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埃德加·艾伦·坡的作品不只包括小说、文学评论,也包括诗歌创作。一般认为,坡的诗歌集中反映了他的美学理想,传递了超凡之美,也阐释了人类的局限性。然而坡的诗歌除了表达他的传统美学观点外,创作原理与古典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之处。从古典悲剧美学角度对坡的诗歌加以分析,可以进一步探究坡的诗歌在正反两方面的双重美学价值。
  关键词: 埃德加·艾伦·坡 诗歌 悲剧美学价值
  
  埃德加·艾伦·坡的詩歌在他所有的文学创作中仅占一小部分,然而却集大成地反映了他的文学理想。论及坡的诗歌的美学价值时,学者通常认为坡的诗歌的功能在于打破世俗事物的桎桍,使灵魂得以穿越、现实达到超凡的美。然而,在讨论“超凡之美”时,不能忽略贯穿坡诗歌创作始末的意境——忧郁、崇高、死亡主题等,这些美学因素通常被负面地归因于坡极为坎坷的生平和焦躁的性格。然而,如果从积极的角度分析这些诗歌,可以发现坡在社会生活中直面人的局限性,宿命论和孤独感正是他智慧的源泉,这些人的弱点无疑例外的成为了坡诗歌的忧郁的基调。在某种程度上,坡的美学理想与古典悲剧美学原理有相似之处,如果从西方古典悲剧批评角度进行解读,可以进一步探究坡的诗歌背景和美学价值。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公元三百年前就在他的名篇《诗学》中阐述了悲剧的起源、形式和艺术价值: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通过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产生的六要素为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这些要素可能是悲剧作者创作的基本要素。虽然埃德加·艾伦·坡并非一位剧作家,他的作品中也不包括史诗、喜剧、酒神颂等,但不可忽视的是他在诗歌中大量运用了古典悲剧元素。在悲剧六要素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最为根本,甚至特别强调了悲剧情节中的三个重要因素:突转、发现和苦难。其中,苦难指的是一种毁灭性或含有痛苦意味的行为。在坡的诗歌中,苦难,尤其是死亡主题几乎随处可见。尤其是坡笔下的女性人物,如《致海伦》中的海伦、《渡鸦》中的丽诺尔,这些年轻女性代表了世界上神圣的力量,她们在死前与邪恶作斗争,但将在天堂中获得永恒的美。
  古典悲剧原理一般还认为剧中所笼罩的死亡气氛必须由一系列带有恐惧色彩的行为组成,而死亡主题中的主角通常是一位代表道德和正义行为的高尚的人物。朗基努斯和其他一些古罗马美学家认为崇高性是一种客体的本质属性,在人物的行为上能得到直接展现。从诗歌中人物面对死亡的情形和对超自然的美的追求中,可以清晰地发现坡的诗歌所引起的震撼和崇高的体验不仅在于它的主题,而且在于人物的品格。坡笔下的女性常常是正义的化身,她们的崇高品质集中反映于她们的自我奉献和无声地与邪恶作斗争,尽管身体受到时空限制,但是意志和品格却不会受到任何制约。
  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必须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并从体验这些情感中得到快感。恐惧和怜悯可以出自戏景,也可以出自情节本身的结构。坡非常擅长创造令人恐惧和引发同情的场景、事件和人物。例如,坡的名篇《渡鸦》充斥着戏剧性的语气变化,从哀悼丽诺尔开始,逐渐进入对黑暗的重复描写,随后进行了自我的内心独白。从不完整的情节中可以隐约感受到一只渡鸦引发的“我”对丽诺尔这位年轻女孩的悲伤。诗中渡鸦的行为,它的人格化的降临和凝视,对于读者而言既是意料之外的,又带有不祥的意味,能够引起令人恐惧的想象。多个如“阴暗”、“黑暗”、“光明”、“阴影”等高度象征的词语能够在顷刻间给读者留下难以言喻的恐惧印象,其象征意义驱使读者反复阅读,从字里行间中探索文本中隐藏的内涵。
  柏拉图曾指出任何美的事物都能让人通过视觉产生快感,但是情感却是人性格中最粗鄙的一部分,因而强行使艺术迎合人的粗鄙的性格是不合理的。然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良好的性格发展必须包括健全的情感因素,诸如直觉、快感、追求及同情心。亚里士多德十分推崇在不快中表现快感,这种揉合在不快中的快感似乎显得更为突出,更为合理。坡的诗歌正好印证了这一悲剧美学原理,充分表达了在不快中的崇高和美。在坡写的最后一首诗歌《安娜贝尔·丽》中,痛苦是现世的,读者的痛苦感产生于对逝去的女孩的哀痛,然而同时因为女孩的美丽和她的爱情在想象中得到永存,所以读者也会产生快感,恰好说明了苦难与快感的相互联系。
  在古典戏剧中,剧作家通常引导读者的情感向理性的方向发展。亚里士多德并不赞同在创作艺术作品时把读者带入大喜大悲的境地,而倾向于在恐惧和怜悯中逐渐发展情感。他认为不论哪种情感的发展,都必须温和,适度和理性的情感是一种美德。他将情感分成三个类型:过度、过少、中等,后者包括害怕、勇敢、向往、气愤、同情、愉悦或是悲伤。在阅读《安娜贝尔·丽》时,可以发现坡恰到好处地掌握了体现适度情感,因为坡将悲伤置于一种既不强烈又不轻描淡写的忧郁的气氛中。坡本人在他的《诗歌原理》中强调悲伤与美的最高表现形式密不可分,在《安娜贝尔·丽》中,“我”与女主人公的爱情及悲剧结局为整首诗的感伤基调添上了一笔,而坡正是把这种感伤视为美感的象征。因此,女主人公的结局,以及对永恒的超凡之爱的追求成为了悲剧美的集中体现。
  除了忧郁特征,坡诗歌的温和的情感倾向还表现在诗作的宁静感之中。早在《抒情歌谣序言》中,华兹华斯就认为诗歌“应该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情感的表达产生于“宁静中的回忆”。在此意义上,坡的美学观点十分接近于华兹华斯。例如,“我”和安娜贝尔·丽之间没有语言的交换,诗歌中所描绘的事物,如梦境、坟墓、黑暗,都营造了宁静之美的意境。宁静感的特性使诗歌从字里行间中显示出“纯诗”的韵味,这种不带偏见,限制说教的韵律性很强的独白和叙述十分接近于悲剧美学原理。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古典悲剧采取消极的方式来间接消灭人类实践创造的自由,其结局也主要是肉体灭绝的模式,如对精神和生活的伤害等,但是,悲剧性作品往往有着双重价值:既否定了旧的社会文明和政治权力,又表现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令人冲破束缚,使社会生活明显转向新的方面。换言之,悲剧提供了两个主题,感叹生命的极限、幸福的易逝,不可避免的死亡,同时也认为短暂的生命更有价值,瞬间的幸福更为有益。因此,作为一种美学范畴,悲剧作品其实质是以否定的形式肯定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它可以唤起人们对生活的认真态度。埃德加·艾伦·坡在诗歌中抒发了对人类渺小、失意、有限性的感慨,但同时又鼓励逆境中的勇气,崇尚在有限中创造无限,他的诗歌就像古典悲剧一样,不仅有悲剧美学价值,而且包含了对生命的讴歌和赞美。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M].商务印书馆,2008.
