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走近毛泽东,感悟伟人情怀。这首诗放在开篇的第一课,可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来我把我的点滴做法与各位分享、商榷,希望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烘托渲染,导课激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由于这首诗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理解起来又有很大的难度。课前和课终,我都播放《长征》这首歌,以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一开课我首先用激昂、凝练的语言导入新课:“同学们,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那么一代伟人毛泽东是如何描绘这一宏大的历史画卷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七律·长征》。”通过情境设计,拉近了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给学生带来了视听上的震撼,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二、紧扣题眼,融情入境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红军远征图,然后用激情饱满的语言指着远征路线图,一一复述红军所经历的十一个省市和远征的路程二万五千里,让学生在头脑里先有一个总体的感觉——长征真不易。接着我就说:那书中是如何给我们描述的?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自由读。读完后,我抛出一个问题:红军在长征途中都经历了哪些山水呢?让学生找出诗中的山名、水名,然后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借媒体出示那些山和水,让学生从视觉上去感知红军的“远征难”。同时,又抓住关键词“万水千山”,我概括了红军诗中所经历的这些山、水,它们是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困难的缩影;随后补充相关资料,如爬雪山、过草地,让学生的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境。最后通过朗读充分感知远征中的艰难险阻,并把感知的内容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和反馈,加深对诗歌中“远征难”的理解和体悟。在理解和朗读的指导上是有层次的、递进的,从字词表面的意思入手,融情入境,层层深入,结合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了朗诵的水平和对诗歌内涵的把握。
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在学生理解了长征的艰难后,抓住重点词“若等闲”,让学生自主合作,找出能体现红军“远征难”的词句,进行交流、诵读,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采用比喻的手法,创造出了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本体喻体强烈反差,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介绍背景、高声朗读、特别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我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通过以上三个板块的设计,要将自身的阅读体验转化为诵读中重音、停顿、语气的变化。这样的诵读探究使学生真正读得有感情、读得入心肺,而非用一些生硬的技巧去装饰了。
在具体的诵读中,学生基本掌握了整首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不同诵读方法。首联充满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所以我们应该将前半句诵读得坚决、充满信心,后半句“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甚至可以带点蔑视。读三、四行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第五行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第六行读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当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诗歌教学,诵读指导是灵魂。以往的语文教学,常常由老师灌输朗诵方法,学生被动接受。要“让学生动起来”,让语文课堂展现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这节课,以诵读诗歌为主线,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中心,在活动中习得诗歌朗诵知识,让课堂呈现出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这样,这节以诵读为主题的语文课的人文色彩、语言文字训练特色也就充分表现出来了。
下来我把我的点滴做法与各位分享、商榷,希望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烘托渲染,导课激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由于这首诗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理解起来又有很大的难度。课前和课终,我都播放《长征》这首歌,以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一开课我首先用激昂、凝练的语言导入新课:“同学们,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那么一代伟人毛泽东是如何描绘这一宏大的历史画卷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七律·长征》。”通过情境设计,拉近了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给学生带来了视听上的震撼,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二、紧扣题眼,融情入境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红军远征图,然后用激情饱满的语言指着远征路线图,一一复述红军所经历的十一个省市和远征的路程二万五千里,让学生在头脑里先有一个总体的感觉——长征真不易。接着我就说:那书中是如何给我们描述的?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自由读。读完后,我抛出一个问题:红军在长征途中都经历了哪些山水呢?让学生找出诗中的山名、水名,然后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借媒体出示那些山和水,让学生从视觉上去感知红军的“远征难”。同时,又抓住关键词“万水千山”,我概括了红军诗中所经历的这些山、水,它们是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困难的缩影;随后补充相关资料,如爬雪山、过草地,让学生的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境。最后通过朗读充分感知远征中的艰难险阻,并把感知的内容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和反馈,加深对诗歌中“远征难”的理解和体悟。在理解和朗读的指导上是有层次的、递进的,从字词表面的意思入手,融情入境,层层深入,结合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了朗诵的水平和对诗歌内涵的把握。
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在学生理解了长征的艰难后,抓住重点词“若等闲”,让学生自主合作,找出能体现红军“远征难”的词句,进行交流、诵读,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采用比喻的手法,创造出了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本体喻体强烈反差,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介绍背景、高声朗读、特别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我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通过以上三个板块的设计,要将自身的阅读体验转化为诵读中重音、停顿、语气的变化。这样的诵读探究使学生真正读得有感情、读得入心肺,而非用一些生硬的技巧去装饰了。
在具体的诵读中,学生基本掌握了整首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不同诵读方法。首联充满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所以我们应该将前半句诵读得坚决、充满信心,后半句“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甚至可以带点蔑视。读三、四行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第五行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第六行读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当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诗歌教学,诵读指导是灵魂。以往的语文教学,常常由老师灌输朗诵方法,学生被动接受。要“让学生动起来”,让语文课堂展现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这节课,以诵读诗歌为主线,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中心,在活动中习得诗歌朗诵知识,让课堂呈现出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这样,这节以诵读为主题的语文课的人文色彩、语言文字训练特色也就充分表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