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传播的域外空间及其接受史意义

来源 :关东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yun99a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杜甫韵文韩国汉诗接受文献缉考》是一部广集域外汉诗之宗杜韵文的鸿篇巨制,从中可见收集杜诗接受史文献之用心良苦。如果将《杜甫韵文韩国汉诗接受文献缉考》中的崇杜之作联接起来,与日本汉诗及中国崇杜之作融合起来,当可构成杜甫诗歌接受史的组成部分,展现出杜诗传播的国际视野。《杜甫韵文韩国汉诗接受文献缉考》从域外的维度为我们展示了文本集聚而后的接受史景观,这种接受又与文学创作水乳交融,杜诗、韩国汉诗、文学接受史、文学史就此建立了有机的联系。
  [关键词]杜诗;韩国汉诗;文学史;文学传播
  [作者简介]田恩铭(1973-),男,文学博士,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大庆163319)。
  沈文凡教授《杜甫韵文韩国汉诗接受文献缉考》是一部广集域外汉诗之宗杜韵文的鸿篇巨制,从中可见收集杜诗接受史文献之用心良苦。一册在手,韩国汉诗宗杜者如此之普泛确实未曾想到,而内容之丰富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对于杜诗的接受研究而言,不仅仅放在古代中国的范围内,而且要放在亚洲乃至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加以考察。如作者所述:“兹编所缉,系韩国历史中、近世、近代时期,诗人效仿接受杜甫所创作之诗句篇章,按其时间先后,整理辑录。”由于该书篇幅之大难以一一读过,因此不能从全局发论,本文仅就崇杜、习杜、论杜等三个方面以韩国杜诗文献谈谈杜诗接受史研究的空间拓展,试图窥知域外杜诗传播的文学史意义。
  一、崇杜:以诗写杜的渊薮
  自北宋尊杜风尚之形成,杜诗已经成为一种家国观念中的精神资源。这种精神资源跨越国界后慢慢变成效仿的對象,这些效仿者出自不同的理由肯定了杜诗的方方面面。沈文凡教授《杜甫韵文韩国汉诗接受文献缉考》一书收集了韩国汉诗中对于杜诗接受的部分,汇集收取之间体现了学术判断力。这部书从书名上就能找到五个关键词:杜甫、韵文、韩国、汉诗、接受文献。这五个关键词告诉我们遴选的范围、界域以及针对的文体和人物,自然还包括与文体和人物紧密联系的接受文献。这几乎包涵了文学接受史中大部分的限定词,接受文献中的韵文,还要是关于杜甫的,国家限定在韩国,这些接受文献的呈现方式是汉诗。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晰地断言:这是一部以杜甫韵文为接受对象的文本集合,而且以来自于韩国的汉诗为呈现方式,作者不仅仅收集这些关于杜甫韵文的接受文本,而且在“缉考”的过程中有所去取。
  自杜甫《戏为六绝句》以诗歌论前辈诗风起,论诗诗便成为一种具有传承性的习惯性书写,而且传播久远,早已突破空间的限制。或者以“当时体”观之,或者置于诗史的长河中发论,构成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领域。苏舜钦言“子美集开诗世界”,突出的是杜甫的文学影响力。韩国论杜诗因受中国传统诗话的影响,常常从知人论世人手,更注重塑造诗人的形象。崇杜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直言对杜甫其人及杜诗的喜爱。如杨士彦《谢惠草堂杜诗》云:“我爱杜工部,文章天下先。珠玑生笔翰,造化谢机权。不见逮三载,相思抵百年。今来开碧眼,草罢太玄篇。”显然,此诗模仿李白之《赠孟浩然》,前两联是对杜甫的评价,却只是称其文章而并未集中论述其人与其诗的关系。二是从其身世人手,人与诗融为一体。权好文《读杜诗》:“草堂身世尚清高,忧国伤时雪鬓毛。落魄浣花何事业,千秋空作一诗豪。”从杜诗中读出其人,从身世之感起笔,字里行间将诗名与人生结合起来,突出“忧国伤时”的一面。读其诗而知人,知人从而论世。三是因诗而及其人。历代崇杜者往往由家国情怀人手,藉此老杜悲天悯人的一面会凸显出来。韩国汉诗中此类作品不多。却有其独到之处。如金麟厚《杜子美醉后捉辔图》先是刻画老杜饮者的形象,云:“风吹天上白衣云,远山依微暮霭苍。