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期立项课题《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初中教学文化构建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3JK10L098,主持人:李峰)的研究成果
摘要:教师是学校组织体系中的领导者和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了学校文化。教师文化的建构是一个流动的过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教师流动制的实施,教师文化建设面临新的课题,教师的文化适应性研究、学校文化场的建构都将提升教师自我成长的内驱力,从而传递学校文化的正能量。
关键词:教师文化;文化适应性;文化场;城镇化进程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08-2教师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学术界至今尚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表述。北美学者哈格里夫斯对教师文化的表述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可,他基于教师在学校教学中与同事的关系,把教师文化分为了四类: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人为合作文化和自然合作文化。这样的分类有自己的特点,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在现在的学校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的文化适应性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合兴初级中学地处张家港市锦丰镇合兴街道,学校于2001年9月异地新建,同时合并了张家港市悦来初中和张家港市合兴镇成教中心校初中部。无论是建校初三所学校合并带来的教师工作地点的变化,还是现在面临的城镇化进程中教师流动带来的文化价值观的整合,教师的文化适应能力影响了学校教师文化的构建。教师在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时,首先就是自身文化价值观的调整,但往往有很多教师难以完成这个转变,于是显得很难合作,难以接近。
如果说哈格里夫斯对教师文化的分类是一个递进式的关系,那么刚刚融入到一个新学校的教师则体现了个人主义文化和派别主义文化,他们进入新学校对自身的生存状态极为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比较紧张,于是出现了一批有明显派别倾向的教师群体,或许他们只是对自身的生存状态的保护,但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整体价值观的形成。教师的流动,毕竟只是极少数人,他们很多人都没有做好准备,再加上文化适应性较差,他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与新学校教师格格不入,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
教师文化适应性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又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教师从一个环境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必然会产生一种文化的冲突。如果教师无法很快适应,那么很有可能教师会转嫁矛盾,而最大的受害者可能是学生。教师在这时或许就会出现团体,也即派别主义文化。他们对学校的文化建设起着反作用,甚至会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二、教师文化建构的实践
任何一所学校想要发展,都必须具备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优秀不仅体现在敬业奉献等基本要素上,更重要的是教师对文化的诉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追求,并提供了专业成长的舞台,为教师聘请市级骨干教师到校指导,建立联系,并成立了骨干教师成长工作室,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热情。
学校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是孕育教师文化的温床,教师在进入学校后,最先感受到的是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的文化力。备课组、教研组带有明显的专业发展的学术味道,在长期的合作中,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它们的任务是打造教师队伍,进而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在备课组长与教研组长的选择上,既考虑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担任,更考虑是否有专业成长的迫切愿望。年级组在学校管理中承担了一定的行政事务,也是教师体验学校文化的方式。学校通过年级组,发动教师对学校文化建设提出合适的意见与建议;以年级组为单位的体育类活动,凝聚了年级组教师的心;鼓励年级组教师参加学校管理,增强了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铁打的学校,流水的教师。在现行政策和机制下,教师的流动绝大部分不是自愿的。学校在每年教师流动时,召开欢送会,鼓励他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学校在重要庆典中,邀请他们返校参加,以此加强他们的归属感。退休、调离教师仍然是学校的资源,学校的发展不能忘记他们的功劳,在学校英雄人物中,有他们的风采,学校返聘有特长的教师,参加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对于流动进来、调入的教师,鼓励他们积极融入到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中去,各级组长主动关心他们的成长,逐渐感受到组内的温暖,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
三、营造学校文化场
学校文化场是一种深沉的、内隐的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决定着学校生存状态和发展方向。学校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组织文化的建设,在学校文化范畴中,教师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每年进行“美丽教师”的评比活动,整个评比活动由教师、学生推荐候选人到选举,历时半年,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学校在醒目位置介绍候选人的事迹,虽然有些候选人最终由于名额的限制未能当选,但“美丽教师”的评比引领了教师美丽自我。
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高级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最能体现教师价值的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另一方面通过课题研究,引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既体现了教师参与课改的能力,更体现了教师群体的合作精神。一个备课组就是一个团队,他们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认真开展三课一评活动,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到课堂教学改革中来。一批年轻教师逐渐成长,有多位教师在市级基本功比赛、解题能力竞赛中获得奖项。学校现有三个课题,都与学校文化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有关,承担课题研究的核心人员绝大多是年轻教师,他们积极深入到课题研究中来,积极实践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定期开展课题组交流活动,教师的群体精神得到了加强,他们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思想观念。
学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是学校文化的一种体现,更是教师文化中凝聚力的源泉。教师需要社会对自己认可,虽然教师不一定在乎给的荣誉证书,但他们在乎社会和集体对他的评价,学校关心教师的发展,就要对他们的工作多鼓励。学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教师照顾关心,以此赢得了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
总之,教师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教师的生活习惯等被打破,再加上教师流动、调动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思想观念需要更新,教师文化带来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如何让新教师融入到学校文化中来,接受学校的原有文化理念,并形成一种教师发展的内驱力,这值得我们学校管理者认真思考。
