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无意识”中的“英雄情结”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moji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士兵突击》以军旅题材为外壳,刻画了一个在当下社会中罕见的英雄形象。这位英雄没有嫉恶如仇的决绝个性,也没有一呼百应的豪迈气概、更没有洞悉你我的知性品格。但是他有一种常人难以理解更难以做到的执著和恪守人间至爱的大善品格。他外表木讷、实则积聚了人性之精华,他品行驽钝,却有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坚韧。而这些特点在浮躁的当下社会都因极其匮乏而弥足珍贵。
  [关键词]《士兵突击》 集体无意识 英雄情结
  
  若论2007年中国大陆最火的影视明星,大部分人都会想到王宝强。现在的王宝强早已褪去了“傻根”式的傻气,而是大方地走进《艺术人生》、又高调亮相于春节晚会,更令人吃惊地进入了福布斯名人榜。毫无疑问,王宝强的迅速走红源于他在电视剧——《士兵突击》饰演了许三多。《士兵突击》之所以红透大江南北,笔者认为,最主要原因在于该剧恰切地续接了上世纪十七年电影时期发展成熟的塑造英雄的传统,触动了尘封在观众意识深处多年的“英雄情结”。以一个表面木讷、愚钝、最后终成正果的平民式英雄满足了观众日益疲劳的审美期待。
  
  集体无意识与“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电影
  
  就题材讲,本剧是一部军旅题材的电视剧。近几年也有不错的一些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作品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如《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亮剑》等。但是,和这些比较纯粹的军旅电视剧比较起来,《士兵突击》拥有自己的特点。该剧讲述的是军营里的事,但是故事的核心却不是能够以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特种兵的“蜕变”故事就能涵盖得了的。军营在该剧只是作为故事的外壳,或曰只是一个可以辨识许三多身份的编码。而该剧的真正内涵则是在讲述一个全世界都很熟悉的童话——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当然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该剧可能不经意间触动了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这根敏感的神经,并唤起了观众尘封许久仍难以割舍的情怀。笔者认为这种情怀就是十七年时期形成于中国观众内心深处的“英雄情结”。
  荣格在论及文艺思想的时候曾经运用了其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他说:“我之所以选择‘集体的’这个术语,因为无意识的这一部分不是个体的,而是普遍的:同个人心灵相比较而言,它或多或少地具有在所有个体中所具有的内容和行为模式。换言之,由于它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而且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荣格还认为:“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有带感情色彩的情绪所组成,它们构成心理生活中个人和私人的一面。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是所说的原型。”荣格进一步解释说:“原型即领悟的典型模式。每当我们面对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相遇。”至于原型的形成,荣格解释说:“(它)是一种从难以计数的干百亿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沉积物,一种每一世纪仅增加极小极少部变化和差异的史前社会生活经历的回声”。
  诚然,时至今日,荣格的理论仍存有争议。但它确乎有效揭示了一些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深层结构,笔者认为《士兵突击》当属其中之一。荣格的原型理论重在阐释艺术家的创作心理,笔者借用其理论意在讨论《士兵突击》之所以深受观众欢迎的心理“玄机”。
  在中国电视观众中,特别是老一代观众的心理普遍存有“英雄涅磐”的集体无意识。而这一集体无意识,形成于上世纪50-60年代。当时“阶级社会中的电影宣传,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而不是别的东西”。电影被赋予了超强的政治意指。追忆新中国成立的艰难历程和在塑造这一艰难历程中的英雄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那个年代电影工作的首要任务。于是作为文艺阵地桥头堡的电影以独特的光影技术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英雄。但仔细考察起来,电影虽然为观众呈现了不计其数的英雄,但其“作为一种高度自觉的意识形态实践,无外乎两种基本叙事范型的繁衍与变体:一为历史、革命历史的搬演与呈现。它是关于历史之超话语的电影译本,是胜利者/共产党人对于其胜利之必然的在印证。其基本的叙事范型为:战斗/挫折/牺牲/胜利。二为英雄的故事,或日英雄的神话。它是对另一组权威话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的电影负荷与呈现。它在以共产党人与人民为核心能指的特定编码系统中置放为英雄。他们是普通的一兵,人民中的一员,共产党人。其基本叙事范行为:反抗/追求/考验/命名。它是一幕具有规范力的成人式,一幕英雄与主体(subuject)的命名式,一面颇具询唤(interpellate)力的意识形态镜像的完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电影是一个塑造英雄的年代。超强的政治意指和电影本身的光影形象性形成的合力促成了新中国第一代电影观众中强烈的英雄情结。无论是对历史、革命历史的搬演呈现,还是对英雄的命名,其本意都是重在论证在万恶的旧社会(历史语境)中,英雄(历史主体)逐渐成长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在论证的过程中,电影工作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影片主人公的盲目——觉醒——受难——胜利(涅磐)的成长模式。特别是被视为经典的电影作品更是将这种模式视为不二法门。下面选择三部电影加以比较:
  


