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菌病合并附睾睾丸炎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来源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ing88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布鲁菌病合并附睾睾丸炎与非合并附睾睾丸炎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案,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2010年6月至2016年11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症科223例男性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2例合并附睾睾丸炎患者与201例非合并附睾睾丸炎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应用SPSS 23.0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男性布鲁菌病合并附睾睾丸炎患者的发病率为9.87%(22/223)。布鲁菌病合并附睾睾丸炎与非合并附睾睾丸炎患者发病年龄中位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5岁比42.0岁,Z= 1.323,P > 0.05),但发热率[90.9%(20/22)比69.2%(139/201)]、寒战率[54.5%(12/22)比28.9%(58/201)]、肝肿大率[22.7%(5/22)比3.5%(7/201)]、腹部症状[59.1%(13/22)比17.4%(35/201)]、泌尿系感染症状[31.8%(7/22)比3.5%(7/2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586、6.076、14.424、20.392、27.059,P均< 0.05)。布鲁菌病合并附睾睾丸炎组患者白细胞(WBC)数量(7.9 × 109个/L)、红细胞沉降值(ESR,38.0 mm/h)及天冬氨酸氨基转换酶值(AST,110.0 U/L)均高于非合并附睾睾丸炎组(5.1 × 109个/L、30.0 mm/h、73.8 U/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239、2.064、2.762,P均< 0.05)。布鲁菌病合并附睾睾丸炎组患者经抗生素联合治疗8周有效,布鲁菌病合并附睾睾丸炎组患者退热时间平均为4.5 d,睾丸肿痛缓解时间平均3.9 d,21例患者治愈,仅有1例复发。

结论

附睾睾丸炎是布鲁菌病常见并发症,通常有严重的急性临床表现,需临床医师及时识别诊断,抗生素联合8周治疗布鲁菌病合并附睾睾丸炎有效。

其他文献
期刊
@@
期刊
@@
期刊
@@
期刊
@@
目的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定量分析青海省喜马拉雅旱獭栖息地与植被覆盖度、草地类型、植被类型等植被要素的关系。方法利用ArcGIS软件将青海省地方病预防与控制研究所提供的青海省喜马拉雅旱獭实地调查数据与植被覆盖度、草地类型等遥感和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空间叠加,提取喜马拉眼旱獭发现样点所在位置的植被特征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就喜马拉雅旱獭对栖息地植被条件的选择进行初步的定量分析。结果经筛选后保留84个有喜马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区宿主动物的分布特征对疫情流行规律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实施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1-2015年,从国家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中,收集青岛市HFRS的就诊医疗机构诊断且网络直报病例的发病情况;并在青岛市的胶南、胶州、平度、莱西和即墨市,采用夹夜法进行鼠情监测,监测场所为村内(社区)及其周边,每季度1次,计算捕获率。对HFRS发病强度,累计季节消长变化及主要疫区
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中,鼠疫菌与其宿主动物和媒介生物在一定地理景观内以及特定区域的生物群落中构成了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目前,鼠疫菌的保存机制主要概况为:①宿主动物、蚤(蜱等)保存学说;②鼠疫菌自身突变保存学说;③蚤-宿主-蚤保存学说;④土壤保存学说;⑤鸟类及非生物因素保存学说;⑥其他耶尔森菌突变保存学说。文中针对鼠疫菌在疫源地保存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以下综述。
目的观察不同碘营养水平对哺乳期大鼠乳腺组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激酶(mitogen extracellular kinase,ME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及钠碘转运体(Na+-I- Symporter,NIS)的表达及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的影响,探讨在差异性碘饮食中哺乳期乳腺MEK
心肌纤维化是心肌正常组织结构中出现的以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过度沉积及异常分布为主要表现的病变。微小核糖核酸(miRNAs)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的长度约为22 bp的单链RNA,通过与其靶基因mRNA互补配对,在转录后水平介导基因调控。近年来研究发现,miRNAs在心肌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作为心肌纤维化预防和治疗的靶点,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泡型棘球蚴病与肝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就诊于青海红十字医院超声科的36例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和31例肝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肝泡型棘球蚴病与肝恶性肿瘤的灰阶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表现特征。结果①灰阶超声:36例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共发现病灶49个,病灶最大面积(5.06 ± 2.46)cm2,边界尚清,内部为较低回声、欠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