  [2]郭玉生.悲剧美学:历史考察与当代阐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谢柏梁.世界古典悲剧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4]埃德加·艾伦·坡.诗歌原理[Z].
  [5]胡荫桐,刘树森.美国文学教程[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6]柏拉图.理想国[M].商务印书馆,1986.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内学者对她的关注也日益密切。本文拟对阿特伍德在中国的译介情况作出大致的梳理,同时也分析当代文化因素对阿特伍德译介的重大影响,以期更好地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  关键词: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介 特点 原因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1939— )是近年来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的加拿大作家,笔耕不辍,频频获奖
摘 要: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写作教学研究论述颇多,但初中写作教学依然处于低效甚至无为的状态,作者通过提出初中写作教材“二次开发”的具体构想,优化、整合教材资源,以期达到更好的写作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写作教材 二次开发 具体构想举例  对初中写作教材“二次开发”的研究首先是建立在对洪宗礼主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全套六册分析的基础上,因为“教材是课程标准的物化形态,学生通过
摘 要: 美术鉴赏课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美术鉴赏贯穿着美术教育的教学过程。本文以苏州园区一中的沈兰老师的《永恒之美》作为教学案例来分析高中美术鉴赏课,意在说明她是怎样较全面地完成美术欣赏教学的任务,让学生充分地感知“美”。  关键词: 《永恒之美》 教学案例 美术鉴赏课 美术作品    美术鉴赏教学是一种使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赏析获得审美知识,提高
摘 要: 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一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心计学”入手,阐述了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一些办法。  关键词: 班级管理 “心计” 心计学    一般人总把“心计”想成一种诡计,一种世故,其实不然。本文所说的“心计”是一种做人的智慧和谋略,是为人处世的技巧。为什么有的教师进行班级管理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有的在班级管理中却常常焦头烂额、无可奈何,甚至
摘 要: 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是深化高等教育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中共党史特色专业建设要突出“特色”,必须加强科研实力雄厚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改革以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和营造优质的特色专业培育环境,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中共党史特色专业 科学内涵 建设思路    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改革,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高素质创新型人
摘 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直观、简单,而且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本文结合具体教例,截取部分教学片断,就此展开分析。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技术 教学效果    一、背景介绍  在新课标有效教学理念指导下,向“四十分钟要效益”成了大家在教学中信奉的宗旨。曾一度滥用多媒体现象,曾遭到众人强烈攻击。昔日热热闹闹的课堂,一时沉寂下来,大家
摘 要: 《史记》不仅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而且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山鼻祖,是书分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体,生动地描绘了历史人物的活动与统览历史事件。其中,孔子之登入世家,向来颇多争议。无论是后世注家及相关学者之说,还是司马迁本人之说,其“世家”与《史记》“世家”本身均存在矛盾;登孔子于“世家”,既因孔子在“当代”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更凸显了司马迁对这一重视的认同。  关键词: 《史记》 孔
摘 要: 作者对本校的不同生源和兄弟学校的生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发现了其中存在的差距。本校通过几年的努力,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积极引导,增强动力;严格管理,培养习惯;注重过程,关注细节;深化科研,改进方法”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思路。  关键词: 减负政策 普通高中 教育教学常规管理    在严格的减负政策下我们不得不思考,到底是什么制约了我们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学生到底遇到了什么样的学习困
摘 要: 《许三观卖血记》的艺术魅力在审美意蕴上表现为写出了作者对苦难的独特体验和深刻理解,以及透过苦难所呈现出的人性深处的真善美,即苦难中的温情,这温情可以理解为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本文试从苦难叙事入手,揭示小说中渗透着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以此充分肯定小说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 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 苦难 温情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在读者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在国外也享有
摘 要: 电影《高考1977》以20世纪70年代末东北农场知青的经历反映了1977年恢复高考带来的深刻影响。电影通过对转折时期历史的记录,表现了转折时期的转变、转折时期的人性刻画,真实地表现了那个特定年代的不可忘却的历史。  关键词: 《高考1977》 转折时期 历史记录 人性刻画    电影《高考1977》是以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政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东北某农场的知青们的影响及冲击,以点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