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J.K.罗琳,1965年7月31日出生于英国的格温特郡。她小时候就喜欢讲故事和写作,6岁时曾写过一篇关于兔子的故事,从此创作的动力和欲望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她。24岁那年,罗琳在火车上看到窗外一个戴着眼镜的小男孩朝她微笑并招手,便萌生了创作魔幻题材作品的念头。七年后,这个想法变为现实。
【作品简介】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被翻译成七十多种语言,在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累计销量达四亿多册,位列史上非宗教、市场销售类图书首位。《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共有七部,其中前六部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为主要舞台,讲述了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六年的学习生活及冒险故事。第七部描写的是哈利·波特在野外寻找魂器并消灭伏地魔的故事。书中的主人公哈利·波特叱咤文坛,让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不能不说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罗琳这位富有想象力的“魔法妈妈”带给了无数人以欢笑和泪水,更带给了全世界的“哈迷”一个美丽的梦。
《哈利·波特》的闻名,带动了一系列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包括电影、游戏、玩具、景点、游乐园以及相关的书籍、主题城市等。
【阅读标签】
哈利从小被寄养在姨父家,11岁生日时,他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他的父母是两位善良的巫师,在同伏地魔的较量中不幸被杀死。从此,哈利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来到霍格沃茨寄宿学校学习魔法,并与智慧过人的赫敏、幽默温和的罗恩成为了好朋友。在这所魔法学校里,有飞行术、黑魔法防御术、魔药学等令人眼花缭乱的魔法课,还有让所有巫师为之疯狂的魁地奇球赛。勇敢、执著的哈利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与伏地魔展开了一场又一场动人心魄的较量……
【阅读提要】
节选的片段情节曲折、想象奇特,阅读时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体会作者对主人公的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由此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同时思考文章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感受、使我们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阅读时,应抓住有关语段或典型词语仔细分析。
【精彩选段】
魔杖制造者
哈利低下头看了看多比,伸出手把他身上那锋利的小刀拔了出来。接着他脱下自己的夹克,像盖毯子一样把它盖在多比身上。
不远处,大海冲击着岩石。哈利对身边的其他人讨论和决定的内容一点都不感兴趣,他侧耳倾听着海浪的声音。迪安把受伤的拉环带进房间里,芙蓉匆忙跟随其后。比尔建议尽快埋葬小精灵多比,哈利同意了,可是实际上他并不完全知道比尔在说些什么。他低头看着那瘦小的尸体,正在此时,额头上的伤疤再次开始灼热疼痛,在头脑中的某个角落里,如同从望远镜的另一端往里看:他看到伏地魔正在马尔福庄园里惩罚着那些被他们甩掉的家伙们。哈利感受到的伏地魔那可怕的愤怒,似乎因多比带来的悲伤而稍稍减弱,那种愤怒仿佛一场遥远的风暴,穿越辽阔寂静的大海,来到哈利的身边。
“我想用最合适的方式来埋葬它,”这是哈利完全回过神来说的第一句话,“不用魔法,有铁锨吗?”
