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陷入“热喀斯特坍塌”

来源 :自然与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uuuuu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极地区,每年春季的融雪将土地中大量的富碳土壤冲进淡水和海水中。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环境科学家罗斯·科里说:“研究全球变暖的科学家们对此特别关注,因为融化的永久冻土所释放的大部分碳在水中被细菌氧化为二氧化碳,并最终释放到大气中。
  近年来,随着融化的进展,整个北极冻土带出现了巨大的洞穴和塌方。在永久冻土带,冰起到了固土的作用,当冰融化之后,土地表面就会坍塌,这样所形成的地貌被称为“热喀斯特坍塌”现象。
  与永久冻土自上而下的缓慢融化有所不同,热喀斯特坍塌会快速地迸发出大量的富碳有机物,冰融化而形成的溪水在土壤中冲出深深的渠道,并将富碳有机物带到河流和海洋中。
  科里及其研究小组从阿拉斯加州七个热喀斯特坍塌处流入附近湖泊和小河的水流中采集了样品。他们分析了样品中的有色可溶性有机物,这种有机物中含有植物聚合物(如木质素)分解而形成的吸光分子。“我们大致的想法是:有机物中的碳距离陆源越近,所含的颜料就越多。”科里说。在处理六个地点的样品时,研究小组还利用紫外线照射了样品,模仿了阳光带来的影响。
  让研究人员吃惊的是,他们发现,从热喀斯特坍塌处采集的样品中,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含量比参考地点样品中的更少。研究小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报道说:分析表明,热喀斯特坍塌处暴露出来的较深层土壤中的碳,跟来自永久冻土最上层——融冻层的碳大不一样。研究人员还发现,较深层土壤中的碳比融冻层中的碳更容易降解为二氧化碳,较深层土壤中的碳在光化学及生物化学可降解性上要高出大约40%。
  “这意味着来自这些地点的碳比永久冻土中融冻层排出的碳具有更高的活性”科里说,“因此,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较深层土壤中储存的大量的碳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
  现在,研究小组正在更大范围研究他们的发现。但是,在有关热喀斯特的资料仍然很少的情况下,要想知道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是一种挑战。在一些地区,包括阿拉斯加的部分地区以及西伯利亚的一些地区,科学家们已经开始对热喀斯特现象进行更加彻底的分析。
  曾铁/文
  内容来源:美国《科学》杂志网站
其他文献
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于1953年发现生物遗传物质的准确结构,即DNA双螺旋结构,宣告了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开始。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又进了一步,而这一重大发现也被载入史册。  DNA的结构特性被定义为:“右手双螺旋”结构,螺旋直径为2纳米,旋转周期为10对碱基,呈现出规律、有序、精密的双股螺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科研仪器精度的不断提高,研究人员发现了与沃森、克里克提出的DNA类似的新DNA结
期刊
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能源而备受青睐。长期以来,大自然光合作用给了人们很大的启示,叶绿体色素在光电转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光合作用中吸收可见光和光电转换的重要物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就是模仿光合作用原理,借助光敏染料来实现光捕获,从而实现光电转化。近年来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发展迅速,极有可能取代传统硅系太阳能电池,成为未来太阳能电池的主导。  早在1839年,一位法国科学家首次观
期刊
上班途中,虽然地铁拥挤,但还是掏出“黑莓”抓紧时间回复老师的邮件;候机大厅,虽然马上就要登机,但还是不舍得放下PAD,再看一看新下载的课程;陪外国客户吃饭,却一下子想不起那道“宫保鸡丁”的英文该怎么说,于是急忙抓起桌上的手机,查阅里面的英汉字典……如果这些行为已经成了你的习惯,那么恭喜,你已是“移动学习”一族!  不受“线”制  什么是移动学习?虽然业内专家说法不一,却存在一些共同之处:移动学习是
期刊
2012蝙蝠年,是一个全球性活动,旨在提升世界仅有一类飞兽的保护、研究和教育工作。蝙蝠年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迁徙性物种保护公约(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Migratory Species,CMS)、欧洲蝙蝠种群保护协定组织(The Agreement on the C
期刊
如果只有一小时,你会选择哪里了解非洲的全貌?  我的答案是:肯尼亚国家博物馆。  肯尼亚国家博物馆(Kenya National Museum)于 1910年由东非自然历史学会发起修建,50多年之后被扩建。该馆宗旨为:收集历史文献、文物;研究并展示古今文化和自然遗产;增强人类对文化自然遗产的了解、鉴赏力、保护意识及管理应用能力。总部展览馆位于首都内罗毕,下辖22个地区场馆和研究机构。内罗毕展览馆设
期刊
上海科技馆科普影视创作部近年正在拍摄“中国珍稀物种”系列科普电影。2012年的拍摄主题是文昌鱼,而孵化过程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文昌鱼虽然名义上也叫“鱼”,却没有脊椎,这让它们看起来更像虫,而不像鱼。不过,这种没有“脊梁骨”的小型动物却有着脊索——一种类似脊椎的绳索状结构。在文昌鱼的胚胎发育过程中,也兼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因而被认为是连接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过渡物种,也是一种“活化石”
期刊
鱼和湖,都是我喜欢的。  (一)  自从头脑中有了关于湖泊的记忆,就和湖中的鱼群结下了与之相对应的联系,似乎这两者天生就是浑然一体、相伴相生的,假使出现了比较另类的情况,鱼应该不是承担责任的一方。  最起码的生活常识告诉我:一来即便是鱼群和种类再多,也断然不可能将整个湖泊的水都喝干;二来也不会由于不同鱼类自成的食物链,导致食物的匮乏,最终让鱼群整体灭绝。  但是现实生活中倒还真有着湖泊里面没有鱼群
期刊
里克?舍温,美国弗吉尼亚州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有机体和环境生物学系副教授。他在新墨西哥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  Rick Sherwi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Biology in the Department of Organismal and Environmental Biology at Christopher Newport University in Vir
期刊
自然因造化,  至今亿万年。  山形定水势,  水域到山边。  只为水景美,  移山将海填。  从此归一统,  到处是屋檐。  他日飓风来,  考验建筑坚。  磐石尚塑造,  高楼岂不悬?  奉劝有智者,  人定要顺天。  ''DEVELOPMENT'' IN THE NAME – AMBITION!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is the aim, make quick
期刊
儿子今年12岁,才上小学6年级,可他是我们小区闻名的“小科学迷”呢!  去年的夏天,儿子的学校组织他参加了一次“科学夏令营”,从夏令营回来后,他就像变了个人,遇事总是爱琢磨,总是往科学设想上靠。  儿子从夏令营回来的第二天,我带他去市科技博览馆,走到大街上,阳光火辣辣的,可仍然挡不住大街上人来人往、车流如织,儿子似乎没有被大街上的嘈杂所打扰,不知在沉思什么,我拍了拍他的肩说:“儿子,在大街上不要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