表示:“我们可能真的要和白鳍豚说‘再见’了!”
  据最新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记载,被认定为极度濒危的物种有5210种,其中动物(包括兽类、鸟类、鱼类等)2696种。其实,“极度濒危”与“物种灭绝”仅一步之遥,少则十几年多则上百年,某物种如白鳍豚那样在人为破坏的生态环境中骤然成为了“化石”。我国面临这般厄运的生物并非独有白鰭豚,还有与恐龙同时代的生物如中华鲟、中华穿山甲等等。
  在偌大的地球上,人类与生物界、大自然共存。相对其他有生命的物种,人类有动手能力,有思维能力,有创造能力,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优越感和操纵性。悠悠岁月,人类在凭借自己的能力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危及了其他物种,危及了自己的生存环境。正因如此,爱因斯坦甚为感慨地说:“人类应该把爱心扩大到整个大自然和全体生命。”人类与大自然其他物种的关系不是一种功利关系,自然界的万物,在人类的眼里,不止是一种资源——被人类取之、用之的对象,它完全可以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精神的依恋、文化的象征、信仰的目标。
  近读英国作家彼得.辛格在上世纪70年代写的《动物解放》一书,深受启迪。他指出:“人类为了自己的福利而剥夺动物的天然福利,并把动物置于苦难的窘境,这是不道德的,是反自然的,最终也有害于人类自身,因为人类与万物共处于一个统一的生物链或生命场里,在这一共同的场域里,強势的一方若总是无节制地加害于弱势的一方,虽然加害者从被害者身上获取短暂的好处和收益,但是,共同场域的痛苦总量增加了,大到一定的程度,生命程序将会彻底崩溃,所有生命在无序中将会日趋消亡”。白鳍豚也许就是在这一态势中被灭绝的。如何缓解大自然承受的重压而使之永葆生机?作者提出了“动物解放”的理念。简而言之,动物“解放”就是要改善动物的生存环境,恢复它们的天然福利,停止一切对动物的施虐行为,即使有的动物为了人的目的不得不死去,也应该尽量让其无痛苦地死去。让动物获得一定的天然福利和自由,才会缓解自己与生物界、大自然的对立紧张态势,适度控制共同场域中生灵痛苦的总量,从而在优化大自然的同时,最终也优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人类在如何估量自己的能力,如何与大自然、生物界和谐相处,有着不少课题要研究,有着不少事情要办好,其一便是:动物“解放”,尽量减少在“世界灭绝动物墓地”上的墓碑。
其他文献
人的一生,概指人从出生到死亡的那一段时间。人一死,一生便结束了。  其实,人的一生应该包括生与死两个部分。  民间传说,有的人死了会变成鬼,有的人死了会变成神;佛家讲轮回,认为人有前生、今世与来生;西人信奉人死后有天堂、地狱两个去处。共同的一点,都讲死亡并不代表人的一生的结束。  一个人死了,他的人生并没有结束,他的故事还在继续。众生之中唯有人看重身后事,特别是那些有作为、有声望的人。为什么有人流
期刊
在灿若繁星的历史名人中,能够接二连三拍成电视、排成戏曲,并备受广大观众欢迎的,不说凤毛麟角,也是屈指可数,于成龙便是其中之一。2000年,电视连续剧《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在央视一套播出后,轰动全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街头巷尾谈论的焦点;2014年,廉政文化教育精品剧目《廉吏于成龙》闪亮登场,当年12月30日晚,中央政治局常委与首都近千名群众一起观看新年戏曲晚会,其中便有该剧目;2017新年伊始,4
期刊
一位朋友在药监部门工作,很有一段没见了,我们相约见面。朋友面有倦色,我关心地问:“工作忙吧?注意休息,别累坏了身体。”他喘了口气,说:“可不是,忙,最近管区内发生了两起食品中毒案,接到报警电话已是晚上,马上行动,调查就要忙到后半夜去了……”“辛苦,辛苦!”  饭店,人们聚会就餐的地方,因工作人员马虎大意,饭菜中出现蟑螂、苍蝇等异物,引发顾客与店家纠纷,偶尔可在媒体报道中看到,出现食物中毒,那后果就
期刊