没过多久,哈利就独自一人开始工作了,比尔带他去了花园尽头的灌木丛旁边,哈利在那里开始挖掘坟墓。他拼命地挖着,不使用任何魔法——他是那么的尊敬多比,每一滴晶莹的汗水和每一个水泡都凝结着无尽的感恩之情,就像是给这个小精灵的礼物一样,感谢它为救大家所做的一切。
他的伤疤还在发烫,但他控制住了那疼痛,他并不是感觉不到,只是他竭尽全力不去理会,他终于成功地学会了驾驭那伤疤,学会了阻止伏地魔对自己的思想施加影响,这都是邓不利多希望他能从斯内普身上学到的东西,正如当初哈利为小天狼星感到悲伤时伏地魔不能控制哈利一样。如今,当哈利为多比感到特别难过的时候,伏地魔也一样不能控制哈利。似乎是悲痛让伏地魔远离哈利——邓不利多说过这其实是爱的力量。
哈利不断地朝深处挖,泥土变得越来越硬、越来越冷,他的汗滴蕴涵着他的悲伤,而同时他也抵抗着来自头上的疼痛。黑暗中,陪伴在他身边的只有他自己的呼吸声和海浪声。他想起了马尔福家中发生的一切,想起了他听到的那些东西,在黑暗中他突然想明白了。
他的双臂随着思想有节奏地运动着,死圣……魂器……死圣……魂器……那疼痛随着这奇怪的强迫性的想法而停止了,他想是失落和担心令它停止的——他幡然醒悟过来。
哈利站在坟墓里,坟墓越来越深了,他知道了今晚伏地魔去了哪里,他知道伏地魔在努尔蒙德的顶楼杀的人是谁,知道为什么要杀他……
紧接着他想到了虫尾巴,仅仅是因为那潜意识里仁慈死掉了……邓不利多曾经预见到了这点,那他还预见过别的什么吗?
哈利失去了时间的概念,他只知道当罗恩和迪安加入的时候,夜色没有那么深了。“赫敏现在怎样了?”“还不错,”罗恩说,“芙蓉正在照顾着她。”如果他们问他为什么情愿用铲子而不简简单单地用魔杖制造一个更完美的坟墓,哈利已经准备好了答案,但他们并没有问,大家都跳进了他已经挖了一半的坟墓,然后默默地帮助哈利一起挖,直到这个洞足够深为止。
[赏析]
在为多比挖掘坟墓时,哈利不愿使用任何魔法,只是拼命地挖着。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痛苦强烈到一定的程度时,人就会失去眼泪和语言,而会重复某一个动作来缓解心中的压抑,哈利的这一动作正表现出他内心的极度痛苦。当比尔建议尽快埋葬小精灵多比时,哈利同意了,可实际上他并不完全知道比尔在说些什么。此时,哈利的心中只有多比,他对多比有着深厚的感情。“不远处,大海冲击着岩石”,景物描写与人物内心的情感波澜相互映衬,表现出人物内心的不平静。由此可见,《哈利·波特》不仅魔幻味十足,还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这表现在情节的曲折、想象的奇特上,同时,逼真而生活化的人物形象也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思考探究】
1. 《哈利·波特》是一部风靡世界的童话作品,深受各国青少年的喜爱。同学们平时一定也读过不少童话作品,请说出你最喜欢的一位童话作家或一部童话作品,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2.阅读下面一则关于《哈利·波特》及其作者的材料,谈谈你的阅读体会。
当人们问起《哈利·波特》的创作灵感时,作者罗琳说是来源于她24岁时的一次旅行。那一次她从英国的曼彻斯特坐长途火车去伦敦,途中看到一个瘦弱的、戴着眼镜的黑发小男孩在车窗外一直对着她微笑。从此,这个小男孩的形象就在她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后来就成了创作哈利·波特这个形象的灵感来源。罗琳从小就怀有文学梦想,当她着手创作《哈利·波特》时,她是一贫如洗的单身妈妈,生活极其艰辛。因为自己的家又小又冷,她时常到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把哈利·波特的故事写在小纸片上。可以说,哈利·波特是从一家小咖啡馆走向世界的。
3. 随着《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一再出版,我们身边大大小小的书店里随处可见《哈利·波特》。有人惊呼,这是文化入侵,要保卫我们自己本土的童话。对这一现象,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1. 示例:我喜欢被称为“童话大王”的郑渊洁。他的作品总是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语言率真朴实,没有虚情假意的造作。捧起郑渊洁的童话,宛如享受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感到全身放松、精神愉悦。其中的“名言佳句”常常令我忍俊不禁,合上书后还在脑海中不断闪现。2. 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只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并排除万难、不懈地努力,终会梦想成真。3.示例: 我不认为这是文化入侵。“哈利·波特”的流行未必是坏事,它可以促进我国儿童文学的创作,从而诞生更多、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