平原十里草萋萋,落日未落天苍茫。君独骑驴向何处,眼花落井生微狂。乾坤九州几万国,一夕转尽归醉乡。浣花溪头幽绝处,依然数间开草堂。”叙述饮者意不在饮,而在不得不隐,进而又开始写其内心,云:“生平与世味相疏,时时得酒倾千觞。微吟举首向青天,太山一点秋毫芒。人人拟看紫霞客,流落人间经几霜。”接续前面的书写从整体上刻画出一位以酒避世的失意者。而后,以杜诗之意象书写诗人之形象,云:“衡门老妻倚日暮,前阶下驴欣扶将。回头未解百年忧,一声蜀魄惊藜床。夜深月白起再拜,遥望美人天一方。”最后归于对诗人形象之评论,云:“世上空知诗兴豪,谁看赫赫忠肝肠。寓情诗酒只余迹,远志渺与云相羊。请君将我好东绢,特写葵心倾太阳。孤臣百世老蓬荜,耿耿一饭思难忘。”此诗极为注意炼字炼句,专取老杜诗歌之意象融人自己的思考,在韩国崇杜诗中堪称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此外,洪彦弼《次杜诗》亦是这种写法,想象杜甫创作之过程,因其诗而思其人,进而品其精神。如果从中国崇杜之作中找到相类的作品的话,则有李俊民《老杜醉归图二首》,其一云:“寻常行处酒债,每日江头醉归。薄暮斜风细雨,长安一片花飞。”其二云:“百钱街头酒价,蹇驴醉里风光。莫傍郑公门去,恐犹恨在登床。”这两首六言诗化用老杜诗句而形象生动,与《杜子美醉后捉辔图》的相关描写异曲同工。
  举凡崇杜之作,不外乎崇其人、崇其精神、崇其技艺、崇其诗史,就此而言,韩国汉诗并未逾其范围,却能够超越语言之障碍,实现跨文化对话,是东亚汉学传播的重要路径。如果将《杜甫韵文韩国汉诗接受文献缉考》中的崇杜之作联接起来,与日本汉诗及中国崇杜之作融合起来,当可构成杜甫诗歌接受史的组成部分,展现出杜诗传播的国际视野。
  二、习杜:杜诗接受的补遗
  崇杜乃是从总体而言,就其表现形式来说,习杜才是崇杜之基础。西哲有言,艺术来源于模仿,通过模仿以聚积个人之独特之处,形成迥别于他人的创作风格。习杜乃是《杜甫韵文韩国汉诗接受文献缉考》之大宗,半数以上的韩国汉诗均是习杜诗,这些诗作有三个特点:一是目的在读杜而用其韵,这类诗侧重抒写作者的感受又能感受到杜诗的意味;二是刻意模仿某篇诗作而出自己意,这样的作品多为有感而发,是言为心声而与老杜共鸣的产物;三是纯粹出自模仿的目的,以杜诗为模仿对象的习作。因此习杜诗可因其特点分为数种情况,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是模仿杜诗谈阅读感受。有用杜诗集句者,以杜诗而言己意,如李榖《人日读杜诗仍用其韵》、柳思归《集杜陵诗句记事》,尤其李义健有《北青醮楼集杜句》《乱后人城有感集杜句》;有模仿其作者,或次韵或和之,如韩修《夜坐次杜工部诗韵》、郑澈《次老杜韵》、金止男《夜看杜诗因次(薄暮>韵》;有用其诗意者,可谓异代知己也,如元天锡《读杜集》、郑澈《读老杜杜鹃诗》。模仿其作在诗歌史上有特别的意义,是杜诗接受史中最为普泛的传播路径。以李穑的两首读杜诗为例,五律《读杜诗》云:“操心如孟子,纪事如马迁。文章振厥声,恻怛全尔天。法服坐琅庙,礼乐趋群贤。门墙高数仞,后来徒比肩。何曾望堂奥,矫首时茫然。”在作者看来,杜诗中有仁政,亦有史笔,具备礼乐风范,从杜诗中读出丰富的意蕴,读出诗圣的境界。这首可与李穑的一首论杜绝句对读,云:“诗章权舆舜南风,史法隐括太史公。以诗为史继三百,再拜杜鹃少陵翁。”此首与《读杜诗》意脉相通,都是侧重论述杜甫以诗为史的特征。这位韩国汉诗作者对杜诗的理解极为深刻,具有独到的眼光。李穑还有一首七律《读杜诗》,先写杜甫其人,称赞杜诗前无古人,不禁发出了“古今绝唱谁能继,剩馥残膏丐后人”的感叹与论断。   习杜的最高境界是在模仿中有“我”的存在。《杜甫韵文韩国汉诗接受文献缉考》收集大量的次韵诗,如具致用《听子规步老杜》、吴瑗《东亭玩月次杜韵追寄沈衡重》《秋日游荡春台路拈少陵韵》《夜步溪上月明如昼用杜诗“月林散清影”为韵得绝句》等等,这些作品的特点是在次韵中有自己的书写视角,诗中有“杜”,诗中有“我”,构成了当下的生活、“我”、杜甫之间的对话。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模仿,而是在模仿中具有独立性。“次韵”是技艺上的选择,而诗体及内容中有模仿者的自家手眼。