  以上三部电影是十七年时期中国电影的典范之作,分别从女性、农民、知识分子的角度论证了普通人在特殊的年代成长为英雄的必然历程。正如前所论,这三位英雄在成长的过程中走过了一条大致相同的路子。而在这条道路上给观众最深的就是三位主人公在终成正果之前历经磨难的过程。尽管磨难各式各样,但都依靠强烈地意识形态色彩和道德情感吁求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而英雄受难、终成正果的故事模式在观众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无论是电影人还是普通观众都对这种英雄受难终成正果的电影模式产生了心理认同。这种心理认同是如此强大。以至于观众在欣赏其他影片的时候都会以此规范来预设电影的情节模式和主人公的成长历程。而电影工作者也有了成例可寻,渐渐地在此类电影中普遍采用了“英雄受难、终成正果”的套路。这种模式在观众和电影制作者合力中不断加强,慢慢在观众心理战中形成了观影中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在意识形态极其强大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及其匮乏的年代,这种集体无意识无疑给了人民以精神的亢奋和想象的胜利。人们很自然的把眼前的困难(1960-1962年经济极端困难的三年)置换成光影中的英雄受难,然后又在光影中见证英雄的最后胜利和命名。
  
  “落难英雄”“无意识”中再崛起
  
  时过境迁,现在的文艺已不似当年那样背负不能承受之意识形态重任,文艺发展的氛围和道路也不似当年那样单一整齐。电影 中的英雄受难、终成正果的主题和模式早已经被多元化主题、多样化形态所代替。人们心中的“英雄人物”也让位于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商界精英、扫黑除恶。但是这种落难英雄终成正果的故事依然留存在观众的集体无意识中。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旧的价值观念逐渐瓦解,新的价值范式还未最终形成。早已失掉改革开放初期的狂妄和自尊的人们在无序和繁忙中,愈发感觉自己在茫茫人海和经济大潮中的渺小和无助。他们只能在有限的闲暇中从电视中品尝这个时代的柴米油盐的酸甜苦辣、俊男靓女间分分和和的冷暖人生。终于有一天他们突然发现了一个没有琐碎家事、没有造作感情的《士兵突击》,那个纯真而又倔强的许三多勾起了他们对往昔英雄的无限眷恋和回首。
  笔者认为《士兵突击》之所以深受欢迎,固然在于该剧具有迥异于其他电视剧的“三无”特色,使腻于俊男靓女、大腕名角的观众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而为之一振,在于许三多诚实守信、持之以恒,对“有意义”的事情“不抛弃、不放弃”的个性深深打动了观众。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许三多”这个小人物恰好拨动了观众内心深处的那根“心弦”,这就是形成于十七年时期的“落难英雄终成正果”英雄的情怀。
  同前文中的吴琼花、朱老忠、林道静一样,许三多也经历了一个从盲目无知到成为“英雄”的成长史。在家排行老三的三多从小懦弱无能,被父亲斥为“龟儿子”。参军后的许三多依然怯懦愚钝,屡遭白眼。在班长史今的细心教导下,历经磨难的许三多终于开了窍。逐渐成为了训练尖子,后来又成为了“尖子中的尖子”部队——老A中的一员。从一个人见人欺的丑小鸭变成了一个人人羡慕的白天鹅。从成长经历看,许三多与吴琼花等非常相似。我们可以把他的成长经历依照前表列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士兵突击》和《红色娘子军》等影片时间上相隔40余年,但在主人公的塑造上却有着惊人的内在相似性,不知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艺术创作规律使然。但不可否认的是,《士兵突击》以军旅题材为外壳,刻画了一个在当下社会中罕见的英雄形象。这位英雄没有嫉恶如仇的决绝个性,也没有一呼百应的豪迈气概、更没有洞悉你我的知性品格。但是他有一种常人难以理解更难以做到的执著和恪守人间至爱的大善品格。他外表木讷、实则积聚了人性之精华,他品行驽钝,却有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坚韧。而这些特点在浮躁的当下社会都因极其匮乏而弥足珍贵。在浮躁的当下社会,一个低调、木讷而又脚踏实地、不言放弃的人是多么难得呀!这样的人即使再普通、再不招人待见,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许三多正是这样的一个“平民英雄”。他以人性的善良和本真抵御世俗的偏见和功利,并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对情义、向善、坚持等的向往和追求。
  同“革命”英雄一样,许三多历经磨难。这种磨难虽不是生活的困顿、也不是性命之忧,但这种磨难却无处不在。这让性格懦弱、缺乏自信的许三多疲于应付、烦恼不已。这种身处“无物之阵”的烦恼和磨难对于当下的普通观众是多么的熟悉呀!因此,当观众在鉴赏三多被各种烦恼(磨难)烦扰的时候,他们也在鉴赏自己的烦恼;在许三多持之以恒、以“钝性”来对抗世俗社会的偏见,并取得最终成功过程中,他们也获得了“理想中”的成功和自足。他们或许会和许三多一样以“不抛弃、不放弃”对抗浮躁的多变世界。
  由此可见,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的成功不是偶然。它塑造了一个新时期的平民英雄——许三多。这个平民英雄不仅在不经意间触动了观众内心深处(或曰无意识)的“英雄情结”,引发了观众对激情澎湃岁月的英雄的纯真回味,而且这个平民英雄还适时地在物欲横流、价值缺失的当下社会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同时该剧的成功也给了影视创作者们一个有效的启迪,即“在艺术的创作的历史上,刻意与形式的过分执迷是成熟也难免是遮掩的表现,当影片在无所不用其极的形式花样的搬弄中得意洋洋,而观众也惊讶不已时,对于创作者而言,就需要证明是随心赋形还是走火入魔”。毕竟,观众生活在毛茸茸的社会现实中。
其他文献
