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调查确认: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回国时,带回了不少于20只的帝企鹅。这种珍贵的鸟类是企鹅家族中体型最大的属种,只分布在南极。在“雪龙”号抵达南极后,部分队员来到中山站附近的“企鹅岛”,借助直升机完成了围捕。
经过约15000海里、长达三个多月的制冷集装箱旅程,帝企鹅被运到大连老虎滩极地海洋动物馆,申请捕捉企鹅的单位则是大连虎滩海洋动物保护研究所。据老虎滩极地馆网站上的资料介绍,大连虎滩海洋动物保护研究所的所长正是该馆的总经理。
根据相关规定,南极科考队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由国家海洋局下属的极地考察办公室(以下简称极地办)负责。极地办一位负责人承认了抓捕企鹅一事,此事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即可获准。
结束长达5个月的南极之行后,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下称24次队)乘坐“雪龙”号科考船返回了上海。
时值2008年4月14日晚,“雪龙”号靠岸后,队员们没有下船,在为次旧的欢迎仪式做准备。夜幕中,有人从科考船尾卸下了3只白色的大集装箱。它们被装上卡车后,迅速离开了码头。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通过近1年的调查后确认:集装箱里是从南极捕回的帝企鹅,数量不少于20只。这种珍贵的鸟类是企鹅家族中体型最大的属种——成鸟身高可达1.3米,体重46公斤。在帝企鹅被发现之前,王企鹅一度被认为是最大的企鹅。但帝企鹅比王企鹅还高一头,因此得名。
这种鸟的珍贵,也在于只有在南极才能发现它的身影,而对于17种(也有鸟类学家认为是18种)企鹅中的15种,在其他地区——诸如澳大利亚,同样有种群存在。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获悉,这已不是中国南极科考队第一次动用“雪龙”号科考船往国内运送南极企鹅了。这些动物被送往的目的地,是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建起的海洋动物园。
企鹅岛上的围捕
一位参与帝企鹅捕捉的24次队队员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捕捉行动安排在“雪龙”号离开中山站前往长城站的前几天。当时,“中山站的卸货任务基本完成,‘雪龙’号正准备前往长城站执行运输补给任务”。捕捉动用了直升机,直接参与者不到10人。
捕捉地点选择在中山站附近的一个“企鹅岛”。“其实,‘企鹅岛’并不是一个真的岛屿,而是指企鹅集中繁殖的区域。”2008年9月19日晚,上述队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称,“(24次队)一共捕了两次,每次时间都不长,大约半天。”
据这位队员回忆,“企鹅岛”虽然离中山站只有几十公里,但从陆路前往并不方便。捕捉时队员们先乘直升机到“企鹅岛”,然后把捉到的帝企鹅装上直升机,“一趟一趟地运回‘雪龙’号”。
捕捉帝企鹅不需要专门的工具,但要有些技巧,因为“它比咱们有劲,个头大,跑得又快”。通常,队员们会站成一圈,把帝企鹅围在中间,然后“一个人在前面逗,其他人从后面扑上去,把它摁倒”。
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另一位参与捕捉的24次队队员描述了抓捕过程。“不能逮翅膀,只能捉脖子,否则摁不住它,它力气大得可以拖着两个人在冰面上跑”。有些帝企鹅被摁倒后也不会束手就擒,而是用腹部贴着冰面拼死滑行,“人趴在它身上就像坐冰船一样”。
捕捉的时间和地点都是事先计划好的。一位长期从事南极企鹅研究的鸟类学家对《中国新闻周刊》称,帝企鹅是唯一在南极内陆越冬并繁殖后代的企鹅。每年夏季(南半球的1~3月),它们会分散在南极大陆沿岸,到海洋中觅食。冬季来临前的4月,性成熟的帝企鹅会跋涉近百公里,从四面八方前往南极内陆的聚集地(即“企鹅岛”)繁殖后代,直到来年春季离开。
帝企鹅之所以会选择冬季在寒冷的南极内陆繁殖后代,鸟类学家认为,或是为了躲避它们的天敌海豹、贼鸥捕食幼企鹅,提高成活率。一位知情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解释道,选择在12月中下旬捕捉帝企鹅,是因为“那个时候,‘企鹅岛’上帝企鹅的数量最多”,“如果再晚几天,它们就部回海边去了”。