J.K.罗琳,1965年7月31日出生于英国的格温特郡。她小时候就喜欢讲故事和写作,6岁时曾写过一篇关于兔子的故事,从此创作的动力和欲望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她。24岁那年,罗琳在火车上看到窗外一个戴着眼镜的小男孩朝她微笑并招手,便萌生了创作魔幻题材作品的念头。七年后,这个想法变为现实。
【作品简介】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被翻译成七十多种语言,在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累计销量达四亿多册,位列史上非宗教、市场销售类图书首位。《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共有七部,其中前六部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为主要舞台,讲述了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六年的学习生活及冒险故事。第七部描写的是哈利·波特在野外寻找魂器并消灭伏地魔的故事。书中的主人公哈利·波特叱咤文坛,让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不能不说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罗琳这位富有想象力的“魔法妈妈”带给了无数人以欢笑和泪水,更带给了全世界的“哈迷”一个美丽的梦。
《哈利·波特》的闻名,带动了一系列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包括电影、游戏、玩具、景点、游乐园以及相关的书籍、主题城市等。
【阅读标签】
哈利从小被寄养在姨父家,11岁生日时,他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他的父母是两位善良的巫师,在同伏地魔的较量中不幸被杀死。从此,哈利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来到霍格沃茨寄宿学校学习魔法,并与智慧过人的赫敏、幽默温和的罗恩成为了好朋友。在这所魔法学校里,有飞行术、黑魔法防御术、魔药学等令人眼花缭乱的魔法课,还有让所有巫师为之疯狂的魁地奇球赛。勇敢、执著的哈利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与伏地魔展开了一场又一场动人心魄的较量……
【阅读提要】
节选的片段情节曲折、想象奇特,阅读时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体会作者对主人公的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由此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同时思考文章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感受、使我们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阅读时,应抓住有关语段或典型词语仔细分析。
【精彩选段】
魔杖制造者
哈利低下头看了看多比,伸出手把他身上那锋利的小刀拔了出来。接着他脱下自己的夹克,像盖毯子一样把它盖在多比身上。
不远处,大海冲击着岩石。哈利对身边的其他人讨论和决定的内容一点都不感兴趣,他侧耳倾听着海浪的声音。迪安把受伤的拉环带进房间里,芙蓉匆忙跟随其后。比尔建议尽快埋葬小精灵多比,哈利同意了,可是实际上他并不完全知道比尔在说些什么。他低头看着那瘦小的尸体,正在此时,额头上的伤疤再次开始灼热疼痛,在头脑中的某个角落里,如同从望远镜的另一端往里看:他看到伏地魔正在马尔福庄园里惩罚着那些被他们甩掉的家伙们。哈利感受到的伏地魔那可怕的愤怒,似乎因多比带来的悲伤而稍稍减弱,那种愤怒仿佛一场遥远的风暴,穿越辽阔寂静的大海,来到哈利的身边。
“我想用最合适的方式来埋葬它,”这是哈利完全回过神来说的第一句话,“不用魔法,有铁锨吗?”