尚书郎,官名。东汉之制,取孝廉中之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台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魏晋以后尚书各曹有侍郎、郎中等官,综理职务,通称为尚书郎。在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中,花木兰为了表明自己返乡,继续自己平静的小老百姓的生活的时候,曾经说了这样一句话:“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为了尽快回到家乡,竟然连“尚书郎”都失去了吸引力,還有什么
期刊
德国汉堡大学整个地被书店包围着。虽然这所大学没有围墙环绕,但是,它的范围也就是在那一片,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以及大礼堂等等都紧挨着。所以,在那儿开书店是很合适的,就像邻近的海涅书店。谁到大学,必经过那里。  但是,也不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书店的老板们还是懂得送货上门的经营之道的,况且一般的摊贩也知道方便顾客的好处。所以,在汉堡大学的图书馆和食堂的斜坡上,每天都整齐地排列着书摊的小桌子,甭管能卖出
期刊
清朝持续了大约268年,在中国的朝代史上算是时间较长的。可是,清王朝在中晚期的时候已病入膏肓,这除了其自身的政策和方略出了问题外,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即是其官场中种种为升官发财而滋生的各类官场“怪相”,这成了清朝快速覆灭的催化剂。  据《清代官场图记》中记载,清朝官员应酬成风,而应酬的方式就是无休止地送礼且送大禮。每逢节日或上司有喜庆的日子,如贺寿、迎娶、生子等,下属的都要馈送钱财礼物且数目巨大。
期刊
读《杂文月刊》2016年9月(上)柳士同先生写的《山寨是创新么?》,产生了两点感想。  一是“山寨式创新”这种“青蛙跳井——不通、不通”式的文字,竟然能够发表出来,而且是发表在《社会科学报》这么高级的报纸上。而且,其作者是教授。又而且,此教授还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哈哈,哈哈,哈哈哈……  二是,“柳文”结论好,卒章显志。不过,我还想补充几句。其结论云:“日前,我们最需要的是一个适宜于创新的环境,因为
期刊
一  曾针对电视上有些娱乐节目主持人乱扣高帽儿的现象写过小文,例如一个名不见经传者出场,主持人向观众介绍他时,张嘴就是“著名歌星”“艺术大师”“娱乐界领军人物”……脸皮儿薄者说句“不敢当”,脸皮厚者心有戚戚焉地就默认了。新近发现,有些出镜者开始自戴高帽儿了了。仅举一例:在一档婚恋节目中,一来自某营养会所的女嘉宾自我介绍说是营养师、是作家;主持人好奇地问她有什么著作,该女说写了一本有关营养学的书;主
期刊
人要有温度,是指人要有人文情怀。文章要有温度,是说文章要有人文情怀。其实,“朋友圈”也要有温度,那就是“朋友圈”也要有人文情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交流平台,许多人一天不刷“朋友圈”,就好像生活中缺了点什么。“朋友圈”就是一些朋友围成的圈子,可以谈学习、谈工作、谈生活,甚至无话不谈,无所不包。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与快捷。然而,有人的地方就
期刊
乱刻“到此一游”,由来已久。相传司马相如过升仙桥,题柱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可见汉朝人就有了公共场所随便刻字的习惯。到了唐朝韦肇初及弟,偶于长安慈恩寺塔题名,后进慕效之,就有了“雁塔题名”的故事。在某些人看来,人生一世,若不留下些雪泥鸿爪,就会与草木同腐,雁过留名,人过留声,于是就有了这种“留名”思想,在风景名胜留下一点痕迹,希望通过金石文字和无情的时间抗衡。从孙悟空在如来佛的手掌内,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