逮住的帝企鹅先临时装进编织袋里,然后扎好口放在直升机座舱里,后运回“雪龙”号。一位参与运送的24次队队员在电话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参与运送的“直9”直升机有效载荷接近两吨,除两个驾驶员外,机舱还可坐8~12人。运帝企鹅时,“后面坐人的椅子全部卸掉,可以腾出一个1.9米宽、2.3米长、1.5米高的空间,每趟大约能运10只(帝企鹅)”。
在记者的追问下,这位队员透露,前后两次行动“直9”在“雪龙”号和“企鹅岛”之间一共往返了七八趟,除去几趟载人外,运回的帝企鹅“有40只左右”。前述参与捕捉的一位队员也证实,在他参加的那次捕捉行动中,“共逮了20多只”。
15000海里生死路
运回“雪龙”号的帝企鹅立即被关进冷冻集装箱内饲养。这种集装箱与普通集装箱不同之处在于多了一台制冷设备,可以使箱内温度维持低温,以保证企鹅的存活。“(冷冻集装箱)里面就像个大冰柜。”一位在“雪龙”号上工作的24次队队员说。
2008年7月28日,《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上海采访了两位在“雪龙”号上工作的队员。他们回忆说,这样的冷冻集装箱一共有3个,“就放在‘雪龙’号船尾的甲板上,大致在3号舱的位置,因为远离生活区,一般很少有队员过去,只有一名专门负责饲养的队员每天去喂食、打扫卫生”。
2007年12月23日,这些冷冻集装箱随“雪龙”号一起离开中山站,前往长城站。据船上的队员回忆,靠岸后,冷冻集装箱被卸下船,暂时安放在长城站内,等到“雪龙”号从阿根廷返回长城站后,再吊装上船。此后,冷冻集装箱就再没有离开过“雪龙”号,直到2008年4月14日回到上海。
就这样,这些大鸟的旅途开始了。它们在集装箱内,从南半球到北半球,航行里程超过15000海里(1海里=1.852公里),期间还要数次穿越风大浪高的西风带,经历的艰辛可以想见。
在自然界,帝企鹅主要以海洋中的甲壳类动物为食。一位在船上工作的队员则表示,被捕的帝企鹅的食物是小黄鱼。“但由于惊吓,很多企鹅起初不肯吃东西。负责饲养的队员没办法,只好双腿夹着它们的脖子,用手掰开它们的嘴,硬往里面塞”。帝企鹅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们属于群居性动物,脱离群体就会变得焦躁不安,甚至不愿生存。
一位知情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雪龙”号之前运送帝企鹅,就有一次因为经验缺乏,照顾不当,三四只死在途中。“当时,把它们养在船上的游泳池里,加了些冰块。可船还没到澳大利亚,(企鹅)就不行了”。
为了把帝企鹅安全运送回国,24次队负责照看的队员用尽心思。每天,他都会喂两次食,清洗冷冻集装箱内的粪便,然后用消毒水打扫干净,“怕它们感染上南极没有的病毒”。实际上,国内还有一个“智囊团”在为他们出谋划策。“他们几乎每天都要用船上的铱星电话沟通,商讨饲养遇到的麻烦。”一位在“雪龙”号工作的队员说。
即使如此,还是难以完全避免帝企鹅的死亡。这位队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有一只是因为死活不吃东西最后饿死。
目的地:大连老虎滩极地馆
2008年4月16日,《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大连老虎滩极地海洋动物馆(以下简称老虎滩极地馆)见到了那3辆由上海驶来的卡车,车牌号分别是辽B7046挂、辽B7047挂和辽B7022挂。
当晚6点左右,卡车载着白色的冷冻集装箱从员工出入的侧门驶进园内,停在老虎滩极地馆门前。《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随即跟了进去,看见一台红色的吊装机已等候在那里,二十多个工作人员正准备把集装箱从卡车上卸下来,集装箱后的制冷设备仍在轰轰作响。
正值黄昏,游客大都已离开,记者很快被工作人员认出并遭到盘问。表明身份后,工作人员强行检查了记者携带的照相机,在确认没有拍照后,要求记者“立刻离开”。记者在离开时,发现工作人员中有一位穿着醒目的红色南极科考服,胸前印着“中国南极科考队”的字样。后经记者向几位24次队队员和该馆的员工核实,这位老虎滩极地馆的工作人员正是24次队负责饲养帝企鹅的那位队员。
被“请”出大门后,《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爬到上附近的山坡,远远观看。这时工作人员停止了吊装,直到天黑才继续作业。吊装机巨大的轰鸣声和灯光在寂静漆黑的夜晚格外清晰,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才停止。
