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在哪里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shixiao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学科的教学中,语文是最受争议和指责的一门学科。很多业内人士为此忧心忡忡,他们在对语文教学的质量深表怀疑的同时,又无法指明语文教改的切实可行的新方向。
  其实,造成语文教学的现状绝非只是老师教法上的问题,过多指责语文老师的素质低下是轻率的,也是有失公允的。江苏语文教改首先从教材上改革,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虽是这样,但语文改革的路子仍是没有跨大步走出去,如何才能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呢?
  一、挣脱旧的教学镣拷,走出“一心只教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误区。
  (一)更新语文教育观念。
  舊的不去,新的不来,语文老师要做到与时俱进。据说有的老教师几年来都是拿着旧课本上课,内容上不翻新、不增删,甚至课本内容删掉了不知,新增的内容也不知,有个别小改的地方更是不知。有的老师仅凭旧经验上课,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思想僵化,教学过程机械,讲完就了。这样的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一个有创新精神的语文教师,他是不会囿于常法的。敢对传统说“不”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而不敢跃雷池一步的循规蹈矩的老师是无法传承创新意识的。
  (二)敢于创造有生气的教学法。
  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更新教育观念,明白“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最浅显的教学原则,大胆发动学生质疑破疑。不必事事细讲,要明白知识的传授永远不如技能的传授的道理,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其次要研究教材和学生,吃透两头,教材中哪些是最应该讲的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用什么方法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尝试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破疑。同时要克服教材本身的束缚,不求面面俱到,万无一失,但求一点突破,学有所获。一堂好课,学生有一方面的收获,就是获得了成功。最后要知识广博,成为一个杂家,上课时能旁征博引,增强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同时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让教学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语文老师要改变“一支粉笔,两本教材”打天下的局面。如果你无法给学生许多新的知识或喂饱他们,内容的单调,气氛的干冷,方法的古板就会成为语文课的硬伤。传统的教学不注重研究学生的做法应及时得到校正。所以,教师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服务教学,既增加课堂的容量,又给学生一些直观的体验。
  二、指导学生改变单一从课堂获取知识的途径,生活处处有语文。
  知识比重不尽相同,语文学科课外获取的知识量更是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大的。因此,必须让学生改变单一从课堂获取知识的途径,走出只从课堂中摄取信息的误区。语文老师不能把自己当成传授“固有知识”的机器,而应该侧重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就是授之以渔。我们由于条件所限,可能“捕到的鱼”总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谁都知道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但如何给学生一桶水呢?教师不仅要克服知识贫乏造成的尴尬,不断充实自己,而且要改变角色,宁可做一个牧羊人,把学生引向知识的原野,也不能只做一个割草人,因为你很可能满足不了现代的学生。我在教学中按以下方法操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
  语文课本的文章,我们只能把它当成一个例子,在讲课时,不能只盯住课内,而要注意以篇引类,拓宽语文的空间。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每一单元课文时,注重的应该是教给学生学习这一类文章的方法,让学生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这样有了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就会有的放矢而不至于盲目。新的语文教材把研究性学习引进到教学中,就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做法的校正,我们不能轻视学生的创造力,因为研究学问也并非高级知识分子的专利,要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推行素质教育。当然,课本是教学的依据,我们不能抛开课本谈拓宽,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只有课内知识夯实了,才能使研究性教学向纵深发展。
  (二)采用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名篇名著。
  为了改变许多学生阅读面狭窄的现状,《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中学生应该涉猎的名著名篇。比如:曹雪芹《红楼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钱钟书的《围城》,巴金的《家》,鲁迅的《呐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托尔斯泰的《复活》,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泰戈尔的《泰戈尔诗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及我国古代许多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当然,学生们一次读完是不可能的,而且高中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不读,却是语文学习的一大忌。为了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上一个台阶,我们应该把合作探究法引到名著的阅读中。
  (三)充分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
  现行的语文教材还出版了一套配合语文教学的《语文读本》,其目的就是与教科书配套使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课外阅读的。因为课时有限,教材中的文不可能太多,只凭一套教科书来培养语文能力怎么能奏效呢?让学生去系统地啃读古今中外的名著,显然是行不通的。要扩大视野,增加积累,就必须加强课外学习。《语文读本》就是配合教科书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的。它既注意了课堂内容的延伸性,选用了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又注意了鉴赏性与知识性,能够让学生丰富文学底韵,提高文学素养,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读写能力。然而,现在很多语文老师都只重视教科书的传授,即使有订《语文读本》,也是放任自流。学生刚拿到书时,有点新鲜感,但是随便翻翻就束之高阁了,又怎能发挥它的效用呢?可见,语文老师同样不能忽视对《语文读本》的导读。有的老师提出,要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老师在命题时要适当考些语文读本上的内容。这的确是诱导学生自觉阅读的好方法。总之,在当前的形势下,重视语文研究性教学的开展,重视《读本》的导学,能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网络资源,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某些名著进行研究,对提高广大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三、语文老师要走出只追求形式的华而不实的教学误区。
  语文教改应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路子。语文老师不能采用只追求形式而不求效果的花里胡哨的做法,这种务虚的教法是行不通的,必然会贻误学生。教学是实实在在的事,来不得任何的弄虚作假。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纲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阅读、口语交际和作文等专项研究,要博采众长。事实上,我们当代也涌现出众多语文教育家,有很多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大师,像魏书生、钱梦龙等,都是在教改上很有建树的名家。我们要避免固步自封,虚心地借鉴别人成功经验,使自己也能在教学上形成独特的风格。不论哪种教法,都必须符合我们的实际,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裹足不前。