  韩国汉诗中习杜并不刻意确定选题,而是有一个极为宏阔的模仿范围。不仅有许多代表作,如《赠卫八处士》《秋兴八首》《北征》《旅夜书怀》《醉时歌》等等;还有许多非代表作模仿者为数不少,《幽人》《中宵》《秋清》《贺雨》《赠鲜于韵》《九日》《夔府咏怀百韵》《伤春》等等。以《秋興八首》次韵为例,这组诗效仿者绵延不绝,边贡《和马尚宝文明读杜秋兴有感之作》:“杜陵寂寞几经时,遣兴空留卷里诗。早觉冰霜成岁晚,可怜松菊后秋衰。秦城楼阁千年思,蜀道烟花万里悲。异代那知亦同感,古台寒日雨丝丝。”韩国汉诗中和《秋兴八首》者为数众多,以次韵为主形成了一个专题。《秋兴八首》的仿作是关于七律组诗的次韵史,如赵宗敬《秋兴八首用杜甫韵》、宋纯《次杜子美<秋兴>》、李春英《次杜<秋兴八首>》、严昕《次杜少陵<秋兴八首>呈林注书大树亿龄》、曹文秀《次杜诗<秋兴>韵》、尹顺之《次龙洲用杜陵<秋兴八首>韵》等等,这些作品依用韵之例集聚于《秋兴八首》的周边,是关于一组诗的合唱,这种合唱穿越时空、穿越国境,是一场眩人眼目的文学对话。
  三、以诗言杜:域外宗杜的文学史意义
  宗杜、习杜这两个方面主要从内容上加以分析,如果就其实质性而言,则均是杜诗接受史的域外资源。这不仅仅是韩国汉诗中的专题创作文本,更是杜诗研究史中的重要文献。这些韩国汉诗是韩国文学史的内容,也是中国文学史中为杜甫确立文学史地位的主要依据。
  文学史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文学接受史的反映,正是因为杜诗的广泛传播,杜甫才会具有域外的影响力。作为一位大诗人,杜甫在后世中获得了接受史中从不同角度考量后的认可。《杜甫韵文韩国汉诗接受文献缉考》中的宗杜之作至少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文学史意义。
  一是杜诗的诗史意义。宋代开始以“诗史”论杜诗,对于宋人称杜诗为诗史的源流,张晖有过细致的梳理,无论是指向记载时事的作品,还是历史与诗歌的特定关系,均突出杜诗的历史价值。韩国汉诗宗杜也是以律诗为主,写时事者不在少数,杜诗的诗史意义从而得以凸显出来。
  二是杜诗的接受史意义。杜诗的域外传播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选题,近些年来关于日本汉诗对杜甫的接受学界有所研究,韩国汉诗的接受也因韩国诗话的发掘而有所彰显,《杜甫韵文韩国汉诗接受文献缉考》呈现出来的则是以诗论诗的独特视角展示域外对杜诗的接受状况,这是杜诗接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充分证明杜诗对于韩国汉诗创作史的影响,也是杜诗接受史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是杜诗的仿作史意义。拟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普遍现象,对于杜诗的模仿完全可以纳入一个研究领域,将杜诗、模仿者、仿作之间建立一个立体的关系,从而揭示出由阅读杜诗生发出的仿作史意义。这些仿作不能被看作复制品,而是有着特殊的文献价值,他们证明了杜诗传播到域外后的接受效应,也证明了杜诗所具备的模仿功能。这既给了创作者“顾左右而言他”的机会,也体现了与杜诗对话的继承性与创造性。
  文学史既要还原文学现场,还要如实地记录文学文本被接受的过程。《杜甫韵文韩国汉诗接受文献缉考》从域外的维度为我们展示了文本集聚后的接受史景观,这种接受又与文学创作水乳交融,杜诗、韩国汉诗、文学接受史、文学史就此建立了有机的联系。
其他文献
[摘要]“性理诗”一脉在中国诗坛开派以来,其易落理窟常为诗家诟病不已。近人陈卓仙所著《思复堂遗诗》却体现出非凡的对于情性的化育能力。本文经由“诗以教何”与“诗何以教”两个向度,具体考察《思复堂遗诗》在母教、家教、师教方面的效果呈现,着重分析其通过日常的经典化与经典的日常化两个维度,成功展示了将“体道”这一“超验”体验经验化的可能性。值此“五四”百年之际,这一被彼时“北大三杰”之一傅斯年都要视为“索
期刊
[摘 要]随着儒家经学的发展,《大学》受到更多的关注。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绎出来,与《论语》《孟子》一起列为“四书”,使其成为儒家重要文献。之后,伴随着宋明时期儒释之间交流互鉴的日益频繁,出现了一批儒释会通的学者,明末的蕅益智旭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作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著有《四书蕅益解》,擅长借用佛教义理来诠释儒家经典。其所著的《大学直指》就是以“助显(佛教)第一义谛”