开放于2002年4月28日的老虎滩极地馆,是中国第一家以展示极地动物为主的海洋公园。在这个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的场馆里,豢养着白鲸、北极熊、海象、企鹅、北海狮等多种极地动物,据称是中国拥有海洋动物最多、展示极地动物品种最全的场馆,还曾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经过约15000海里、长达三个多月的制冷集装箱旅程,帝企鹅被运到大连老虎滩极地海洋动物馆,申请捕捉企鹅的单位则是大连虎滩海洋动物保护研究所。据老虎滩极地馆网站上的资料介绍,大连虎滩海洋动物保护研究所的所长正是该馆的总经理。
根据相关规定,南极科考队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由国家海洋局下属的极地考察办公室(以下简称极地办)负责。极地办一位负责人承认了抓捕企鹅一事,此事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即可获准。
结束长达5个月的南极之行后,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下称24次队)乘坐“雪龙”号科考船返回了上海。
时值2008年4月14日晚,“雪龙”号靠岸后,队员们没有下船,在为次旧的欢迎仪式做准备。夜幕中,有人从科考船尾卸下了3只白色的大集装箱。它们被装上卡车后,迅速离开了码头。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通过近1年的调查后确认:集装箱里是从南极捕回的帝企鹅,数量不少于20只。这种珍贵的鸟类是企鹅家族中体型最大的属种——成鸟身高可达1.3米,体重46公斤。在帝企鹅被发现之前,王企鹅一度被认为是最大的企鹅。但帝企鹅比王企鹅还高一头,因此得名。
这种鸟的珍贵,也在于只有在南极才能发现它的身影,而对于17种(也有鸟类学家认为是18种)企鹅中的15种,在其他地区——诸如澳大利亚,同样有种群存在。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获悉,这已不是中国南极科考队第一次动用“雪龙”号科考船往国内运送南极企鹅了。这些动物被送往的目的地,是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建起的海洋动物园。
企鹅岛上的围捕
一位参与帝企鹅捕捉的24次队队员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捕捉行动安排在“雪龙”号离开中山站前往长城站的前几天。当时,“中山站的卸货任务基本完成,‘雪龙’号正准备前往长城站执行运输补给任务”。捕捉动用了直升机,直接参与者不到10人。
捕捉地点选择在中山站附近的一个“企鹅岛”。“其实,‘企鹅岛’并不是一个真的岛屿,而是指企鹅集中繁殖的区域。”2008年9月19日晚,上述队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称,“(24次队)一共捕了两次,每次时间都不长,大约半天。”
据这位队员回忆,“企鹅岛”虽然离中山站只有几十公里,但从陆路前往并不方便。捕捉时队员们先乘直升机到“企鹅岛”,然后把捉到的帝企鹅装上直升机,“一趟一趟地运回‘雪龙’号”。
捕捉帝企鹅不需要专门的工具,但要有些技巧,因为“它比咱们有劲,个头大,跑得又快”。通常,队员们会站成一圈,把帝企鹅围在中间,然后“一个人在前面逗,其他人从后面扑上去,把它摁倒”。
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另一位参与捕捉的24次队队员描述了抓捕过程。“不能逮翅膀,只能捉脖子,否则摁不住它,它力气大得可以拖着两个人在冰面上跑”。有些帝企鹅被摁倒后也不会束手就擒,而是用腹部贴着冰面拼死滑行,“人趴在它身上就像坐冰船一样”。
捕捉的时间和地点都是事先计划好的。一位长期从事南极企鹅研究的鸟类学家对《中国新闻周刊》称,帝企鹅是唯一在南极内陆越冬并繁殖后代的企鹅。每年夏季(南半球的1~3月),它们会分散在南极大陆沿岸,到海洋中觅食。冬季来临前的4月,性成熟的帝企鹅会跋涉近百公里,从四面八方前往南极内陆的聚集地(即“企鹅岛”)繁殖后代,直到来年春季离开。
帝企鹅之所以会选择冬季在寒冷的南极内陆繁殖后代,鸟类学家认为,或是为了躲避它们的天敌海豹、贼鸥捕食幼企鹅,提高成活率。一位知情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解释道,选择在12月中下旬捕捉帝企鹅,是因为“那个时候,‘企鹅岛’上帝企鹅的数量最多”,“如果再晚几天,它们就部回海边去了”。
逮住的帝企鹅先临时装进编织袋里,然后扎好口放在直升机座舱里,后运回“雪龙”号。一位参与运送的24次队队员在电话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参与运送的“直9”直升机有效载荷接近两吨,除两个驾驶员外,机舱还可坐8~12人。运帝企鹅时,“后面坐人的椅子全部卸掉,可以腾出一个1.9米宽、2.3米长、1.5米高的空间,每趟大约能运10只(帝企鹅)”。
