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就通过教材中的知识点渗透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而谈。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从而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判断,最终形成探究的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探究教材;知识渗透;比较阅读;挖掘异同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3-047-1
课堂教学是探究能力培养的主渠道,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利用知识点的渗透,在教好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同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从多方面、多渠道培养学生的探究潜能。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里的教学建议有这样一条:“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研读、感悟。调查现实社会,主动地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掌握其中的规律,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技能去解决语文学习乃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是学生的主要学习阵地,教材是学生的主要学习资源,所以在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课后习题中的一些探究性题目外,还应该注重从教材中挖掘探究资源,以充分发挥和开拓教材的资源价值和研究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的能力。下面,我就对如何利用知识点渗透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谈一谈看法。
第一,利用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的比较来挖掘探究资源
著名的语文教学法专家张寿康教授曾说:“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比较法的运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们教一篇课文时,可以找一些与之可比的文章来进行比较阅读,这些文章可以是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也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还可以是不同题材的不同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开展探究。比如在学习史记中的《高祖本纪》时,可以把刘邦年轻时看到秦始皇脱口而出的“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与项羽在同样情况下说的“彼可取而代之”作比较,“言为心声”,可以看出二人性格方面的异同。
第二,利用学科知识的渗透寻找探究素材
语文是门综合性学科,教材内容涉及的知识面极为广泛。如必修五中出现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里面涉及到很多生物进化论的知识。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涉及的是手工制作方面的知识。这些都不属于单纯的语文知识。教学这些课文的这些“交叉知识”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并以此拟定选题,让学生在探究中知其所以然,就能够实现“课标”所要求的“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当中融会贯通。
第三,在知识点的异同辨析处挖掘探究资源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某些知识的相似、相异之处,教学时若能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则会收到互补强化、相得益彰之功效。例如学生在学习现代汉语知识“陈述句和疑问句”中的正反问、是非问、特指问和选择问的四类疑问句后,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英语对疑问句的分类,寻找出共同特点等等,让学生收集资料,开展探究。
第四,在学者、学生观点的争论分歧处挖掘探究资源
语文课本中的选文绝大多数是优秀的作品。越是优秀作品其内涵就越丰富,就越耐人咀嚼,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分歧也就越多。我们在教学中若能将这些分歧意见归纳到一起,让学生通过查阅教科书和更多的资料,去收集更丰富的信息,了解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与评价。在知识收集储存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发现自己探究的不足,在反思中获取新的信息。比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的时候,可以介绍一些历史人物对荆轲的评价,如肯定的典型:“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否定的典型:“始速祸焉”(苏询《六国论》)。针对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可要求学生搜集信息作深入探究,并得出自己的观点。
总之,语文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生的思考、想象和创造提供广阔的实践天地,促使学生勇于参与、主动参与文本探究的过程,培养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意识。在新课程的严格标准下,面对探究性学习的各种要求,师生必须都要转变理念,开拓创新,跟上时代的脚步。由于传统的教学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受到了教学大纲和考试制度的制约,从而限制了他们的创造性的发挥,而探究性学习给师生带来了教与学新的机遇。因此,教师就要牢牢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来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做学生的表率,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就能发现自我潜能,展示自我才能,还可以培养与他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进而在探究性学习中崭露头角,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逐渐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李瑛.中学语文教学论.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3]张玉保.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内蒙古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关键词:探究教材;知识渗透;比较阅读;挖掘异同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3-047-1
课堂教学是探究能力培养的主渠道,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利用知识点的渗透,在教好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同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从多方面、多渠道培养学生的探究潜能。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里的教学建议有这样一条:“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研读、感悟。调查现实社会,主动地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掌握其中的规律,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技能去解决语文学习乃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是学生的主要学习阵地,教材是学生的主要学习资源,所以在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课后习题中的一些探究性题目外,还应该注重从教材中挖掘探究资源,以充分发挥和开拓教材的资源价值和研究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的能力。下面,我就对如何利用知识点渗透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谈一谈看法。
第一,利用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的比较来挖掘探究资源
著名的语文教学法专家张寿康教授曾说:“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比较法的运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们教一篇课文时,可以找一些与之可比的文章来进行比较阅读,这些文章可以是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也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还可以是不同题材的不同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开展探究。比如在学习史记中的《高祖本纪》时,可以把刘邦年轻时看到秦始皇脱口而出的“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与项羽在同样情况下说的“彼可取而代之”作比较,“言为心声”,可以看出二人性格方面的异同。
第二,利用学科知识的渗透寻找探究素材
语文是门综合性学科,教材内容涉及的知识面极为广泛。如必修五中出现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里面涉及到很多生物进化论的知识。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涉及的是手工制作方面的知识。这些都不属于单纯的语文知识。教学这些课文的这些“交叉知识”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并以此拟定选题,让学生在探究中知其所以然,就能够实现“课标”所要求的“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当中融会贯通。
第三,在知识点的异同辨析处挖掘探究资源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某些知识的相似、相异之处,教学时若能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则会收到互补强化、相得益彰之功效。例如学生在学习现代汉语知识“陈述句和疑问句”中的正反问、是非问、特指问和选择问的四类疑问句后,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英语对疑问句的分类,寻找出共同特点等等,让学生收集资料,开展探究。
第四,在学者、学生观点的争论分歧处挖掘探究资源
语文课本中的选文绝大多数是优秀的作品。越是优秀作品其内涵就越丰富,就越耐人咀嚼,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分歧也就越多。我们在教学中若能将这些分歧意见归纳到一起,让学生通过查阅教科书和更多的资料,去收集更丰富的信息,了解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与评价。在知识收集储存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发现自己探究的不足,在反思中获取新的信息。比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的时候,可以介绍一些历史人物对荆轲的评价,如肯定的典型:“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否定的典型:“始速祸焉”(苏询《六国论》)。针对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可要求学生搜集信息作深入探究,并得出自己的观点。
总之,语文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生的思考、想象和创造提供广阔的实践天地,促使学生勇于参与、主动参与文本探究的过程,培养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意识。在新课程的严格标准下,面对探究性学习的各种要求,师生必须都要转变理念,开拓创新,跟上时代的脚步。由于传统的教学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受到了教学大纲和考试制度的制约,从而限制了他们的创造性的发挥,而探究性学习给师生带来了教与学新的机遇。因此,教师就要牢牢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来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做学生的表率,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就能发现自我潜能,展示自我才能,还可以培养与他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进而在探究性学习中崭露头角,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逐渐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李瑛.中学语文教学论.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3]张玉保.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内蒙古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