  专家认为,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对话、交往的舞台,是引导、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场所;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更是教师智慧充分的展现。那么怎样的老师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呢?从我们每学期两次的学生问卷调查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有的课,特别是语文课、语文公开课,那动人的情节、华美的辞章、丰富的想象,总会让教师有一种不吐不快、不痛快淋漓地发挥一番不过瘾的冲动,因此,旧的教师身份——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就促使教师把学生抛诸九霄云外,在学生面前扮演一个只知学识渊博的师长角色,尽展自己的风采,迷惑纯真的学生,甚至蒙蔽听课的领导。殊不知,课后一调查,不少学生除了认为老师课堂很精彩外,却一无所获。因为博古通今、口若悬河的永远是老师自己,再精彩也不能代替学生的能力,除了赢得了学生一片叫好声与佩服倾慕之外,并不能表示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又哪里谈得上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依托呢?可怜有的教书匠还沉迷于自己的“成功”课堂而沾沾自喜。
  在新形势下,教师有必要重新认识“师者,所以传递授业解惑也”。因为,这使教师习惯于在学生面前扮演学识渊博的师长角色,尽展“师者”之风采,但浑然不顾课堂的效益。特别是语文教师,那课文中生动的情节总会让一些教师产生不吐不快的冲动,但博古通今、天马行空的永远是老师自己,再精彩也不能代替学生的能力,它除了赢得学生佩服的眼光之外,实际上,学生什么也没得到。往往听了这样的课后,私下了解学生,反映都不尽如人意。但目前的课堂教学仍存在着片面理解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现象。所以,很多老师对课堂还是拿捏不准,怕放而乱、收而死,因而,学生的分组只是走过场,没有真正发挥合作学习。还有就是有的老师本身素质不高,在教学中没能很好地抓住有利的教学机会,不能给予适时的启发,使得很好的教学机遇一晃而过。更为致命的是:在热热闹闹的教改中丢失了教学的最基本的东西——基础知识的传授,课堂掌声热烈,热闹非凡,知识却掌握不牢固。没有应有的知识基础,哪里还谈得上发展能力呢?
  网络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矿山,要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网络攫取具有时代性的知识。事实上,网络上有大量的电子书籍和文章,如果学生有了一定的过滤能力,是可以引导他们去涉猎的。宽带拉近了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学的距离,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现代文明的成果呢?
  总之,我们要走出教育体制的误区,更新教育观念,求实务新,与现代教学技术接轨,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以便在未来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他文献
前不久我下乡听课一位老师教《青蛙看海》(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刚读了两遍课文,老师就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一位同学啰啰嗦嗦说了半天,近似于复述课文,老师不满意。第二位同学干脆从头开始背诵课文,老师很不高兴地打断了他的背诵。尽管老师反复强调要用自己的话说,语言要简洁,但是很明显学生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课后老师抱怨学生连这样简单的问题也答不出。其实,这不能怪学生,问题出在教师身上,是教师随意拔高了
摘 要: 博大精深的《论语》作为一门课程进入高中课堂,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儒家经典呢?作者从《〈论语〉选读》的教学感悟出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个层面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今后这门课程的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 《〈论语〉选读》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作为国学经典和儒学源头,《论语》一书所折射出来的儒学思想深邃而丰富,无论在怎样的时代里,都不会过时,即使到了今天,《论语》
一、教学目标分析  《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安排的后继学习内容,是学生进行测量、认识长度单位的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长度单位间进率、图形测量与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
摘 要: 教育是一个各部门彼此相连的系统工程,可是由于各种原因,致使教育的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不是太紧密,中学和大学之间分工不是很明确,区域之间的差别越来越明显,理论和实践之间也彼此割裂。我们主张注重教育的实践性,注重田野作业,关注弱势群体,唯有这样才可以实现教育的和谐,也才可以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去破解“钱学森之问”。  关键词: 安龙一中 钱学森之问 留守儿童    以下是我去贵州省兴义市安龙第一中
当今,全世界都在改革音乐教学。21世纪的人才观,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中学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教改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音乐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由他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音乐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但长期以来,音乐教学偏重“专业化”,习惯把音乐课仅仅看做是一门学习识
摘 要: 公共课面对的是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学公共课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本文结合《心理学》的教学实践,分析了高校公共课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策略。  关键词: 高校公开课 《心理学》 有效教学 影响因素 不足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达到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1]。
摘 要: 辛弃疾作词能一典多用,且用得圆润、贴切;语言虽简洁,却极大地丰富了典故意蕴的表现空间。  关键词: 辛词 一典多用 “莼羹鲈脍”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的目的就是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援引典故,诗家所尚”,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就是善用典故的大家。稼轩(辛弃疾号)用经用史“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辛稼轩词序》),无论是用典数
优化课堂教学节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堂教学节奏的三要素是:(1)教学进程的紧张度(即教学速度)的快慢张弛。(2)教学进程层次的阶梯性。(3)紧张度和阶梯性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节奏分为四个阶段:导入—铺陈—高潮—终结。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越是跌宕起伏,越能引人入胜。文章如此,课堂也如此。讲究课堂节奏,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和智能的活动,也是感情的抒发和
摘 要: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命题、指导、行文的审核和评价的过程。从某种程度说,它直接关系着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成功,关系着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作者以注重主体性、多元化、赏识性、阶段性等原则为基础,把作文评改理解为教学过程的两个环节:“评”以教师为主导,“改”以学生为主体,自主与互动相结合,具体探究提升初中作文评改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作文评改 有效性 提升策略   
摘 要: 研究性学习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是美国教育家施瓦、杜威等人探究性学习理论的发展。它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为主要目标。经过在教学中的实践,把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分成专题型和随堂型两种,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思品课教学 建构主义    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由探究性学习发展而来的。最早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