摘要:教师是学校组织体系中的领导者和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了学校文化。教师文化的建构是一个流动的过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教师流动制的实施,教师文化建设面临新的课题,教师的文化适应性研究、学校文化场的建构都将提升教师自我成长的内驱力,从而传递学校文化的正能量。
关键词:教师文化;文化适应性;文化场;城镇化进程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08-2教师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学术界至今尚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表述。北美学者哈格里夫斯对教师文化的表述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可,他基于教师在学校教学中与同事的关系,把教师文化分为了四类: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人为合作文化和自然合作文化。这样的分类有自己的特点,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在现在的学校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的文化适应性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合兴初级中学地处张家港市锦丰镇合兴街道,学校于2001年9月异地新建,同时合并了张家港市悦来初中和张家港市合兴镇成教中心校初中部。无论是建校初三所学校合并带来的教师工作地点的变化,还是现在面临的城镇化进程中教师流动带来的文化价值观的整合,教师的文化适应能力影响了学校教师文化的构建。教师在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时,首先就是自身文化价值观的调整,但往往有很多教师难以完成这个转变,于是显得很难合作,难以接近。
如果说哈格里夫斯对教师文化的分类是一个递进式的关系,那么刚刚融入到一个新学校的教师则体现了个人主义文化和派别主义文化,他们进入新学校对自身的生存状态极为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比较紧张,于是出现了一批有明显派别倾向的教师群体,或许他们只是对自身的生存状态的保护,但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整体价值观的形成。教师的流动,毕竟只是极少数人,他们很多人都没有做好准备,再加上文化适应性较差,他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与新学校教师格格不入,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
教师文化适应性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又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教师从一个环境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必然会产生一种文化的冲突。如果教师无法很快适应,那么很有可能教师会转嫁矛盾,而最大的受害者可能是学生。教师在这时或许就会出现团体,也即派别主义文化。他们对学校的文化建设起着反作用,甚至会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二、教师文化建构的实践
任何一所学校想要发展,都必须具备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优秀不仅体现在敬业奉献等基本要素上,更重要的是教师对文化的诉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追求,并提供了专业成长的舞台,为教师聘请市级骨干教师到校指导,建立联系,并成立了骨干教师成长工作室,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热情。
学校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是孕育教师文化的温床,教师在进入学校后,最先感受到的是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的文化力。备课组、教研组带有明显的专业发展的学术味道,在长期的合作中,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它们的任务是打造教师队伍,进而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在备课组长与教研组长的选择上,既考虑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担任,更考虑是否有专业成长的迫切愿望。年级组在学校管理中承担了一定的行政事务,也是教师体验学校文化的方式。学校通过年级组,发动教师对学校文化建设提出合适的意见与建议;以年级组为单位的体育类活动,凝聚了年级组教师的心;鼓励年级组教师参加学校管理,增强了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铁打的学校,流水的教师。在现行政策和机制下,教师的流动绝大部分不是自愿的。学校在每年教师流动时,召开欢送会,鼓励他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学校在重要庆典中,邀请他们返校参加,以此加强他们的归属感。退休、调离教师仍然是学校的资源,学校的发展不能忘记他们的功劳,在学校英雄人物中,有他们的风采,学校返聘有特长的教师,参加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对于流动进来、调入的教师,鼓励他们积极融入到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中去,各级组长主动关心他们的成长,逐渐感受到组内的温暖,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
三、营造学校文化场
学校文化场是一种深沉的、内隐的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决定着学校生存状态和发展方向。学校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组织文化的建设,在学校文化范畴中,教师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每年进行“美丽教师”的评比活动,整个评比活动由教师、学生推荐候选人到选举,历时半年,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学校在醒目位置介绍候选人的事迹,虽然有些候选人最终由于名额的限制未能当选,但“美丽教师”的评比引领了教师美丽自我。
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高级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最能体现教师价值的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另一方面通过课题研究,引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既体现了教师参与课改的能力,更体现了教师群体的合作精神。一个备课组就是一个团队,他们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认真开展三课一评活动,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到课堂教学改革中来。一批年轻教师逐渐成长,有多位教师在市级基本功比赛、解题能力竞赛中获得奖项。学校现有三个课题,都与学校文化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有关,承担课题研究的核心人员绝大多是年轻教师,他们积极深入到课题研究中来,积极实践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定期开展课题组交流活动,教师的群体精神得到了加强,他们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思想观念。
学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是学校文化的一种体现,更是教师文化中凝聚力的源泉。教师需要社会对自己认可,虽然教师不一定在乎给的荣誉证书,但他们在乎社会和集体对他的评价,学校关心教师的发展,就要对他们的工作多鼓励。学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教师照顾关心,以此赢得了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
总之,教师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教师的生活习惯等被打破,再加上教师流动、调动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思想观念需要更新,教师文化带来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如何让新教师融入到学校文化中来,接受学校的原有文化理念,并形成一种教师发展的内驱力,这值得我们学校管理者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