在记者的追问下,这位队员透露,前后两次行动“直9”在“雪龙”号和“企鹅岛”之间一共往返了七八趟,除去几趟载人外,运回的帝企鹅“有40只左右”。前述参与捕捉的一位队员也证实,在他参加的那次捕捉行动中,“共逮了20多只”。
15000海里生死路
运回“雪龙”号的帝企鹅立即被关进冷冻集装箱内饲养。这种集装箱与普通集装箱不同之处在于多了一台制冷设备,可以使箱内温度维持低温,以保证企鹅的存活。“(冷冻集装箱)里面就像个大冰柜。”一位在“雪龙”号上工作的24次队队员说。
2008年7月28日,《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上海采访了两位在“雪龙”号上工作的队员。他们回忆说,这样的冷冻集装箱一共有3个,“就放在‘雪龙’号船尾的甲板上,大致在3号舱的位置,因为远离生活区,一般很少有队员过去,只有一名专门负责饲养的队员每天去喂食、打扫卫生”。
2007年12月23日,这些冷冻集装箱随“雪龙”号一起离开中山站,前往长城站。据船上的队员回忆,靠岸后,冷冻集装箱被卸下船,暂时安放在长城站内,等到“雪龙”号从阿根廷返回长城站后,再吊装上船。此后,冷冻集装箱就再没有离开过“雪龙”号,直到2008年4月14日回到上海。
就这样,这些大鸟的旅途开始了。它们在集装箱内,从南半球到北半球,航行里程超过15000海里(1海里=1.852公里),期间还要数次穿越风大浪高的西风带,经历的艰辛可以想见。
在自然界,帝企鹅主要以海洋中的甲壳类动物为食。一位在船上工作的队员则表示,被捕的帝企鹅的食物是小黄鱼。“但由于惊吓,很多企鹅起初不肯吃东西。负责饲养的队员没办法,只好双腿夹着它们的脖子,用手掰开它们的嘴,硬往里面塞”。帝企鹅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们属于群居性动物,脱离群体就会变得焦躁不安,甚至不愿生存。
一位知情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雪龙”号之前运送帝企鹅,就有一次因为经验缺乏,照顾不当,三四只死在途中。“当时,把它们养在船上的游泳池里,加了些冰块。可船还没到澳大利亚,(企鹅)就不行了”。
为了把帝企鹅安全运送回国,24次队负责照看的队员用尽心思。每天,他都会喂两次食,清洗冷冻集装箱内的粪便,然后用消毒水打扫干净,“怕它们感染上南极没有的病毒”。实际上,国内还有一个“智囊团”在为他们出谋划策。“他们几乎每天都要用船上的铱星电话沟通,商讨饲养遇到的麻烦。”一位在“雪龙”号工作的队员说。
即使如此,还是难以完全避免帝企鹅的死亡。这位队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有一只是因为死活不吃东西最后饿死。
目的地:大连老虎滩极地馆
2008年4月16日,《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大连老虎滩极地海洋动物馆(以下简称老虎滩极地馆)见到了那3辆由上海驶来的卡车,车牌号分别是辽B7046挂、辽B7047挂和辽B7022挂。
当晚6点左右,卡车载着白色的冷冻集装箱从员工出入的侧门驶进园内,停在老虎滩极地馆门前。《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随即跟了进去,看见一台红色的吊装机已等候在那里,二十多个工作人员正准备把集装箱从卡车上卸下来,集装箱后的制冷设备仍在轰轰作响。
正值黄昏,游客大都已离开,记者很快被工作人员认出并遭到盘问。表明身份后,工作人员强行检查了记者携带的照相机,在确认没有拍照后,要求记者“立刻离开”。记者在离开时,发现工作人员中有一位穿着醒目的红色南极科考服,胸前印着“中国南极科考队”的字样。后经记者向几位24次队队员和该馆的员工核实,这位老虎滩极地馆的工作人员正是24次队负责饲养帝企鹅的那位队员。
被“请”出大门后,《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爬到上附近的山坡,远远观看。这时工作人员停止了吊装,直到天黑才继续作业。吊装机巨大的轰鸣声和灯光在寂静漆黑的夜晚格外清晰,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才停止。
开放于2002年4月28日的老虎滩极地馆,是中国第一家以展示极地动物为主的海洋公园。在这个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的场馆里,豢养着白鲸、北极熊、海象、企鹅、北海狮等多种极地动物,据称是中国拥有海洋动物最多、展示极地动物品种最全的场馆,还曾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大世界吉尼斯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