没过多久,哈利就独自一人开始工作了,比尔带他去了花园尽头的灌木丛旁边,哈利在那里开始挖掘坟墓。他拼命地挖着,不使用任何魔法——他是那么的尊敬多比,每一滴晶莹的汗水和每一个水泡都凝结着无尽的感恩之情,就像是给这个小精灵的礼物一样,感谢它为救大家所做的一切。
他的伤疤还在发烫,但他控制住了那疼痛,他并不是感觉不到,只是他竭尽全力不去理会,他终于成功地学会了驾驭那伤疤,学会了阻止伏地魔对自己的思想施加影响,这都是邓不利多希望他能从斯内普身上学到的东西,正如当初哈利为小天狼星感到悲伤时伏地魔不能控制哈利一样。如今,当哈利为多比感到特别难过的时候,伏地魔也一样不能控制哈利。似乎是悲痛让伏地魔远离哈利——邓不利多说过这其实是爱的力量。
哈利不断地朝深处挖,泥土变得越来越硬、越来越冷,他的汗滴蕴涵着他的悲伤,而同时他也抵抗着来自头上的疼痛。黑暗中,陪伴在他身边的只有他自己的呼吸声和海浪声。他想起了马尔福家中发生的一切,想起了他听到的那些东西,在黑暗中他突然想明白了。
他的双臂随着思想有节奏地运动着,死圣……魂器……死圣……魂器……那疼痛随着这奇怪的强迫性的想法而停止了,他想是失落和担心令它停止的——他幡然醒悟过来。
哈利站在坟墓里,坟墓越来越深了,他知道了今晚伏地魔去了哪里,他知道伏地魔在努尔蒙德的顶楼杀的人是谁,知道为什么要杀他……
紧接着他想到了虫尾巴,仅仅是因为那潜意识里仁慈死掉了……邓不利多曾经预见到了这点,那他还预见过别的什么吗?
哈利失去了时间的概念,他只知道当罗恩和迪安加入的时候,夜色没有那么深了。“赫敏现在怎样了?”“还不错,”罗恩说,“芙蓉正在照顾着她。”如果他们问他为什么情愿用铲子而不简简单单地用魔杖制造一个更完美的坟墓,哈利已经准备好了答案,但他们并没有问,大家都跳进了他已经挖了一半的坟墓,然后默默地帮助哈利一起挖,直到这个洞足够深为止。
[赏析]
在为多比挖掘坟墓时,哈利不愿使用任何魔法,只是拼命地挖着。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痛苦强烈到一定的程度时,人就会失去眼泪和语言,而会重复某一个动作来缓解心中的压抑,哈利的这一动作正表现出他内心的极度痛苦。当比尔建议尽快埋葬小精灵多比时,哈利同意了,可实际上他并不完全知道比尔在说些什么。此时,哈利的心中只有多比,他对多比有着深厚的感情。“不远处,大海冲击着岩石”,景物描写与人物内心的情感波澜相互映衬,表现出人物内心的不平静。由此可见,《哈利·波特》不仅魔幻味十足,还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这表现在情节的曲折、想象的奇特上,同时,逼真而生活化的人物形象也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思考探究】
1. 《哈利·波特》是一部风靡世界的童话作品,深受各国青少年的喜爱。同学们平时一定也读过不少童话作品,请说出你最喜欢的一位童话作家或一部童话作品,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2.阅读下面一则关于《哈利·波特》及其作者的材料,谈谈你的阅读体会。
当人们问起《哈利·波特》的创作灵感时,作者罗琳说是来源于她24岁时的一次旅行。那一次她从英国的曼彻斯特坐长途火车去伦敦,途中看到一个瘦弱的、戴着眼镜的黑发小男孩在车窗外一直对着她微笑。从此,这个小男孩的形象就在她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后来就成了创作哈利·波特这个形象的灵感来源。罗琳从小就怀有文学梦想,当她着手创作《哈利·波特》时,她是一贫如洗的单身妈妈,生活极其艰辛。因为自己的家又小又冷,她时常到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把哈利·波特的故事写在小纸片上。可以说,哈利·波特是从一家小咖啡馆走向世界的。
3. 随着《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一再出版,我们身边大大小小的书店里随处可见《哈利·波特》。有人惊呼,这是文化入侵,要保卫我们自己本土的童话。对这一现象,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1. 示例:我喜欢被称为“童话大王”的郑渊洁。他的作品总是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语言率真朴实,没有虚情假意的造作。捧起郑渊洁的童话,宛如享受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感到全身放松、精神愉悦。其中的“名言佳句”常常令我忍俊不禁,合上书后还在脑海中不断闪现。2. 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只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并排除万难、不懈地努力,终会梦想成真。3.示例: 我不认为这是文化入侵。“哈利·波特”的流行未必是坏事,它可以促进我国儿童文学的创作,从而诞生更多、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