期刊
[摘 要]田汉是中国戏剧和电影的伟大先驱之一,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中国戏曲电影理论的开拓者。他在1937年为《斩经堂》撰写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最早探讨了戏曲电影、戏曲、电影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电影、戏曲的虚实矛盾问题。他用“多样性”“统一性”“样式化”等西方理论术语来阐述自己的见解,不仅让观点得到明晰、准确的表达,而且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至今看来,他的观点仍然给人以启发。  [关键词]田汉;戏曲电影;
期刊
[摘 要]张耀杰先生认为“五四”学生运动中蔡元培并没有“煽动”学生,依据是当事人罗家伦的回忆和蔡元培在1920-1930年代发表的一些反对学生上街的言论,但是翻检众多当事人的回忆材料,可以发现蔡元培确实将汪大燮带来的消息通报给部分学生,然后促成了原定5月7日的游行提前到5月4日举行。  [关键词]蔡元培;五四运动;商榷  [作者简介]商昌宝(1973-),男,文学博士,文史学者(天津 300380
期刊
[摘 要]重庆作家宋尾的中篇小说《下半城》,现实与回忆交错,在真实与虚幻中,呈现出时代剧变中以“下半城”为主的重庆老城的变迁,揭露出变迁中阶层的断裂,表现了时代变迁下知识分子的迷失与幻灭。  [关键词]下半城;变迁;断裂;迷失  [作者简介]宋红梅(1982-),女,重庆文理学院教师(重庆402160)。    很多作家的创作与其所生活过的地域密切相关,特定的地域文化滋养着作家的创作,同时,作家对
期刊
[摘 要]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作为教育管理者应思考如何实现教育强国,尤其是思考如何做强高等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的加大,如何找到中国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平衡点,让教育投入实现效率最大化,评价与衡量中国的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效率是必须思考与研究的问题。通过以点带面进行剖析中国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率,来揭示高等教育投入
期刊
美丽的查干湖畔,綿延着丰饶的松嫩大平原,这里生活着勤劳勇敢的蒙古族儿女。每当落日的余晖把牧归的羊群涂成金色,蒙古包中飘出奶茶的香气,草原上就会响起悠远的长调和动人的马头琴声,一曲《鸿雁》,让多少草原人梦萦魂牵。
期刊
[摘 要]在中国美术史上,1941年的“东方美术座谈会”具有特殊历史意味。艺术并非只是绘画技艺本身,而相应的还需要一整套能与之配套、作为精神支撑的观念体系及作为思想核心的完整价值观。我们需要立足于今日的时代高度去重审其中的问题,以更开阔和更深刻的视野研判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理解今日提倡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深刻意涵。  [关键词]东方美术座谈会;早期美學;理念革新;创新性发
期刊
[摘 要]中国伦理学研究七十年来的常见评价是“成绩斐然”与此同时“问题严重”,本文尝试结合70年来的思想语境以“伦理学教科书”为视角予以回顾、反省和展望。回顾层面,我们发现“伦理学教科书”不仅对于中国伦理学学界之研究现状有着深沉的潜在影响,同时也可能制约着未来之走向。因为中国伦理学教科书的当代重建,主要不是与国际伦理学知识谱系对接,而是有着深沉的现实情怀和道德使命,这是反思中国伦理学研究七十年时需
期刊
[明]释函可  開眼见城郭,  人言是旧都。  牛车仍杂沓,  人屋半荒芜。  幸有干家在,  何妨一钵孤。  但令舒杖屦,  到此亦良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