[摘要]迪斯尼动画是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动画之一。它以令人折服的动画技巧和引人深思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的观众。《汽车总动员》通过一部赛车身上的故事,劝诫了人们在生活中不要急功近利,不要遗忘生活中关好的亲情,爱情和友情。影片通过出色的剧本创造和人物形象设置,让观众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关键词]迪斯尼动画 剧本设置 哲理 人物形象    一、动画概述    动画可以说成是电影艺术
期刊
[摘要]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多样化的,非静态的,教师不再是“保姆”。任务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恰当地设计任务,使学生围绕设计合理的任务,以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来学习某种技能和知识,让学生在“做中学”,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但这也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期刊
[摘要]西班牙新锐导演约格·桑切兹一卡比祖多的处女作《向日葵之夜》获得多项大奖和电影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影片所构建的关于意识形态领域和现实世界中个人欲念和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的二元对立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究的文本论题。  [关键词]出走/留守 个人欲念/社会环境 二元对立    我们小时候生活的乡村,  在地下一百尺的地方。  ——[法]若埃·布斯凯    在西班牙新锐导演约格·桑切兹一卡比祖多的处女作《
期刊
[摘要]美国的动画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早已形成了成熟的生产模式,特别是在动画角色造型上创立出具有美国特色的风格。美国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时,善于运用符号化的图解模式设计出动画角色造型的视觉形象,深受观众认可和喜爱,至今在世界动画业中别具一格,其成功的经验值得研究和学习。  [关键词]动画角色造型 符号化 图解模式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摘要]日本动画多给人以高度商业化的印象,而《恶童》从主题到风格都可以归为异类,角色造型、画面风格。剧情、制作技术等诸多方面都有创新,不失为一部艺术与商业并重的佳作。  [关键词]《恶童》 造型 蒙太奇 动画 风格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摘要]随着计算机软件的飞速发展,以数字技术为手段的CG插画、卡通动漫、游戏动画、影视特效等数字艺术创作正源源不断的融入我们的视野。它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令人炫目的图像和不可思议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推动着最新科技、娱乐和社会价值的传播。  [关键词]CG技术 场景 意境 氛围 模拟 写实    无论是《阿甘正传》片头中羽毛徐徐飘落的镜头的婉约,还是《珍珠港》中日机横行肆虐的场景的浩大,CG的运用均可称为
期刊
[摘要] 当下图像时代里,在文学作品不断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且在改编中被“影视化”这一事实面前,两种艺术间相互影响,又都面临着妥协和抗街中求生存的可能性,两者转换生成中各有舍与得,合理借鉴两者的艺术特点,丰富大学文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 小说的影视化 舍与得 契机 借鉴    文学是众多艺术发展的母体,经典的影视作品往往受优秀小说的滋养,借助经典小说的底气加工出优秀的影视作品,曾产生过较大
期刊
电影、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电影,文章,也不会是纯粹的文章,他们都来自人心,是人心的一种物化形态,当我们把电影,把文章,把《电影评介》作为我们的心来对待是,那么,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春华,就是夏雨,就是秋香,就是冬雪,而不是黎明前的黑暗与寒冷。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摘要]Combustion是一种动态矢量绘图、动画及三维合成软件。现代数字合成技术对动画制作的介入,传统动画专业且繁复的合成环节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关键词]Combustion 传统动画 制作 后期合成    Combustion是一种动态矢量绘图、动画及三维合成软件。分为合成、绘画、文本及粒子等几个类型,可以满足各种合成需要。与其它同类软件相比其独有的Workspace(工作区)功能使所有
期刊
[摘要]我国具有用音乐教化人的道德观念的优良传统。因此,在音乐内容、音乐形式、音乐结构、音乐制作等方面都体现了“乐以载道”的思想观念,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音乐表现形态。  [关键词]乐以载道 音乐 道德 形态    我们的祖先历来重视用文化载体教化人的道德观念,在“文以载道”的总体观念影响下,产生了“乐以载道”的分支文化观念。“乐以载道”认为音乐具有教化人的道德言行的功能,在“乐以载道”思想的指导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